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六大板块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南方文坛 热度: 20539


  

  

  2018年1月5日提出创意,经过三年半的筹建,2021年7月5日开馆的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包括人文广西、文化桂林、当代广西文学、八桂学术、抗战桂林文化城五个专题馆。其中,当代广西文学专题馆主要收藏和陈列1949年以来的广西文学作家作品,包括作家文学、港澳台及海外作家、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文学批评、文学出版六大板块。本文拟对上述六大板块的内容略作解读。

  一、广西作家文学促进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

  作家文学是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第一个板块,主要涵盖当代生活在中国内地的桂籍作家,既包括生活在广西本土的桂籍作家,如陆地、韦其麟、东西等人,也包括生活在外省的桂籍作家,如陈建功、聂震宁、林白、黄咏梅等人,还包括定居广西的外省籍作家,如田耳、阮直等人。

  文坛对当代广西文学有过多种说法,如“文学桂军”“广西三剑客”“广西后三剑客”等。那么,从中华文化的广西贡献这个视角,广西当代文学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代中国文学由多民族文学所构成。广西是一个壮族自治区,当代广西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第一大贡献,就是促成了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版图的完整和丰富,促进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广西共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十二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瑶族、京族、仫佬族、毛南族尤具广西特色。当代广西文学馆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实在的物象,展示了特具广西特色的多民族文学成就,称得上是“一个也没有少”。

  广西当代文学馆展陈的作家按出生时间排序。第一个展陈的作家是李英敏。巧合的是,李英敏是京族作家,京族是广西世居民族,而且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李英敏也是迄今为止知名度最高、成就最大的京族作家。

  作为壮族自治区,壮族作家、壮族文学在广西多民族文学体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陆地、韦其麟、韦一凡、冯艺、黄佩华、凡一平、李约热、陶丽群,作为壮族作家的代表,为这一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文学做出了切实的贡献。陆地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已经成为广西的代名词,韦其麟长诗《百鸟衣》,成为壮族文学光彩夺目的诗篇。

  在全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中,广西拥有最多的瑶族人口,广西的瑶族作家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瑶族作家的代表,蓝怀昌、潘红日、光盘、纪尘、冯昱,这些瑶族作家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瑶族文学的最高成就。

  仫佬族虽然人口较少,但文化素质却不低,包玉堂、潘琦、鬼子、常剑钧、包晓泉等仫佬族作家组成了一个可观的作家阵容。鬼子的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包玉堂的诗歌、鬼子的小说、常剑钧的戏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中的名篇经典。

  毛南族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毛南族文学似不发达,但进入当代,毛南族有了自己的作家,谭自安的小说、莫景春的散文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汉族同样是广西的世居民族,广西的汉族作家有卓著的文学成绩,黄继树的长篇历史小说《桂系演义》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的《三国演义》,讲述了“三分之一部中国现代史”;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成为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代表作;王云高的短篇小说《彩云归》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建功的短篇小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两度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黄咏梅的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些当代广西汉族作家为广西文坛争得了诸多荣誉。

  为了体现当代广西多民族文学的成就,当代广西文学专题馆专设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广西获奖作品专柜,韦其麟、包玉堂、潘琦、凌渡、冯艺、潘红日、李约热、陶丽群、莫景春等一批广西作家凭借其作品获此殊荣。广西的少数民族作家使当代中国文学的色彩更斑斓、内涵更丰厚、风格更多样。

  二、港澳台及海外桂籍作家强化了中华文化

  共同体的凝聚力

  第二个板块是港澳台及海外桂籍作家。广西是中国第三大侨乡。20世纪,许多桂籍人士到港澳臺及海外生活。广西当代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二大贡献,是产生了一批广西籍的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作家,带动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文学与大陆文学的沟通和交流,强化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代,《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共同构成香港左派报纸的第一梯队,称“文大新”①。

  当时,桂林人罗孚是《新晚报》的总编辑,《新晚报》旗下,有四大名家,所谓“唐宋金梁”。唐即唐人,《金陵春梦》的作者;宋即宋乔;金即金庸;梁即梁羽生。“唐宋金梁”中的梁羽生,为广西蒙山人。

  1953年,香港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与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相约比武,先是在报上笔战数月,争执不下,后来在澳门新花园设擂台,于1954年1月17日下午开台比武,结果五十三岁的吴公仪一拳击中三十五岁的陈克夫鼻子,比武赶紧叫停。这场比武虽然不到五分钟,但影响很大,成了当时港澳市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罗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报人,他意识到这是让《新晚报》赢得读者的机会,遂动员《新晚报》编辑、蒙山人梁羽生撰写武侠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新晚报》是新华社香港分社主管的报纸,而当时内地已经禁止武侠小说的出版。香港作为特殊地区,没有明令禁止,但仍有不同意见。罗孚坚持己见,经梁羽生同意,在《新晚报》刊出了“本报增刊武侠小说”的预告,很快,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刊出,梁羽生成为“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武侠小说本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小说类型,新中国成立之初,缘于当时的形势,内地禁止了武侠小说的传播。但中国人对武侠小说的阅读爱好并未中止。罗孚的策划和梁羽生的执行,使武侠小说这种中国小说传统文类“礼失而存之野”。数十年后,武侠小说又挟“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名义回归内地。当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与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有本质的区别,它将“五四”新文学和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元素引入,旧瓶装新酒,创造了所谓“港台新派武侠小说”。

  1980年,梁羽生武侠小说《萍踪侠影》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香港新派武侠小说首次登陆内地,标志着内地解除了武侠小说出版的禁令。

  1984年,梁羽生參加全国第四届作协代表大会。据说,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香港作家。

  1978年,罗城人曾敏之由港澳工委安排到香港主持香港《文汇报》工作。

  1979年,《花城》在广州创刊,曾敏之在创刊号发表《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向内地读者介绍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文学现状,引起文学界关注。

  1981年,曾敏之被推选为中国当代文学学会港台文学研究会会长。

  1991年,曾敏之与秦牧同时被推选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

  2002年,曾敏之被推举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指出:曾敏之是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内地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建立,都是跟他的推动和积极参与分不开的②。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指出:曾敏之先生是香港文坛的左翼文学领军人物③。

  如今,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成显学,我们应该铭记曾敏之的倡导开创之功。

  1979年,《当代》杂志在北京创刊,创刊号即刊登桂林人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这是1949年以后中国台湾作家在大陆刊登的第一篇小说,标志着两岸文学交流启动。同年9月,《白先勇小说选》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白先勇在中国台湾主持“树立我们文化的新模式”座谈会,会上,白先勇开门见山地指出:“70年代(中国)台湾最重要的特点是经济起飞,在这十年中,(中国)台湾正在努力开发。到了80年代,(中国)台湾在文化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我们期待文化起飞,在文化起飞中,应该有一种新模式出现。”④

  这是白先勇首次提出“文化起飞”的概念。这个概念,后来白先勇逐渐将其提升为“文艺复兴”。

  2017年,白先勇八十岁,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访谈时表示:“我是有这个大愿,希望二十一世纪我们中华民族像欧洲那样迎来‘文艺复兴。现在是最好的时候,没有内忧外患,而且经济都起来了,正是建设文化的好时光。”⑤

  他在接受南京大学刘俊教授的访谈时亦表示:“我总是希望我们的文艺能够复兴。”⑥并且强调:“我们自己的文化要复兴的话,必须先从固本开始。”⑦他不厌其烦地表示:“我好早就在提倡,我个人的悲愿,是希望在二十一世纪,来一个中国式的‘文艺复兴。”⑧他在《美的复兴》一文中指出:“军事、政治、经济的强大可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唯有文化长远深厚,而且影响世世代代。”他甚至借用当下习用的表述:“现在都爱讲‘中国梦,‘中国梦对我而言,就是文艺复兴。”

  检索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文学,可以发现许多作品强化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强化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而这些成绩,有港澳台及海外桂籍作家持之以恒的努力。

  三、广西戏剧文学实现了旅游演艺的中国创造

  第三个板块是戏剧文学。

  广西是戏剧沃土,有戏剧大省之誉。桂剧、壮剧、粤剧、彩调、文场各擅胜场,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广西戏剧,人们会不约而同想到曾经四进中南海⑨,被美学家蔡仪称为中国新歌剧发展第二个里程碑的《刘三姐》⑩。当代广西文学专题馆的戏剧文学板块自然有《刘三姐》的重要位置,也有广西当代三大剧作家张仁胜、常剑钧、梅帅元的系列戏剧经典剧目板块。但本板块同时突出了实景演出的展陈。

  2003年,广西戏剧家梅帅元在阳朔漓江与金宝河的交汇处,以书童山等十二座著名山峰为背景,推出世界首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此后,该演出每年观众逾百万,至今演出时间十八年。

  山水实景演出被认为是人类戏剧演出史上的革命。

  《印象·刘三姐》的总导演之一樊跃从剧场演变的历史指出山水实景演出的革命意义,他认为,最初,原始人类就是在大自然欣赏表演的,当时的表演就是宗教仪式;后来人类有了剧场、电影院,《印象·刘三姐》又一次将剧场搬回了大自然,山水实景演出让戏剧重返自然1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艺谋认为:《印象·刘三姐》是“一场完全打破传统的演出”。

  的确,在《印象·刘三姐》之前,山水实景演出是人类历史上尚未出现的演出形态。《印象·刘三姐》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一个优秀的演出作品的出现,而且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演出形态的诞生。

  如今,山水实景演出这种演艺形式,已经花开四面,色艳八方。而由广西艺术家团队制作的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如《印象·刘三姐》(广西阳朔)、《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河南嵩山)、《大宋·东京梦华》(河南开封)、《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湖南张家界)、《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山东泰山)、《桃花源记》(湖南常德)、《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河北承德)、《文成公主》(西藏拉萨)、《梦里老家》(江西婺源)、《会安记忆》(越南会安)、《昆仑之约》(新疆乌鲁木齐)、《花山》(广西宁明)、《china》(江西景德镇),东到泰山、西到昆仑、南到会安、北到承德,不仅遍及全国,而且播及海外,成为21世纪人类表演艺术的中国创造,为全世界观众所分享和欣赏。

  四、广西影视文学诞生了中国影视经典作品

  第四个板块是影视文学。

  当代广西影视文学量不算大,质却很高,有三个现象当代中国电影史不可不提,分别是电影《刘三姐》《血战台儿庄》和第五代导演。

  1961年,在彩调剧《刘三姐》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电影《刘三姐》在全国放映,产生轰动效应,并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美工三项大奖,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国产影片。值得说明的是,电影《刘三姐》不仅在国内受到很高评价,而且在世界获得很高声誉,在新加坡,电影《刘三姐》连续两次各上映一百二十天,在马来西亚,电影《刘三姐》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12。如今,人们提到广西,就会想到桂林山水(景美)、广西山歌(歌美)以及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人美)这“三美”,这恰恰来自《刘三姐》的观影印象。

  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公映,引起观众强烈反响。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影片。中国台湾方面得知消息后,蔣经国和宋美龄先后观看了《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蒋经国看后表示,共产党没有给他父亲抹黑,认为,从这个影片看,大陆方面已经承认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大陆对中国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中国台湾也应该相应地有所调整。一些国民党将领看了这部影片,也认为,中国共产党有胸怀拍摄《血战台儿庄》,真是了不起。1987年10月,蒋经国决定同意放开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的禁锢,海峡两岸坚冰悄然融化。可见,电影《血战台儿庄》架设了两岸沟通的桥梁。后来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程思远对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血战台儿庄》的举动非常赞赏,称其:“精心策划,促进统一。”13

  1982年,广西电影制片厂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四名应届毕业生,分别是导演系的张军钊,摄影系的张艺谋、肖风和美术系的何群。四名年轻人很快获得了独立导演和拍摄电影的机会。1984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完成了电影《黄土地》与《一个和八个》的摄制。其中,《黄土地》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一个和八个》由张军钊导演,张艺谋、肖风摄影。《一个和八个》从此成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开山之作。1985年,《黄土地》荣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并在瑞士举行的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获银豹奖。199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一本题为《中国新电影:形式、身份与政治》的学术论文集,封面即为《一个和八个》的剧照,里面收录的是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论文,许多都是讨论《黄土地》14。电影专家倪震指出:“《黄土地》时代集中了第五代影人最理想的搭配、最新鲜的感受、最单纯的创作动机、最诚挚的创作友谊。”“《黄土地》的问世,表明中国电影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5而广西电影制片厂亦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诞生地。

  五、广西文学评论打造了中国文坛批评重镇

  第四个板块是文学评论。

  这个板块有三位批评家值得重视。

  其一为林焕平。林焕平1930年代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40年代,已经成为抗战桂林文化城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

  其二为黄海澄。1980年代,黄海澄的控制论美学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文艺批评方法论创新的成果。

  其三为张燕玲。张燕玲1980年代开始从事文艺评论,1996年正式主持《南方文坛》。值得注意的是,张燕玲不仅在文学评论领域颇有建树,而且在散文创作领域也颇有成绩,其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入选“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2003年散文类第二名,散文集《静默世界》《此岸,彼岸》分别荣获第二、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十几篇作品分别入选年度优秀散文精选、《年度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

  这个板块中的评论刊物《南方文坛》值得重视。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当年即以清新面貌引起文学界的关注。1996年,张燕玲主持《南方文坛》改刊,《南方文坛》创设《今日批评家》《南方百家》等栏目,集聚了谢冕、洪子诚、陈思和、南帆、陈晓明、郜元宝、张清华等中国评论家精英,将《南方文坛》推向了中国文艺评论界的前沿,《南方文坛》因此成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文艺报》2000年10月31日)。2016年,在《南方文坛》改刊二十年纪念活动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题词:“《南方文坛》二十年来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和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谨祝永葆批评的活力和青春激情。”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词:“南方文坛,批评重镇。广开言路,可争可论。不设畛域,擢拔才俊。魁杓高照,前程似锦。”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题词:“廿年春秋,独树一帜,敢为人先,文化自信。”

  《南方文坛》不仅自身在全国文艺评论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吸引了全国文坛对文学桂军的关注,为广西文学走向全国营造了非常有利的人文环境。《南方文坛》先后推出“广西三剑客”“广西后三剑客”等文学品牌,极大地扩大了广西文学的全国影响。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指出:“很难想象,没有《南方文坛》和本土批评家对广西作家的大力发掘和扶持,广西文学会有今天的辉煌。”

  在刊物之外,《南方文坛》策划出版“南方批评”书系,其推出的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洪子诚《当代文学关键词》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读书。

  2021年,《南方文坛》联合作家、评论家共同推出“新南方写作”命题。这个命题在中国新文学数十年的时间性思维之外,拓展了一个空间性思路。可以预期,这个命题将成为中国文学界一个既有学术含量,又有创作实绩;既有时代性,又有地域性的思考热点。

  六、广西文学出版引领了外国文学出版新潮

  第六个板块是文学出版。

  抗战时期桂林有出版城之誉。抗战桂林出版城或许成为广西的出版文化基因,使得广西出版在改革开放时期颇有建树,其中漓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皆在全国出版界有较大影响。

  本板块主要陈列刘硕良主编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经达到120年,是20世纪以来国际上最重要、最持久、最有影响的文学现象之一16。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第一批图书《爱的荒漠》《蒂博一家》《特雷庇姑娘》《福地》开始出版,至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共出版85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有其明确的编辑目标:在研究的基础上翻译,翻译与研究相结合,力求使每一卷成为了解该作家的优良选本并起一定的向导作用17。

  这个目标通过四个方面的品质来实现。一是选目的权威新颖;二是译文的权威佳妙;三是前言的权威科学;四是附录的齐全:包括了授奖词、答词、重要访谈录、生平年表等。如此,每种图书都达到了文学性与学术性的结合、权威性与丰富性的结合,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具有收藏价值。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是中国新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界的宏伟工程,1991年举行第一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评奖,《玉米人》《爱的荒漠》《我弥留之际》三种获一等奖,漓江出版社因此在外国文学领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鼎足而三,创造了广西出版的奇迹18。

  本板块除展出刘硕良主编全套“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外,还展出了刘硕良捐赠本馆的部分中国翻译家书信。刘硕良共捐赠书信800余封,由于空间的限制,我们只能选择部分进行展出。

  上面,我们介绍了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作家文学、港澳台及海外作家、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文学批评、文学出版六大板块的内容构成。需要指出的是,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并非广西当代文学成就展示馆,而是广西当代文学学术研究馆。我们创办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的目的,主要是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广西当代文学研究搭建一个地方视域、博物方式的专业研究、专业教学、专业传播、专业交流的学术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能够看到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到广西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更能够发现广西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新的空间和新的路径,从而促进广西当代文学走向繁荣,走向高原与高峰。

  【注释】

  ①罗海雷:《我的父亲罗孚》,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1。

  ②③陆士清:《曾敏之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引言第1、5、2页。

  ④⑤⑥⑦⑧白先勇:《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257、300、355、362、365页。

  ⑨廖明君:《刘三姐》,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第220页。

  ⑩蔡仪:《论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

  11黄伟林:《八桂人文与旅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第326页。

  12李咏梅:《导言》,载李咏梅、黄伟林主编《百年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戏剧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4页。

  13郑学富:《电影〈血战台儿庄〉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钟山风雨》2017年第5期。

  1418刘硕良主编:《广西现代文化史(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第375、310页。

  15倪震:《北京電影学院第五代电影前史故事》,作家出版社,2002,第193页。

  1617刘硕良:《新时期有数的宏伟工程——“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序》,载刘硕良《三栖路上云和月——为新闻出版的一生(上)》,漓江出版社,2012,第22、23页。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