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缘起与理论路径

时间:2023/11/9 作者: 南方文坛 热度: 20231
2008年,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做高级研究学者期间,了解到他关于现代悲剧观念和悲剧理论的研究状况,回国之后便决定从中国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伊格尔顿关于悲剧问题的代表作《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发表于2003年,他的悲剧观念与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强调了人类解放以及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目标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伊格尔顿以及西方一些左翼学者仍然坚持中国文化中没有悲剧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学理上论证中国有自己的悲剧现象和悲剧观念就成为一件值得中国学者认真开展的理论工作,这也是我们开始着手研究中国现代悲剧问题的契机。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是现实存在的

  我们首先坚持的一个观点是:悲剧是一个人类共通性的文化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文化或其他文化一样都有自己的悲剧意识和悲剧观念,只是由于文化和社会条件等差异,在表现形态和表达机制方面有所不同,对悲剧的理解和认识也各不相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西方悲剧理论作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理论研究,随后择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大家较为熟悉的若干具有悲剧性的文本,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深描式”分析,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悲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我们认为,中国在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国和强国的历程中,悲剧观念始终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内涵之一,这既由现代性的本质所决定,也由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所决定。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十分复杂和悲剧性的发展道路,在审美关系和表达机制上都明显呈现出与近代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中国社会百余年来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事实上也是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启蒙和救亡、社会主义目标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几乎同时产生且始终纠缠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情感结构和价值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情境中,中国审美现代性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内涵,甚至呈现出某种历史性的“断裂”现象。因此,用“历史的和美学的”的方法,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作家和作品的“审美机制”进行具体研究和理论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批评的任务。具体在悲剧美学研究中,审美机制的历史具体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在特定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境中,只有通过对历史语境的具体把握,对审美机制的研究才是真实而准确的,其呈现出来的审美意义才具有特殊的文化力量。

  如何解决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形态问题

  在西方现代美学和哲学中,对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理论有多种理论话语系统,例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悲剧理论。我们认为,相比于西方传统悲剧理论,马克思在1859年4月《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到的“现代悲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彻底性和当代意义。关于这一概念,恩格斯简明扼要地表述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雷蒙·威廉斯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悲剧》中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阐释。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的这一悲剧观点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我们正是在马克思信中关于“现代悲剧”的理论内涵上,理解和使用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这一理论概念。具体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语境中,“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中常常以审美乌托邦的形式表征出来。

  在此基础上,审美乌托邦作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表现形态,对它的理论结构的分析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送别》《野草》《黄河大合唱》《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霸王别姬》等中国经典文学与艺术作品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現代中国社会特殊的文化与社会关系下,中国的审美现代性可以表达为由“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两条文化链所构成的一个双螺旋结构,“红色乌托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追求社会主义目标的文化观念和情感驱动,表征着崇高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和目标;“乡愁乌托邦”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抵御现代化强烈冲击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乌托邦类型和文化观念,既是中国乡土文化在审美现代性层面的理论表现,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情感维度上的呈现。在中国艰苦而漫长的现代化征程中,一方面,由两种乌托邦组成的双螺旋结构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影响着文艺创作的美学风格和审美意义;另一方面,这两种乌托邦组成的情感结构有不同的展开方式和极端化的表现形态,从而形成了既丰富又复杂的文化现象和多重审美意义。

  研究中国现代悲剧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毋庸置疑,中国现代悲剧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域,对其作出当代意义的理论阐释和建构并不容易。从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关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主要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悲剧的思想和理论,试图用不同于启蒙主义和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悲剧观念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悲剧现象和悲剧文化。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十分深刻的价值危机,在无比沉重的现实境遇中,创造一种可以支撑情感和精神的内核是一种历史的需要,正是在这种历史情境中,悲剧人文主义被激发出来。我们认为,在中华民族遭到十分沉重打击的历史巨变时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质疑和批判,对社会主义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正是中国审美现代性和现代悲剧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人类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审美经验中把握住具体的审美关系,从而在特定语境中把握住审美意义的具体性,只有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提出和思考问题,我们才能把握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人文主义精神。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强调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审美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念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在我们关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中,审美人类学方法的介入就是对文学与艺术作品所激发的悲剧人文主义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此外,审美人类学还包括运用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多重文化语境条件下审美意义的具体性作出分析。例如在对一部文学作品或电影进行分析时,应试图通过对每部作品具体的审美机制及其所激发的当代审美经验的把握,确定其内在的审美意义。简言之,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悲剧作品的个案研究,努力在学理上对复杂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关系中真实的审美关系加以把握,从而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发展的情感逻辑作出理论上的阐释与概括。

  第三,强调现代审美经验和情感结构的重要性,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特殊性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认为,雷蒙·威廉斯提出的“情感结构”概念对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每个优秀的文学与艺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只有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结构,我们对它的审美意义的认识才是具体的和真实的。马克思指出,成功的艺术表达可以通过悲剧艺术的形式,“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出最现代的思想”。文学与艺术创作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起到某种先导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感结构也是最早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得到呈现,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来看,社会主义目标的确立是对文学与艺术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的重要因素,这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一个核心要义。

  综上,关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研究,亦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我们认为,用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念对中国悲剧观念的特殊性作初步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悲剧的理论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美学上的支持。

  (王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