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我在《文艺报》发表《批评共同体的立场、态度和素养》,提到了文学批评的主体立场和理论素养。现在,我仍然坚持认为批评家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一方面,批评家不能成为作家的附庸,不能只是成为作家作品的阐释者,而是要把文学批评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正如德里达、杰姆逊和萨义德等学者都把文学批评看作是一种“文学行动”,他们在文学批评中注重文化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批评既是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批评,这样看来,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思想行动,不仅是对作品的认识,更是对社会生活的思想行动,正如克罗齐在《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中认为思想不在生活之外,而是生活的职能。这些年来,我写过不少批评文章,扪心自问,我在文学批评中并没有做到“文学行动”和“思想行动”。聊以自慰的是,我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对理论著作有着浓厚兴趣,也有着比较多的阅读积累,从而使我能在多学科视野中分析作家作品的内涵,正如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是思想和知识构成的大厦。我以前喜欢阅读西方理论著作,最近我觉得中国古代经典也很有意思,比如我研究格非小说时借鉴了《周易》的“立象”传统,并以之与抒情传统、叙事传统并列为中国文学的三大传统。
文学批评中的微小收获都会让我高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沾沾自喜。2021年12月,我在《光明日報》发表了一篇短文,强调文艺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活动,这无疑也给文学批评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学作品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呈现的是世道人心,文学批评不仅要呈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和艺术魅力,也要呈现批评家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不同的作家体现出不同的人格魅力,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力量;批评家与作家作品是对话的关系,每个作家、每个人物形象几乎都能折射出批评家的影子。由此看来,文学批评也是自我批评,批评活动是一种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在批评写作中不仅要揭示文学作品的魅力与不足,更要透视自我的人格和精神。每一个体都是丰富复杂的,或许只有不断自我省思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周易》中的“朝乾夕惕”“反身修德”也许隐含了生活和批评的真谛。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丰富的,或许只有批评才能照亮艺术的道路,才能校正自我前进的方向。
批评照亮了生活,也透射了自我。
颜水生,1980年出生于湖南衡南,文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五届客座研究员,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文学史写作话语研究》《欧阳黔森创作研究》等5部,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等杂志发表批评文章。57519196-BC31-439E-81C7-D4F03299FBFD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