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情与田园:午后生命的困惑与追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南方文坛 热度: 17405
心安何处,身归何方?这是个体生命,特别是知识者和文化人,在其生命的觉醒时分和反思之时,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邢小利的长篇小说《午后》①所探讨的,似乎就是这个根本的问题。而爱情与田园,无论是作为具体的概念(所指)还是作为象征意义的概念(能指),分别对应着人的心与身两个方面——爱情是心之所驻,田园则为身之所栖。爱情的核心是爱,是情感有归属,灵魂有依靠;田园的核心是意义,是个体生命认定的意义和价值,是你愿意栖身于那里,为之劳作和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午后”是一个时间概念,太阳过了正午,逐渐西下,在《午后》中,象征人到中年。古人说“四十不惑”,其实,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由于已经有了不少的人生经历,在人生的很多方面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生命体验,瞻前顾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困惑。困惑,就还须追寻。这也许就是午后的生命和午后生命的意义所在。读完《午后》,可以感到,这部小说主要就是围绕爱情与田园这个生命主题,表现个体生命特别是知识者和文化人午后生命的困惑与追寻。

  《午后》的时代背景是21世纪初,从小说第十九章写到的羊年春节,可以推定为2003年春节,这样,可以确证小说除最后一章写的时间为2004年,小说中其他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在2002年冬到2003年秋之间展开。小说刻意写明这个时间,应该是有深意的。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由于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和创造激情的社会,那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用主义渐趋彰显,进入21世纪以后,实用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情绪更是结伴而行。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南柯和齐文晋在议论身边的人和事时,就谈到那个时期的社会特征。南柯说:“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一般而言,女人是实用主义,男人是享乐主义。”齐文晋说,“确实是这样。这个时代的女人考虑问题主要是从功利目的出发,而男人,稍有一点权力和金钱的男人,又大多沉湎于享乐之中”,“想着法儿玩世界、享乐人生”。对时代的精神与风气基于这样的理解,作者在人物设置和人物塑造中,就着意描写了四个男性人物形象。一个是主人公南柯,这是一位“带有较多传统文人特点又有现代知识分子品格,對生活、对人生怀抱理想主义”的人物。另一位是南柯的研究生同学、好友齐文晋,这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并对现实有许多清醒认识、深刻解剖的大学教师,他对生活的态度总体上是现实主义的,承认现实的合理性并有意无意地随波逐流。第三个是生意人柴一才,爱玩,没有精神故乡,是精神上也是生活中的浪荡鬼。第四个是老潘,这是一个从海南淘金归来,只追求性欲快乐的没有底线的享乐主义者。可以看出,《午后》的人物谱系,从追求精神上的圆满自由、坚持理想主义的人物,到追求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物,其特征如用颜色比喻的话,可以说是由红到黄到蓝再到黑,比较清晰地印证了作者在其《后记》中所说的话:“从一个侧面展现一个时期的时代风气和文化人的精神状态。”小说主要写主人公南柯的爱情故事和人生追求,同时也以较多的笔墨写齐文晋特别是写南柯与齐文晋的对话、讨论以及争论,而以较少的笔墨写柴一才,对老潘这个人物,小说则着墨甚少,大部分是虚写,比如关于老潘的“暴亡”,小说只是在最后,以柴一才之口偶尔提及。这种对人物描写的畸轻畸重,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含蓄而又明确的对于人物的抑扬态度,对于时代风气的一种批判态度。

  小说《后记》中说:“知识分子这个人群,一般来说,比较缺少像其他人群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但他们的内心生活比较丰富,精神世界相对比较开阔。在‘午后’这个生命阶段,来时路一片斑驳,去时路一片苍茫,较之少年与青年时期,因为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人生经验和体验,包括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对于人生目标的寻找与选择,关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确认,包括如何对待爱情和两性关系,可能就更能显出人性的本真,心灵的自由度,更能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确认”来看,小说中的柴一才、老潘这两个人物追求的是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从“如何对待爱情和两性关系”来看,柴一才特别是老潘表现出来的是“欲”,与此截然不同的是主人公南柯,他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古典情结又有现代理念的知识分子,对生活、对人生包括对待爱情,则抱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南柯为好友和实业家汪文海编的《过程》一书所写的结束语《至境之渡》中有一些话,也可以看作是南柯的一个自我表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理想和完美——至真、至善和至美,追寻一种生命和生活的至境。这些人是完美主义者,是生命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世界正是因了这些人的不断追求,才一天比一天更美;社会正是因了这些人的不息奋斗,才一天比一天进步。至境的追寻,是一个艰苦而又充满创造乐趣的过程。至境也许是一个难以抵达的彼岸。但是,完美主义者总是在寻求抵达彼岸的渡筏。不达彼岸,誓不罢休。仿佛朝圣一般,他们追寻着至境之渡。”对于爱情的寻求,南柯更重“情”,也重“理”。换句话说,对于爱情,南柯有着他的理想。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南柯也有着他执着的理想。似乎可以说,《午后》这部小说,就是通过南柯的生活特别是爱情追寻和事业选择,展开了爱情与田园这一生命根本性主题的追寻与思考。小说在故事之上,有一些形而上的探究。

  南柯是长安城中汉唐文化研究院《唐音》杂志的编辑,四十出头,离异数年。他单身多年,忽然间“遇”到心动的年轻女孩,而青年时的梦中所想也突然现身,还有偶然的“邂逅”以及念念不忘的“知音”,似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都出现了。面对四位偶然出现的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女性,南柯在与她们的日常相处中,有迷惘,也有新的体验和感悟。

  贯穿小说始终的情节主线,是南柯与艺术学院大学生兰湘婷的情感故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南柯结识了研究生同学和好友齐文晋的学生兰湘婷,在后来的日常交往中,两人产生了好感,后来感情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来往,南柯感觉迷恋上了兰湘婷。他喜欢兰湘婷,一个原因是南柯心中有一个古典爱情的情结。南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次见兰湘婷,就对她有了好感,“南柯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人都深有好感。兰湘婷一身中式装扮,又弹着中国独有的古筝,这种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的情态,是南柯深自向往的”。南柯想同兰湘婷的关系有深度发展,但兰湘婷对生活和未来有自己的考虑,对南柯的态度不即不离,若远若近。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交往,南柯发现兰湘婷原来有一个男友,虽然她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好感,但其感情一直处在摇摆之中,而且,他发现兰湘婷对自己的感情并不是纯粹的爱情,有利用自己的成分,他虽然也很痛苦,但还是在自己的心中与兰湘婷做了了结。两人爱情上的“分手”,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它只是在南柯的心中不知不觉完成的。《午后》写两人的爱情故事,并不浓墨重彩,它有一种淡淡的特点,有一次南柯与齐文晋闲聊,齐文晋谈到他对待女性的态度,南柯接着说:“我现在可没有女朋友,更没有性伴侣意义上的女朋友。而且,我发现,跟我分开一段时间的女朋友,后来这个关系怎么也接续不上。可能是我太挑剔。我接触女孩,开始觉得还不错,比如像兰湘婷,我那时是多么迷她啊,可后来呢,发现她有毛病,这个毛病不能忍受,就分开了。这一分开,就同陌路人一样,再也接不上当时感情的荐口了。”齐文晋说:“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南柯的古典爱情梦破灭了,不再纠结于爱情,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痛苦和折磨后,他对兰湘婷的态度转而超脱起来。南柯的性格中,既有深情悲观的一面,“悲观的人一定是深情的人。因为深情,因而失望;因为失望,因而悲观”,也有传统文人“通脱”的一面,还有知识分子的理性,当他认清了他和兰湘婷关系的实质之后,他把与兰湘婷的关系,在心中重新定位,由恋人变作了友人。南柯还是文人性格,认为“只有定好位才好相处,不然,不明不白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定位为友人之后,南柯与兰湘婷的关系反而简单了,南柯也显得更为自然和旷达。后来,南柯更加积极地帮助兰湘婷,热情安排接待她母亲的长安游,知道她的家庭困难后,帮助她和柳晴在唐村举办毕业音乐演奏会,而且,动用朋友关系资助并联系日本朋友帮助兰湘婷去日本留学,实现了兰湘婷的人生梦想。

  由爱情到友情,两个人的关系似乎由浓转淡,但两个人却由此更深刻地了解了对方。小说结尾时,两人的分别场面写得特别感人,也非常有诗意:

  兰湘婷站在南柯面前,笑了笑,又低下头。

  南柯对兰湘婷说:“湘婷,我就在这里跟你告别吧。”

  ……兰湘婷说:“我现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南柯说:“不说了,这种俗事不说了。”他看着淡淡的月光下的远方,“飞吧,好好飞吧。看看世界,看看世界有多广阔,看看世界有多精彩。”他停了一下,笑了笑,“如果有一天飞累了,就回来。看够了,也可以回来的。”

  月光下,他看见兰湘婷眼角挂着一滴泪,闪闪发光。

  兩人握了握手。……

  挥一挥手,兰湘婷她们走了。

  南柯在原地待了一会儿,开始往书院走。路上,心中忽有感念,不觉轻轻地吟道: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南柯的朋友秦钟曾说南柯有君子之风,在这里,南柯与兰湘婷体现出的人际关系也许就是古人所谓的君子之交,南柯的传统文人特点及风神在这里也得以显明体现。这也是南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理性的体现。南柯说:“……我一直认为,在现实之上,也包括在欲望之上,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芸芸众生,可能只知道现实,只知道满足欲望,但是我们,我们还自认为是知识分子吧,我们应该清醒,现实和欲望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可能我们不能免俗,我们也随波逐流,也堕落,但是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提醒我们,我们的欲望之上有一个更高的存在。正是那个更高的存在,在照耀我们前行的路。否则,我们将不知道要走向哪里。”这种“更高的存在”,并非云端之上的某种空洞教条,它是一种价值理念,是真善美,更是一种将价值理念付诸个人行为的真情、善举和美德。在这里,南柯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他的价值理念。

  南柯与兰湘婷的爱情主线之外,《午后》还穿插描写了南柯另外3个与情感有关的故事。小说写到,南柯与兰湘婷结识的同时,南柯当年在大学毕业实习时迷恋后来失去联系的学生如忆,突然打电话与他联系,两人见了几次面。这个如忆,是南柯在上千名学生中发现的,“用南柯当年的感受来说,美得惊心动魄”。南柯当年是实习的大学生,如忆是高中生,南柯并未给如忆上过课,他对如忆由惊艳而迷恋而产生爱意,以致如痴如醉。实习结束后,南柯去学校找过如忆,如忆对他也有好感,两人通过信。八年之后重逢,如忆已经由少女变成了少妇,对她现在的婚姻失望,想与南柯重温旧梦,南柯面对当年几乎是铭心刻骨迷恋的如忆,陷入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但是面对现在的如忆,却有些惶惑,不知所措。南柯“脑海里会出现两个如忆的形象。一个是东门中学那个天真的苗条的少女,一个是广商银行这个略显忧思身体也有一点点发福的如忆”,“东门中学那个如忆,是让人惊心动魄的,是万千人中你一眼就能望见的;广商银行这个如忆,依然漂亮,你见了还觉得亲切,但是确实是褪去了那种唯她独具的摄人心魄的光芒”。南柯与如忆的故事,表现出一种“岁月无情”、物是人非的生命感慨。在南柯看来,“此情可待成追忆”,“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中透着一种感伤,也让人回味和深思。

  南柯偶遇一个租车人陈红,陈红恋过一个已婚男人没有结果,想找一个新的归宿,这是一个世俗的漂亮女人。南柯在租车途中与之闲聊,陈红谈到结婚对象,直言收入门槛,这种功利性女性自然与南柯的价值观包括爱情理想完全冲突,同时他也感觉陈红的精神焦急而又倦怠,其人也缺乏文化内蕴。在南柯看来,“这人有些旧了,跟她开的车一样”。因此,“陈红就像流星一样,悄悄划过南柯生命的夜空,倏忽不见”。小说这段描写,似乎意在表现,人生中可能会有很多的“偶遇”,但基本上都如“流星一样”,“悄悄划过”一个人“生命的夜空”,“倏忽不见”。

  南柯在认识兰湘婷之前,在外地一次开会期间,喜欢上了一个大学教师顾晓卉,顾晓卉对南柯似乎也产生了感情,南柯的知识分子性格,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面对南柯的直接示爱,已有丈夫的顾晓卉拒绝了,两人再次相见,因为各自性格的原因和知识分子的含蓄,关系始终暧昧不明,两人在爱的三岔口徒然挣扎。南柯内心的深情,并不能被心仪的女人洞察与接纳。小说的诗意,即隐藏在两性关系的阻滞与隔阂而生发的惆怅与忧伤中。

  南柯几段爱情故事及情感遭遇,最终都没有结果,都无疾而终。小说似乎想表明这样一个思想,由于南柯执着于他的爱情理想,南柯理想中那个所谓的“真正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无法实现的,最终本来是没有结果的。

  人是被文所化的,文化人被文所化更为深重。南柯学习并研究中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他受中国文化浸润和滋养,自然有着深重的传统文人情怀和趣味。他有一个深沉的古典爱情梦,幻想着遇到一个具有古典人格的女性。他“理想中的姑娘是一个中国古典精神熏陶出来的姑娘,美丽,聪颖,却不是那种太过聪明的人精;温柔而多情,并且很含蓄,含情脉脉,柔情似水;多才多艺,善解人意。”他与朋友、大学教师秦钟有一个关于古典爱情与现代爱情的闲谈或者说是讨论,集中反映了南柯的爱情理想。秦钟说,“爱情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消亡了”,“正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样,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爱情。我们这个时代的男女之间,与其说是有爱情,不如说是有性更合乎实际。性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性实际上是男女之间最根本的东西”。南柯感叹,“柳梦梅与杜丽娘式的爱情是没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也没有了,甚至侯方域和李香君那样的爱情,冒辟疆和董小宛那样的爱情也没有了。总之,那种古典的爱情确实是没有了”。然后又说,“当今时代人的爱情观掺杂了太多的非爱情因素。爱情变得复杂了。汉乐府诗里那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式的爱情,宋词里那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式的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爱情,彻底的爱情,美丽无瑕的爱情,这是古典的爱情观”。秦钟认为,“古典的爱情观需要古典文化来培养,现代文化只能培育出现代的爱情观”。南柯则说,“在我的心里,还是向往古典的爱情”。秦钟说,“其实你南柯也随着时代变了,你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人了。尽管你有浓厚的古典情结,你那么向往古典爱情,但是你回不去了。你的那些情结、向往只是一场白日梦罢了”。由此可以看出,南柯的爱情理想其实是一种“古典的爱情观”,这是一种“纯粹的”“彻底的”“美丽无瑕的”爱情。从南柯谈话并纵观其对爱情的追求,可以看出,这种爱情似可归结为这么几个特点:一、真诚性。在谈到为何与兰湘婷分开的原因时,南柯说“人跟人交往,最起码应该要有一些诚恳”。二、纯洁性。南柯称之为“美丽无瑕”,也就是爱情是爱人的本身,而不是爱对方的身外之物或其他。三、神圣性。南柯所谓“纯粹的”“彻底的”爱情,就具有神圣性。四、永恒性。这由南柯在谈话中所引汉乐府诗和宋词可以看出。

  在当今这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以这样的爱情理想去看人和要求女性,南柯在爱情上不碰得头破血流、不失败才是怪事。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爱情问题上,南柯确实是一个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爱情的执着理念和追求可拿堂吉诃德作比,另一方面,他在爱情上的追寻与失败,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思考的问题:南柯的爱情理念难道不对吗?他对理想爱情的追寻难道错了吗?如果他是对的,那什么才是错的?如果他是错的,那什么才是对的?或者说,如果爱情可以不具有真诚性、纯洁性、神圣性、永恒性,人的心——人的灵魂、精神和情感能安放于其中吗?所以说,《午后》关于爱情的艺术描寫,引人深思。

  《午后》写了南柯对爱情的追寻,也写了他对田园的追寻。田园亦即安身立命之所在,南柯对田园的追寻也有理想主义的特点,但在这一方面,较之他对爱情的追求,南柯似乎更为清醒和理性。在南柯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的特点,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可以看出,魏晋人物对南柯有深刻的影响,南柯骨子里可能追慕陶渊明,从小说一开始写南柯读《元前陶渊明接受史》,到作品中数十次提到陶渊明其人,谈及其诗文,可见陶渊明几乎就是南柯的一个榜样,更重要的是,陶渊明的淡泊品性、自由人格与隐逸之志对南柯关于田园的选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南柯说“他知道他受了陶渊明太多影响,或者说自己身上与陶渊明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主要就是:不愿巴结逢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不慕荣利’”。文人如何影响文人,从南柯对陶渊明的喜爱和追慕可以看出。陶渊明之外,魏晋人物中如“竹林七贤”特别是嵇康对南柯的影响,也颇为深重。“竹林七贤”的旷达,嵇康的放达、鄙视权贵以及仗义执言,在南柯的身上都有影子。小说中写南柯著有一本文史随笔集《散谈的竹林》,或许就是暗示南柯与“竹林七贤”在志趣方面的某种精神联系。

  南柯与单位和长安文坛的关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他敬重老院长的人品与学问,但对主要负责人保持距离,在编辑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超然物外,后来被排挤。南柯在单位被排挤这种现实境遇,似乎带有必然性,因为他与主要负责人不仅保持距离,而且不听命于其人对他业务工作之外的其他安排,更不搞人际关系。年过不惑之后,他对人生清醒而坚定,“不能为追逐金钱而活,不能为当一个什么官而活”,“做学问,搞研究,甚至写一些随笔,这是他喜爱的,但他也觉得这一切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很大。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向哪个方向努力?南柯是迷惑的”。他有浓厚的隐士情结,对隐士及其生活与历史也颇有研究,由他策划并主持,他的实业家朋友汪文海出资实施,在长安唐村建了一个面对终南山的中国隐士文化与历史博物院和隐士文化体验园,建了一个南山书院,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有现代感和现实意义,南柯离开了原单位,到南山书院当了山长。可以说,在这里,南柯找到了自己的田园。当然,这个田园,已经不是陶渊明那个田园了,陶渊明的田园,更多的是陶渊明个人的田园,是陶渊明的归心与隐逸之地,而南柯的田园,既是南柯的栖身之地,他喜欢隐士文化与历史,可以于此讲学与研究,也是他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之地,他毕竟还是现代知识分子,在这里,通过南山书院,他可以实现他与社会及世界的沟通与联系。

  作为人物形象来说,南柯在当代文学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其较为鲜明的独特性。他既有传统文人的特点,洁身自好,不与世浮沉俯仰,淡泊明志,有傲骨,也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和现实关怀。他不是那种只能复述古人的书呆子,也不是沉迷于古远而不知今世何世的梦游者。在研讨会上,他敢于直言,从多元选择论观点阐发自己关于文学和价值的见解。在生活中,他还是一个实践派的知识分子,不只是憧憬,而是能以切合现实的文字与策划,用世济世,也能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建设项目。关于建设隐士文化项目的意义,南柯有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他在论证这个项目时说,“清末以来,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逐渐解体和崩溃,现代以来,我们一直处于一个社会巨变的大时代。百年以来,中国社会一直走在通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路上”,“短短的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农业文明,……后来我们又经历了工业文明,现在又是什么信息时代”,“我们跑得太快了”,提出“需要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而“历史上的很多隐士,他们因为自己特殊的境遇和性情,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异乎寻常的选择,而且是主动选择,他们既是别样人生的实践者,也是生活的思考者。隐士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对于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都有他们独特的认识和思考”,“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思考,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思考,可能也会触发参观者和体验者的某种思考。他们的美学思想包括日常生活的审美趣味,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于建现代书院,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中国书院,其实在根本上讲,是以文化人,讲修德,修身,当然也要修艺。孔老夫子就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院当然也要修艺啦。我办书院,提倡的是,会琴棋书画,爱诗酒花茶”,认为“南山书院的宗旨,至少应该有这么几点:开卷有益,传薪有火。古今在望,天地在心。开卷有益是说,要多读书,读好书。传薪有火是说,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知识分子的道义担当。古今在望是说,要有历史眼光,更要有现实关怀。天地在心是说,要胸怀世界,与人类同行”。对此,他一方面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思考和把握,另一方面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具体的建设过程,“躬耕陇亩”,“瘦了,脸上也晒黑了,一边擦汗一边脱手套的动作,不像一个知识分子,倒像一个干活的农村人”。可以说,南柯作为文人和知识分子,有着他自己所理解所尊崇的“更高的存在”,而且也是一位生活的实践者。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大地上,他寻求到适合他的理想的生活方式,进而也可以说是开启了一种具有古典隐逸特色的现代文人生活方式。

  在《午后》的内里,既萦回着一种淡淡感伤和惆怅的调子,也贯穿着一种坚定和明朗的旋律,现实与理想、生活与远方、诗意与思辨,几个声部多重交织、碰撞,使这部小说像一部协奏曲一样,打动人内心的同时,也让人思考——思考爱情,思考田园,思考人的心和身该安放在何处这个永恒的人生主题。■

  【注释】

  ①邢小利:《午后》,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除特别注明,以下《午后》的引文均引自此版本。

  (阮洁,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