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是巴蜀要冲,也是成渝之心。
浓郁的地方人文气息、悠远的历史沉淀,赋予了这片土地人杰地灵之底蕴。
内江,拥有430万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劳动人民,常年超过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员在外务工,劳务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多少年来,他们背负行囊,走南闯北,在异乡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归来吧,归来吧。别再四处漂泊。”
内江市近年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筑巢引凤,召唤“归雁”。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响应号召,情系乡土,投资家乡,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幸福美丽内江的实践之中。以创业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在脱贫攻坚的历史伟业中书写了反哺家乡的温暖篇章。
张梦
出生于1990年的张梦是内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以前曾在成都打工,一直在房地产行业,长年的西装革履生活,自己对服装定制产生了浓厚兴趣。2013年,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怀揣五万元积蓄,在成都租了一间门面,组建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干起服装定制生意。因为没有工厂,店里的业务主要是接单,然后再拿到工厂加工,赚取差价。
那时候,完全没有任何服装行业经验,连基本的布料常识都没有。全凭一股毫无理由的兴趣和对服装定制行业的信心。现实很快让他付出了“不懂行”的代价,在成都摸爬滚打一年,除了增长见识,张梦基本没赚到钱。
在外创业不易,能回家乡发展当然更好。
2014年,甜城大地劲吹“创新创业”之风,张梦回到了内江。2015年,内江市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张梦决定把公司整体迂回家乡。
随后,他在国家级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租用500余平方米的场地,建立起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从第一笔生意到第二笔、第三笔……回到内江两年多,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张梦实现了从草根创客到成功企业CEO的华丽转身,还在重庆、绵阳等地建立了多家分公司。
祥和茂制衣有限公司位于内江经开区的。步入厂房,工人正在忙碌。车间里堆满了一件件已经打包好的服装。这些服装其实是从贫困村的生产车间运过来的,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行“总部基地+贫困村生产+电商运营”的模式,把生产车间搬进了贫困村,已建立4个贫困村生产基地,实现了贫困户“一门手艺、一份收入”的自我造血功能。目前,已经带动了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就业,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
为方便村民,公司把服装加工点厂房选在了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亢家村村委驻地。由村委提供厂房,祥和茂公司租用,所得租金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工人就近招聘,优先选择建档立卡贫困户,上岗前由公司进行统一培训,上岗后计件发工资,村民们既可以在厂房上班,也可以在家里制衣,一点都不耽搁农业生产,在农闲时也能有收入了。
这个项目的实施,有效满足了亢家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要,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收入,实现可持续脱贫,同时还能壮大村集体经济。
车间的缝纫区里10多台缝纫机“嗒嗒嗒”响个不停,村民们坐在机位前,将一片片布料缝制成了工作服;在裁剪区,上了年纪的村民拿着剪刀,认真剪下一根根线头。其间,技术指导者不时来回穿梭,对他们进行工作指导。
只有在促进企业发展和扶贫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双方互惠互利,才能让贫困户实现持续脱贫。
这种让生产车间进村的扶贫模式达到了“双赢”的效果。虽然企业的运输成本增加了1.90,但制衣厂用工成本同比城区车间用工成本降低了9.3%,公司在同行业中更有竞争力。去年,整个公司的订单量在8000多万元左右,今年预计突破1个亿。
祥和茂的进驻,让不少村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在亲人的告知下,纷纷返乡就业,陈敏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初,陈敏还把在广东务工的女儿叫了回来,到村里的服装加工点上班。她说:“她在外面工资不高,花费还大,有时候还不够个人用,现在村里建了厂房,有了就业机会,就想让她回来就近上班。”
贫困户刘汉秀,以前每月收入入不敷出。在制衣厂工作1个月后,就领到了平生最多的工资2500元。拿到钱的她眼含泪水,手微微颤抖,因为她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贫困户李馨菊,是本村人,以前在外面打工,没什么收入。到车间报名参加培训后,半个月就学会了。现在月收入1500元左右。在家門口上班,这是她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刘汉秀、李馨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今,制衣厂已发展员工60余人,带动4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实现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最高的能拿到3000多元。
公司还成立了村级扶贫基金,每生产一件服装就捐赠2角钱,用于资助该村的贫困户。由于厂房由亢家村提供,因此公司每年还向村委会缴纳租金1.8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支持贫困村的发展。
如今,每隔不到半个月,在亢家村的水泥路上,就有印着“祥和茂制衣有限公司扶贫制衣厂”字样的运输车来回穿梭,车上满载着村民们精心缝制的服装,也满载着他们的心血与希望。
“看到大家有钱赚,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张梦说。他将竭尽所能,让更多制衣厂在家乡的贫困村落户、发展,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获得就业的机会,实现脱贫致富。
张梦,一个编织梦想的人,在实现梦想过程中为贫困户带来温暖,让他们在家门口获得了美好生活。他把就业岗位带到贫困户身边,让乡亲们的幸福唾手可得。
左永康
左永康是资中市水南镇人,在县糖酒公司工作多年。1997年,公司破产后,从没想过离开资中的左永康狠下决心,去了成都。在成都,左永康干起了老本行,主要从事零售啤酒和瓶装白酒批发等。多年的打拼,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事业上小有成就。2004年,为了与昔日生意上的朋友加强联系,他回资中发起成立了资中市商贸商会。商会成立后,昔日的朋友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平日里,大家也只是在商会里喝喝茶,聊聊天。作为会长,左永康觉得商会如果只是这样发展下去,没什么意义,大家应该联合起来做点事情。
2012年,他联合商会内12家优秀批发企业和部分返乡创业企业,联合出资600万元,成立了京川物流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2014年,他们顺时而为,联合多家本地企业和20多名“返乡创业”人员,成立了京川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个本土电商平台应运而生,40多家本土批发企业的货源被搬到了网上。
村民或者专合社想要将农产品卖出去,也可以通过京川购这个平台寻找买家。达成交易后,出货量大,则通过商会的物流公司直接送达;出货量小,则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既能保证货源质量,又能丰富村民的选择。
左永康的公司主要经营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米面粮油、日用百货和家电。拥有8000多平方米的物流仓库,依托强大的仓储物流配送能力和丰富的品牌商品资源优势、众多客户资源以及完善配送网络,能够使产品以更好的服务、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
公司股东很多都是资中市本地人。作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们在外面打拼取得了成功,也深知生活的艰辛,所以,公司非常重视贫困户,总是优先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甘万兴,资中市水南镇河联坝村村民,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甘万兴的家庭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多年来,甘万兴的父母均有重病在床,他自己身体也不是很好,为了更好照顾父母和两个女儿,夫妻二人均未外出打工,靠在家务农挣取生活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6年,京川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水南镇河联坝村投资建设电商扶贫中心,重点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县就业局了解到情况后,立即通过村委会联系到了甘万兴,告诉他可以在电商扶贫中心工作。
在家就能就业,有这么好的事?
听到这样的消息,甘万兴决定试一试。
来到公司后,公司详细了解了甘万兴的情况,决定和他签订劳动合同。安排他做电商扶贫中心物流派送员,并派专员进行培训。甘万兴学得也快,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民,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理货、分货,并能用电脑处理订单,派送货物。
甘万兴说,不久以后他所在的网点还会推出新业务,比如快递业务的收发件,少量现金的存取款,车、船票的代购,水电气费的缴纳等。这些业务,他都要一一学习。他说,学会了才能为河联坝村的村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
“在这里上班挺好的,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也方便照顾嘛。这都要感谢县就业局的领导,感谢京川公司给我这个就业机会,我也加把劲,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甘万兴对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像甘万兴这样的受益贫困村民在资中市的乡村还有很多。
除了利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京川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还启动项目扶贫,参加“万企帮万村”的精准扶贫活动,与贫困村合作,通过发展种、养殖业项目扶贫,吸纳贫困户就业,帮助贫困户增收。
在资中市渔溪镇的贫困村亢溪桥村,公司与其签订帮扶协议,建立电商扶贫中心,无偿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代买生产生活用品,成立贫困户入股的蘑菇种植合作社,带领该村37户151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资中市公民镇陡沟村,公司和当地68名贫困户合作的养殖场已经建成,养殖场占地1900平方米。还有4公顷的水果种植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左永康说,建成以后,这里还将吸纳贫困户就业。不仅如此,贫困户除了每年获得养殖场的分红外,还有工资可领,而陡沟村也将在今年实现全部脱贫。
陈维其是资中市水南镇人,以前在重庆经营管理药材。2015年回乡创业,成立了资中市恒基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资中市苏家湾镇建有基地,专门种植百芨等濒危中药材。合作社是京川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返乡创业股东之一,吸纳当地村民就地就业。
贫困户张秀,是苏家湾人。家里有三个老人和三个小孩,平时除了照顾家庭,几乎没什么时间工作,家里生活很困难。陈维其知道情况后,尽量给她安排灵活性的工作,锄草、修路、施药等等,有什么岗位就给她提供。现在,张秀的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左右。
在陈维基的合作社里,像张秀这样的贫困户有10多名,他们通过不同的工种,得到不同的就业岗位,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在脱贫的路上阔步前进。
目前,京川购电子商务公司在资中市共建成了190个服务站点,解决了450人的就业问题。
2017年6月,公司被人社部及國务院扶贫办联合评为国家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这既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动力,公司还将增加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设立更多适合贫困户的就业岗位。下一步,公司和所有的股东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员,争取为贫困人员增加更多的收入,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早日实现脱贫。
京川购电子商务公司,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企业。但是,这并不是左永康一个人的,左永康只是公司许多返乡企业股东中的一位。这些许多优秀的返乡创业人员,他们实现了抱团创业发展。他们的抱团,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更有力的实体经济,也提供了更宽泛的就业机会,带来的是脱贫致富的一个新渠道、新路径。
无疑,这是就业扶贫的一个新鲜答案。
卿登科
出生于1983年的卿登科是内江市市中区史家乡人,2005年开始,他们团队的20多人在陕西、内蒙古、新疆等从事天然气管道工作。经过多年的打拼,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然而,时间流逝,青春不在,20多人的将来何去何从?
常年在黄土高坡和戈壁滩,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多年的背井离乡,让他们产生了思乡情结。无法赡养父母,连成家也是一个问题。大家文化也不高,思前虑后,大家决定积极响应家乡党委、政府号召,回乡发展。
上塘坊村及圆边属浅丘地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4年8月,卿登科他们来到上塘坊考察时,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里特别贫穷。老人听说他们是来考察投资的,非常激动,从屋梁上取下舍不得吃的腊肉,热情地招待他们,
老人的举动感动了卿登科他们,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上塘坊村干出一番事业,帮助当地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经过多方论证和努力,卿登科他们的团队于2014年12月筹备成立了“万丰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卿登科说,因为这里有大片被称为“红油枯子石”的撂荒土壤,对于喜温耐旱的花椒很适宜生长。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后,他们决定在这里种植九叶青花椒。
公司成立后,几十台挖掘机漫山遍野,2015年开垦7000亩,2016年开垦4000亩。两年多的努力,山间成片的青花椒实现挂果,2017年开始采摘。同时,规模化推广和深加工产业稳步推进。花椒精油、花椒保健油、工业用油等绿色无公害产品的应有尽有,还不断培育新产品。经过不懈努力,昔日贫困村已经转变为远近闻名的花椒种植基地。
公司的稳步发展,给当地农户带来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效益和就业收入,极大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的进程。
刘胜宝是上塘坊村七队人,儿女都不在身边。几年前,老伴脑出血后就一直在家休养,干不了重活。以前,一家人种庄稼年收入就1000多元。2015年9月开始,他来到公司从事锄草、打药等工作,一个月有1500元左右。加上每年有2000多元的土地承包费,每个月的收入完全够老两口的生活。他说,干完活下班后,20多分钟就到家,也可以照顾家庭。现在有钱了,乡下的空气也清新,日子比城里的退休工人还过得滋润。
刘玉容也是上塘坊村七队人,以前家里一亩地就1000斤粮食,加上两头猪,一年也就几千元收入。2016年5月开始,她在公司从事花椒种苗移栽、锄草等工作。每个月能够拿到1500元。工资每个月按时兑现,从不拖欠。2016年底就实现了脱贫。她说每天下班后,半个小时就到自己家了,生活很满足。
一个80多岁的老人也想到公司来上班。卿登科他们婉言拒绝了,但把他列入了扶持对象。一旦家庭经济出现困难时,公司就拿出扶持基金进行帮助。
两年前全村483户中有110户是贫困户,现在已经全部实现了脱贫。
硕硕的果实细细密地缀满枝头,走在水泥路上,花椒特有的香味就弥漫开来,漫山遍野都有一股醉人的清香。
站在上塘坊村三队一个名叫“庙儿坡”的地方,周围目光所及的都是一些小山坡,层层叠叠的花椒映入眼帘。挂果的花椒散发出一阵阵“麻香”,沁人心脾。
“到目前,我们基地已种植花椒1万余亩。”
卿登科说,园区道路已达到了58公里,其中有10公里园区道路已硬化,新修建了蓄水池48个,山坪塘8口,花椒烘干房2套。基地从2015年10月开始启动,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调动了周边群众对花椒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绿化了更多的荒山。
据不完全统计,公司常年吸纳当地农户就业200人左右。到2016年12月,公司已支付当地村民承包土地费用200余万元,村民的就业费用300余万元,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这个有建档立卡户46户162人的村落,如今已全部实现了脱贫,人均年增收11200元。不仅拉动了当地的就业问题,片片九叶青花椒还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优化了周边生态问题,一举多得。
山丘起伏,层峦叠翠。
漫步其间,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树,每一个山头上都是绿油油的。曾经的荒地、山坡,如今已被九叶青花椒树所覆盖。在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嗅到浓郁的清香,这也是幸福生活的味道。
“我们在外打拼的游子都有一个想法,无论自己的事业做到多大,都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回报乡亲父老。”望着远方,卿登科几多感慨。
两年时间,卿登科他们把家乡的“荒地”变成了“金土地”,用小小的“九叶青花椒”谱写了就业扶贫的美丽篇章。
在内江的山间田野,乡亲们民风淳朴,贫困户脸上灿烂洋溢。
“甜城”內江,在返乡创业大潮的滋润下,焕发了新的生机。就业扶贫,让甜蜜之城变得更加甜美。
曾经奔波流浪的背影,如今荣归故里。他们展示了创业的蓬勃动力,凝结着对故乡的浓厚感情。
有了他们,贫困户的日子更加温暖。有了他们,家乡更加美丽。
这些“归雁”,他们是领头人,是领路人,也是家乡建设的中流砥柱。沐浴着十九大的春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李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