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华诗词创作之“麻城现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东坡赤壁诗词 热度: 13944
所谓现象,就是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外在联系和客观形式,是由于某种创作或研究而引发的社会效应。黄冈格律诗词创作有着深厚功底和历史渊源,自1982年开全国先河成立东坡赤壁诗社以来,随之《东坡赤壁诗词》期刊创刊后,本土诗家词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并相继推出了众多在全国产生影响的诗人,因而引起全国瞩目。但近几年来,麻城诗坛表现尤其抢眼,我在这里姑且定义为“麻城现象”,主要是想将麻城诗坛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诗人的成长、传承的轨迹等情况予以归纳总结,以便社会各界更好地支持诗词创作,更多地了解麻城诗坛、麻城诗人,了解麻城这个历史厚重、文脉昌繁的地方。

  之所以说“麻城现象”,我想是有着一定的现实和历史依据的。这除了麻城诗人自觉地讴歌盛世、抒发情怀之外,还与他们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有着极大的关系。

  上溯到明清时期,麻城形成了“三大文化”(科举文化、孝善文化、移民文化),其中科举文化占据首位。据《湖北通志》《麻城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麻城共考取文进士136名,为湖广之首。当时麻城有周、李、刘、梅四大望族。其顺序是按各姓氏子弟考上进士多少来排列的。麻城当时是湖广地区的文化高地。李贽在麻城开坛讲学达16年之久,公安派代表人物公安“三袁”多次到麻城研学客居,大文学家冯梦龙亦两次来麻城讲学。明末张献忠攻陷麻城,一次诛杀麻城72名读书人,给麻城文脉以重创。

  但文脉自有其奇特之处,只要有一丝星火就可燎原。彭桓武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来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麻城大批学子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喻树讯、彭建斌分别成为中国“两院”院士,吴珍芳、蔡更元、何光存多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等,成为“两院”院士热门人选。

  与此同时,一批立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麻城人,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纷纷拿起笔来,扎根乡土,笔耕不辍,学习先贤,传承薪火,热爱生活,开拓创新,在中华诗词创作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荆楚诗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现象之一:薪火相传

  1987年5月1日,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受此影响,时任湖北麻城师范学校校长的李慕韩先生等一众诗词爱好者,倡导成立麻城杏花村诗社并出任主编。在此基础上,不久又成立了麻城市诗词学会(与诗社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并在学校率先开展诗词教学活动。他也因对中华诗词的爱好和贡献,出任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杏花村诗社成立至今已走过35年的风雨历程,产生了6位会(社)长,培养了几代诗人,出版了《杏花村诗词》53期。其间,麻城市还先后获得“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十大诗意小城”荣誉称号,麻城职教集团、博达公学、实验二小、龟山中心学校等分别获得国家、省、市“诗教先进单位”。在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麻城几代诗词同仁,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让诗词火种生生不息。一是笑对置疑。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还未放到应有位置,社会上对传统诗词不屑一顾,认为格律诗词(今称中华诗词)是“死亡艺术”,路会越走越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麻城几代诗词人没有退缩和彷徨,而是凭着内心的信念,默默地坚守和创作,坚守到了今天,坚守到了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二是迎难而上。大家都知道,诗词学会是民间团体,没有经费支撑,没有人员编制,而诗词学会又像一个单位一样,需要保持运转的各项开支。这些年来,麻城诗词人负重奋进,采取讨、捐、筹等办法,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会刊《杏花村诗词》印数不断攀升,质量愈来愈好,受到市内外诗友一致好评。三是扩大队伍。我认为,中国诗坛应像中国乒坛、羽坛那样,先普及,再提高。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作铺垫,才能出人才,出精品,才能重归和赶超唐宋时期的诗词高峰。麻城诗词学会多年来认真抓住这一点,取得了极好效果,诗词队伍从最初10来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诗词习练者、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也正是由于有了众多人的参与,才有了麻城今日诗词创作的繁荣。四是培养新人。传承薪火的重点应该是培养新人。杏花村诗社成立至今,已是诗人辈出,不仅是诗人数量扩大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阶梯队伍,形成了代代相承的良好态势。我举一例,前面说到,原麻城师范学校校长李慕韩倡导成立杏花村诗社,经历了5任社长后,现任社长是刚退休的麻城师范学校校长周光辉。这不是巧合而是传承。今天,杏花村诗社历任的社长中已有几位离世,老一辈诗人们也大多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但可喜的是,离去的是先贤,却留下了文脉和执着,培养了一批二三十岁的新銳诗人。我相信有文脉,有执着,有新人,就一定会有继承,有弘扬,有创新。麻城诗词、麻城诗坛,一定会长盛不衰,赓续弥香。

  现象之二:诗才辈出

  麻城诗坛诗人众多。大家互相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是一个和谐美满、充满着团结氛围的大家庭。其中,不乏活跃分子和代表人物,被当地诗坛贯以雅号的有:“田园一绝”李世明,“两颗星宿”陈永恒、王树良,“兄弟双骄”周光辉、周胜辉,“两刀客”彭绍祥、刘兴仪,“三剑客”谢炳铭、鲍海涛、刘文列,“牛坡四友”袁敦文、李文涛、薛蕙、刘应福,“五朵金花”廖迎春、叶礼英、王小燕、关琼、周莹等。

  这其间首推农民诗人李世明。他高中毕业后因家境原因,没能入大学深造,但他毫不气馁,而是凭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扎根家乡,热爱生活,创作出了大批歌颂田园、歌颂山水、歌颂乡梓的优秀诗词,曾获孟浩然田园诗词创作奖,屡获全国诗词大赛一二三等奖。

  次推陈永恒、王树良。他俩是当下麻城诗坛的翘楚,承担着效先贤、启后学的重要责任。他们的诗词,不仅其艺术性值得称道,思想性尤佳,表现出浓郁的爱国情怀。

  三推周光辉、周胜辉。他们出身农门,据其祖谱上云:远祖是理学大师周敦颐,近祖是麻城明代进士周思久。这事是否真实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俩凭着毅力和坚持,在鄂东文坛上闯出了一方天地。一位担任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麻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一位担任黄冈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麻城市诗词学会会长。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他们除了在中华诗词的创作上建树颇丰外,在文学其他领域里,也多有涉猎。

  四推谢炳铭、鲍海涛、刘文列。这三人少时即友,志趣相投,诗词为伴,抱团取暖,在麻城诗坛活跃的时间最长,正值诗词创作盛年,作品既各显特色,又相辅相成,艺术水准较高。本世纪初,就在全国诗坛打响了名头,屡获全国大赛奖项。他们也是麻城诗坛的中坚力量,为麻城诗词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其中,鲍海涛还担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任。

  五推彭绍祥、刘兴仪。他们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两位中华诗词爱好者,对麻城中华诗词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桥梁作用。

  六推薛蕙、李文涛、袁敦文、刘应福。他们或是麻城师范教师,或是从麻城师范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教学之余,勤于笔耕,创作了大量中华诗词,在麻城教育界颇具影响。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诗词教学引进课堂,培养出一大批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为诗词进校园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的李文涛,现已成长为麻城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七推麻城五位女诗人。记得多年前,《黄冈日报》上发表过一篇通讯《麻城有群女作家》,反映了麻城文坛巾帼不让须眉的情况。事实上,麻城女诗人也群芳斗艳。这里重点介绍其中两位。一位是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黄冈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麻城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杏花村诗词》主编廖迎春女士。她岀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古文功底深厚,作品多次获奖。第二位是王小燕女士。她是黄冈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麻城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她利用在农业部门工作的优势,走村串户,情系“三农”,书写“三农”,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作,获得过“全国孟浩然田园诗词”新秀奖。

  特别值得一提是,从麻城这块沃土上走出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一样有着浓厚的詩词情结。工作之余,用诗词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与家乡诗友交相辉映,共写辉煌。其作品在诗坛也有不俗的口碑。其代表人物,有原武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昌发、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均华、黄冈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良玉。

  现象之三:硕果盈枝

  衡量一个地方诗词发展水平如何,我认为有两个标准。一是量的积累,二是质的提升。近年来,麻城诗坛在这两方面都可圈可点。首先是创作数量成“井喷式”增长,诗词学会及诗友个人的八个微信公众号及美篇,常向外推介麻城诗词,常年推出作品达万首之多。在麻城市诗词群、黄土诗词群、云峰诗词群、乘马农民诗群、巴水农民诗群等各个诗群内,广大诗人踊跃创作,积极交流,共同促进麻城诗词的发展和繁荣。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麻城诗人个人出版诗词集达50余部。人大原副主任周杰民先生一人出诗集三部,单部印数最多达5000册。如果说单凭创作数量不足以证明麻城诗词的现状,就其质量而言,也是引人瞩目的。他们一直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会员参加全国各级各类诗词大赛,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在全国大赛中获等次奖38人次,尤其是多人次斩获一等奖,涌现出鲍海涛、周胜辉、李世明等一批“获奖专业户”,为老区争得了荣誉。

  如鲍海涛以一组诗词曲作品《五绝·悼李德威教授》《满江红·初心》《[正宫·叨叨令]盼儿归》获第三届“鹰台杯”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足见其功底。时任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黄金辉点评:鲍海涛这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本次大赛的宗旨高度吻合,主题梗概的叙事和诗词曲的抒情相得益彰。三首作品从不同侧面歌颂“大国脊梁”李德威。嵌名五绝站位高,显大气。词中“奔腾脉搏滋筋骨”“地球有泪岩浆决”等句,状物见人,写景含情。散曲用老母的口语写出,以喜衬悲,更显悲壮,读来让人心头一颤,不觉泪下。

  还有刘宝华在湖北省律师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词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陈为习获中国辞赋家协会最高奖“屈原奖”,詹成中获“红船杯”全国红色诗词大赛金奖和全国“老少杯”文学大赛金奖,丁如良、黄泽良、郑登平、王党生等亦在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麻城诗坛其他获奖还有很多。此种情况在黄冈市乃至湖北省县市区中并不多见。

  总之,薪火相传,诗才辈出,硕果盈枝。这就是中华诗词创作之“麻城现象”。这是中国传统诗词在复兴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好势头。我衷心地祝愿这个现象在麻城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并像星星之火般点燃黄冈、点燃荆楚大地,为全省乃至全国诗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王建明,系中华诗词学会乡村工作委员会顾问、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坡赤壁诗社社长、黄冈市诗词学会会长、黄冈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