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里三农著 笔端百韵长

时间:2023/11/9 作者: 东坡赤壁诗词 热度: 167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自2003年开始,中央连续18年下发了18个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广大诗家、作家,也自觉地把笔触伸到农村,伸到乡土,歌颂农业新政,歌颂农村巨变,歌颂农民新人。同时,也反映了农业滞后,反映了农民疾苦。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背景下,於治军作为一位在大别山区锻炼成长的农民儿子,作为一位在碧玉流畔弄潮泼墨的农民诗人,更是激情满怀,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

  “手捧珍珠心欲醉,丰收喜悦跃眉间。春风入户农家乐,笑靥深藏几许甜。”这是他对正在采摘葡萄的果农写的《摘葡萄》。用“珍珠”比喻“葡萄”,说明农产品的珍贵。用“春风”比喻党的惠农政策,反映好政策快速深入农村,深入农户,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欢乐。他的《广文冲掠影》:“和风拂岸柳婆娑,百顷杨梅泛彩波。花绽池边鱼嚼影,鹃啼陌上燕穿梭。茶园耸翠千层绿,果苑飞香万篓歌。最是盘山公路美,飘如素练接星河。”诗的选材新颖,描写生动,语言灵动。选择了林业、渔业、茶园、果苑和公路这些典型素材,说明新农业项目多样,画面美丽,前途光明。“鱼嚼影”和“燕穿梭”,动态描写,形象细腻。“千层绿”和“万篓歌”,静态描写,可爱惹目。特别是对盘山公路的描写,“飘如素练接星河”,运用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壮观大气。再看他的《鹧鸪天·农家乐》,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取材,紧扣“农家乐”的主题;二是善于营造诗境,从而展开联想;三是注重锤炼语言,体现新时代农民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他在描述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画面中,有“大暑携来中伏天,骄阳似火柳如烟”的朴实;有“知时好雨田间润,蓄势金秋梦里妍”的生动、幽默;有“河堰上,画楼边,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从容、恬淡。更有“谁家又报新消息,卡里追加两补钱”的时代心声。其中,最令人回味的是尾联里的“又报”与“追加”。“又报”,说明新消息一报再报,频率极高;“追加”,体现惠民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两补钱”,是指政府对农民出售粮食价格和购买农药化肥及良种的经济补贴。这样写,深刻地表达了新时代、新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振兴乡村战略的伟大意义!

  诗人不但有高唱豪吟时代的最强音,而且秉承了一些忧患意识,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他的《鹧鸪天·种草皮》,便是代表作。在他的家乡,出现了因良田种草皮的反常现象,竟招来了许多“远客看新奇”,从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嫩柳随风摆”,意为当今从未挨饿吃苦的青年人,不懂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只会盲目跟风。而“雄鸡向日啼”,既反映无谷可啄,又象征无奈的呐喊,表达了作者对只搞形式、不顾实效的不良作风的叹惜。

  诗人以宣传“三农”为己任,一路走来,以饱满的激情,书写田园光彩。捧读这组田园诗抄,你会感到字里行间,漂浮着五谷的香味,洋溢着农家的欢歌笑语。同时,也看到他对于社会的不正之风,敢说真话,敢于鞭挞,并认为这是一种政治境界,一份社会责任。其难能可贵的精神,通过艺术转化为诗的力量。

  概之,从思想内容角度看,作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言以蔽之:“心里三农著”。设若从创作的艺术角度看,作者可谓“笔端百韵长”。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三点。

  其一,语言通俗流畅,含蓄灵动。他的《鹧鸪天·立夏》,首联“夏入农家卌日忙,一天要办九天粮”,用这样的民俗语言,白描手法,说明立夏以后,农村繁忙的程度。可以说,把“忙”字写到了极致。尾联“三杯老酒和衣睡,梦入金秋谷满仓”,用同样的语言和手法,歌颂了老农特殊的生活习惯和纯朴的理想追求。老农不是追求提工资,得补助,发大财,而是觉得“三杯老酒和衣睡”是最大的幸福,“梦入金秋谷满仓”是最大的理想。这些方言土语,使作品闪耀着民俗文化的光彩。同时,这些白描句,多是自作句,別无依傍。其承载的信息量最多,表现诗人个性最真,当然最能打动人了。例如“三更约友蒸年酿,一早呼邻烫粉丝”,山乡小寒节至,自酿年酒,自制粉丝,卫生可靠,物美价廉,风情宜人。而“三更约友”“ 一早呼邻”,反映山乡农民团结友好,氛围和谐,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景象。可见通俗灵动的民俗语言,更能拓开境界,挖掘主题,进而启智醒愚,抬眼提神。

  其二,情调积极健康,意旨才有崇高远大。

  何谓情调?情调是指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这种格调,应该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而不是消极颓废的,无所作为的。所谓境界,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思想高度。於治军的诗词,具有这样的风格和特色。他的《重阳新咏》:“农家自古惜时光,春夏秋冬四季忙。胸有峰峦常放眼,登高何必借重阳。”起、承二句描写农家四季繁忙的景象,转句抬高视角,转为抒情。句中的“峰峦”,既是形象,又是意象。意象者,象征符号也。在这里,“峰峦”,已成为所有崇高目标的象征。农民心中有这样的乐观情怀,经常放眼仰望,举足攀登。真是可喜可贺。此刻诗人发出“登高何必借重阳”的感叹。因为过去,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故而又称登高节。现在沧桑巨变,农民的思想境界,也发生巨变,攀登各种高峰,不止是在重阳节。歌颂了新时代、新农民的新情趣。再如,他的《柳絮》:“漂泊应知衣自单,东风着力为谁弹?若能集絮成裘祆,不使人间再畏寒。”起、承二句,写柳絮在东风鼓吹下的飞舞形象。接着,转句发生联想,“若能聚絮成裘袄”,这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诗句,引发结句“不使人间再畏寒”,深刻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使读者立即联想到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名句,新老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跃然纸上,涤荡心扉。

  其三,取材耳闻目睹,写出个性特色。於治军的诗词,写的都是所见的事,所闻的事,经历的事,关心的事。这样的作品,有个性特色,不矫情,不做作。如他的《七夕新咏》这阕词,作者取材于听闻的一个真实故事。自古以来,“七夕”苦短,岁月漫长,而眼下的“织女”,为了打牌,居然放弃了一年一度的“鹊桥会”,可见牌风之盛,竟令作者深感玩物丧志之危、赌博乱世之险。因而命笔,以幽默、嘲讽的手法,撰写了这阕新词,借以鞭挞这股社会歪风,以尽诗人社会良知。作者善于将见闻的故事,通过想象和联想,以艺术的笔法,将真实的故事,上升为艺术的形象,因而成功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於治军不但是农民诗人,而且是农民诗家。妻子、儿子、女儿都能写诗。去年在第二届“美丽中国,振兴乡村”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中,他和妻孒合写的《鹧鸪天·农家乐》荣获全国一等奖。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文坤斗,亲自颁奖并勉励。这在当今田园诗坛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闪光的亮点。而这一亮点,在中国历代山水田园诗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亮点,因而更具有独立性、时代性。如果说,新田园诗究竟“新”于何处,笔者以为,这正是其“新”之处。

  (作者桂游联,系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黄冈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原黄冈市龙感湖诗词学会会长、《雷池诗词》主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