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田园诗,我就想起了六十多年前,母亲在油灯下教我认字读书,口授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还有清代黄梅进士黄利通“日出扶桑万柳低,渔舟斜系板板西” 等诗句。后来又用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在摇篮边吟哦,为孙儿、孙女催眠。现在,她老人家虽离我们远去,但对耕读传家的那份执着,却依然潜移默化给我们了。为造就我这个家庭与田园诗的情结,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008年,我退出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带着一叠“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稿,加入了大河碧玉流诗社。其间,除了种好自家的责任田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诗写诗上。在县诗词学会领导及本社良师益友的提携和鼓励下,学习进步较快。2016年,任黄梅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大河分会会长兼碧玉流诗社主编。2019年底,大河碧玉流诗社被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评选为“先进农民诗社”,并授予我“优秀农民诗人”的光荣称号。
我家有四人写诗。儿子、女儿以及老伴在我的影响下,对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两代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山水田园情有独钟。总觉得这山那水,都有灵动的眼神,在期待着我们写出它的美丽与辉煌。如今党的“三农”政策,为田园诗又赋予了新内涵,扩宽了我们的视野和创作平台。阡陌泥土的芳香,农家生活的气息,在我家的诗词作品里无处不有。若汇集成册,就是一本反映农家生活的俚俗口语专辑。如《鹧鸪天·政协委扶贫》《鹧鸪天·农家乐》《鹧鸪天·小寒》《鹧鸪天·立夏》《鹧鸪天·扶贫工厂建家乡》《浪淘沙令·采风感吟》《摘葡萄》《广文冲掠影》等代表作,可见一斑。其中《鹧鸪天·政协委扶贫》《浪淘沙令·采风感吟》先后获得本县诗词大赛一等奖。《鹧鸪天·农家乐》获全国农民诗歌大奖赛一等奖。
总觉得写诗要围绕一件事,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事,我理解就是生活内容。只有深入生活,才有自己的诗词语言。回顾我和家人创作新田园诗,无论是共同完成、还是各自完成的,其题材大致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历的事。农村节届小寒,即进入腊月时光,无论年成丰歉,每家都开始忙着办年。酿酒熬糖,蒸年糕、烫豆粑等,都由女士们组织群体互助,起早摸黑,逐家进行。圆(完)事后,凡参与者家里男人都来聚餐,举酒祝贺,憧憬未来。轮到我家那天,正值小寒节。早上还飘了几片雪。在城里居住才满3岁的小孙子,随他妈也回家凑热闹。我从凌晨4点,到晚上10点多,和大家一起忙着、乐着。睡前构思了一阕《鹧鸪天·小寒》。这阕词平淡朴实,如同白话,却切实反映了新时代农家生活的闲适从容。我若没有亲身的体验,是难以写出这贴近生活的意境来。
二是眼见的事。2019年秋后的一个傍晚,我在村服装厂门前见到一对喜笑颜开的夫妇在一起,女的将手机贴在耳边,说:“今晚请你吃夜宵。”大概是对方问在哪里?这边说“老地方”。我等他打完电话,问“你家办喜事呀?”“是啊,我老公今天生日,请老朋友来喝杯酒,拉拉家常。”其实,这个接客的人和被接的人,我都认识(她不识我)。前者两年前,是我村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后者是对前者在困难时期有较大帮助的朋友。接下来,她告诉我“两年前县委扶贫工作队,将村头的闲置仓库,改为扶贫服装厂,并定向招工。我和老公都在这里打工,每月工资共有万多元。家里的责任田,用早晚时间种。日常生活开支,用田里的收入支付还有余。厂里的工资月月存银行。真是看家、挣钱两不误。若不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我家还不知要穷到哪年哪月啊。”听完她的一席话,觉得眼前这位老实纯朴的农家妇女,还懂得感恩呢。晚上我写下了《鹧鸪天·扶贫工厂建家乡》。诗成之后,那对夫妇的喜悦之情,仍在我脑际萦绕。
三是听说的事。例如《鹧鸪天·七夕新咏》。这是根据村里一位老人所讲的真实故事而写的。2019年农历七月初六日下午,一位酣战在小镇牌铺的少妇。从电话中得知,年初外出打工的丈夫,已回到家门口,便将钥匙托邻居家的孩子带回去,岂料孩子将钥匙玩丢了,未敢回复。在门外等候多时的丈夫电话再次催促,而对方的回答总是:“我还冇糊。”直到天黑催促电话那头的回答仍是这样。丈夫说:“好,就等你慢慢糊吧。”当即提起行囊,逆行于上弦淡月之中。
当下农村,常年累月,总有沉迷牌桌上这么一个小群体。他们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像故事中的那位少妇,置夫妻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于冷漠,最终给家庭带来了精神上的创伤。这种不正的社会风气,岂不发人深省?将听说的事,通过联想,以幽默荒诞的艺术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唤醒良知,以鞭挞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四是关心的事。我们这里的农家,凡50岁以下的男性劳动力和年轻的夫妇,都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家里的留守老人,只要身体健康,经营自家的几亩责任田,还是轻松得很。土地没必要去一刀切地“流转”。然而,地方领导为了紧跟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不因地制宜讲实效,一味跟风求政绩。将流转出来的耕地,出租给草皮商种草皮。竟成为“土地流转”的一面红旗,引来开“现场会”和看稀奇的人络绎不绝。农户对这种掠夺经营(草皮要带土出售)方式非常不满。一位眼闪泪花的老人对我说:“熟田熟地自己不种粮食,租给他们种草皮,三五年后,就让他们铲出了田底,将来种不起粮食,若再遇荒年再挨饿就后悔迟了。”
我非常理解这位老农与土地的情结和对未来的忧虑。我国目前虽然守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农业生产还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粮食安全永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啊!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不生稻菽,民以何为食?回家后即口占了一阕《鹧鸪天·种草皮》。诗中“嫩柳随风摆”,意指从未挨饿吃苦的青年人,不懂生产粮食的重要性,只会跟风。而“雄鸡向日啼”,是指吃过苦、挨过饿的老年人,懂得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对乡镇干部只求政绩、不讲实效的作风表示叹惜。
在幾年的创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新田园诗的生命力,源于它的真实性。据实而写,袒胸而发,只有将它融入生活,其真实性才有保证。抓住了这个根本,作品才会有贴近生活的内容,才能被读者认同和赏识。否则,将会被附庸风雅、空洞无物的诗风所左右。
回首过去,想到我这浅识文理的人,也成为诗人,虽前面冠以“农民”二字,仍不失为高雅,真有说不尽的感慨。如果没当今如此优厚的政策,没有县诗词学会领导的提携与鼓励,没有身边良师益友的厚爱,我是不可能获得这个殊荣的。夕阳虽近,黄花犹香,我将倍加珍惜。愿同道者相为谋,并与诸君共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