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出墙来
——《东坡赤壁诗词》2010年印象
饶学刚
[宋]叶绍翁名诗《游园不值》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将中华诗词比作花园,《东坡赤壁诗词》比作杏花。2010年,仍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0《东坡赤壁诗词》,践行“彰显时代,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传播薪火”的宗旨毫不含糊。内容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形式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旧体新韵,兼收并用;作者方面,老少男女、学者教授、中外诗人,竟相登场。许多作品和论文被《诗刊》、解放军红叶诗社、《中国诗歌》、《中国诗词选刊》、《诗国》转载和摘载。它突出显示了传统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呈现一派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的景象。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唱“三农”
格律是旧体诗词的身份证,中华诗词是时代的回声。中央连续七年一号文件发布,《东坡赤壁诗词》,紧跟美好形势,大量刊发服务三农作品。2010年,五月召开全国农村题材诗词创作座谈会后,增设“诗人看台”新栏目,推出新田园诗人孙宇璋、吴华山、王英等。大唱三农是《东坡赤壁诗词》首要的神圣使命,“表现变化是创作新田园诗的重点”郭省非《诗吟不尽是三农》)。这自然成为中华诗词园中一道绚丽的风景。三农诗词近似于田园诗词。古代田园诗词有老三类即悯农惜农、田园风物和田园归隐;当代田园诗词则是新三类即三农新风、田园风光和即物(景)寓言。我是农民的儿子,土地的崇拜者,还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见证人。对于新旧社会的田园诗有着深切的体验。过去我爱读[唐]白居易的《观刈麦》,李绅的《悯农》,民谣《穷人头上三把刀》:穷人头上三把刀,租、税重,利钱高,压在中间吃不消。死活只有三条路:逃荒、上吊、坐监牢。
时代不同了,我当然更爱今天的田园诗。《东坡赤壁诗词》“乡村扫描”,大多以农村小场景、小侧面去写农村大发展、大变化,展示农民的生命流程和心路流程。写茶乡,三月访茶到马山,家家铁锁扣门环。顺从翁媪山头望,全泡云涛碧浪间。”(祖家声《三月茶乡行》)三幅画面连缀,茶乡繁忙丰美的景象,尽收眼底。写农家,“春种秋收季季,冬藏夏作年年。田禾忧乐自家编,往事今朝里面。/事事本乡本土,桩桩心醉心甜。春天播种种春天,无尽黄梅眷恋。”(吴华山《西江月》)平实恬淡,荡气回肠,充满着风淳俗美、安居乐业的审美愉悦。写采莲姑娘,“罗裙莲叶影重重,玉面荷花一色红。驾起小舟人不见,歌声笑语满湖中。”(孙宇璋《渔姑采莲》)通感挪移,姑娘的自然、朝气、青春风采,十分迷人。写耕夫,“鹃语铁牛哗,情牵国与家。披星迎晓日,犁破一天霞。”(郑文彬《晨耕》)以物托情,耕夫勤奋耐劳,心寄天下,富有人生价值。还有,“通体汗,满头灰,举手投足焰火飞。一曲叮噹欢乐调,农家小舍尽朝晖。”(杨行波《乡村老铁匠》)写老铁匠的动态美;“无风冽水明如镜,俯见蓝天不见波。觉是空间站前坐,欲垂长线钓银河。”(金泽君《静钓》)写钓者的静态美;“霞盖新娘出画廊,黄梅调演近时妆。一溪春水双桥影,百叶荷花十里香。//男羞涩,女开腔,星光月色掩鸳鸯。农家汗擦乐中累,铺笑金黄暖稻场。”(吴华山《鹧鸪天》)写农村社戏的原始神态美。这些田园诗词,充满白描的纯真美。
即物(景)寓言诗词,形象生动,义在言外,可以称之为人生“自然镜”。“铁嘴细长尖,爪似钩镰,心明眼亮志弥坚。洞晓林丛窥蠹害,誓把虫歼。//万树笑开颜,身健枝繁,春回大地绿无边。永葆江山披锦绣,功著人间。”(张建平《浪淘沙.啄木鸟》)写啄木鸟,更重要的是写为民除害、功勋卓著的爱国英雄。“得意忘形一纸鸢,扶摇直上欲登天。扬威耀武傲人间。//奢望从来无止境,贪心屡想再升迁。风吹线断坠深渊。”(刘品刚《浣溪沙·见风筝坠落有感》)为得意忘形、耀武扬威、官迷心窍、钱迷心窍而落得可怕下场的昏官画相,惟妙惟肖。“蓝天有翅未飞翔,偏落渔舟自作殃。日捕银条千百两,主肥鹰瘦水长长。”(王英《鸬鹚》)仿佛写一位苦命人:不幸沦落而又自甘牺牲。上述田园寓言诗,一语双关,寓意强烈,入木三分,足见作者准确把握事物本质、精确选用传神语言的真功夫。
至于田园风物诗也写得逼真诱人。“叶底开花粒粒黄,枝条半掩淡疏妆。何言不及春花俏,一树摇风十里香。”(陈代南《咏桂花》)俨然是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桂花女。“天堂有树石牙间,壁影龙蛇起白烟。铁甲铜鳞腾紫气,金乌雪月照苍颜。高枝未许凡禽立,风骨当标万木先。莫笑吾儒长拜辑,一回来复几经年。”(刘建文《大别山古松》)简直是位身经百战、饱经风霜的老英雄。“无怨无尤无所求,虚怀若谷度春秋。惠风拂面宁躬背,狂雪催身敢仰头。乐与松兰结知己,常邀梅菊作同俦。厌观妩媚雍容态,花谢花开任戚休。”(李明《咏竹》)仿佛是位坚贞不屈、虚怀若谷的君子学者。我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的,诗本身并无什么政治暗示词语,所以我仍将它们列为田园风物诗。
这些田园诗词,成功的秘诀在于:作者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人性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选择农村生活一个片断或一个侧面,用形象的语言,艺术地再现发生深刻变化的三农新形象。
声情并茂,雅俗共赏
《东坡赤壁诗词》“警钟长鸣”的“鸣”声,“情海浪花”的“情”味,非常巧妙地整合成刚柔相济的和谐曲,连同“社会热点”和“广宇飞鸿”等10个专栏,可谓是声情并茂,雅俗共赏。先说“声”吧!就是直面社会的警报声,为民请命的呼喊声。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也需要尖锐地嘲笑法西斯主义、中国的反动派和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讽刺是永远需要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唐]杜甫写有《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名句,流传千古,它深刻揭露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无独有偶,今天依然如此。“民声呐喊震长空,分配如今甚不公。放眼官场忧腐败,置身艺苑恶蟊虫。应将利剑戕仓鼠,企盼时人树正风,贫富悬殊何日止,补天无计问苍穹。”(毕彩云《呼唤弊绝风清》)亦道出了当今贫富悬殊、分配不公是一切罪恶的总根源。更有甚者是“利益均沾高价房,同烧共旺一炉香。桃园黑客三结义,政府银行开发商。”(杭天才《三结义》)一针见血,暴露了高价房的罪魁祸首是黑客——政府银行开发商。何其尖锐!
揭露和讽刺买官卖官、官风颓丧和行业不正之风更是绘声绘色,淋漓尽致。看写买村官的,“板车拉货到村头,两两三三进小楼。民宅敲开交易定,一张选票一壶油。”(孙宇璋《选村官前夜》)权钱交易,村官也算得个行家里手。看写女秘书的,“城市灯红酒绿,乡村水秀山清,办公室里冷冰冰,空对文山发闷。//心想通通电话,找人诉诉心声,闻声只有噢嗯嗯!听了揪心更甚。”(骆忆年《西江月.女秘书的苦恼》)难道是小女锁在深闺无人识?揪心到哪一天?看写医院的,“感冒求医看内科,中西会诊人穿梭。快住院,没奈何,可怜家属费张罗。从头到脚检查了,又针炙,再按摩,楼上楼下排队苦折磨,无关痛痒开药多。拉动内需上万块,我的孔方哥。我难过,有人笑呵呵。穷人生病,还是只能念阿弥陀。”(周天表《自由曲·看病难》)可谓骗诈没商量,人道主义何在?看写学术评论的,“烟酒风云会,连宵浑不累。张夸品位高,李赞文辞美。孰论劣和优,谁评真和伪。红包鬼使差,吹得天花坠!”(何国瑞《有感某作品研讨会》)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啥人格尊严。曾几何时,他们中有几个有好下场:“敛钱当日也精神,落马今成缧绁身,未上公堂瘫在地,丢人。”(刘章《瘫倒图》)这些写实而不泥实,白描而不直白的笔法,直面现实,深入灵魂,极具人性的触动力和情感的冲击力。
再说“情”吧!“情”指诗中的恋情、爱情、友情、亲情、离情,即人性的东西,审美的东西。梁衡先生说:“美这个东西,既不实用,也不深刻,只作用于人的情感,让你愉悦、兴奋、激动、忧伤,改善情绪,作用于精神世界,提高道德修养,就像人身上的经络系统,没有血管、骨骼那样具体,看不见,摸不着,却在起很重要的沟通、维系作用。”(《美是什么》,《党建》,2009-2)“情海浪花”栏目设置好,好就好在让读者又听进行曲还能听夜鹰曲,充满了人情味、人性美。先看[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上片写回忆佳人幽会,下片写佳人无寻觅处,主人伤感多少泪。“情海浪花”似有意追随之。读了,让人“愉悦、兴奋、激动、忧伤”。“盼相逢,怕相逢,相对无言百感同,涟涟泪眼红。//忧朦朦、恨朦朦,一片冰心凝几重?留连眉语中。”(田幸云《长相思》)写凝重的恋情。“车在飞,路在飞,从此相思无尽期,应怜肠断时。//雾霏霏,雨霏霏,泪眼朦胧只为痴,伊人知不知?”(许红娟《长相思.送别》)写痴迷的爱情。“渔女盈盈礁石尖,日盼夫还,夜盼夫还。波涛万里望渔船,借影千年,风雨千年。//牵手游人谈笑间,情也绵绵,意也绵绵。风光无限水连天,大海无边,大爱无边。”(周熙贵《一剪梅.珠海渔女塑像》)写大爱无边的妻情。“铺梦烟云落眼前,唤回春雨夜吟缘。思君恰似盘山路,百里柔肠到顶巅。”(星汉《过阿尔泰山寄友人》)写百里柔肠的友情。“天河弯,地河弯,弯到台湾阿里山。嫦娥无笑颜。//水涟涟,泪涟涟,泪落家乡两岸边。何时共月圆?”(袁彰俊《长相思.中秋月》)写两岸分离的同胞情。
无论是欧阳修也好,还是“情海浪花”作者也好,成功的关键在于精选了典型的人事环境和准确的语词载体,诸如花、灯、月、柳、泪、眉语、车、路、礁石、波涛、渔船、水、大海、烟云、春雨、盘山路、阿里山等,都成了相思的见证,情思的催化剂,心灵袒露和美的表白的话筒。
求新,求变,创造,前进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4年12月13日)《东坡赤壁诗词》为了求得发展和繁荣,不仅在发作品的实践上,而且还在艺术理论上做了诸多探索,重申或推出许多新见解,大大提升了《东坡赤壁诗词》的理论自觉意识。编辑部曾在《告读者》中宣告:“直面生活,求新求变,是本刊一贯的办刊理念。”实践表明:《东坡赤壁诗词》的时代意识、大众化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确的,理论家的追求目标也是很明确的。
周笃文指出:“‘新变’是一切严肃的诗人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我们今天讨论诗词的发展进步,一定要解决好‘当代性’的问题。以当代情怀、当代视野与当代性的表现技巧来诠释人生、丰富诗境,引领大家提升人文生活的价值。”(《古体诗新生命论》)难怪吴洪激提出“诗人和诗词要有‘忧患意识’”(《诗词创作也应有“忧患意识”》)。欧阳鹤提出“写旧体诗要防旧”的新见。其最终落脚点是更新:一要有时代精神,直面人生,面对现实;二要有创新思维,即在诗词创作中创造新的风格、营造新的意象意境、采用新的语言。(《诗的“新”与“旧”》)刘章主张新韵和旧韵并存:“时下诗词界,有人则主张废除平水韵,都用新声韵,我以为两种主张都不足取。……开出一条路不必一定要堵死一条路,道路越宽越多越好。”(《〈问路集〉自序》)唐天人把旧体诗、新体诗比做中餐和西餐,老梅和新竹,并存并茂,相互辉映。(《诗的新旧体以及提高与普及之辩证关系》)这些论述非常生动精辟。
我把农民诗人王英的诗称作“王英体”,指出王英的“熔古诗、新诗、民歌于一炉”的诗作就是“王英体”的最大特色。王英是上世纪50年代崛起的田园诗人,“王英体”是中国古体诗发展之新路。(《“王英体”,中国古体诗发展之新路》)这一发现,已经被诗界注意。丁芒推出诗词新变“解构观”。解构什么呢?一是应予摈弃的是“与时代完全背反的种种意识形态”和“古奥冷涩”词汇;二是应予改造的是如田园诗“属于古今可以通用的一部分”;三是应予保留的是描写自然状物的诗、爱国诗、闺情诗、友情诗等及其表现方法;四是应予激活的是历史尘埋中的如李白的《秋浦歌》类工业诗传统和“曲”先进的诗歌样式。总之,“以新的结构,代替旧的结构,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诗歌改革中解构思维的运用》)不失为一家之言。欧阳鹤提倡旧体诗的体裁应多变化。说山西等地区兴起的“自由曲”,很受欢迎;但“自由曲”仍是“曲”,只是改变了按曲牌谱曲的惯例。(《诗的“新”与“旧”》)《东坡赤壁诗词》在扩展诗体上是可取的。“茶桑栗树鸡鸭,小桥流水人家。大道高楼绿瓦。夕阳西下,两山齐戴青纱。”(杨光金《[越调]天净沙.百丈河》)点化运用“曲”体形式是成功的。《东坡赤壁诗词》不仅上了“曲”,而且上了“赋”,有意发表李开寿的《麻城赋》、张卫生的《巴河赋》,获得赞誉;还设置了“新诗之页”、“诗改试验”专栏,广用新声韵、自由曲(自度曲)、自度词、新回文体、辘轳体、新占风、新诗、歌词等结构式,这不仅意味着能消除当代人普遍存在的旧体诗词过时论、传统诗词创作禁锢论的恐惧心理,而且还为广大诗词作者提供发挥诗才的广阔自由天地。
吴洪激以元曲《天净沙.秋思》为例,谈了“诗笔平淡,诗风自然,平淡则现本色,自然则见体验”的作诗的深切感受。(《平淡诗笔抒乡情》)沈涛借评许金华的词,提倡写诗词要平白如话,形神兼备。(《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周笃文提出强化构思、立意的“生”“新”说。“生”,是指大胆用一些生僻、生涩的文句来述情状物,虽加深了解读的难度,但能获得奇妙的艺术效果。“新”,是指新颖独创的别开生面之意象,增强新鲜感吸引读者。(《生新奇丽话构思》)雷于怀提出“用典是诗词一种特有的修辞手法”论,以为“有着其他艺术手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浅谈董必武诗的用典》),颇有新意。陈惟林提倡诗歌创作要运用“联想”技巧,借以提高诗歌创作的新观念、新创意及新方法。(《谈诗歌联想》)发表于五期上的孙宇璋的《冯二嫂取经》就是新颖选材、巧妙构思的佳例。“取经今日到刘村,自愧当年错退婚。一片草房成楼宇,三山果树变金盆。李伢娶进湖南女,张妹携回大学生。欲见支书诚道歉,谁知开会去京城。”充分显示作者“掌握新的生活素材,用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景象、新的意象和新的表现技巧进行创作的才能”(涂普生《全国农村题材诗词创作座谈会综述》)。何国瑞提出我们只要高标准,严要求,照着“语浅、意深、情真、韵美”八字去进行创作实践,就一定能重振唐诗宋词那样的辉煌。(《语浅/意深/情真/韵美》,)南东求强调诗词创作要“语言为基础,结构赖才思,立意见高远。一首好诗,三者缺一不可。”(《为诗三槛》)吴华山亦主张追求新的诗家语即新文言,“求新”“求变”。(《“青山相对”,“求新”“求变”》)
周笃文从音乐、绘画、建筑、戏剧、医药典籍、物理学等学科的鉴赏角度考察,提出了“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论,诗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诗,中华文化的灵魂》),颇有说服力。丁芒主张批判吸收封建社会的“中正、平衡、整齐、对仗,求心归一”这种“一统”的审美观念于诗词创作中。(《诗歌改革中解构思维的运用》)王静平、吴洪激强调,除特定格式与韵律外,中华诗词创作应注意美学思维,用独具的慧眼和敏锐的心灵去深入观察,创作,从而产生旋律之美,音乐之美,和谐之美,歌吟之美的感受,获得美的愉悦。(《彰显中华诗词的美学特色》)谢克强认为“诗中有画”,要注重提高其思想功夫和艺术功夫。(《读杜牧绝句札记》)丁国成强调诗人写作如同酒家酿酒一样,既重选材,更重酿造。(《将生活酿造成诗》)均言之成理。
上述各大家从时代性、诗体、结构、诗风、语言、用典、选材、立意、审美等要求角度,阐明了中华诗词只有求新求变,才有出路。《东坡赤壁诗词》2010年所发作品,有力证明了它正依托古典传统,求新求变,还魂重建复兴,进入格律诗词推陈出新的自觉时代,初步形成一个新的诗词流派。其意义重大,可以与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以张庆和为代表的农民作家群浠水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下半叶出现的以韩国强为代表的中和镇派媲美,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以《东坡赤壁诗词》为群体代表的东坡赤壁派。
不可讳言,《东坡赤壁诗词》也存在美中不足。也许是为了照顾社员和新作者吧,有一些诗作内容空泛,标语口号,公式化,缺乏主体自觉精神、新变意识,似曾相识;有的诗作缺乏在场时务认知、心灵感应,枯燥乏味。建议在刊上和大学开办普及性的中华诗词讲习班,让中华诗词走进学堂,走进孤独弱势群体,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华诗词自然生命之树和艺术生命之树长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