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系三农涌诗情

时间:2023/11/9 作者: 东坡赤壁诗词 热度: 28849
伍锡学

  心系三农涌诗情

  伍锡学

  我创作三农题材的诗词,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历过的事情。

  我10岁读小学时,学校就组织学生去人民公社田里割稻子。从这时算起,到我52岁老父逝世、妻子进城时止,前后参加农业劳动40多年,其中当农民18年。我所干过的农活,插秧、割稻、车水、积肥、种菜、砍柴、拖板车,甚至抬柩,都写成诗词。如1979年写的《密植》:“今年密植不寻常,四寸距离行对行。连夜鸡鸣就爬起,背上蓑衣去扯秧。”那时的生产队社员,不仅白天要在田间劳累,连晚上也常得不到休息。为什么扯秧“背上蓑衣”?很多人理解为防雨。其实,主要是防冷露侵身。露水侵身会生病。没当过农民的人理解不了这一点。

  1992年,我有一首《燕归梁·摘桃》:“领我园中摘蜜桃,妻上树,手忙掏。红中透白惹人瞧。沁香甜,满枝梢。%%顶端有个拳头大,一声唤,对郎抛。明天卖个价钱高。四箩筐,压弯腰。”(载1999年8月《东坡赤壁诗词》)当时,我在祁阳报社当编辑,节假日常回家帮助妻子忙农活。家中桃园的桃子熟了,我回家俩口子一起收摘,以便半夜挑上客车,运到县城,天亮出售。写这首词旨在体现了夫妻俩劳动的欢愉和爱情的甜蜜。

  二是看到过的事情。

  2002年,我被抽调到“创建文明县城”办公室,每日上街赶摊。一次,有件事使我愤愤不平,于是写了一首《渔家傲·卖西瓜》:“一担西瓜清早摘,进城汗透衣衫黑。阵阵南风真快活。街边歇,心忧价贱望天热。%%城监队员来管辖,箩筐踹倒瓜瓤裂。老汉悲伤呼恶贼。拳如铁,嘴巴鼻孔同流血。”(刊2002年北京《吟采》)其“心忧价贱望天热”一句系化改白居易《卖炭翁》中:“心忧炭贱愿天寒”而成。卖炭翁的炭被宫使以纱绫贱价换去了,而老汉的一担西瓜却被踩烂,还挨了一顿打。

  如此许多路见不平的事情,我无能助力,只能以诗词当镜头,将其丑恶拍录下来。

  三是听到过的事情。

  1991年初春一天,我回到老家,在集上碰到一对夫妇,听了他们一席话,我写成一首《浣溪沙·赶集》:“几日春风剪剪吹,软红嫩绿缀新枝。蜂追蝶躲杜鹃啼。夫妇双双忙赶集,购肥买种选农机。商场还试舞时衣。”(载2000年5月《东坡赤壁诗词》、2009年8月《诗刊》)这首词力图表现出改革开放后乡村经济生活的宽裕,且改革开放后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我歌颂新时期的新农村,常以形象叙事来体现,从不用“三农政策暖人心”,“家家致富小康奔”这类空泛的套话。

  1994年,我以记者身份采访县人大代表会议。一次座谈会上,好些代表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尖锐的意见。听后,我写了几首诗词。其中有一首《渔家傲·送粮》:“五亩稻田洪水铲,一家老少熬稀饭。干部已催三四遍。难迟缓,亲朋借谷交粮站。过磅谁知轻半担,老农气把秤砣掼。电话声中来猛汉。拳头乱,谁怜倒地呼声惨。”(载2009年8月《中华诗词》)这首词是根据一位人大代表发言写的,反映了农民负担沉重,还时遭欺凌。但当时那位代表的发言却受到冷遇。历史证明,那是一位敢于为农民群众鼓与呼的好代表。

  四是想象中的事情。

  多年以来,我还力求用写小说的手法写诗词。一些诗词,早被诗家视为“小小说”、“纪实小说”。2005年,我将这类词作,命名为“微型小说词”,并开始有意识地用词的形式写小说。也就是说,其形式是格律诗词中的“词”,需要依谱填写,其创作手法,包括结构、布局、行文、语言,则采用当代小说的手法。它不同于古代的叙事诗。古代叙事诗是真事,是史诗。微型小说词要像微型小说一样,讲究虚构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要营造出出人意料的结尾。因此,写作时需要借助于想象。

  2006年,我听人说:“如今农民是下田干活,往往把手机挂在腰间。”于是,我写了一首《踏莎行·追肥》:“杜宇声长,秧畦苗浅,追施尿素单身汉。忽然腰上手机鸣,同村寡妇声音婉。‘儿上高中,离家路远,要娘找个知心伴。’端盆喜过小红桥,下她田里均匀散。”(载2009年10月广东《当代诗词》)寡妇心仪单身汉已久,平时有过交往,最后下决心委婉地托儿子的口吻通过手机来表白心迹。我觉得这个浪漫而温馨的故事,褒扬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

  2009年母亲节前夕,我看见城里的孩子买香石竹作礼物送给母亲。我想农村的孩子呢?一定没钱买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香石竹,连普通的石竹也买不到。于是想像农村孩子给母亲送山花,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母亲节》“:五月和风拂,天上灿云霞。清香充溢原野,溪水响哗哗。中午追肥进屋,呼唤娇儿不应,啥事已离家?寻到长堤上,不禁泪如麻。小纸牌,写红字,挂枝丫。‘母亲节到,我无石竹献妈妈。木花当礼物,告语路过同学,不要去拧它。’牵手往回走,心底乐开花。”(载2010年5月《诗刊》)我认为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慈祥、善良的母亲形象和一个单纯、可爱、孝顺的孩子形象。

  我的一部分诗词是运笔自如,挥洒而成的。另有部分诗词,如叙事诗词,是强迫自己,艰苦备尝才写成的。几十年来,因白天忙于生计,我只能用农余和业余时间来创作。往往是晚上躺在床上,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拟腹稿。有时一夜几次起床,亮为执笔。因为不完稿,我就睡不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想多创作一些诗词。数量是质量的保证,写得多了,其中自然会有佳作。

  心系三农涌诗情,三农题材的诗词,我还会不辞辛苦,更加勤奋,平平仄仄地写下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