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红楼梦》回目分为百二十回和八十回两个版本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着同和异。原因起于《红楼梦》成书过程版本的复杂性,不同的回目对章回叙事内容提炼概括的精准程度有别,不同的回目用词描述人物和事件的修辞效果有别。经过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比对和分析,结论是《红楼梦》回目程乙本优于程甲本和诸多脂评本。
《红楼梦》的长篇叙事结构是由叙事单元构成的生命有机体。依据其艺术生命流程的阶段性,一部长篇著作可以划分为诸多章回。因此,章回结构的整体性、叙事肌理和典型细节往往是作者提炼和凝缩回目文字的叙事根据,“以一目尽传精神”。可以说,回目是中国长篇章回小说叙事内容最集中最典型最凝缩的涵盖,所以回目虽然涉及的是几个词语,但其是整个章回中最有意蕴的一点,由此能够透视出深刻性和整体性的因素。所以,作者往往倾力于回目的反复推敲,斟酌选定最佳词语,这正是造成《红楼梦》诸抄本、刻本、印本回目不同的原因。通过比对《红楼梦》成书过程中不同抄本、刻本回目之间的差异,从叙事内容和修辞效果,可以基本判断不同抄本、刻本回目的优劣。
《红楼梦》版本存在两个系统,一是百二十回版本系统的程甲本、程乙本、梦稿本。二是八十回脂评本系统,即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蒙古王府本虽有百二十回的回目,但只有八十回的内容,有些学者认为蒙古王府本是一种混合本,它的前八十回的回目是脂评本,后四十回的回目是程高本。因此,把它划为八十回脂评本系统。而且八十回脂评本系统版本各自残存的章回数量也不尽相同,不能形成章回的回目一一对应的关系,只能对现存同一章回的回目进行比对。将《红楼梦》百二十回系统的前八十回与八十回脂评本系统的回目比对后,两个系统完全相同的回目,即相同点。当然,相同回目中有个别字眼出现笔误,在此忽略不计。不同的回目,即异同点。后者是本文论证的内容,将对异同点逐一辨析。
《红楼梦》抄本、刻本回目的异同点,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回目与本章回叙事内容的切合程度,也就是一个回目对本章回叙事内容的提炼、概括、凝缩得是否准确。这是最基本的,就一个章回来说,是从整体上的考量。
其次,一个回目的修辞形式对表达本章回叙事内容的审美效果是否尽善尽美。
第三,章回与章回的回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转换,是否能够得到体现。
上述三方面可以说是判断《红楼梦》抄本、刻本的哪些回目是最优的叙事根据,也是具体的方法。
一 《红楼梦》百二十回系统回目的最佳版本是程乙本
《红楼梦》百二十回系统之间回目的比对,筛选出的异同点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程甲本、程乙本、梦稿本独有的回目的异同点,另一种是梦稿本和其他脂评本相同的回目而与程高本相异者。凡后者这样的回目都放在和其他脂评本一起比对,这里只比对程乙本、程甲本、梦稿本独有回目的异同。下面具体比对程乙本、程甲本、梦稿本回目的差异。
1.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凤姐 晏宁府宝玉会秦钟(程乙本)
送宫花贾琏戏凤姐 宁国府宝玉会秦钟(程甲本)
回目是对偶句,基本原则就是对仗。程乙本对程甲本回目下联的一个字做了修改,将“宁国府”改为“晏宁府”。原因是“宁国府”与上联“送宫花”不对仗,改一个动词“晏”与“送”就般配了。上联是“送宫花”,下联是“晏宁府”,修辞工对。
2.第十四回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程乙本)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程甲本)
第十四回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回目都和程甲本回目相同——“林如海捐馆扬州城”。那么,这些版本的回目为什么都不如程乙本的回目“林如海灵返苏州郡”呢?通俗易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特征,所有小说的元素都要体现这一原则,回目亦然。“捐馆”,文言词,死的讳语。如《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这个文言词远不如“灵返”通俗易懂。
3.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程乙本)
撕扇子公子追欢笑 拾麒麟侍儿论阴阳(梦稿本)
程乙本、程甲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的回目上联为“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只有梦稿本回目上联是“撕扇子公子追欢笑”。相比之下,后者叙事主体错位。因为“撕扇子”的行为主体是晴雯,她的所作所为带有和宝玉赌气的意思,任性、娇憨;一旦宝玉服软,凭她撒气,宝玉是被动的,晴雯很得意。所以要说“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而不是“撕扇子公子追欢笑”,可见梦稿本回目上联概括本章回叙事内容不准确。
4.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程乙本)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识(梦稿本)
程乙本同程甲本、庚辰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的下联都一样——“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其中“谶”字梦稿本则为“识”。“谶”,古代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识”,见识。这两个字哪个更符合本章回的叙事内容呢?这一回“赏中秋新词”,描写宝玉、贾兰、贾环三人作诗。张俊先生批注:“诗无明文,下文贾兰、贾环诗并缺。庚辰本回前批曰:‘缺中秋诗,俟雪芹。’则此为书未完稿之失。然不明标其诗,亦别具一格,或系作者有意为之。”不管是缺诗还是有意为之,其叙事效果是:第一,荣国府正脉子孙都会吟诗,宝玉自不必说,这是他的长项。贾兰虽小,亦不示弱,“贾政看了,更觉欣喜”。贾环能诗,“贾政看了,亦觉罕异”。虽三人诗作水平有别,但都会作诗,就不枉诗书传家。第二,在贾府内囊尽上,悲音异兆笼罩族人之时,这一段描写的叙事效果,如戚序本总评所言:“有骏马下坡,鸷鸟将翔之势。”第三,为贾兰、宝玉未来科举中第做了铺垫。总之,都是好兆头,所以称之为“佳谶”。
5.第一百一十四回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还玉阕(程乙本)
王熙凤历劫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还玉阕(程甲本)
这一回有一处不同,程乙本用“历幻”,而程甲本用“历劫”,到底哪个词更准确,这就涉及对本章回叙事内容的概括了。“历幻”是人物主体意识上的幻觉、臆测、梦境等现象。从第一百一十三回就开始描写凤姐重病在身,脑子里虚幻出过去与自己有恩怨的人和事。“凤姐此时只求速死,心里一想,邪魔悉至。只见尤二姐从房后走来,渐进床前,说:‘姐姐,许久的不见了。做妹妹的想念的很,要见不能,如今好容易进来见见姐姐。姐姐的心机也用尽了,咱们的二爷糊涂,也不领姐姐的情,反倒怨姐姐作事过于刻薄,把他的前程去了,叫他如今见不得人。我替姐姐气不平。’凤姐恍惚说道:‘我如今也后悔我的心忒窄了。妹妹不念旧恶,还来瞧我。’平儿在傍听见,说道:‘奶奶说什么?’凤姐一时苏醒……”“凤姐刚要合眼,又见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走向炕前,就像要上炕。凤姐急忙便叫平儿……”这些描写都只写了一个“幻”,即凤姐意识上的虚幻、梦境,都是凤姐心理的反映,忏悔宿怨。而到第一百一十四回写凤姐的病“有些古怪,从三更天起,到四更天的时候,没有住嘴,说了好些胡话,要船要桥,只说赶到金陵归入什么册子去”。张俊先生在此处批注:“此处照应第五回凤姐判词所谓‘哭向金陵事更哀’,及一百一十回诗签所谓‘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指出凤姐是上天“金陵十二钗”之一,在人间历练了二十多年,现在要返回上天,表达了一个“历”字。因此,此回目用“历幻”是对叙事内容的精准表达。而程甲本“历劫”则是指人生在现实社会中经历的坎坷和磨难,不是什么心理的反映、意识的折射,所以说,“历劫”用在这里显然不准确。
比对《红楼梦》程乙本与程甲本的回目差异,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第一,程乙本与程甲本的回目差异,只有3 回,占0.025%,可以说基本相同,堪称程高本系统。与梦稿本的回目差异,只有2 回。
第二,程乙本依据叙事理据和修辞原则,对与程甲本回目异同的地方进行了修订,效果是好的,几近完美。
第三,选出程乙本作为标杆,与诸多脂评本进行比对,寻找差异,分析优劣,是恰当的。
二 从涵盖本章回叙事内容是否精准比对程乙本与诸脂本回目
叙事完美的艺术作品,其叙事的每一点,都是整体结构中蕴含着特殊意味的一点。尤其是回目所蕴含的意味、意义和审美性,应当是整体结构最凝炼、最集中、最概括的体现。因此,衡量一个回目是否精当,首先要从其对本章回叙事内容的涵盖准确程度、对叙事肌理的描绘精准程度上加以审视。脂评本系统不同版本各自保留的章回多有不同,致使有的能对应,有的不能对应,所以很难从脂评本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本子。只能采用诸多脂本直接与百二十回系统中选出程乙本做比对,这样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1.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程乙本、程甲本)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甲戌本)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甥贾母惜孤女(戚序本、蒙古王府本)
托内兄如海酬闺师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舒序本)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
第三回回目上联程乙本、程甲本是“托内兄如海荐西宾”,不仅交待了林如海与贾政的姻亲关系,而且突出了“荐西宾”,准确概括了林如海当时的心态。小说这样写道:“因向蒙教训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图报之理,弟已预筹之,修下荐书一封,托兄务周全,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叙事肌理自然而具象,与叙事内容合铆对缝。
而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戚序本、蒙古王府本的回目上联都是“托内兄如海酬训教”,舒序本是“托内兄如海酬闺师”,“酬训教”“酬闺师”只涵盖了林如海的感激之因,没有点明酬谢的内容即举荐。同样的字数,而概述的内容却大不相同。甲戌本“金陵城起复贾雨村”更等而下之,“金陵城”只是个地点,作状语,缺少与“起复”作谓语相搭配的主语。其直接点明朝廷起复贾雨村,缺少叙事肌理,没有交待具体环境中的人物关系,看不到贾府对贾雨村重返官场所起到的作用:当时虽有了政治气候和机缘,但“起复”之力全仰仗贾府——贾政因“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极力帮助,题奏之日,谋了一个复职。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回目上联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也很含糊,“夤缘”意指攀附权贵、凭借关系,但攀附谁、凭借谁,都没有指明。不能不说,相比之下,程乙本、程甲本的回目优于其他脂评本。
程乙本、程甲本下联为“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下联都与程乙本相同。人物关系明确,一个“惜”字透出了贾母当时的心态和黛玉的境况。黛玉第一次进贾府之由是“孤”,用她父亲的话来说,即“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她进贾府时,曹雪芹是用暖色调描写的:“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对照文本叙事内容,此回目既准确又传神。戚序本、蒙古王府本回目下联“接外甥贾母惜孤女”中“外甥”是错的。刘世德先生在《红楼梦眉本研究》中指出:“女儿的儿女叫外孙。姐姐或妹妹的儿女叫外甥。外孙和外甥差着一辈儿。《红楼梦》的读者,人尽皆知,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而不是贾母的外甥。”甲戌本说“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且不说“荣国府”一词笼统、空泛,没有涵盖人物的叙事关系,“收养”二字也不确切。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抛父”二字不仅改变了林如海送黛玉去外婆家的初衷,而且也扭曲了黛玉当时的心态和情感,更不准确,与程乙本等相去甚远。
总之,第三回的回目程乙本、程甲本最优。
2.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甲戌本)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
灵石迷性难解仙机 警幻多情秘垂淫训(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舒序本、眉盦本)
第五回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的回目相同,即“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将主体人物、叙事核心、时空特征都明确地概括出来了。特别是“神游”二字把宝玉梦幻的情态传达得很贴切,他从尘世到上天的仙界,即太虚幻境,见到警幻仙姑,由她导引,听她新谱的《红楼梦曲》。此回目的上句与下句顺接自然,要事不烦。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此回目“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的缺陷,一是没有标明叙事主体人物;二是没有交待本章回的叙事中心——警幻仙姑与《红楼梦曲》;三是用了一些似是而非或概括力不强的词句,如“游幻境”“饮仙醪”都不是叙事核心内容,而且时空特征不明。
《红楼梦》第五回设置贾宝玉“太虚幻境之梦”是全书整体叙事结构的需要,重心是隐喻的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女子的悲剧命运。而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舒序本、眉盦本此回回目为“灵石迷性难解仙机,警幻多情秘垂淫训”,“迷性”“多情”词意含糊,没有精准地概括本章回的叙事内容、起到章回眼目的作用。至于甲戌本“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也是同样的问题,没有叙事主体,没有提炼出本章回叙事的基本内容;“立新场情传幻境情”用词泛泛,大而无当。
总之,第五回的回目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最优。
3.第七回
送宫花贾链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程乙本、己卯本、庚辰本)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甲戌本)
尤氏女独请王熙凤 贾宝玉初会秦鲸卿(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藏本)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舒序本)
送宫花贾链戏熙凤 宁国府宝玉会秦钟(程甲本、甲辰本)
第七回程乙本、己卯本、庚辰本回目相同——“送宫花贾链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送宫花和会秦钟是本回比较集中的两个叙事内容。上联写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过程,折射出几位小姐的性格侧面,“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大家闺秀,闲雅淑静。惜春和小尼姑一起玩,说笑道:“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她作姑子去呢……可把花儿戴在哪里呢?”这笑话无意之中映射了她的未来。送到黛玉处,黛玉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表现了她的小性儿。这中间只有送凤姐那四枝,未见其人。周瑞家的以为凤姐正在睡中觉呢,只见“奶子笑着,撇着嘴摇头儿。正问着,只听那边微有笑声儿,却是贾琏的声音”。贾琏戏熙凤,叙事含蓄,文字简洁,与其他四位小姐的叙述文字长短差不多,为什么回目偏偏点出王熙凤,而不旁及他人?只有理解整个叙事结构的设置,才能了然于胸。
其一,从叙事结构上看,《红楼梦》的叙事从第六回开始到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结束,这一叙事单元用浓彩重墨主要为刻画王熙凤,正如甲戌本[回前批]写道:“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其二,从叙事手法看,甲戌本脂批:“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身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微,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所谓此书无一不妙。”可见,提炼回目的文字,不但要注意本章回的叙事内容,还要注意与整体结构的关系。由此观之,甲戌本、舒序本回目上联题为“送宫花周瑞叹英莲”,把周瑞家的感叹香菱一事作为回目,离开了本章回的叙事中心,是本末倒置。而且周瑞家的感叹时,香菱到了薛家早已不叫英莲了。何况“周瑞家的”不能简缩为周瑞。
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藏本的回目都只偏重本章回后一半叙事内容——“尤氏女独请王熙凤,贾宝玉初会秦鲸卿”,偏而不全。回目同样的字数却只涵盖章回一半的叙事内容。而程乙本、己卯本、庚辰本却涵盖了全部叙事内容。相比之下,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藏本回目的信息量就少得多了。
4.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甲戌本)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
拦酒兴李奶母讨厌 掷茶杯贾公子生嗔(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薛宝钗小宴梨香院 贾宝玉逞醉绛芸轩(舒序本、苏联列藏本)
第八回回目有四种不同文字:第一种是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第二种是甲戌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第三种是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第四种是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我们先看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第八回的回目,即“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它的优点是从宝玉与宝钗双方不同的视角,揭示了“金玉良缘”之说的缘起,紧扣《红楼梦》贯穿的主线之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内容。而且上下句的顺承关系,如水到渠成,对偶工巧,毫无斧痕。相较之下,第二种里甲戌本与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略有不同。甲戌本“薛宝钗小恙梨香院”只点到“探宝钗”之因。舒序本、苏联列藏本“薛宝钗小宴梨香院”,讲的是形式,都对本章回丰富的内容略而不叙。下句,甲戌本“贾宝玉大醉绛云轩”和舒序本、苏联列藏本“贾宝玉逞醉绛云轩”,也只告诉了一个结果。一头一尾,唯独没有中间丰富的叙事内容,是极不成功的回目。
第三种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将此章回的两部分叙事内容都涉及了,但没有把“金玉良缘”这个重要的叙事要点点明。但下联有特色,“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将人物的心理和情态传达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这个回目第一次揭开了宝、黛、钗青春的萌动,初恋的心绪萦绕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常常透过一言半语折射出此时此地的情感变化,“半含酸”正是这种情态的传神写照。
第四种是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拦酒兴李奶妈讨厌,掷茶杯贾公子生嗔”,未能涵盖本章回的重要叙事内容,即“金玉良缘”之说。早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王伯沆在《红楼梦批语》中已指出:“此回文字非目所能包括也。查原目琐碎无义,尚不逮此。”王氏所指的原目,即“拦酒兴李奶妈讨厌,掷茶杯贾公子生嗔”,他认为还不如程乙本,何由?李奶妈劝宝玉少喝酒引得宝玉扫兴;宝玉因李奶妈到他房中任意吃东西而生气摔杯。这两个细节在此章回中都是无足轻重的,即使删掉,也不会影响本回基本内涵的展示和人物情态的刻画,以及叙事过程中氛围和色彩的渲染。因而,王先生认为它“琐碎无义”,其理由就是其所涵盖的叙事内容舍本逐末。
综上所述,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回目最佳。
5.第九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
第九回回目分两种: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八个版本的回目一样,与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有别。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此回回目为:“训劣子李贵承申饬,嗔顽童茗烟闹学堂。”宝玉与秦钟相约去读书,贾政冷笑道:“你要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经。”贾政训斥完宝玉,又唤跟班的仆人李贵进去。贾政先是训诫,接着又问询宝玉读书情况,最后叮嘱:“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是本章回前一部分叙事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训劣子李贵承申饬”概括得很到位,特别是“承申饬”三字,很精当。贾政对宝玉恨铁不成钢,虽表面怒斥他,但内心还是关切有加,因此才又接着告诫李贵。一会严斥,一会叮嘱,都是从不同角度告诫他们,让他们看好宝玉。
此章回的后一半叙事内容是书房闹事,先是贾府宗族的子弟“诟谇淫诼”,是非生事。于是,宝玉的书童茗烟找生事的金荣算账。金荣也不甘示弱,双方大打出手,闹将起来,飞砚台,掷书箧,挥板子,使马鞭,乱成一团。从叙事肌理剖析,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的回目概括得还是很好的。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把宝玉和秦钟为伴来读书只视为“恋风流”,就有失偏颇。宝玉喜欢秦钟,当然与秦钟“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惹人喜欢,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二人交谈,心心相印,有共同的情趣和向往,岂止是“恋风流”。另外,“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只点明金荣等学生闹学的前一个层次,没有像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那样把“嗔顽童”和“茗烟闹书房”两个接续的层次都表达出来。因此,相较来说,还是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的回目为优。
6.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
林黛玉误剪香囊袋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梦稿本)
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蒙古王府本、戚序本)
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题咏(舒序本)
第十八回的回目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第二种是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第三种是梦稿本;第四种是舒序本。
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的回目“皇恩重元妃省亲,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与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的上句在基本叙事内容的概述上是一样的,区别是程高本多了一层意思,即“皇恩重”。早在第十六回已通过贾琏与凤姐的对话透露出皇恩浩荡,恩准贵妃省亲。为此几个贵妃娘家都大造省亲别院。“元妃省亲”这一章回正是“皇恩重”的具体体现,可见这三个字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对叙事内容的深层把握,对叙事肌理的准确描绘。下句在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中,比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助情人林黛玉传诗”更高出一筹。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只概括了元妃命众姊妹作诗过程中的一个细节,无论其叙事的长度,还是叙事的分量,都不足与上句相匹配。这就涉及小说回目的对偶,不仅仅是辞格上的形式要求,还要看其涵盖的叙事内容本身的思想文化内涵,到底有多大的价值,是否上下句分量匹配平衡。从这一章回的叙事内容来分析,元妃省亲,在看望祖母及父母亲一家人的时候,叙事肌理不断出现元妃关爱宝玉的叙述和描写:
(1)元妃与宝玉:“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弟,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眷念之心,刻刻不忘。”
(2)进见已毕:“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笑道:‘比先前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3)元妃游幸大观园:“元妃起身,命宝玉导引。”
(4)元妃看了宝玉题咏的匾额对联,情不自禁地说:“且知宝玉竟能题咏,一发可喜。”
(5)宝玉咏大观园的诗:“元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
在此章回的叙事肌理中,几乎每个穴位上都有元妃疼爱宝玉、夸赞宝玉的感情文字,所以程乙本下句以“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对应上句“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匹配得当,涵盖精当。王伯沆《红楼梦批语》中写道:“改目甚好,若依原本,下句反小气可哂。”“原本”是指第二种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助情人林黛玉传诗”,“改目”是指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并肯定了下句的炼意深刻。
第三种是梦稿本“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因有的脂评本十七回和十八回不分,导致回目的错乱。此回目上句“林黛玉误剪香囊袋”是第十七回的叙事内容。
第四种是舒序本“隔珠帘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题咏”。这联很独特,描述细致,对仗工整,唯一的不足,是没有表露“元妃省亲”这一重要的历史信息,突出贾府是皇亲,受到“皇恩重”的殊荣。
相比之下,还是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回目最优。
7.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程乙本、程甲本)
懦迎春肠回九曲 娇香菱病入膏肓(梦稿本)
懦弱迎春肠迥九曲 姣怯香菱病入膏肓(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夏金桂计用夺宠饵 王道士戏述疗妒羹(舒序本)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丑道士胡诌妒妇方(甲辰本)
第八十回的回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第一,程乙本、程甲本的回目“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土胡诌妒妇方”与甲辰本只差一个字,一个是“王道士”,一个是“丑道士”,基本是一类的。第二,戚序本、蒙古王府本、眉盦本与梦稿本也基本相同,只差一个字,梦稿本是“懦迎春”,其他是“懦弱迎春”;梦稿本是“娇香菱”,其他是“娇怯香菱”,意思是一样的。第三,舒序本为“夏金桂计用夺宠饵,王道士戏述疗妒羹”。
程乙本、程甲本回目“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土胡诌妒妇方”,优于戚序本、蒙古王府本、眉盦本与梦稿本的回目“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之处,十分明显。前者涵盖本章回的基本叙事内容,而后者只点到了本章回的两个细节,回目与叙事内容构不成对应关系。第八十回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叙事内容都相对集中,小说生动刻画了夏金桂先是以妻压妾,以正欺庶,强迫香菱改名为秋菱。继而设计陷害香菱,致使香菱遭受薛蟠毒打。接着又阴毒地折磨香菱,最后导致她“复加以气怒伤肝,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饮食懒进,请医服药不效”。而欺侮凌压香菱的夏金桂,是一个典型的泼悍妒妇,贪婪狠毒,挟制丈夫,顶撞婆婆,装神弄鬼,撒泼骂街,“于是宁荣二府之人,上上下下,无有不知,无有不叹者”。宝玉对香菱本就十分关爱,第六十二回写香菱的新裙子弄脏了:“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宝玉道:‘你快休动,只站着方好,不然连小衣儿膝裤鞋面都要拖脏。……’”又让香菱换上袭人的裙子。香菱“点头笑道:‘就是这样罢了,别辜负了你的心。……’宝玉听了,喜欢非常……”虽然此章回没有写到宝玉对香菱一事的关切,但通过他同王一贴聊到治病之方,单单问道“可有贴女人的妒病的方子没有”,曲折地透出宝玉对香菱的惦念和对夏金桂之流妒妇的厌恶。从这一章回的下半部分叙事内容来看,迎春受侮和宝玉与王一贴对话,虽都是叙事的成分,但如果从上半部的叙事脉络伸展着眼,还是题为“王道土胡诌妒妇方”为好,这样气脉一贯。
对舒序本“夏金桂计用夺宠饵,王道士戏述疗妒羹”,张俊先生批注说“独具一格”,一是和其他程高本、脂评本的回目都不同;二是概述本章回的叙事内容很到位;三是对仗工整。唯一不足的是不如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的回目通俗流畅。
通过上面回目的比对,可以清晰地看出回目最佳的版本是程乙本。而最接近程乙本的是脂评本系列中的甲辰本。脂评本系统中出现近亲现象,己卯本和庚辰本的回目大都相同,蒙古王府本和戚序本的回目也大都相同。
三 《红楼梦》程乙本与诸脂评本回目在词语修辞方面的比对
我们上面主要针对叙事内容基本相同的章回,由于回目的不同,导致叙事内容涵盖的准确程度和叙事肌理描述的贴切程度有别,而进行了同一章回不同回目的对照和分析。也就是从涵盖本章回叙事内容是否精当合理去比对程本与脂本的回目。下面主要针对回目中部分词语的异同,也就是从词语修辞层面进行程乙本与诸脂评本的比对。(一)回目的通俗易懂、口语明快是第一要素
回目词语意义相近,哪个版本的回目更通俗易懂、口语明快、准确无误,哪个版本为更优。如:1.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舒序本、眉盦本、甲辰本)
贾宝玉初试雨云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甲戌本、己卯本)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老妪一进荣国府(蒙古王府本、戚序本)
第六回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舒序本、梦盦本、甲辰本的上联均为“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而甲戌本、己卯本则为“贾宝玉初试雨云情”,“云雨”与“雨云”为意义相近的词语,但习惯运用的是“云雨”。第六回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舒序本、梦盦本、甲辰本的下联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则是“刘老妪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与“刘老妪”孰佳?“妪”是文言词,是妇女的通称,《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妪夜哭。”“刘姥姥”比“刘老妪”通俗,从古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率更高。小说面对的是大众读者,所以“刘姥姥”一词用在小说的回目上更佳。此现象也存在于第四十一回。
2.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程乙本、程甲本、甲戌本、甲辰本)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庚辰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姐弟遇双仙(梦稿本)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仙(舒序本、苏联列藏本)
第二十五回程乙本、程甲本、甲戌本、甲辰本、梦稿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的上联“魇魔法叔嫂逢五鬼”,其中“叔嫂”一词己卯本、庚辰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都为“姊弟”。“姊弟”表的只是年龄、性别的差异,而“叔嫂”更强调血缘和伦常关系,以之指代凤姐和宝玉的关系更明确。“双真”“双仙”都是指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第二十五回与前五回出现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不一样,是现实生活中的僧道,没有仙人的背景,所以“遇双真”要比“遇双仙”要精确。
3.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甲辰本)
蜂腰桥设言传蜜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甲戌本)
蜂腰桥目送传密语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舒序本)
蘅芜院设言传密语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梦稿本、苏联列藏本)
第二十六回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甲辰本的回目上联为“蜂腰桥设言传心事”。其中“心事”一词在甲戌本中则为“密意”,在梦稿本、舒序本、苏联列藏本中为“密语”。“密意”“密语”二词相通,除却含有内心隐密的事情这层意义外,还有感情等方面的意义,很含蓄。不如“心事”,即心里惦记着的事,准确明白,与小说的描写很吻合。小红因暗恋贾芸的心事,没着没落,不开心,佳蕙不知道,安慰小红,小红却道:“你那里知道我心里的事!”恰巧过来一会,“小红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小红一溜;那小红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好相对。小红不觉把脸一红,一扭身往蘅芜院去了”。再者,梦稿本、苏联列藏本回目上联为“蘅芜院设言传心事”,“蘅芜院”地点不确。
4.第三十九回
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己卯本、庚辰本、苏联列藏本)
村老妪是信口开河 痴情子偏寻根究底(戚序本、蒙古王府本)
村老妪是信口开河 痴情子偏寻根问底(舒序本)
村老妪谎谈承色笑 痴情子实意觅踪迹(梦稿本、眉盦本)
第三十九回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己卯本、庚辰本、苏联列藏本回目下联“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的“情哥哥”,通俗流畅,而戚序本、蒙古王府本和舒序本却是“痴情子”,不仅拗口,而且不通俗。整个回目相比,梦稿本、眉盦本比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己卯本、庚辰本、苏联列藏本用语艰涩拗口。
5.第四十六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侣(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第四十六回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都是“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偶”字在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作“侣”。“侣”与“偶”都有伴侣的意思,但“偶”可表示双数,而“侣”只能表示伴侣。贾赦梦想的鸳鸯梦,被鸳鸯坚辞拒绝。这桩婚事从提出到破灭,整个叙事没有一点二人的情感成分,根本谈不上“侣”。只是邢夫人提出要鸳鸯婚配于贾赦,因此“偶”比“侣”更精准。
6.第四十七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
呆霸王调情遭毒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第四十七回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呆霸王调情遭苦打”中的“苦”字,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作“毒”。“毒打”是狠命地打,而“苦打”则是含有教训、调侃意味的打,打得有分寸、有节奏、有深浅。小说描写柳湘莲打薛蟠时,“知道他是个不惯挨打的,只使了三分气力,向他脸上拍了几下”,又“用脚尖点了一点”,接着“便取了马鞭过来,从背后至胫,打了三四十下”,“掷下鞭子,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仔细体会“打”的过程,便知这“苦打”与“毒打”一字之差的韵味了。
7.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甲辰本)
白雪红梅园林佳景 割腥啖膻闺阁野趣(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苏联列藏本、梦稿本)
第四十九回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甲辰本、苏联列藏本、梦稿本回目上联为“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突出的是“白雪红梅”,与叙事吻合。宝玉“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而“琉璃世界”只是环境的衬托。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白雪红梅园林集景”,则把“白雪红梅”化作了“园林集景”之一景,与文本叙事也不贴切。
程乙本、庚辰本、梦稿本回目的下联“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是主谓结构,与特定人物、特定环境吻合,而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回目的下联“割腥啖膻闺阁野趣”把叙事主体忽略了,叙事的外延扩大,意义反倒泛泛了。
8.第五十回
芦雪亭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
芦雪庭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梦稿本)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创制春灯谜(庚辰本)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芦雪庐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创制春灯谜(苏联列藏本)
第五十回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回目上联“芦雪亭争联即景诗”中的“芦雪亭”,与庚辰本的“芦雪广”,梦稿本的“芦雪庭”,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的本“芦雪庵”,苏联列藏本的“芦雪庐”诸本皆不相同。冯其庸先生曾作专文得出结论:“这个‘芦雪X’就只能是‘芦雪广’,其余统统不对。过去因为不认得这个‘广’字,总以为是‘庵’字之类的字的简写,殊不知它却是地地道道的正字。”冯先生所说的正字,源自《说文解字》“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指山崖边的房屋。曹雪芹在第四十九回描写得很清楚,“原来这芦雪亭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那么,程乙本为什么不用这个“广”而用“亭”呢?因为“广”是文言词语,在唐代以后基本就不用了。亭不仅仅是常见的四面洞口的亭阁,在北方大量的亭子有环形廊檐,中间被隔板或墙围成一个屋子,四周有窗子,可以在屋子里推窗眺望;也可以走出房间,在环形廊檐上移步观光。“芦雪广”也好,“芦雪亭”也好,都不应是考证的具象,而是小说描写中的一个典型环境,当然以“亭”通俗为佳。中国台湾桂冠版也是以程乙本为底本,其第五十回上联是“芦雪庭争联即景诗”,“庭”作为典型环境也未尝不可,所以没有什么对或错的问题。
9.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程乙本、程甲本、甲辰本)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己卯本、庚辰本)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梦稿本、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贾探春兴利除宿弊 薛宝钗小惠全大体(苏联列藏本)
第五十六回上联各个版本都一样,唯有下联“贤宝钗”“时宝钗”“识宝钗”略有区别,到底哪个更好?这个“贤”,即有德有才。“时”,即处女、姑娘的意思。另外,含有“时中”之意,即儒家伦理,按《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认为君子应求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不行于色。“识”,即有知识、有见识。相比之下,都不如“贤”对宝钗的评价更贴切,更通俗。“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
(二)回目要炼词炼意,更趋准确
从章回的叙事肌理、人物情态上仔细推敲回目的用词,可以发现,在程高本回目与脂本部分用词不同的情况下,程乙本的炼词、炼意更趋准确。以下举例说明。1.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
蘅芜君兰言解疑语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
第四十二回,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回目上联“衡芜君兰言解疑癖”中的“癖”字,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为“语”。虽一字之别,却大有深意。“癖”指黛玉喜欢看《牡丹亭》《西厢记》这类读物,无意之中竟能择其警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作酒令。像《牡丹亭》《西厢记》这类读物在封建大家闺秀中是禁书,宝钗抓住黛玉这一“失误”,便要审她。“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屋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什么?你只实说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呢!昨儿行酒令儿,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哪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黛玉读《西厢记》《牡丹亭》,第二十三回曾描写她“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真可谓“书癖”,若用“疑语”则难以传达叙事肌理之中的神韵。另外,“解疑癖”与“兰言”是天然合成,张俊先生评注:“宝钗‘解疑癖’,乃由四十回鸳鸯行令时,黛玉说出《牡丹亭》《西厢记》中曲词抽出生发,写宝钗冷语教训黛玉,一番大议论,谆谆戒之,说的黛玉垂头不语。倘使宝钗之对宝玉,有如山中晶莹之雪;其待黛玉也,则似隐谷幽兰。回目中‘兰言’二字,下语的当。”
下句程乙本、程甲本、庚辰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甲辰本作“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余音”是宝钗夸赞黛玉“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而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眉盦本的“余香”,则与叙事内容大相径庭。
2.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程乙本、程甲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
投鼠忌器宝玉情赃 判冤决狱平儿情权(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
投鼠忌器宝玉情赃 判冤决狱平儿徇私(戚序本)
投鼠忌器宝玉认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苏联列藏本)
投鼠忌器宝玉认赃 判冤决狱平儿夺权(眉盦本)
第六十一回程乙本、程甲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回目下联“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的“行权”,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苏联列藏本作“情权”,戚序本作“徇私”,眉盦本作“夺权”。“平儿行权”这一叙事的重心在“行”字上,小说叙事肌理分为三个层次刻画平儿是如何行权的。凤姐病后,由李纨与探春共同理家。林之孝家的查找丢失的“玫瑰露”,捉住了五儿这个线索,便带她“回李纨与探春”。李纨和探春恰好有事,又让她去找凤姐。“凤姐方才睡下,听见此事,便吩咐‘将她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并让平儿依言嘱咐林之孝家的。“五儿吓得哭哭啼啼,给平儿跪着”,细说玫瑰露的来龙去脉。平儿没有按凤姐的话去处理,而是命暂且先将五儿“看守一夜”,明日再作处理。这是平儿行权之始。“谁知和他母女不和的那些人,巴不得一时就撵他出门去。生恐次日有变,大家先起了个清早,都悄悄地来买转平儿,送了些东西,一面又奉承他办事简断,一面又讲述他母亲素日许多不好处。平儿一一的都应着,却悄悄地来访袭人。”平儿一查,才知五儿拿的玫瑰露,是宝玉给芳官,芳官又转送她的。而王夫人屋里丢的玫瑰露则是赵姨娘唆使彩云干的。这是一宗。五儿有的茯苓霜是其舅父从守门礼中分得的一份,转送给了她。这又是一宗。如果都将这些事挑明,宝玉则担心:“露虽有了,若勾起茯苓霜来,他自然也实供。若听见了是他舅舅门上得的,他舅舅又有了不是,岂不是人家的好意,反被咱们陷害了。”这是其一。
其二,前些日子因茉莉粉、蔷薇硝一事,赵姨娘与四个小戏子大闹一场,弄得探春觉得无脸面,生了一场气。若暴露出赵姨娘唆使彩云偷玫瑰露,又担心让刚刚理家的探春生气。于是,宝玉、平儿、袭人一商量,为息事宁人,宝玉将这些事都应在自己身上,因而此回目上句为“投鼠忌器宝玉瞒赃”。这也是平儿第二次行权。平儿将宝玉应承一事向凤姐汇报后,凤姐不同意,她认为:“虽如此说,但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情。……咱们若信了,将来若大的事也如此,如何治人?还要细细地追求才是。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也不用给他们吃,不说跪一日,就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
其三,若往常风姐一声令下,平儿早就办了。可此时平儿却劝凤姐放弃这一做法,她说:“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施恩呢。……没的结些小人的仇恨,使人含恨抱怨。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趁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一番话说动了凤姐,依平儿的话去做了。这是平儿行权的第三次。
由上观之,无论是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苏联列藏本的“情权”,还是戚序本的“徇私”和眉盦本的“夺权”,内涵既不明确,又易出歧义,都不如程乙本、程甲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苏联列藏本的“行权”两字准确到位。
3.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程乙本、程甲本、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
馈土物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蓄阴谋(戚序本)
馈土物颦卿念故里 闻秘事凤姐蓄阴谋(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
第六十七回,程乙本、程甲本、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回目上联“见土仪颦卿思故里”中的“见土仪”,与戚序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的“馈土物”不同。“土仪”,即土特产的礼物,“土物”即土特产。二者之别不仅在这里,主要是“见”与“馈”两个动词的提炼。薛蟠从苏州经商返回金陵,给他母亲和妹妹带来两箱子苏州产的土特产礼品。这些都是黛玉家乡的物品,当宝钗将这些东西分赠给众组妹后,“唯有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哪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想到这里,不觉得又伤起心来了”。可见“见土仪”与“思故里”的主体人物都是黛玉,与叙事情节十分契合。而“馈土物”的“馈”是赠送的意思,主体人物则变为宝钗,“馈土物”与黛玉的思乡之情没有因果关系,不如“见土仪颦卿思故里”更顺畅。二者相较,还是程乙本、程甲本、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的回目为上。
4.第六十八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程乙本、程甲本、己卯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闹翻宁国府(蒙古王府本、戚序本)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俊凤姐大闹宁国府(庚辰本)
第六十八回程乙本、程甲本、己卯本、梦稿本、苏联列藏本、眉盦本、甲辰本回目下句“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中的“大闹”,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则为“闹翻”。这两个词看似差不多,但对照文本叙事,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大闹”是偏正结构,“大”是修饰“闹”的手段和气焰。而“闹翻”则是动补结构,“翻”是补充“闹”的程度和后果。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之前,先是把尤二姐接到大观园,控制证据,接着唆使张华告贾琏在“国孝家孝的里头,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迫退亲,停妻再娶”,造成外部攻势之后,才开始大闹的。
一是有理。凤姐反复喝骂斥责尤氏、贾蓉“你痰迷了心,脂油蒙了窍,国孝、家孝,两层在身”,就敢“背旨瞒亲”,封建宗法像一把上方宝剑,横在贾珍、尤氏的头上。
二是有利。凤姐哭闹着拉尤氏去见官,进一步相挟持,还“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放悲大声”,并在骂声中点明她为了平息官司、打点官府用了五百两银子。为了让尤氏他们认账,“又要寻死撞头”相威胁。结果凤姐银子到手了。
三是有节。直到“众臣妾丫头媳妇等已是黑压压跪了一地”,赔笑求情,答应赔付银两。凤姐这才止了哭,又见贾蓉“磕头不绝”,才缓下口气,以自己年轻,听见有人告官,就“吓昏了”为遁词,结束了这场“大闹宁国府”的闹剧。凤姐既出了这口恶气,又赚了三百两银子。
凤姐虽是“大闹”,但做得有理、有利、有节,她的目的并不是“闹翻”,而是降服宁国府,堵住贾珍、尤氏的嘴,为进一步整治尤二姐做铺垫。
通过以上剖析,仅从回目这一视角审视,大致可归纳出如下认识:
一是《红楼梦》百二十回系统的前八十回与八十回脂评本系统的回目比对后,两个系统所有版本完全相同的回目有46 个章回,相同率达57.5%。这个现象说明,程甲本、程乙本刊刻前吸收了之前未定稿的所有最优秀的文字,程高本与脂评本之间亲和程度是主要的。
二是程甲本与程乙本回目基本相同,其中有几处差异,程乙本经过修改后,优于程甲本。
三是诸多脂评本中回目最接近程乙本的是甲辰本。程乙本前八十回与甲辰本回目相同的有69个章回,相同率达76.4%。可以说明甲辰本是脂评本走向程高本的过渡本。
四是在诸多脂评本的回目比较中,己卯本与庚辰本的回目存在着亲和关系,蒙古王府本与戚序本的回目也存在着亲和关系。
五是程乙本与梦稿本后四十回的回目全部相同。
总之,最后的结论是:《红楼梦》回目程乙本优于程甲本和诸多脂评本。从这一文本具体元素的考量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是曹雪芹最后写定本的传世之作,为程伟元和高鹗所刊刻,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修订,成为问鼎于世的巨著。而所有之前的脂评本,都是曹雪芹未定稿的不同时期的抄本,出现诸多与程高本不同的情况,这是必然的过程。所以,笔者依然倡导“大众欣赏,小众学术”的策略。所谓“大众欣赏”,就是提供给广大读者最通达的读本,当然首取《红楼梦》程乙本。而所谓“小众学术”,就是研究者面对诸多脂评本以及程高本,研究、探讨《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版本变异,从而推动曹学、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