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那一方静静的书台

时间:2023/11/9 作者: 连云港文学 热度: 13799
穆晓英

  九月,正是高空流云初起时节,周末去赣榆,看风,看海,看一块石头,看一方在书香里温润千年光阴的书台,如何润泽了赣榆大地人文千年。

  石头在小塔山水库边上,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机缘巧合遇上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从而成就了一段关于书台的佳话传说。

  说是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烽火狼烟,格局分裂。彼时鲁国弱小,齐国欲兴师。国难当头之际,孔子遂派能言善辩的弟子子贡去游说齐国。子贡据说是今天儒商的先驱,才华横溢,能言善辩,而且颇有谋略,经商方面也有过人天赋。接到任务的子贡星夜兼程,在各国间力陈得失利害之计,利口巧辞,不辱使命,成功挑起吴齐之战,灭齐存鲁,止吴霸越。史书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究竟是怎样的巧口如簧机智回旋啊,竟让后世苏秦张仪辈也自愧弗如。那么,正值意气风发步履矫健的子贡,途中要有怎样的异彩,才能留住他飞奔的脚步呢?

  据说放松下来的子贡顺利返程,途经今赣榆境内的万松山,见云雾缭绕,苍翠满目,景色宜人,于是乘兴而游,游至东北处见一块巨石光滑平整,便在石上停留读书,却不料忽然间天降大雨,书被打湿。雨止后,子贡将书放在石头上晾晒,顷刻间干燥如初,贡奇之,从此世间便多了一块奇石——端木书台。万松山也因此更名为子贡山,后来,山上又建起了端木书院与子贡亭。

  想来那巨石、那雨,或者都已在此等候酝酿千年,只为了等来子贡和书籍刹那间的点化,从而成就一个地域的人文禀赋。诗人孔灏先生说,当一个人发出光耀千古的声音,他的所立之处,就连石头,也会被赋予灵魂与生命。子贡之于书台,就像孔子之于夹谷,都是一种成就一种赋予。据说后来诸多读书求学之人,只要来此书台拜谒者,皆学业精进,学有所成。清代佚名文人游后留有诗曰:

  端木曝书处,嶙峋石径开。一拳孕灵气,千古剩荒台。人往去封帙,年深字化苔。我来游胜境,骧首几徘徊。

  静静的书台、动人的典故,悠长的时光,这些故事哪怕是一个历史感不甚明显的人都开始浮想联翩,宛如瞬间回程两千年光阴。一路行走一路回味,及至拜访乡贤馆,看一代代从赣榆这片热土走出去的高人贤士,刹那间就明白了。明白了两千多年的光阴里书台的安静与从容,甚至明白了在成为书台之前更远的洪荒里作为一块没有名字的石头的坚定信念与期待。

  如果说山海文化予以赣榆万种风情,那么历史人文则让赣榆人杰地灵。翻开历史的卷帙,看得见自上古以来诸多关于赣榆的沉淀与传承,更溢出满满的人文底蕴。这里有祝其、计斤古城,这里有秦山岛神路蜿蜒。这里留下过孔子、鲁定公、吴敬梓、张骞的脚步,这里更是走出一批批赣榆籍的名士高贤。不论作怎样的对比,相比一个区域而言,这里历代走出的名人、现代走出的乡贤数量都要远远高于周边区域很多很多。从一代名相胡松年、捐俸治水陈鸿寿、博闻强识倪长犀等人的文韬,到孤身平乱匡翼之、千秋忠毅单公选、高风亮节裴天祐等人的武略,还有兴业报国许鼎霖、血荐轩辕朱爱周乃至近年来从赣榆走进清北的诸多学子……他们都是赣榆的热血儿郎,如满天星辰,数不胜数,闪耀了赣榆大地。已经无法考证他们是否都与端木书台有怎样的际会,相信他们都曾在人生的许多重要节点,会不由得想起家乡那一方静静的书台。那一方静静的书台,是子贡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归属。他们都不是子贡,但是他们都从子贡这里出发,走向更广袤的世界,带着赣榆特有的人文闪耀,如浩浩荡荡的清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

  潮自山边起,风从海上来,历史的沉淀从来不言不语却自带痕迹,恰如那一方静静的书台。

  书台并不大,在湖光山色的一隅,书有“子贡山 端木书台遗址”,在风吹日晒里兀自安静,仿佛种种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都化作淡淡的千年一瞬。可我知道,那些浩瀚如星般人文的闪耀和精神的传承,都早已刻进石头的纹路,成为一个地域永远的财富和力量。如果悠长的历史只是过往,只有真正属于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坚持,才是地区真正如孩童般拥有努力生长和蓬勃向上的主要力量,那么,勤劳的赣榆人民,早已用行动,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了,不是吗?

  得空,得再去看看那一方静静的书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