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只要你在听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诗 热度: 13156
◎蓝格子

  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科技迅速发展更迭, 信息如潮涌,互联网+大数据, 将人与人联接又疏离。 是的, 一切都在经历着变革与重构。 时代所要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 每个人的回答也并不相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克服自身所处的时代, 就像我们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一样。 我们会感受到幸福、希望、 平静, 也会感受到痛苦、 失望或是焦虑, 这是时代之下伴随我们一生的更原始的东西。 或许, 这些我们无可回避的感性的认知经过思考, 即会被语言指认为诗。 从某种角度看, 不是我们在写诗, 而是诗找到了写它的那个人。 写作的过程, 无疑是在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自己与时代的关系。 那么, 处在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 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 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写作?

  正视自己, 正视文本。 我想, 散文诗写作为我们的表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它也同样是值得我们珍视的诗的礼物。 如果将语言的写作比喻成星河, 那么,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等等,包括散文诗, 就是构成这璀璨星河的一颗颗闪耀的星星。 我仍然记得几年前大禹渡的夜晚, 我们在黄河平缓呼吸的岸边散步、 促膝交谈, 我们头顶的星星在天上行走, 而夜空下的群山, 轮廓分明, 有如神迹, 白天所遇到的喜怒哀乐在那里变得渺小, 微不足道。 自然的声音与图景伴随记忆进入到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从某个切面看去, 是自然、 童年、 故乡、 孤独, 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这些原初的事物和朴素的思想给予我们写作的初心, 也一次次成为日后我们面对质疑声坚定写作信念的力量。

  我所理解的散文诗的精神和走向势必要回归于诗歌, 回归于文学与诗人, 它是在变化和问题中抽丝剥茧, 去触达朴素而永恒的部分。 我们读 《百年孤独》《日瓦戈医生》《悲惨世界》, 我们读托尔斯泰、 波德莱尔、 保罗·策兰等等, 那些关于命运、 孤独、 痛苦、 爱和悲悯构筑起生命永恒主题的叙述, 像雷声捕获人的耳朵一样击中我们的内心。 就像我们在面对屈原、 李白、 杜甫留下的诗歌传统时仍然为之感到震撼一样。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诗歌精神穿越时代与空间所达成的自然与生命的内在对话, 它是恒久的生命主题被伟大的诗歌技艺带到人们面前所引发的共鸣,而这期间, 写与读, 需要我们保持在场。 从写作层面讲, 我深知自己的写作才刚刚开始, 甚至存在诸多问题。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绵密叙事的困局, 也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困惑: 如何平衡叙事和抒情的关系? 如何跳脱出惯性表达? 后来, 我学着在写作过程中接受这些问题, 也许, 答案不在此刻, 而在未来。 我们在时代中不断面对新的问题、 解决新的问题时, 也在回答着一些永恒的问题。 痛苦和明亮, 温暖和苍凉, 幽默与荒谬, 可以同时存在,表达也可以多元, 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自省, 以何种态度去对待自己、 写作和周围的事物。 像艾略特在 《四个四重奏》 中说的那样: “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但只要你在听, 你就是音乐。” 在表达和困惑中保持真诚与坚定, 只要你在听, 时间会交出答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