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攻关与历险、建功与受难,淡泊的生活仍是人的常态。如何在常态里发现诗意,写出精美的散文诗来?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朗西斯(1901-1987)的《诗人日记》,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在淡泊中体味情趣。
弗朗西斯1923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以后一直居住在美国大陆东北角的新英格兰, 效法梭罗, 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日常的开支靠出版、辅导小提琴演奏及偶尔的演讲、朗诵,并自种园地维持。人不堪其忧,他亦不改其乐,始终把大自然当作创作的摇篮, 坚持在淡泊中体味那特有的情调趣味,出版了《诗合集:1936-1976》等八部诗集,《诗人日记》就是从其中挑选出来的一部分优秀散文诗。由于版面的限制,下面仅录、析三篇———
《1931 年2 月11 日》,对书房的素描,重点在一高一低两个窗户上的“冰花和冰柱”。作者诗兴大发:“推测它们的长度、大小以及在日晒月露和雪飘后的寿命”。其中,“寿命”一词用得特别好,既是拟人手法,也具哲学意味。
《1931 年2 月28 日》,记化雪时的水流声与自己的感触。观察细致、具体,情调平和、柔美,趣味清新、喜乐。“在小山顶上松树底下”,“躺下身来晒太阳”, 便是对淡泊生活的体味。最后两句抒情(四爱:天空、土地、山丘、万物)与直白(穿过物表,捕捉本质),更是对生命的礼赞!
《1950年4月14日》,写大雪之美。尽管司空见惯,却用了“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白色世界”这样的文字,不禁使笔者想起英国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中的故事>》中的一段话:“如果我们能把过去听说的什么青草蓝天之类的话统统置之脑后,就像从其他星球上启航探险刚刚飘临此地、第一次看见人间一样地去观看世界,我们就可能发现世间万物大多具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颜色。”这也与作者由“这场雪只不过是冬天最后的一个美姿”,联想到“歌德年迈时的抒情诗”有关:
虽然现在是冬天寿终正寝的时候,但它依然能以活力表现自己。我对此感到高兴。
歌德(1749-1832)在七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二千五百多首诗,他的代表作诗体悲剧《浮士德》的第二部就是在1832年完成的。罗伯特·弗朗西斯的这篇散文诗,已从歌颂大自然,上升到歌颂艺术,歌颂人生,歌颂人类的创造力。难怪美国另一位大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1874-1963)称赞他是“被冷落的最佳诗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