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济源逸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诗 热度: 20347
河南◎王幅明

  

  星座/徐红晖 图

河床消失了,源头仍在

不知何年,济水成为一个传说。

  沿途留下的地名济源、济宁、济南……成为传说中的记忆。

  黄河多次改道,最终,黄河与济水复合为一条河流。济水在黄河的泥沙之下隐姓埋名。

  奇特的是,河床消失了,源头仍在。

  古代并称四渎的河流为济、淮、江、河,济水为首。何故?清澈无双,君子之河也。济源境内的济水,曾有千仓渠的美誉。四渎均建有水神庙,济渎庙被誉为天下第一。

  唐玄宗封济水为“清源公”,济渎庙因之又名清源祠。

  雁过留声,河过留名。

  英姿已逝,精魂长存。

  济水至清。内心贪婪的人们来到济水源头,可会心生愧疚?

  河犹如此,人何以堪!

走出王屋山的愚公

第二次造访王屋山的愚公村。比十多年前阔气多了,多了一些远古村民古朴的雕塑,还有一个写着“愚公故居”的大门。

  广场上九旬愚公带领子孙们挖山的群雕,更显雄伟。

  一个连姓名都未曾留下的山间老者的农舍,成为游客必看的风景。

  意外的收获是围坐在一个伞状的亭子里听琴书。唱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琴书犹如王屋山的山泉,溅起的水珠是游客的心跳。

  两千多年前,一个隐居在郑国圃田的列姓士人来此采风,写出寓言《愚公移山》,引发了人们关于愚与智的绵长思考。

  七十多年前,一位农民出身的革命领袖在延安的窑洞里提起愚公。他说,他要继续愚公的事业。愚公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当年,年迈的老翁未能搬走王屋山。但他的继承人,带领全国人民,搬走了比王屋山更高的三座大山。

  愚公走出了王屋山。他像一颗火星,点燃了千千万万颗渴望改变的心灵。

  三座大山搬走了,新的大山又在挡住去路。

  愚公的后人们毅然在挖山不止。

东沟村寻诗

大峪镇的女镇长是位诗人,她说,一千年前,唐代诗人岑参路经大峪镇的东沟村,留下三首诗作,从此,这里便与诗歌结缘。

  如今,东沟村有一美誉:美丽乡村。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美在何处?一棵缠满吉祥语的千年古树?用磨盘铺就的溪中石径?岑参走过的青箩溪,流水千年不断?

  是的,这里的自然风光,处处都让人心旷神怡。但是,最令人难忘的,却是东沟人的智慧。他们在创造新生活时,能够让时光止步,让人在行走中不由自主地停下,在熟悉与陌生中回味历史。

  谁看到过一个村庄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主题为渔、樵、耕、读的墙体彩绘?

  哦,久违了,那些曾经摔过的泥巴团、推过的铁环、游戏用过的木制火枪、玩过的玻璃球,还有秋千、跷跷板、木滚筒……让我们一遍遍重温童年。

  那些保存完好且标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农舍,与当今村民住进的红色楼房形成鲜明对比。还有那些曾经用过的手推车、自行车、缝纫机、大哥大……不同年代的老物件,灼痛游客的双眼。

  东沟村,漫不经心地,带我们走进一个奇特的时光隧道。

  终于明白了,电视台约会春天的诗会,为何在此举办。

悠 然

下榻济源,方知此地有一处原生态的森林公园,名曰南山。顿时心动。

  渴望南山一游。这是久驻心中的一个梦想。

  中国该有多少个南山?心中的南山却只有一个。热心的才女青青充当向导,帮我们大家圆梦。

  一座平凡无奇的大山,少有名胜,却有一顶“中国森林氧吧”的桂冠。

  许久没有走山路了。在柿树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林间穿行。三个小时过去,竟然毫无倦意。

  头戴星光回到山下,饥肠辘辘。直奔溪边的农家餐馆,品尝地道的南山美味。

  南山披上暗装。月牙儿隐而不出。山泉为我们奏乐。野菊花似曾相识。

  猛然间朝向南山,痴痴地看着,全都无语。

  此地此刻,烦恼全消。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个词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