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的到来同时宣告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持续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覆盖率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垃圾泛滥、污染加重等生态问题严重地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威胁到人类文明的赓续。追根溯源,现代人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定位出现了严重的偏误,这也倒逼人文学科必须全面地介入生态问题,人文学科的生态化迫不及待。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大潮涌动,正是回应了21 世纪最急迫的生态问题,迎难而上,作家和批评家、文艺理论家们试图以笔为旗,正本清源,促使人们关注现代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反思工业化、商业化、消费文化的致命后果,呼唤生态意识的觉醒,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生态文学、生态批评从有到无,从细若游丝到气壮山河,从寥若晨星到蔚然大观,见证了当代文学和批评的生态化发展,见证了国人生态意识的渐次觉醒,见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铿锵步履。张炜、陈应松、阿来、迟子建、贾平凹、姜戎、雪漠、红柯、郭雪波、关仁山、叶广芩、老藤、南翔等人的生态小说,于坚、雷平阳、吉狄马加、李少君、华海、侯良学、哨兵、津渡、张二棍等人的生态诗歌,韩少功、阎连科、刘亮程、李存葆、苇岸、王宗仁、学群、傅菲、杨文丰、古岳、鲍尔吉·原野、胡冬林、艾平、沈念等人的生态散文,高行健、过士行、杨利民、段昆仑、孙德民、罗怀臻等人的生态戏剧,徐刚、哲夫、李青松、陈桂棣、李林樱、唐锡阳、肖亦农、朱幼棣、刘先平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曾繁仁、鲁枢元、曾永成、袁鼎生、王诺、程虹、程相占、胡志红、刘文良、王晓华、汪树东、雷鸣、吴景明、黄轶、龙其林、陈佳冀等人的生态批评,已经成了当代文学百花园中极富生态意蕴的片片风景。
正是为了回应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的时代热潮,本辑“生态批评三人谈”栏目特邀三位学者、诗人就后现代文化的生态理想、中国诗歌从自然到生态转变的精神脉络、当代生态批评发展宏观状貌等问题展开论述。
鲁枢元先生是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扛鼎式的重要学者。他的《生态文艺学》《陶渊明的幽灵》等论著堪称当代生态批评界最重要的收获。他兼具学者的思辨和作家的性情,知识视野开阔,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典籍信手拈来,再加上他自幼对大自然的亲近,在知识谱系上较为亲近马克斯·舍勒、海德格尔、霍克海默、怀特海等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一脉,因此他的生态批评论著往往极富有情感的冲击力和理论的说服力。他的论文《东方乌托邦与后现代浪漫——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公益讲座(2022 年3 月)》是一篇讲座发言稿,用语朴实,平易近人,把陶渊明、黑泽明等人描述的东方乌托邦和生态文明的后现代浪漫进行跨越时空的链接,予人以醍醐灌顶式的文明领悟。
李少君先生与自然心心相印,长期专注于生态诗歌的创作,他的《自然集》《草根集》《我是有背景的人》《神降临的小站》《海天集》等诗集在当代诗坛饶有影响,曾被评论家誉为“自然诗人”。可以说,他以生态诗歌的方式承接了古典山水田园诗歌的诗性自然传统,尽可能地描绘大自然对现代人的精神净化的功能,从而为迷失于现代文明中的人提供精神返乡之路。他的论文《从自然到生态,中国诗歌经历了什么?》以恢弘壮阔的视野回顾了古典诗歌与自然之间的血脉关联,并认为只有重新学习借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才能最终解决现代生态问题,而古典诗歌的境界说、地方性传统都值得当代诗歌重新去发扬光大。
拙文《构建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发展综论》则回顾了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宏观历史脉络,抉幽发微,粗笔点染,力图为当代生态批评描绘一幅概略图。
我们相信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热潮会持续发展下去,真正的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经典著作必然会慢慢浮出历史地表,见证生态文明的宏篇华章。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