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音汇纂》对考察《集韵》音读的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学术 热度: 14906
李广宽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古音汇纂》辑录了先秦两汉以来重要典籍及其传注中的音注(包括声训、譬况、与语音有关的异文以及读如、读若、读曰、读为、之言、之为言之类)、重要字韵书及音义书中的音切,按《康熙字典》214部分类列字,每字之下按时代先后罗列历时注音资料,分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段。以部类字,按字汇音,检一字而众音毕览,源流传承,古今音变,昭然可见,这将给音韵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诸多便利。作为《古音汇纂》的编撰人员,笔者在编稿与审稿过程中,反复比对、覆核各类材料,思考了许多音韵问题,《集韵》音读是其中之一。本文旨在讨论《古音汇纂》对研究《集韵》音读之价值。

  《古音汇纂》所据《集韵》是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同时参考赵振铎《集韵校本》的校勘成果。

一、考《集韵》音读之来源



  

  

  

(一)汉魏晋经籍古注

1.羊部羍字

  a.羍,读若达。《说文·羊部》。

  

  c.羍,陁葛切。《集韵·曷韵》:“羍,羊子。”c音据a音(许慎作)增收,达字《集韵》陁葛切。

  2.鸟部 字

  

  

  

  

  

  

(二)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其引众家音

1.角部觩字

  a.觩,徐音虬,又巨彪反,一音巨秋反。《左·成十四年》“兕觥其觩”释文。

  b.觩,渠幽切。《广韵·幽韵》“觩,匕曲皃。”《集韵·幽韵》:“觓,说文:角皃。或作觩。”

  

  d.觩,居虬切。《集韵·幽韵》:“觓,角曲皃。或从求(作觩)。”c音据a“一音巨秋反”增收。d音据a引徐邈音增收,虬字《集韵》居虬切。a“又巨彪反”与b音同。

  2.鱼部鲠字

  a.字林云:鲠,鱼骨也,又工孟反。《礼记·内则》“鱼去乙”注“食之鲠人不可出”释文。

  b.鲠,字林工孟反。《尔雅·释鱼》“鯦,当魱”注“肥美多鲠”释文。

  c.鲠,古杏切。《说文·鱼部》大徐音。《广韵·梗韵》:“鲠,刺在喉,又骨鲠謇谔之臣。”《集韵·梗韵》:“鲠,说文:鱼骨也。”

  d.鲠,居孟切。《集韵·映韵》:“鲠,字林:鱼骨也。”d音据a、b释文引《字林》音增收,d音释义也暗示了它的来源。

(三)隋唐雅书、史书、《文选》等书的音注

1.鸟部鳺字

  

  b.鳺,方于反,又音扶。《五经文字·鸟部》。

  c.鳺,甫无切。《广韵·虞韵》:“鳺,鸠鸟。”

  

  

  f.鳺,冯无切。《集韵·虞韵》:“鳺,鳺鴀,鸟名。”

  

  2.角部触字

  a.触,昌树反。《汉书·扬雄传上》“犀兕之抵触”注。

  b.触,昌句(反)。《文选·张衡〈西京赋〉》“骙瞿奔触”五臣注。

  c.触,尺玉切。《说文·角部》大徐音。《广韵·烛韵》:“触,突也。”

  d.触,昌句切。《集韵·遇韵》:“触,抵也。”

  

  e音继承于c音。d音据a音(颜师古作)或b音增收。

  3.马部马字

  a.马,协韵亡古反。《文选·屈平〈离骚经〉》“登阆风而绁马”集注引音决。

  b.马,叶韵莫古反。《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来朝走马”集注引音决。

  c.马,莫下切。《说文·马部》大徐音。《广韵·马韵》:“马,说文曰:怒也,武也。”

  d.马,满补切。《集韵·姥韵》:“马,马也。”

  e.马,母下切。《集韵·马韵》:“马,说文:怒也,武也。”

  e音继承于c音。d音据a、b的协韵音增收。《集韵》增收的协韵音有些前无所承,而是根据上古韵文的实际用韵情况增入。如为先韵“渊天年颠田”增收真韵音、为庚韵“英”增收阳韵音,它们在上古分别属真部、阳部。这是《集韵》编者仿照前代学者所注协韵音而增收,反映了当时对古音的认识。

(四)唐五代字书、韵书的音切



  

  

  

  

  c音继承于b音。d音据a音增收,释义也暗示了来源。大徐音是徐铉校订《说文》时据《唐韵》增入的音读,《广韵》在《唐韵》的基础上增修而成,反切一般沿用《唐韵》,所以大徐音与《广韵》反切往往相同,有差异者《集韵》增收。

  2.疒部瘌字

  a.瘌,力带反。《说文系传·疒部》。

  b.瘌,卢达切。《说文·疒部》大徐音。《广韵·曷韵》:“瘌,痨瘌,不调。”

  c.瘌,落盖切。《集韵·太韵》:“瘌,说文:楚人谓药毒曰痛瘌。”

  

(五)异文、通假、读为等训诂类音读

1.阜部隮字

  a.故书隮作资。《周礼·春官·眡祲》“九曰隮”注。

  b.隮,祖稽切。《广韵·齐韵》:“隮,上同(跻)。”

  c.隮,子计切。《广韵·霁韵》:“隮,升也。又子奚切。”《集韵·霁韵》:“跻,方言:登也。或从阜(作隮)。”

  d.隮,津私切。《集韵·脂韵》:“隮,陞也。”

  e.隮,牋西切。《集韵·齐韵》:“跻,说文:登也。或作隮。”

  

  a.朄,读为道引之引。《周礼·春官·大师》“令奏鼓朄”注引郑司农。

  

  d音继承于b音。c音据a郑玄注引郑司农“读为”增收,引字《集韵》以忍切。

  3.鸟部鸠字

  a.鸠,徐音豸,直是反。《左·宣十七年》“庶有鸠乎”释文。

  b.鸠,本又作豸,或音居牛反,非也。《左·宣十七年》“庶有鸠乎”释文。

  c.鸠,居求切。《说文·鸟部》大徐音。《广韵·尤韵》:“鸠,鸟名。”

  

  e.鸠,渠尤切。《集韵·尤韵》:“馗,尔雅:中馗,菌也。或作鸠。”

  f.鸠,丈尒切。《集韵·纸韵》:“鸠,解也。春秋传:庶有鸠乎。徐邈读。通作豸。”

  d音继承于c音。e音是鸠字的异文馗字读音,馗字《集韵》渠尤切;异文关系据释文引舍人,《尔雅·释草》“中馗,菌”,释文“中馗,舍人本作中鸠”。f音是据a增收的通假字读音,豸字《集韵》丈尒切,f音释义已指明其来源。

  

  

  阼,犹酢也。《仪礼·士冠礼》“立于阼阶下”注。

  阼,疾各切。《集韵·铎韵》:“阼,东阶,宾主之所酬酢也。”

  酢字《集韵》疾各切。此前的字书、韵书、音义中,酢字都只有去声一读。

  

  《集韵》增收的音读,有些明确指明了来源,如鸠字丈尒切;更多的是不显示出处,《古音汇纂》对于考察这部分音读的来源,具有独特价值。当然《集韵》增收的音读有些在《古音汇纂》中找不到来源,大概是由于《古音汇纂》所收资料不全,或《集韵》所据版本与今本不同,宋本有音而今本无。如田部疀字千结切,《集韵·屑韵》“尔雅:谓之疀。沈旋读。”根据释义,“则北宋本释文此条当有沈旋音,今本或传写误夺,或后人删去之。不然,则丁度司马光等采自别本也”。

二、考《集韵》收音之疏漏



  

(一)误收

《集韵》偶有不辨典籍传本之讹而误收音读,或将甲字误认为乙字,甲字音误入乙字之下。

  1.鱼部鳜字

  a.鳜,音刿。《山海经·中山经》“状如鳜,居逵”注。

  

  c.鳜,居卫切。《说文·鱼部》大徐音。《广韵·祭韵》:“鳜,鱼名。”

  d.鳜,居月切。《广韵·月韵》:“鳜,鱼名。”《集韵·月韵》:“鳜,鱼名。”

  e.鳜,姑卫切。《集韵·祭韵》:“鳜,说文:鱼名。或作鱥。”

  f.鳜,於月切。《集韵·月韵》:“鳜,鱼名。”e音继承于c音,亦即a音,刿字《集韵》姑卫切。f音来源不明。《集韵》的b音据李善注增收,但“居逵”本非切语。比对b李善注引《山海经》与a《山海经》原文,可知b“居逵切”之“切”乃衍文。a引书中的“逵”,郭璞注:“水中之穴道交通者。”《集韵》增收《文选》音读时未加详考,将文本讹误形成的“居逵切”误收在鳜字之下。这也说明《集韵》所据的李善注本与《古音汇纂》所据的今本(胡刻本)相同,这一错误由来已久。

  

  魿,巨巾反。宋跋本《切韵·真韵》:“魿,虫连行。又力丁反。”

  魿,巨巾切。《广韵·真韵》:“魿,虫鱼连行。又力丁切。”

  

(二)误增



  1.齿部龇字

  龇,庄宜切。《集韵·支韵》:“龇,龋病。或书作 。”

  龇,阻宜切。《集韵·支韵》:“,齿不齐。或书作龇。”

  这两个反切读音相同,切上字同属庄母。两个小韵都只有一字,后一个小韵在支韵末尾,误增。

  2.疒部瘣字

  瘣,鲁猥切。《集韵·贿韵》:“瘣,魁瘣,木枝节盘结也。”

  瘣,路罪切。《集韵·贿韵》:“瘣,魁瘣,木枝节盘结皃。”

  这两个反切读音相同,切上字同属来母,释义也相同。前者小韵首字是“磊”,反切继承于《广韵》:

  磊,落猥切。《广韵·贿韵》:“磊,上同(磥)。”

  磊,鲁猥切。《集韵·贿韵》:“磊,说文:众石也。或从累(作磥),亦作礌。”

  后者小韵首字是“累”,反切据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刘伯庄音增收:

  畏累,邹氏畏音於鬼反,累音垒。刘氏畏音乌罪反,累路罪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山名。”

  《集韵》增收路罪切时,并没有注意到本韵已有来母小韵,从而造成小韵重出。路罪切的下字是全浊上声字,时音中已变为去声,或许受此影响,一时疏忽,没有察觉与鲁猥切同音。

  瘣字的来母贿韵一读据《尔雅》释文引郭璞音增收(《广韵》只有胡罪切一音):

  瘣,卢罪反。《尔雅·释木》“枹遒木,魁瘣”释文引郭。《集韵》增收该音时,将其同时置于磊鲁猥切、累路罪切小韵,而没有意识到小韵重出问题。

(三)漏收

1.马部骠字

  a.骠,匹妙反。《说文系传·马部》。

  b.骠,毗召切。《说文·马部》大徐音。《广韵·笑韵》:“骠,骠骑,官名。又卑笑、匹召二切。”《集韵·笑韵》:“骠,说文:黄马发白色。”“骠,马行疾皃。”

  c.骠,又卑笑、匹召二切。《广韵·笑韵》。

  d.骠,卑妙切。《集韵·笑韵》:“骠,马黄色。”“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索隐。

  

  累,路罪切。《集韵·贿韵》“累,畏累,

  

  

  

  上文第一节论及的几类音读《集韵》都有漏收。不过《韵例》指出“凡通用韵中同音再出者,既为冗长,止见一音”,说明有些音读是有意不收。但“通用韵”具体所指,书中没有明说,或许是当时较常见的概念。《广韵》各卷卷首韵目下标有独用、同用,如东第一独用,冬第二钟同用,《集韵》将“某同用”改称为“与某通”,如冬第二与钟通。我们推测“通用韵”即同用之韵。《集韵》中确实有不少这种只收一音的情况,如走部赵字的释文音:

  赵,徒了反,刺也。又如字。沈起了反,又徒少反。《诗·周颂·良耜》“其镈斯赵”释文。共四音,《集韵》只有三音:筱韵徒了切、起了切,小韵直绍切(即释文之“如字”),无徒少切。大概因为徒少切与徒了切的切下字分别属小、筱韵,是通用韵,因而“止见一音”。但这种处理并没有一以贯之,许多类似现象仍多音并出。如艸部蕳字,见母有两读:删韵居颜切、山韵居闲切,释义相同。前者与《诗经》释文“古颜反”、《汉书》注及《史记》索隐“音奸”等同音,后者与《广韵》“古闲切”同音,并没有因为删山是通用韵而少收一音。还有些训诂类的读音、协韵音似乎也是有意不收。这些反映了《集韵》编纂过程中收音标准不一(这一问题我们另文讨论)。

(四)误用反切上下字

1.丿部乘字《集韵》乘字的证韵一读继承于《广韵》:

  乘,实证切。《广韵·证韵》:“乘,车乘也。又食陵切。”

  乘,石证切。《集韵·证韵》:“乘,车也。或作椉、。”但切上字声类不同,实字属船母,石字属禅母。而《集韵》证韵本有禅母小韵“承常证切”,因误用切上字而导致小韵重出。又如旨韵水字数轨切,继承于《广韵》式轨切,但切上字声类不同,数字属山母,式字属书母。

  2.大部夷字

  a.夷,以脂切。《说文·大部》大徐音。《广韵·脂韵》:“夷犹等也,灭也,易也。”

  

三、考《集韵》编纂时代之时音



  

  

(一)声类相混



  

  e.呞,超之切。《集韵·之韵》:“齝,说文:吐而噍也。或从口(作呞)。”c音继承于b音。e音据a“丑之反”增收。d音昌母据a“一音初之反”增收,a项注音后省略的释义“郭注尔雅云:食已复出嚼之也”可证,但二者切上字的声类不同,反映了时音中初昌不别。又如上节所举水字数轨切,反映时音中山书合流。

  3.非敷相混

  歹部殕字俯九切有两个来源:

  殕,敷九反。《广雅·释诂三》“殕,败也”曹宪音。

  殕,方久切。《广韵·有韵》:“殕,物败也。”殕,俯九切。《集韵·有韵》:“殕,博雅:败也。”

  根据韵书的传承关系,该音来自《广韵》,切上字都属非母;根据释义,亦来自曹宪音,二者被认为同音,但敷九反的上字属敷母,反映了时音中非敷不分。

  4.影以相混

  邑部郢字

  a.郢,余政反。《周礼·春官·占梦》“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注“吴其入郢乎”释文引刘。

  b.郢,以整切。《说文·邑部》大徐音。《广韵·静韵》:“郢,楚地。”

  c.郢,以井切。《集韵·静韵》:“郢,说文:故楚都。”

  d.郢,於正切。《集韵·劲韵》:“郢,楚地名。春秋传:吴其入郢。刘昌宗读。”c音继承于b音。d音影母据a音以母增收,但切上字的声类不同,反映了时音中影以相混。

(二)韵类相混

1.同摄内同等韵相混

  艸部蔘字的一等读法两见:

  

  蔘,苏含切。《广韵·覃韵》:“蔘,蔘绥,垂皃。”《集韵·覃韵》“蔘,蔘绥,垂皃。”

  蔘,蘓甘切。《集韵·谈韵》:“蔘,蔘绥,垂也。”释义一致,都源自《广韵》,编纂时或许没有注意到覃韵已收录此字,又在谈韵收录,流露了时音中咸摄一等韵覃谈(举平以赅上去,下同)合流。

  鬥部鬮字

  a.鬮,古矦切。《说文·鬥部》大徐音。

  b.鬮,居求切。《广韵·尤韵》:“鬮,鬮取也。又音纠。”

  c.鬮,居黝切。《广韵·黝韵》:“鬮,鬮取皃。”

  d.鬮,居侯切。《集韵·矦韵》:“鬮,说文:鬬取也。”

  e.鬮,居虬切。《集韵·幽韵》:“鬮,鬬取也。”

  f.鬮,吉酉切。《集韵·黝韵》:“鬮,鬮取也。”f音继承于c音。d音据a音增收。e音幽韵继承于b音尤韵,但不同韵,反映了时音中流摄三等韵尤幽不别。又如上节所举夷字延知切,反映了时音中止摄三等韵支脂合并。

  二等韵相混见下文鳊字d音。又如上节所举盲字眉耕切,反映了时音中梗摄二等韵庚耕不分。

  2.同摄或相近韵摄的三四等韵相混鱼部鯾(鯿)字

  a.鳊,字又作鯾,方仙反。《尔雅·释鱼》“鯦,当魱”注“似鳊而大鳞”释文。

  b.鯾,卑连切。《广韵·仙韵》:“鯾,魚名。鳊,上同。”

  c.鳊,布还切。《广韵·删韵》:“鳊,鱼名。又音编。”

  d.鳊,逋闲切。《集韵·山韵》:“鳊,鱼名。”

  

  d音山韵继承于c音删韵,但不同韵,反映了时音中山摄二等韵删山相混。e音先韵,从韵书的传承关系看,继承于b音仙韵;从释义看,也源自a音仙韵,a项注音后省略的释义是“字林云:鱼也。案鱼似鲂而大,腝细而长”。但e音与a、b两音不同韵,反映了时音中山摄三等仙韵与四等先韵混并。

  

  3.同摄或相近韵摄的一二等韵相混

  

  a.,力轨切。《说文·鸟部》大徐音。《广韵·旨韵》:“鸓,飞生,鸟名。”

  b.鸓,力追切。《广韵·脂韵》:“鸓,飞生,鸟也。又力水切。”

  c.,伦追切。《集韵·脂韵》:“,鸟名。或从虫(作蠝)。亦书作鸓。”

  d.鸓,卢回切。《集韵·灰韵》:“鸓,飞生,鸟名。籕作 。”

  

  a.疮,初良切。《广韵·阳韵》:“疮,上同(创)。”《集韵·阳韵》“疮,痏也。”

  b.疮,磢霜切。《集韵·唐韵》:“疮,疡也。”

  b音初母增收,源自a音。b音虽在唐韵,但切下字却用阳韵字“霜”。这些反映了时音中阳韵庄组字并入唐韵,即庄组三等字变为了洪音。

(三)声调相混

1.浊上变去

  马部驔字

  a.驔,字林又音谭。《诗·鲁颂·駉》“有驔有鱼”释文。《尔雅·释畜》“骊马黄脊,騽”释文。

  b.驔,徒玷切。《说文·马部》大徐音。《广韵·忝韵》:“驔,骊马黄脊。”

  c.驔,徒点切。《集韵·忝韵》:“驔,说文:骊马黄脊也。”

  d.驔,徒南切。《集韵·覃韵》:“马豪骭曰驔。”

  e.驔,徒念切。《集韵·栝韵》:“驔,骊马黄脊。”c音继承于b音。d音据a音增收。e音定母去声也源自b音定母上声,释义相同可证,反映了时音中全浊上声变为去声。读法“衣虚切”,亦当属时音,现代北京话只有平声一读。

  

  

  

  以上所论都是通语音变,前后时期的诗文用韵、韵图、音义等材料都有旁证,限于篇幅,本文没有罗列。此外,《集韵》中很多字增收的是其声符读音或该声符谐声字的读音,这些音无典籍来源,当是受字形影响而产生的俗音。如车部軜字:

  a.軜,奴荅切。《说文·车部》大徐音。《广韵·合韵》:“軜,骖马内辔系轼前者。”

  b.軜,奴对切。《集韵·队韵》:“軜,骖马内辔。”

  c.軜,诺荅切。《集韵·合韵》:“軜,骖马内辔系轼前者。”

  c音继承于a音。b音前无所承,当是据声符而产生的俗音,内字《集韵》奴对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