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文化和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交织的发展态势。大众文化凭借着大众传媒、消费社会的出现逐步建立起了优势地位,并冲击着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加剧了这一领域的冲突和革新,互联网的巨大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文学观念随之产生了新变,网络批评也应运而生。网络媒介凭借着自身无比的自由与包容,成为上述这些文化形态的冲突、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网络批评与生俱来就带着这些印记。但是不论这种冲突如何演变,人作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谈到:
在刘勰看来,每一个创作主体都有各自的特色,正是创作主体才、气、学、习的鲜明特色,构成文苑笔区的波诡云谲。当下,网络赋予了网民极大的自由和权力,不论你是屌丝,还是大V,不论你有啥古灵精怪的想法,或天马行空的构思,只要你有发声的意愿,下一秒你的思想就会在网络中广而告之。2021年春节后,一个看似简单的网络批评在豆瓣上掀起了一场数万人的大争论,连新华网、腾讯网、搜狐网、《南方周末》等都先后加入其中。豆瓣用户高同学是北京某高校一名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阅读某大V学者韩某翻译的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的《休战》后,给了此书两星的差评,并称此译本“糟蹋了作者的作品”。另一大V为韩某抱不平,主动联系高同学所读大学,称高同学以“毁谤和捏造事实的形式”攻击译者,要求学校介入。经学校“教导”后,高同学公开发表道歉声明。随后此事在豆瓣、微博等各大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愤怒的网友认为这是学界大V仗势欺人,于是自发在该书的评分栏下掀起了“一星运动”,导致该书评分迅速下降,相关学者的其他作品也遭到波及。一星还是五星,这是一个简单的批评现象么?一时间引起热议。屌丝和大V这两大网络主体似乎也成了水火不容的对立群体,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指出:
一、“屌丝”与“大V”:语义索源
对于普通的屌丝大众来说,这些显然不是轻易能达到的。目前各网络平台大V主要由明星、学者、作家、评论家、政治家、企业家等构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大多就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群,如韩寒、马化腾等。
二、“屌丝”与“大V”的博弈
网络一旦成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社会性虚拟空间,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式。在“文学生产——传播——消费”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必然会贯穿始终,人的主体性地位也是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主体的世界观、社会地位、情感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认知和评价,这一点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兴网络文化都是一样的。网络时代所提供的新环境、新特征和新方式,毋庸置疑会对主体造成重大影响,作为主体的人身处在全新的虚拟空间中,其思维、感知和交流方式必然产生重要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凸显,对研究新时代网络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能如此充分地调动广大老百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与屌丝大众的积极参与相比,专业“大V”们在当下网络场的表现就显得乏善可陈。长期以来,传统批评家关注网络文化的并不多,他们或是选择性无视,或是不屑一顾这些新兴的“小孩子过家家”。21世纪的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谓一大奇迹,每天数百万章节和数以亿字计的更新量让前人无法想象,但是在这种急遽的壮大过程中,专业大V们的长期失声无疑对文学批评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尽管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V开始正视,如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等,但力量还是颇为单薄。
“屌丝”与“大V”的适应性博弈。与传统文学的精英化、书院化的批评相比,网络批评更多是一种自发的批评,大众化的批评,其主体是一些文学爱好者和大众读者,尤其以年轻人为主,《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54.9%,网络接受主体的年轻化特征极为明显。作为一种在数字技术和相对开放的网络空间中所产生的新文化现象,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即时性、恶搞性和交互性,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这对于追求新鲜、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王八看绿豆——对上了眼”,但对德高望重的中老年学者大V来说,想适应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在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压力急剧增大,广大年轻屌丝们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有时不得不用一些鸡汤来鼓励自己,留一些闲暇来放松自己,发一些牢骚来宣泄自己,显然网络就是最好不过的平台了。网络的世界缤纷多彩,人们可以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积极展示自己,往往表现得越突出,别人就对你越关注,这对追求个性的年轻屌丝来说自是如鱼得水,个人的欲望在虚拟的网络中得到了最好的满足,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拥有,但是在网络中做个美梦又何妨?弗洛伊德指出:
“屌丝”和“大V”的话语权博弈。福柯曾指出: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傅一卿谈到:
回顾中华文明史不难发现,在西方现代传媒技术流入之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只有刘勰、钟嵘、司空图、李渔等少数“大V”,并且他们的批评不需要面对大众和市场。现代报刊的出现让文学批评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其参与性、时效性、互动性都有了很大的起色,但即便如此,普通大众也很难参与其中。如谭德晶所说: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文学批评只是极少数“大V”的特权,或者说是统治阶级的发声器。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每个网民成为时代的主人,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网络文化场域中,普通读者的存在感和实际作用比在传统文学中的分量要大得多,每一个读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点评、投票,而这份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点评对作品的阅读量以及作者的收益能起到极为重要
“屌丝”与“大V”的阶层博弈。马克思在论述法国小农社会现状时指出:
三、“屌丝”与“大V”的兼和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淡化,德国思想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曾指出:大众传媒的兴起,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文学成为没有门槛的行业,文学的主体与受众都大众化了。网络让文学和批评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也为屌丝大众提供了新的舞台。
对他们来说,或许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觉到金钱的巨大压力,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意识到自身的无足轻重。此前的那种先知先觉的导师心态,真理在手的优越感,以及因遭受政治迫害而产生的悲壮情怀,在商品流通中变得
当然,精英文化虽然受到严重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社会没有影响力。广大的年轻屌丝们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够成熟,知识储备也令人担忧。而网络文学的即时更新性使得批评主体无法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整理和研究,这对批评主体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屌丝大众的补位,固然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这支临时队伍在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和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其批评缺乏精准度和判断力,对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指导作用有限,也不利于整个文学生态的长远发展。因此,文化精英大V们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从无到有不过短短二十多年,这和中国传统文学数千年的漫长岁月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当然有大量缺点,但这些并不能构成传统学界对其不屑一顾的理由。韦勒克和沃伦对此一针见血:文学相结合,当点击率、灌水、板砖、投票、点赞、娱乐、排行榜等纷纷进入文化领域之时,网络批评该如何将文学的独立性和精神价值从众声喧哗中凸显出来?如何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浪潮下,保持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学术性,让网络文化与学术、大众、市场等有机地结合?显然,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大难题。只有重新审视、调整、变革现有的文学观念,结合网络时代特有的语境,才能让网络文化走上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之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