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文系,新加坡 119260)
一、概述
二、吟诵定义:术语、实践
三、南派诗词吟诵的出现
(一)分春馆:起点
(二)从陈澧到汪兆镛
(三)陈洵与分春馆
四、分春馆诗人吟诵行为的文化意义
(一)国家传统中的在地身份
(二)当地诗人群体中的身份认同
(三)作为支持载体与竞争形式的吟诵
(四)业余主义之于形式主义
(五)个人实践之于公开表演
虽然满足于吟诵的业余性,但分春馆诗人也同时意识到,在如今这个一切文化产物都需要经过程序化甚至透过营销,方可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时代,如果要将吟诵在新一代人中推广开来,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他们指出,师父朱庸斋使用的吟诵风格较为闲适沉静,在旧时的私塾中十分常见。然而,对于偏好情感丰富之听觉艺术的年轻一代来说,吸引力可能较为薄弱。在2005年制作的光盘中,一些吟诵者(尤其是朱庸斋的儿子朱令名)依然严格坚守师父的吟诵风格。然而,其他吟诵者则采取了表达力更强、更加戏剧化的方式。由于采用录像形式,一些吟诵者还使用了手势、身体动作,以及手持道具(如折扇)等方式,以增强视觉效果。(朱庸斋的吟诵录音仅配有其静坐的照片,因此无法确认他是否有任何的身体动作)。不仅如此,光盘内容中也加入了古琴弹奏的背景音乐和自然景观的照片,作为对吟诵内容的“丰富”。根据分春馆诸位诗人的评价,在各位表演者中,吕君忾的吟诵尤为悦耳。他没有任何身体动作,但语调中却充满了丰富的感情与音韵美。若要了解朱庸斋与其传人吟诵的风格差异,则要进行详尽的音乐分析。这个重任,恐怕要留给音乐学者与音乐理论家完成了。不过,无论如何,通过附录中朱庸斋与吕君忾的吟诵乐谱,我们至少可以提炼出几个重点;但同时也要注意,他们再次吟诵同一首词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且他们吟诵的词作也不同(朱庸斋吟诵的是小令,而吕君忾吟诵的是长调)。虽然曲谱中已看不到所有表达上的微妙处理与情感,但我们还是可以观察到,朱庸斋的音调总体较低,且音域从未超过一个八度。不仅如此,他也在两段中采取了相似的处理手法,如在不同小节的开头都采用16分音,以及在每句末的押韵字使用下降的三度音程等。这种类似民乐的曲调也许有其来源,但目前不得而知。相比之下,吕君忾的吟诵音域则要宽广得多(从低G到高E)。他的韵律单位更加复杂,加入了装饰音和花腔。在第11小节与第15小节,他还将领字“纵”和“莫”前的词句与领字连在了一起。此外,他还添加了一些其他的戏剧性效果,如1—2、4—5和8—9、14—15小节间不停顿,一气唱出。类似这样的微妙音乐处理,正是吕君忾与其师父朱庸斋在风格上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分春馆诗人们大多认为吕君忾的吟诵更富有表演气息。吕君忾自己也承认,师父的吟诵主要是为了获得个人愉悦,而不是为了向弟子传授;自己却和他不同,希望能将这门艺术传播给大众。(在2008年4月的采访中,他要求自己的弟子进行吟诵,随后便立刻指出了他们吟诵中需要改进之处。他这种将吟诵知识传授给弟子的热情,在他师父的身上则完全看不到。)以此为目标,他也试着对自己的吟诵进行了调整——他将韵律变得更加工整,还从传统戏剧与民乐中借鉴了某些元素,在使吟诵变得更加悦耳的同时,也着重强调吟诵与歌唱之间的界限与不同。他甚至认为,为了让这些曲调长久流传下去,以及让学习变得更有系统、更容易,记谱可能是必要的。
五、结论
诗词吟诵的推广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现象,此前并没有人着意传授这门艺术,但所有研习诗词的人似乎都谙熟此道。长久以来,它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主流文学活动,以至于根本没有人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过担忧。然而,随着旧体诗在20世纪初的没落,人们也不再进行吟诵,并将其当作“只有古代人会做的事”。许多当代的吟诵传人付出巨大努力,试图推广吟诵艺术,恰恰是这门艺术已经濒临失传的明证。说到底,吟诵与其他形式自主性较强的声乐艺术相比,其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旧体诗的兴衰。只要旧体诗维持其“小众体裁”的现状,吟诵的前途便充满不确定性。吕君忾发现,虽然自己已经十分努力,却依然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受众。他在大学开设的诗词课程鲜有人参与,这一点令他十分沮丧。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人认为他的吟诵十分“可笑”。这样的反应,与旧时人们享受吟诵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如今的普罗大众来说,吟诵的美学吸引力之所以显得过时,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旧体诗,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听觉审美已极大地受到现代声音景观的影响。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分春馆诗人还是重新发现、建构了吟诵的传统,成功为自己的艺术实践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并在当地和全国的文艺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群体身份认同。他们坚持使用粤语,不仅在语言层面确立了自己的吟诵方式,更明确了吟诵与歌唱之间的区别,鲜明地体现了自己与其他声乐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不仅如此,他们还着重强调业余性与即兴发挥的重要性,为我们重新引见了这种无需乐器伴奏、可自由演绎的声乐艺术形式。他们使用吟诵(声音形式)推广旧体诗(书面形式)的尝试可谓别具一格,应该予以高度的赞扬。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吟诵的实践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坚持,让人意识到,诗词其实并不只是一种寂静的艺术形式,其实它也含有丰富的音乐元素。要更加透彻地了解一首诗词作品、彻底享受其美学效果,我们不妨尝试自己朗读,或听别人朗读。
附:三则吟诵乐谱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