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荷华大学 亚太研究中心,美国 爱荷华52242-5500;2.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山东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264209;3.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一、引言
二、汉代界面:汉魏晋时期的方言分布
扬雄(公元前53 年—公元18 年)《方言》所记录的地理名称,反映了汉代中期人们对同时期方言分布的认识。这部著述收录了许多地方词汇。三、第一次南迁浪潮
四、第二次南迁浪潮
五、第三次南迁浪潮
我们现在可以推测,在南北宋更替之时,江淮带上再次入迁的大量北方移民奠定了现在所谓的“江淮官话”的基础。从最东端的沿海地区到西端的湖北东北部这一地带中,各地特殊的移民结构对当地的语言复杂性起着独特的决定作用。从历史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江淮官话的形成时期,整个江淮地带内部具有完全的同质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江淮官话区有一个相当同质的层次,似乎是一些较为古老的形式保存在某些常用词的通俗说法或白读音中,与书面语或文读音形式相互对应。而在我们所讨论的方言中,文读音形式恰巧与词汇里所广为分布的音节类型更为一致。由此我们推论,宋代中期的移民潮覆盖了当时江淮地带的某些方言,而这些白读音形式实际上正是这些方言残存的底层。这些古老但如今已被取代的方言,可能是随着发生在唐代的第二次南迁浪潮(如上文第四节所述)被带入该地区的。其相关词例如表1:
表1
表2
另外,江淮官话和北部吴语都有文、白两种形式,有时两种形式具有对称性。例如,可将表3 同表1 作比较:
表3
表4
六、南方人口回流:明代移民
明代初期,有部分移民被迫迁往凤阳、寿县和安徽北部的怀远地区。这源于朱元璋的政策,即把潜在的有权势或有影响力的个人及其家庭成员集中在他可以牢牢控制的地方。领导人物、可能的竞争对手及元代名人等被强制要求住在南京。下层阶级中可能会带来麻烦的人被派往凤阳这样的地方,而凤阳恰好是朱元璋的故乡。
表5
表6
表7
七、清代移民
八、结论
江淮方言次方言之间的内部差异也十分令人感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每个分支都具有不同的历史,例如,最东面的泰如或通泰语支与明初当地涌现出的大量吴语区外来移民有关,而同一时期西面的黄孝片却充斥着来自江西的移民。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前者具有吴方言特点,而后者却具有赣方言特点。另一方面,在江淮官话的形成时期,其语言系统内部的异质性亦可能导致其内部具有多样性。因为可能从来没有一种“古江淮”语言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假设:江淮带上自西向东散布着彼此相关的语言分支,它们各自曾以其独特的方式整合了同时代南迁移民带入当地的语言材料。
如果这种假设正确的话,那么它会影响到历史比较方言学中的音系构拟。我们可以十分容易地为三个主要的江淮官话分支,即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分支重建原始系统。这三个在某些方面彼此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又有所不同的系统,能够真正反映出宋朝时期江淮带上的那种多样性。但按照惯例,接下来的步骤是将三个原始系统进行比较,以构拟古江淮官话。根据定义,这样的工作流程将会得到一个基于种系发生树模型的内部一致的原始系统。然而,这样的模型与我们实际了解到的江淮地区的历史是相矛盾的,在这一地区,区域差异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并且,我们得到的原始系统可能会过于古老,它会包含比共同江淮官话时期还要早的一些特征或特征组。从江淮官话的终极历史来看,这种重构的语言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它不仅仅是江淮官话各语支的祖语,也是该群体之外某些其它语言的祖先。归根结底,几个独立、并行的原始系统的重建,也许可以更好地复原古江淮官话的面貌,而一个宏大的共同江淮官话的构拟可能会造成历史时代的错乱。这是否意味着不应该尝试终极的原始比较?现阶段,据我们所知,施加这样的限制似乎是不明智的。相反,我们必须暂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进工作,要有最终可能不得不回头并改变方向的思想准备。
总之,本研究表明,对方言历史的研究应包括词汇层次部分,从中识别出不同的词汇层,排列时间顺序,分析它们同人口兴衰史的对应关系。这种细致的工作不仅有助于组织和理解我们不断积累的词汇材料,而且还能促进历史分析及比较构拟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把现行独立的两个学科领域,即方言学和移民史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前景广阔。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