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壬寅”轮回※——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时间观念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学术 热度: 17880
金博男

  (北海道大学 大学院文学院,日本 札幌001-0014)

引 言



  

  

一、时间轴的设定失误

仅就刊载的五回而言,《新中国未来记》的故事设定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自“今”(1902 年)经历10 年维新运动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了世界强国。于后又历经50 年,正值国人庆祝维新成功50 周年之际,世博会于上海举办。于是,孔子的后裔、全国教育会会长孔觉民受邀,在世博会会场讲述过去60年的社会变迁。孔觉民的演讲稿,便构成了《新中国未来记》的主要内容。

  这部给我们展示了“未来”时间与世界的小说,其开篇之处尤值得关注。

  

  

  

  图1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开篇书影(《新小说》1902 年第1 期)

  

  

  

  

二、梁启超与公元纪年



  

  

  

  在离开日本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虽然梁启超绝大部分时间依然身处于西历的环境之中,但他终究还是摒弃了他一度亲近的西历。众所周知,梁启超在日本期间与革命势力的接近曾一度导致其政治倾向的改变,这在当时极大地惹恼了康有为,而夏威夷之行本身便是康有为使梁启超重回麾下的举措之一。梁启超弃用西历,或许也正与此相关。但不论如何,在创作《新中国未来记》时,梁启超对西历已极为熟悉,对西历的使用也已极为熟练,这一点毋庸赘言。

三、《新中国未来记》的叙事结构

1902 年8 月,在《新民丛报》第14 期上,梁启超为两个月后就将面世的《新小说》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中,梁启超还专门介绍了他的《新中国未来记》。

  

  

  

  

  图2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叙事结构与时间模式图

  

  

四、两个“时间”



  

  

  

  

  

五、从“壬寅”到“壬寅”



  

  

  

  

  

结语

如前论所考,求“新”求“变”的梁启超虽然一度积极地使用公元纪年法,但西历最终还是没能成为他的“个人时间”。梁启超对西历的使用,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基本仅限于西洋事物。而小说故事里的时间,实则由旧历的干支纪年来推进。并且,在这部于“壬寅”年创作的小说,其时间观念的核心恰恰为此“壬寅”。简言概之,梁启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尽管是想勾画一个属于中国的全新未来,但这个构想本身,一开始就束缚于传统的时间观念中,在干支轮回里不曾逃脱出来。

  受《新中国未来记》的影响,碧荷馆主人《新纪元》(1908)等一大批构想未来的小说在晚清应运而生。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这种尝试,与之后的这些作品究竟有何关联?而受到梁启超启发的国人,又是如何开始构想未来,并且构想了一个怎样的未来?关于晚清中国人的“未来观”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