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由文学院副院长、《长江学术》主编方长安主持,文学院院长涂险峰致欢迎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淑杰、《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汪信砚分别致辞。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张福贵,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於可训,文学院教授、《长江学术》前主编赵世举等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期刊与当代学术的关系、《长江学术》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回顾1949年以前以及20世纪80年代文学生态与学术期刊的关系,对比当下,与会专家认为,期刊已成为影响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因素,有关期刊在当代学术体系建构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待解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关于人文类学术期刊如何对待现行期刊评价体系的问题,大家认为,既要重视C刊、A刊、核心期刊等评价指标,也要有学术坚守,坚持办有特色的同仁刊物。
专家们认为,《长江学术》创刊16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界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在国际汉学界也有一定影响力。刊物优势明显:有强大的编辑团队和同仁支持,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学院派、学理性研究特色鲜明,国际化方面在同类期刊中表现突出。
与会专家为《长江学术》办一流名刊支招:加强策划,精心设置栏目,办出名栏;从问题角度出发,结合重大项目,围绕热点话题组织名家稿件,做有特色的专题;将刊物纳入学术共同体,与学科对接,组织学术研讨,推动学术交流,扩展稿源和作者队伍;扶持优秀青年学者,注重选题的新颖性,促进学术创新和刊物可持续发展;发挥编辑团队优势,在编校质量方面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加大新媒体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关注度。
参加研讨会的来宾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锡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暨南大学特聘教授宋剑华,《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文学评论》副编审刘艳,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编审高艳,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学报》编审罗剑波,《天津社会科学》编审时世平,《福建论坛》编审陈建宁,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郭保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岩泉,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新文学评论》主编李遇春,《江汉论坛》编审刘保昌,《湖北大学学报》副主编熊显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执行主编韩文革等。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国恩、张箭飞、陈水云、叶立文,副教授李松、荣光启、刘春阳、叶李、裴亮、严靖,青年教师余蔷薇、朴婕,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的青年教师代表,《长江学术》编审杨欣欣以及《武汉大学学报》《写作》杂志的编辑人员等参加了研讨会。
以下是《长江学术》发展论坛发言摘要(按发言先后排序)。
涂险峰:今天到会的既有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也有期刊界的知名主编和资深编辑,大家汇聚一堂,交流学术,为《长江学术》传经送宝、出谋划策,对于武汉大学文学院来说,既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武汉大学文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的学术传统,经过多年励精图治,正在稳步走上中兴之路。《长江学术》由我院已故院长龙泉明教授与一批学术同仁于2002年创办,至今已有16年的办刊历史。它的发展历程是不平凡的,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就。曾入选MLA检索刊物。近年来在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方面多次名列前茅,今年发布的国内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名录中,《长江学术》榜上有名。刚又入选中国人文社科A刊扩展期刊,亦可喜可贺。这些成绩既是多年持续努力的结果,也是刊物2013年改版后进行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效。但是我们深知,要办名刊,办一流的学术期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次众多知名期刊编辑集于一堂,思考期刊与当代学术关系问题,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各位专家就《长江学术》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提供高屋建瓴的指导,有利于《长江学术》在既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马淑杰: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最近中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对于文科期刊来讲,以下几方面是我们今后建设的重点:首先是要规整期刊;第二是要发掘我们对于本土研究的成果,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三是要加强国家政策宣传和对社会的引导;第四是要完善评价体系;第五是要增强自身的办刊能力,同时要培养高水平的办刊人才。《意见》的出台会为期刊未来的发展指引一个方向,我们也期待国家对期刊发展有基金和各方面更大的支撑。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学术期刊的发展,学术服务处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期刊给予校内支撑,每年做一个评价报告,同时举办工作坊培训编辑人员,以期整体提高期刊质量。
於可训:《长江学术》创刊16年来不断进步,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变化很大。一是视野很开阔,不再局限于本院的学科基础,而是基本上覆盖了文学语言各个门类,甚至跃出了文学语言以外,在更大的文化领域里组织稿件。二是发稿的国内外名家比较多,尤其是海外名家发文章,使刊物有了很多新面孔,而且是让大家肃然起敬的面孔。三是文风比较活泼,以前都是学院派文章,引经据典的东西比较多,现在也有一些对话、访谈类,并且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文风比较活泼的学者的稿件,可读性更强了。总之,刊物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版式设计也有很大的改进。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把《长江学术》列入了A扩系统扩展版,希望刊物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座各位经验丰富,所在刊物办刊历史很长,请大家帮我们出谋划策,怎么把《长江学术》办得更好一些。期刊是学科发展的晴雨表,现在文学语言学的研究比较重视材料之学,观点之学反而不大受重视。刊物的载文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容纳太多材料,还是应该在观点之学方面多下功夫,在栏目设置上有所偏重,把新的研究观点在刊物上反映出来。
赵世举:尽管《长江学术》起步比较晚,但我们一直坚守学术,扎扎实实做学术,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使得刊物比较顺当地启动,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一定起色。初期主要是依靠学科老师找朋友提供稿件,同时重点打造一些栏目,实际上很多刊物主要是靠栏目来提高影响力。近年来《长江学术》打破了过去按学科分块的格局,采取整合的方式,瞄准一些关键点来设置栏目、组织稿件,有了很大的改观。
方长安:2013年以后,《长江学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第一是参照国际学术期刊的通行规格,进一步改版,更加规范化。第二是加强国际化,在加强传统重点栏目建设的同时,开设了“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基本上每一期都刊发了境外重要学者的作品。第三是加大约稿力度,向海内外,主要是国内重点大学、重点研究机构的重要作者约稿。这些调整让刊物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名家名作稿件量大幅提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方面的数据良好,影响因子也超过了几家中国语言文学类C刊。但是,要达到“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何锡章:《长江学术》经过十几年惨淡而精心的经营,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这些年,国际化方面有很大提升。建议适当选用一些选题新颖的博士生论文,展示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另外要建设一支力量强大、相对稳定的编辑队伍。
刘艳:《长江学术》的学院学理性研究和批评特点特别鲜明,国际化和名家化很突出。建议要有重要的专题文章,约名家主持,形成自己的优势;围绕热点设置栏目和刊发稿件,吸引学者对刊物的重视和关注;建好微信公众号,多推送文章。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引用、转载方面的数据,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高艳:《长江学术》给我的印象是“大”,就像它的名称一样,大气厚重。第一是名家大家特别多,近几年我们转载的就有很多大家之作,像谢冕、陈美兰、陈平原等老师。第二是文章话题格局大,立意高,有创见,角度新,论证也扎实有力,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第三是国际化的大视野,近几年我们转载了《长江学术》上不少海外著名汉学家的文章。大家选择好文章的标准是一致的,就是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这些文章都体现出来了。
罗剑波:《长江学术》在全国中文学科办的相关刊物中独树一帜,最有亮点的是国际化方面,海外中国文学研究项目可以说是同类刊物中做得最好的。刊物有强有力的学科同仁支持,便于和学科对接,真正纳入学术共同体当中。像语言学、古典文学等等,武大传统非常深厚,是办好刊物的一个优势。可以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请著名学者从问题角度出发组织稿件,联合策划小型学术研讨,让学者开展更有效深入的对话,同时为刊物扩展稿源。
时世平:首先,办刊需要大家名家做引领,也需要70后、80后作为主力军;第二,发挥学者办刊的优势,形成学术共同体,稿源更有保障;第三,关注前沿热点,比如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值得研究的群体。
陈建宁:刚看到《长江学术》上两篇文章,挺有意思,《“1875年是现代文学的起点”》《孔子没有平民文化教育思想》,像这种有话题性的文章,可以再发争鸣回应性的文章。对于前沿热点,除了网络文学,也可以关注数字人文,作为热点进行培养,有利于刊物扩大影响。
郭宝亮:一个刊物要重点打造一两个栏目,保证每期都有高质量的文章。不可能每个栏目都是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集中力量打造重点。还要多想办法扩大刊物的影响。像我们《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改名后,请王蒙题了刊名,成为刊物的一个亮点。我们还给全国的著名教授、博导寄送,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本刊物。
张岩泉:《长江学术》在名家约稿和国际化方面比我们《华中学术》做得更好。刊物要有重点栏目,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连续发表专题性的文章,几年坚持下来,就会产生影响。要有比较资深的、有学术积累的老师参与办刊,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打造有特色的栏目,长期坚持下来,在学界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刘保昌:《长江学术》无论是栏目设计、文章质量和编校质量都很好,学者办刊、国际化视野,非常难得。要强化专栏策划,多发学者的标志性成果。标志性的观点、首创的关键词,在刊物上发一组或者连续发几期,影响就会很大。另外,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载文量。
熊显长:建议栏目做一些整合。第一是珞珈论坛,有武大特色,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和校友资源、语言和文学、在职研究人员和硕博优秀论文的整合。第二是类似于长江学者的专栏,刊发访谈和高水平文章。第三是本期话题,和学科点、学术会议联合,找到合适的话题。第四是海外中国文学栏目,这是刊物的亮点,已经办得很好。第五是书评,学术性很强的书评,和学术著作本身一样可以流传百世。
韩文革:《长江学术》要有充分的自信。现在人文社科被各种评价绑架了,实际上人文的研究是传承文化,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区别。《长江学术》有国际视野,优质的大家作者非常多,原创性文章多,学术性强,几乎每篇文章都是很有分量的。今后需要进一步推销自己,传播自己,比如标明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标明人文类综合性学术杂志,加强交流等。
张箭飞:我们有一个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栏目,能不能有一个应和,做一个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栏目,反映中国文学研究在海外的影响,做一些中华学术外译的工作,推动中国学术向外走。另外可以设置跨学科栏目,请其他专业,比如地理学甚至遥感专业的人来谈中国经典作家,谈热点问题,跨学科话题的引用率都是比较高的。
陈水云:《长江学术》国际化做得很好,主要是把境外的汉学研究介绍到国内来,我们也可以把一些好文章译成外文向外推介。刊物进入了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目录,这个目录在欧美是很有名、很受关注的,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谈到发扬武大传统,现在很多出版社都在整理章黄学派的文稿,他们的家属保存了一些他们未刊的文章,可以借助《长江学术》这个平台,进一步弘扬传统。
杨欣欣:《长江学术》实行责任编辑制,每一篇文章的责任编辑都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老师。文学院老师办刊,与其它专业同仁办刊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作者和编辑都是从事语言文学方面研究的专家,不仅能在内容上把好关,在文字编辑方面也很专业。同时我们的名家稿件比例较高,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
王双龙:办好刊物关键还是人,没有人啥也没有。好的栏目要靠好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把作者给拉来,有好的队伍。另外,编辑要摆正自己位置,以文章好为标准,抗拒诱惑,保持真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