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主持人语:重读“红色经典”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学术 热度: 15593
赵学勇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红色经典”,是在延安文艺的体制规范与思想题旨中孕育生成,经由“十七年”文学在史诗叙述与美学范式等方面的践行,从而对80年代后的文学批评与艺术审美产生一定影响的特定文学评价体系。其中,“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作品,被广泛纳入“红色经典”的范围之内,如“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等。就文学题材而言,农业题材与工业题材的作品极少进入“红色经典”的视野;就时间界定来说,“红色经典”的肇始性思想指导与酝酿空间均来自延安文艺,但延安时期的许多重要作品却极少被称作“红色经典”。从这个意义上看,直接承继延安文艺的创作道路,并在1949年后仍然恪守民族化、大众化的史实性创作风格,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产生影响的作品,都可被称作“红色经典”。本栏目所收录的三篇论文,则是从题材与新的“视角”方面,对“红色经典”的范围有所扩展,以更为多元的视域讨论中国新文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本栏目收录的三篇论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滚动资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惠雁冰与左雨浓的论文《〈三里湾〉中的“孝文化”》,以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孝文化”作为参照,重读赵树理的作品。论文运用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作品中所呈现的“孝文化”形式进行爬梳,并从赵树理对中国传统伦理秩序的尊重与守望中,提出“孝文化”的精神渗透与作家“民族化”叙事模式的互现关系,为赵树理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思路。田文兵重读草明作品的论文《穿越历史之隔,感受作品之真——重读〈乘风破浪〉兼及“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再评价》,着重分析草明作品为中国工业题材创作所提供的实践经验与叙事范式,并从影响与现象的角度对《乘风破浪》的文学史意义进行“打捞”,在中肯严谨的论述中,为还原作品的艺术风貌与文学价值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王鑫重读歌剧《白毛女》的论文《歌剧〈白毛女〉与“讲故事的人”》,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分析《白毛女》产生深远影响、收获高度评价的原因;该论文以本雅明的理论视野作为入口,就歌剧创作形式与故事流传及其经典化历程的深层关系展开论述,并从文本内容的故事单元与主题意蕴中,对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魅力进行再认识。

  对文学作品的“重读”一直是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三篇论文对四五十年代的“红色经典”的“重读”,以问题意识切入研究,运用新颖而理性的分析,拓宽了文艺经典的研究视野,并以反思的眼光探索了延安文艺对“十七年”文学的深刻启发,进而为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整合关系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