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义不容辞——威海迪尚集团创建医用防护服工厂抗“疫”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文学 热度: 15478


  一个依靠进出口贸易发展壮大的大型综合化、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在中国发生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全身投入,在过去的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上演着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感人故事:司机山东境内不分昼夜地奔跑送人接货;车间工人停人不停机两班倒生产;集团所有行政人员进工厂一线生产、一线服务;辅料供应“空中飞人”,人肉带“胶条”于广州与山东各机场之间——他们虽然没有抗“疫”在医院一线,没有直接战斗在手术台、病床边,但是他们急疫情所急,担企业之国家职责,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抗击疫情保障战役一线,凸显了一个企业于这个时代,与国家、与民族,同生存、共命运的责任担当和胸怀!

争分夺秒

时间:2020年2月1日 17:25

  地点:迪尚技术研发中心厂长朱玉芳家

  电视里传来山东寿光菜农捐献的蔬菜已经到达武汉的消息,朱玉芳感到非常的兴奋。

  “山东这次真是太给力了,想在了全国人民的前头。”朱玉芳一边包饺子,一边与老公说着电视台播放的新闻。眼看着本该复工的日子因为疫情拖延着,朱玉芳心急火燎。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家里过一个这么长时间的春节,这对于一个搞技术研发的厂长来说,许多工作本来在年前就已经制定了计划,都需要上班紧锣密鼓地开展。

  朱玉芳看到手机显示是单位傅总的电话:“疫情紧急,我听我爱人讲,他们单位威高集团手术服生产工人不够,远远达不到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你是否召集咱们工厂的几个同事,以志愿者身份去支援一下?”

  放下电话,饺子还没有下锅,朱玉芳就打电话通知自己单位的几个人,第二天去支援威高手术服的生产。

  按照威高集团工厂的要求,2月2日早晨六点多,朱玉芳一行七人来到威海张村医院进行体检。九点多,他们就已经到达威海医用高分子集团的手术服生产岗位,技术娴熟地上机操作起来。

  工作当天,朱玉芳看到,因为疫情,又因为春节刚过,车间里生产工人严重不足。经与用工单位协调和请示集团领导,晚上六点多,朱玉芳在迪尚微信平台发起了“支援威高生产”的志愿者倡议。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三十多人报名参加;三个小时,一百多名志愿者上线报名参战。2月3日上午,一个十五人组,被精心筛选的迪尚支援威高工厂技术骨干的志愿者队伍开拔威高手术服生产一线,到达工厂即参加生产。

  时间:2020年2月4日 16:47

  地点:国家卫健委机关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的提问时表示:“在防护用品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当然防护用品现在出现紧缺最主要的还是医用口罩,特别是N95口罩,还有医用防护服,这三种物资中最短缺的还是医用防护服和N95口罩。医务人员进隔离区、隔离病房时,戴着尿不湿,减少喝水,减少上厕所的频次,因为每出去一次就要更换一次防护用品,这就多增加了一套的使用,所以他们尽量不吃不喝,在里面能够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当然,我们不提倡这种方法,但这确实是医务人员的无奈之举,防护服多长时间有防护的效果是有标准的,所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要尽快地提升产能,能够达到供需的平衡,这是加强医务人员防护最有效的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月4日15时在委机关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十万火急

时间:2月9日10:15

  地点:威海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基地C座四楼

  迪尚集团前所未有的一次现场办公会在威海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基地C座四楼召开。1500平米空空荡荡的车间里,集团李淑丽总经理、副总孙崇涛、傅刚、张澄宇等所有参会人员戴着口罩围站在朱立华董事长的周围:疫情严重,防护服严重不足。怎么办?不能等,我们有制作民用防护衣的产业链条优势,设备,人员,材料,工人我们都有现成的,威海市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创业基地这个场地,威高集团无代价为我们腾出了他们本来新上项目要用的一个十万级灭菌车间,有市里和高区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彰显我们迪尚集团团队力量的时刻来到了。国难当前我也是第一次,我跟大家一起见证,一起来创建医用防护服生产厂。刻不容缓,现在我们就开始分工吧——

  疫情紧急,多头并举。

  2月9日13点45分,迪尚集团工作人员来到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服务窗口办理执照。窗口工作人员全程代办,并实行容缺审批,当场就把“威海迪尚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交到办事人员手中。

  2月9日14点20分,市场监管部门来到生产车间并指导迪尚集团完善消毒流程,与省药监局联系,开辟绿色通道,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还联系相关企业为工人争取了200套工作服和20桶消毒酒精。与此同时,威海供电公司得知情况后,决定连夜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勘查。他们1小时内敲定施工方案,当天23时开始施工,2月10日凌晨3时完成送电。威海市消防支队了解情况后,也派出工作组现场办公,提供保障措施。

  作为国内服装龙头企业,转型生产防护服具备优良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设备全国下属工厂调配,海陆空24小时到位;工厂工人威海三市一区下属所有缝制企业调度;材料辅料业务人员已经出发全国各地,现场谈判签订合同跟踪生产。

  2月10日11点35分,迪尚集团第二个防护服生产线建设开始了。

  2月10日23点26分,样衣生产出来,连夜送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

  时间:2020年2月9日 19:57

  地点:威高集团初村工业园

  山东省副省长凌文在威海市委书记王鲁明、市长张海波及威海相关企业负责人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净化车间、灭菌车间和防护服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了企业生产能力、原料供应、人员设备等方面情况。凌文对威高和迪尚两家企业强强联合生产手术服、防护服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企业积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抓实抓细消防、安全生产等细节,开足马力组织生产,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物资。

千里走单骑

倪玉林,作为迪尚集团二十事业部辅料担当,他是第一个接受任务到广州去采购胶条的人。

  正当人们因为疫情的暴发而紧张恐慌的时候,2月9日晚上11点多,倪玉林接到公司领导的电话,安排让他在第一时间订好飞往广州的机票,去现场联系跟进胶条的生产保障。

  而此时的广州,正是新冠病毒疫情紧张的非常时期,武汉更是传来因为紧缺防护服而引起医护人员感染的消息,倪玉林知道,他刚刚接到的电话,已经把自己个人的生命轨迹拉向了国家、民族抗击新冠疫情战役的战场,义无反顾的时代担当摆在了他的面前。

  当倪玉林凌晨三点出发飞往广州的时候,迪尚众多的员工也开始奔赴全国各地;公司注册,机器调度,材料购进,工人招聘——一场轰轰烈烈、争先恐后的医护用品大生产开始了。

  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感染,争取时间,倪玉林成了空中飞人,日日夜夜奔波于广州和山东各大机场之间,把一箱箱胶条带回了山东,送进了迪尚在威海的医用防护服生产车间。

  2月12日那天,倪玉林发生在航班SC1172的事情,让他至今想起来心有余悸,终身难忘。

  按照计划,倪玉林晚上订好19点45分起飞,白云机场—济南遥墙机场的航班。因材料晚到,肯定要超出托运和登机时间,倪玉林拿着工信部防护服材料采购许可证明,提前与机场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在机场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山东航空管理人员给予开辟了绿色通道,允许超时托运和登机,这是倪玉林开始所没有想到的。

  当天下午按照计划,倪玉林要接两批货回去,深圳机场到广州白云机场,18点30分到9箱拉链,先期安排托运;19点整,江门到白云机场10箱胶条到达。倪玉林在候机楼门外赶紧装好货,脚不沾地地推车走进大门进行第一道安检,却被红外线测出体温37.5度,他被禁止进入了。

  此时的倪玉林心急火燎,但是身在隔离区等待降温的他也是无可奈何。被隔离的20多分钟时间里,倪玉林不断和公司领导,机场工作人员电话沟通,但是也是毫无办法,只有他们安抚他冷静冷静再冷静的安慰。倪玉林自己用手不停摸着额头,把外衣脱下来物理降温,被测7次体温仍然发热。

  冷静!冷静!冷静!

  第八次体温36.8度。通过。准入。

  倪玉林急得都要掉眼泪了。

  山东航空深圳办事处工作人员一直陪伴在倪玉林的身边,安抚,协助,告诉他不要着急,山东航空的飞机在等他。倪玉林知道自己不能停下,不能因为自己而耽误别人的时间。他快速跑到柜台办理超重托运,赶紧完成费用支付,转身跑到托运处取托运标签。

  19点38分,倪玉林狂奔登机口,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足足跑了5分多钟,当他大汗淋漓站在了飞机舱门外的时候,虽然是浑身接近瘫软,两腿僵硬地直立在那里,他却真实地在飞机正点起飞的时刻站在了机舱门外。此时正好是19点45分,飞机准时驶离停机位,3分钟后按点起飞。

  倪玉林心中的一块巨石落了地!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在飞机上,倪玉林被测体温十次,温度一直在37.1度——37.5度之间,机组工作人员非常紧张。大家都知道,疫情之下,高烧不降意味着什么。

  空姐让他脱掉外套,加强空调送风力度,一直不停地安抚他。三个多小时的航程,三个多小时的物理降温,在距离目的地降落半个小时前,最后测到了倪玉林36.8度的体温,机组所有人员解除内心警报,空姐兴奋得跳跃起来:终于可以降落了。

  运送胶条的任务是完成了,而倪玉林却因为发热回到了威海。2月13日这天出汗,发烧。他非常担心,难道真的是“中招”了吗?

  最不愿发生的事情恰恰来到!

  2月14日晚上九点四十分,倪玉林接到一个电话,青岛疾控中心的人告诉他说,11日晚上他入住的青岛格林豪泰酒店,一位客人2月8日入住2月9日离开,回到南昌以后被确诊。

  晴天霹雳!

  倪玉林脑中高速反应:这些天来的高烧不退,难道是——这等于对他来说,如果自己也被确诊,那他的家人、同事、所有接触他的人都要被隔离,这个后果就严重了,辐射面太广了。

  倪玉林整整一夜没有合眼。

  第二天一大早,倪玉林就来到威海指定的医院门诊做检查,说明自己的情况后,医院给予药物治疗。2月21日,医院给他做了核酸检测,还有肺部CT,检测都没有问题。在医院里观察了两天之后,专家对他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结论是因为过度劳累,着急上火,受寒受凉造成的。倪玉林看着医院给予的出院通知,终于释然。

木兰从军

公司第一个参与抗疫的志愿者朱玉芳。

  人的一生能够参与到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中,也是不容易的,这是缘分,也是机遇。

  从2月3日开始,朱玉芳带领支援迪尚的志愿者每天15个人的规模轮换进入威高的缝纫岗位,在抓紧生产的同时,一点点,手把手提高着新招工人的操作技能。因为集团领导有交代,只有把威高的这些工人培训过关,才达到了迪尚支援威高生产的目的。令人欣慰的是,因为工人素质较好,经过一个周的努力,所有员工基本能够达到熟练工水平。在他们的带领下,威高集团医用防护服原先一班生产100件防护服,到200件,500件,到现在的1000件,他们已经实现了个人技能的成熟,产品优质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2月10日,朱玉芳刚刚回到迪尚技术研发中心,就被集团领导叫到威海高区创新创业基地,又开始投入到集团的医用防护服工厂的创建工作中。

  朱玉芳看到,这里的车间已经完成了地面清理工作,从昨天晚上就开始安装水、电,她马上开始进行工序的排装。安装工人没有时间吃中午饭,他们不间歇进行设备的摆放,调试,下午就开始了一些试用衣料的裁剪,裁剪完就开始上机,开始熟手,一步一步教会他们从会操作设备缝制到为什么这样操作,怎么操作才能够达到缝制的标准。

  朱玉芳必须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缝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当然胶条的压制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防护服的每一个部位不是一个缝纫工人缝制,而是多个人负责不同的地方从而完成最终产品。如何加强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工艺的人的思想认识,严格把控缝制过程中的每一个工艺要求,时刻盯着每一个压制胶条的工人的做工流程、动作、态度,真的是要做到呕心沥血,半点不能松懈。

  生产医用防护服的胶条,最高温度达到160摄氏度就会熔化掉,衣服就会完全报废。只有在140摄氏度与160摄氏度之间这个温度,胶条与面料才可以达到完全、完美的腻合,生产的防护服才能够达到标准,这个温度下的热熔是最好的。如果超过这个温度,胶条完全融化,合缝就不能腻合;低于140摄氏度,胶条就压制不上去。

  正是因为胶条在医用防护服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温度的要求是如此的严格,所以在工人缝制医用防护服的时候,要求他们是用心再用心,认真再认真。

  在进料的初期,也要对每一盘胶条进行严格的检验,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做好防护服质量的基础保证。

  火炬创新创业基地C座4F是迪尚集团仅用1天时间就建成实现生产的医用防护服生产工厂。正是在这密闭的十万级灭菌车间,作为创建工厂的具体实施者,朱玉芳见证了发生在自己身边众多的感动。

群雄逐鹿

周淑红,在防护服工厂负责产品的质检、包装、后整工作,是一位集多个职能于一身的女性。2月24日,见到多日不见的周姐,面容憔悴、嗓子嘶哑,一直在咳嗽,却没有时间去喝水。大家都开玩笑说:“不知道你状况的人,看到你肯定第一时间举报你,要把你拉去隔离了。”

  周姐却哈哈大笑:“那样可就能睡个囫囵觉了。”想想也是,来了十多天车间里的这些志愿者,有几个人不希望自己能好好睡一觉呢?

  周姐又开玩笑:“昨天量体温,有些发烧,加上我咳嗽,把大家吓坏了。”她说自己找了个凉快的地方,让自己“凉”了几分钟,回来再量体温,就正常了。

  周淑红从来到工厂就一直在车间工作,时间一长就出身汗,体温就升高,才出现所谓的“发烧”。但是只要通风透气,体温马上就降下来。她嗓子不好,十几天来一直靠“金嗓子喉宝”撑着。周姐在迪尚是双职工家庭,爱人也是迪尚员工,夫妻俩都是医用防护服生产志愿者。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的家中还有正在进行高考冲刺的儿子,年迈的父母,家人都需要他们夫妻的照顾。

  为了公司的生产,为了支援抗疫,周淑红在公公突然摔倒送医的情况下,只能抱歉地通过电话询问老人情况,却不能在病床前照顾,尽孝。因为周姐负责的工作至关重要,每天24小时几乎只能休息2-3个小时,这样坚持了14天时间。借着到医院探望公公的机会,她做了一个支气管检查,被医生说服挂个吊瓶后,又悄然无声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董高男,从2月11日开始,每天的工作时间定格在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

  没错,就是“大夜班”。董高男每天肩负着安排人员、安排工序、抓质量、促生产的管理工作。还要在员工中间起着鼓励员工、稳定军心的作用,就是大伙儿心中的“定海神针”。因为车间里这个班的工人们都知道,只要是董高男在,大家就安心,干活有奔头,情绪就高涨。姐妹们都说她老是上夜班太辛苦,每日黑白颠倒,一般人是适应不了这样的生活的。董高男说习惯了这种生活工作规律,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够做好,心里就很踏实,不会觉得苦,反而会有成就感而感到愉快。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托付、奉献给他人,以“利他”为自己人生的目标,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境界!

  2月24日,董超男轮岗又到了白班,本来计划一周一轮换,但是生产紧张紧急,怕容易出错,董姐又坚持了两周。在她的带动下,车间工人备受鼓舞,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抱怨,甚至轮换到白班后,工人们表态:如果有姐妹不适应上夜班,她们可以接着干。

  一群多么可爱的人!

  最近从同事们那里才得知,董姐103岁高龄的奶奶最近走了,董姐强忍悲痛,匆匆回家见了奶奶一面,就立即返回了工厂车间。

  “奶奶不会说我不孝顺,家里办这个事也用不到我。我把时间用在了为武汉及全国医护人员做好医疗保障这样重大的事情上,奶奶的在天之灵也会高兴、自豪的。”董高男还是笑着说的。正是因为这发自内心的话,让人看到了她的至诚,至爱,至善!这,或许就是人存在于这个世间的价值和意义吧!

  李晓威,集团公司办公室司机,一个日夜奔驰于山东高速的行者,从2月9日开始到2月26日截止,每天都是在高速公路上奔波。十七天时间,就去了两趟济南,10趟青岛,两趟烟台,一趟威海机场,连续五天接送集团支援医用防护服员工去初村工厂,累计行驶一万三千多公里。

  2月10日,接受接送胶条的第一次远距离行车任务,就是李晓威带队执行的。

  因为疫情,广州飞往山东的飞机要么订不上机票,要么没有航班。2月10日那几天,山东附近也只有广州飞往北京、济南、上海的航班。为了保证威海工厂的生产,集团总部要求不惜代价接回广州购买的医用防护服胶条,无论飞往山东附近这三个机场的航班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到达,李晓威他们都要保证第一时间到达接回胶条。当李晓威带人下午四点从威海出发,准备去北京机场连夜接回胶条的时候,走到半路,获知济南有一班飞机,并且业务人员已经买好了机票,李晓威就在东营拐弯直奔济南而去,晚上十点半到达济南遥墙机场。

  十一点多往威海赶,恰巧就遇到大雾,有一段距离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行驶,让着急赶回工厂把胶条送进车间的李晓威心急火燎,浑身出汗。一直到凌晨4点半,他们才进入工厂,终于在工人上班之前,把接回的胶条送进了车间。

  除了保证胶条的正常接送,李晓威和办公室另外的几个司机,还要轮换接送集团志愿者去工厂车间工作的行政人员。这些行政人员,主要担负工人车间外部工作的服务保障:测量体温、穿戴工作防护服、口罩佩戴、保障饮食、卸货卸料、班车接送等工作。

  李晓威心累身乏于这种无序的工作,24小时待命,随时出发,随时休息,随时吃饭睡觉。十几天下来,感觉身子除了大脑是自己的,胳膊腿都不听使唤了,都不听支配了,都要准备罢工了。腿脚麻木,四肢无力,嗜睡如命,让司机师傅们感到极度疲乏。

  随着疫情的减缓,2月26号前后,顺丰快递也逐步恢复,居留在广州带胶条的员工们逐渐撤回,使每天奔波于各大机场的李晓威们得以休息一段时间。

  屈飞,这个手拿照相机,总是躲在镜头后面的年轻人默默无声地出现在公司抗击疫情的每个地方每个时刻。

  正月初七屈飞就来到公司,从公司志愿者到威高支援手术服生产,到集团医用防护服基地创建、投产,所有的影像、照片、记录陪伴着这个初为人父的小伙坚韧、辛勤、无畏地成长着。

  2月15日,刚刚送完了外部采访的人员,当同事们在工厂办公室谈论当下疫情时,发现屈飞自己倚着墙睡着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竟然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酣然入睡。同事们马上调低了声调,更不忍心把他吵醒。一个同龄的同事把他睡着的样子拍了下来留存,这当然也是迪尚或者威海的一张最具特殊意义的照片。

  2020年1月12日,孩子出生后,双方父母都不能马上过来照看孩子。因为年底工作太忙,屈飞就把媳妇和孩子送到月子中心,每天下班后可以去探望。谁又知道,不久就赶上疫情,月子中心要封闭,不让外部人员进出。他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一直呆在月子中心伺候爱人孩子,要么就休假回家不再上班。显然后者是不可能的。考虑再三,在月子中心是对产妇和孩子最好的保护,也是自己最能放心工作的唯一选择。但是,一个刚刚生过孩子的女人,特殊时期,一个人独自被隔离在另外的一个空间,在她最需要家人,最需要孩子父亲的时候,她却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尽管近在咫尺。

  2月14日情人节那天,他们娘俩被屈飞接出月子中心,此时他的父母过来了。但是因为奶水不足,每天早上儿子铁棍四点多就起来,屈飞就得给他冲奶喂奶,自己尽最大的可能弥补月子期间没有陪他们娘俩的遗憾。

在希望的田野上

威海迪尚集团自2月9日起开始创建医用防护服加工厂,从威海到省里,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协调,现场办公。从市场监管、药监、人社、经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等多个环节同时展开;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企业、深入现场,只要企业需要,尽一切力量给予支持和帮助;电力、消防等部门,更是连夜进行施工改造;政府启用容错以及材料后补机制,半个小时完成企业工商登记;药监部门多次到企业、到现场,指导现场生产作业标准、消毒要求、工艺流程相关资质办理;甚至开工之初,高标准的800套工作服都帮助企业落实到位。

  历历在目的每一个创建实景,都让人感动;

  发生在工人身边的每一个瞬间,都让人铭记!

  这就是威海,这就是威海人民。

  疫情之下,社会各界马上行动,争分夺秒,义不容辞!此次迪尚集团医用防护服工厂的创建,更是威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威海众多企业和社会各界团结一致,通力合作的典范!

  2020年3月13日,国务院抗疫医疗物资保障组发来感谢信,感谢迪尚集团识大体、顾大局,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国家防疫物资调拨任务!而此时的迪尚集团,一场向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捐赠和出口医疗物资的生产又开始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