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师者的无知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城 热度: 17990
郁喆隽

  古代的老师和学生一般是要同吃同住在一起很长时间的,至少有不少课堂之外的交流,所以才会得出一個人的品评。孔子在《论语·先进》中就这样说自己的四个高徒:“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也就是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虽然从上下文来看这些评价有些唐突,但应该也是结合了平日里的长久观察,绝不可能仅仅依靠几句看似机智的问答。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回在听老师讲学的时候,从来不提出反对意见和疑问;不过等他自己回去研究,却可以发挥老师的主张。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孔子是怎么了解颜回回去之后的言行的,但足以说明他评价学生从来不单纯依靠课堂表现。

  如今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里,学生和老师往往只有课堂上几个小时的“共处”时间,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老师在“单向输出”。虽然这样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光看课堂上的即时反应,加上作业和试卷里有限的书面反馈,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免是片面的。

  其实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谈何容易。学生是什么“材”,当然不仅仅是指智商和理解力,还包括他们的性情、趣味甚至是天性。仅就课堂教育而言,在学生来到一个教师的课堂之前,早就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当然这意味着他们还不知道很多。有时候先行知道的东西,甚至可能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障碍。这大概就是作为师者的第一重无知—不知人之无知。

  倘若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之外的其他处境,那就会增加更多的不可测因素。学生思想不集中、缺乏学习的动力,或许原因是在其家庭、社区中。电影《自由作家》(理查德·拉·格拉文斯导演,2007年)中就展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白人中产背景的教师问班上的高中生什么是“大屠杀”,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而当她问学生,有多少人被枪击过,几乎每个学生都举起了手。这让初来乍到的老师极为惊讶。这大概就是作为师者的第二重无知—不知人。

  一个人自然是多读了一点书才能成为老师的,而要成为师者还需要识人读世。第一步就是要时刻承认“我知我不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