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马相伯先生(1840-1939)于晚清相继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的事迹与功绩,学界已有诸多的研究与探讨。尤其马相伯一九○五年于吴淞创办的复旦公学,因其百余年办学不辍,建制、校名传袭有序,如今亦为我国最知名的综合性院校,而得到后人格外的关注。然而,马相伯早先于一九○二年冬创办的震旦学院(Collège l’Aurore),则因语言、文献记载等方面的诸多特殊原因,后人的关注度相对小了不少。
一九○○年庚子国变之后,马相伯陆续捐出家产,倡议仿照法兰西科学院规制,兴办新学。一九○二年,时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的蔡元培,选派二十四名南洋公学学生,去马相伯居所、土山湾孤儿院学习拉丁文、法文等内容。是年冬,南洋公学爆发“墨水瓶事件”,蔡元培便带领退学学生前往马相伯处求学。在蔡元培及门生项骧等人的襄助下,马相伯借徐家汇天文台旧屋,正式创立震旦学院。一九○二年十二月三十日,《震旦学院章程》首次刊发于《翻译世界》月刊第二期,创院宗旨为“广延通儒,培成译才”。一九○三年二月二十七日,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震旦初期,马相伯的课程设置与耶稣会教学理念不符,最终他于一九○五年初被迫离开震旦,震旦因之短暂停办。不久后,离校的马相伯在严复、袁希涛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率领学子在吴淞开办复旦公学。而耶稣会便于是年九月复学,全面接管震旦,是为“第二震旦时期”。(李天纲《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任轶《马相伯与耶稣会博弈下的震旦学院[1903-1905]》)
复学后的震旦,在耶稣会、法租界及本土精英们的支持下,逐渐发展成一所综合性院校。存世近半个世纪的震旦大学(学院),曾经是我国第一所文理医多学科齐备的综合性大学,历年人才辈出。比如有着“震旦三文”之称的翁文灏、胡文耀、孙文耀,在近代学界、政界皆颇有影响。在近代医学教育开拓方面,震旦同样走在了沪上高校的前列。晚清以来,西医通过教会医院的设立在国内迅速发展,耶稣会同样有意在震旦开设医学院,以培养西医人才。一九○八年,震旦学院迁至卢家湾(原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区),正位于耶稣会开办的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边,地理上为医科的开设提供了优势。一九一二年,震旦学院正式开设医学课程;一九一四年,法国政府拨款两万五千法郎协助震旦成立医学院;震旦学院升格为大学后的一九三二年,正式定名震旦大学医学院。
一九五二年院系大调整后,震旦原先各院系划入华东各大高校;医学院则与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院,在震旦的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原址合并为上海第二医学院,二○○五年七月再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办学至今。让人欣慰的是,北洋时期以来的震旦医学教育传统与建制,依然保留在卢家湾震旦旧址的空间之中。
二
震旦作为一所办学卓著的综合性大学,其校内藏书堪为同时期大学藏书前列,国内旧大学之中似无能出其右。院系调整后,震旦旧藏图籍多跟随迁出院系及学科,去到新学校充为馆藏流通。包括文、理、医、工在内的震旦各部图书,最终被调整入超过十所院校及机构之中。其中,震旦与复旦不但在创办时期因缘相近,震旦的院系和图籍在院系调整后的归宿同样与复旦联系密切。据档案记载与后人研究,原震旦理工、医学、法学、文学四大学院中,多个院、系建制调整入复旦;震旦馆藏中超过半数的书籍期刊,同样调入复旦。其中就有包括知名的丁氏(丁福保)文库、李氏(李鸿章)文库等“中国经籍”类图书,即今天熟知的线装书。(栾翔飞《接管·改造·撤并—建国初期上海震旦大学的历史变迁[1949-1952]》)
与此同时,原震旦医学类大部分书籍,则都留在了震旦原址上所建立的上海第二医学院,成为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重要藏书;只是,这部分图书的整体样貌似尚没有得到刊布和研究。而且震旦的医学类书籍,也不是完全没有散出。至少收入过丁氏、李氏文库的部分中西医学线装书,便随人文类图书入藏复旦。笔者近来翻阅复旦图书馆古籍部所藏明清以来医学著作时,发现三十余种近代西医线装书,其中不乏多种钤有“震旦大学”藏印;如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的名著《全体通考》两卷,孔庆高译《西医内科全书》六卷,以及范适所撰《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九卷,等等,这些医书很有可能是作为人文类书籍被调入复旦的,当为震旦医学类图书出调的特殊情况。虽然并非极为稀见的版本,但这些早期西医著作保留了西医入华后的传播、出版概况,以及震旦早期医学教育的点滴情况。
这其中,还有七部明确钤有“震旦大学院医学专科之图章”的古籍装帧西医专著,可证原震旦医学院书籍外调的存在。值此震旦办学一百二十周年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笔者略举这七部西医著作内容大概,以纪念震旦医学院的早期医学教育之功,兼及早期西医入华书籍史、传播史的本事。
《全体新论》由合信著,陈修堂译。这是本近代早期解剖、生理学方面的著作。作者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英国南安普顿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来华传教士。一八三九年,合信抵达澳门,任伦敦布道会医生。一八四八年,再至广州行医,并在广州西关金利埠创立惠爱医馆。一八五一年,作《全体新论》付梓刊行,由陳修堂翻译,商榷定论,删烦撮要,遂系合撰。陈修堂,生平始末不可考,为合信来华期间所识友人、学徒,亦是合信的中文老师。合信在广州授课期间,陈修堂整理其课堂内容,便为《全体新论》最初的雏形。
此书不分卷,共计三十九论,分别为身体略论、全身骨体论、面骨论、脊骨胁骨等论、手骨论、尻骨盘及足骨论、肌肉功用论、脑为全体之主论、眼官部位论、眼官妙用论、耳官妙用论、手臂口官论、脏腑功用论、胃经、小肠经、大肠经、肝经、胆论、甜肉经、脾经、心经、血脉管回血管论、血脉运行论、血论、肺经、肺经呼吸论、人身真火论、内肾经、膀胱论、溺论、全体脂液论、外肾经、阳经论、阴经、胎论、胎盘论、乳论、月水论、造化论。合信本人将此三十九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一,各类器官及功能;其二,消化、循环与呼吸系统;其三,生殖器官。是书为合信搜集当时西方解剖学成果,参互考订而成的生理学入门之作。内容插图主要来自Carpenter《动物生理学》、Quain《解剖学因素》、Wilson《解剖学家手册》等,由周学(周励堂,基督徒)绘制。
《全体新论》是在合信试图在中国传教,但屡屡碰壁的背景下,尝试以传播科学知识,附带传播教义的方式所成的生理学专著,因此内含许多宗教内容。
除合信本人主持发行的版本外,《全体新论》在国内大量流通还依赖国人的翻刻,首先是收录在潘仕成(1804-1873)《海山仙馆丛书》中的版本,一八五二年,也就是合信版出版的第二年,快速翻刻成书。此版删除了合信用以传教的上帝、耶稣相关文字,只保留了医学内容。其次为一八五三年叶志诜翻刻的八幅卷轴,图二百七十一幅。其三是某不知名广州书店咸丰四年翻刻本。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版本都系未经合信同意的侵权之作,但合信本人并未追究此类行为,还曾表达相当积极的看法。(苏精《西医来华十记》)
《全体新论》风靡后,合信立刻着手再版,新版于一八五三年印成,插图增加为二百一十幅。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五年,合信再次授权委托墨海书馆翻印,插图共计二百一十二幅。复旦馆藏《全体新论》为一九一四年重印叶志诜本,铅印本,一册,半页十行二十四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框高19.6厘米,宽14厘米。题“英国医士合信氏著;南海陈修堂同撰”。前有合信序,叶志诜赞,《例言》十三则。
《内科新说》由合信著,管嗣复译,是本早期诊断学、内科学方面的著作。一八五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事起,国人群情激奋,排斥洋人,广州惠爱医馆被焚毁,图书绘画悉成灰烬。合信遂往香港避难,再辗转至上海,协助洛克哈特主持仁济医院,直至一八五九年离沪返英。一八五八年,《内科新说》发行出版。管嗣复,字小异,南京人,邑庠生,故在书中自称茂材。太平军攻南京,嗣复遂出逃,结识传教士艾约瑟,与之共赴上海,入仁济医院谋生。嗣复喜谈医学,工于医术,遂与合信合著《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三书。
此书凡二卷,上卷二十六论,总论病原及治法、论饮食消化之理、血运行论、医理杂述、炎证论、血证论、水证论、热证论、发黄证论、疟证论、头痛、癫狂、心病证论、肺病证论、劳证、咳血、胃病证论、吐血、肝胆病证论、小肠病腹痛论、痢证论、泻泄论、大便秘结论、霍乱证论、蛔虫论、肾病证论;下卷为东西本草录药,共载药物七十三种。
复旦馆藏《内科新说》为一九一四年重印,铅印本,一册,半页十行二十四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框高19.2厘米,宽13.4厘米。卷端题“英国医士合信氏著;江宁管茂材同撰”。前有合信序,合信撰《例言》十一则。
《西医略论》由合信著,管嗣复译,是本早期诊断学,兼有一些药理学方面内容的著作。一八五七年,合信在沪时著述出版。凡上、中、下三卷,四百余幅图。上卷十七论,医学总论、中西医学论、审证论、药物论、食物论、致病有由论、炎证论、脓疮论、溃疮论、死肉证论、汤火伤论、外伤论、脉管跳血论、瘤论、痈疽论、热证论、疟论;中卷十九论,骨证论、交节证、折断骨总论、诸骨折断论、脱骨论、头脑伤论、脑部炎证论、脊髓病论、眼证论、耳鼻口舌等证、胸部外伤、肚腹外伤、乳证、小肠疝证、肛门证、溺器证、肾囊证、急救证治、戒鸦片烟瘾论;下卷论要六门,为膏药门、丸药门、药散门、药水门、药酒门、药油门。
复旦馆藏《西医略论》为一九一四年重刻,铅印本,一册,半页十行二十四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框高19.7厘米,宽13.8厘米。卷端题“英国医士合信氏著;江宁管茂材同撰”。前有合信序,合信撰《例言》七则。
《妇婴新说》由合信著,管嗣复译,是本妇产科、儿科学的作品。咸丰八年(1858),合信在沪时所著。不分卷,有三十二论,总论子宫精珠、总论月经、月经病证、白带证、论妊娠胚胎、论受胎证据、辨孖胎法、总论男女之数、论男女不生育之故、论半产、论妊娠症、论分娩之期、论将产证据、论临产、论临产时变症、论胎盘不出、论产后子宫敛缩、论产后腹痛血露、论产前后血崩证、论接生之法、论变产接生法、论产后症、论乳、论别母之乳、论小儿宜忌、论婴儿初生、论小儿初生时病症、论生牙换牙、麻证论、痘证论、附水痘、种痘论、选用方药;附图四十一幅。
复旦馆藏《西医略论》为一九一四年重刻,铅印本,一册,半页十行二十四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框高19.9厘米,宽13.4厘米。卷端題“英国医士合信氏著;江宁管茂材同撰”。前有合信序。
《学初编》由李德(Marye. Reid)著,盖仪贞(Nina D. Gage)、杨开晃译,英语原名Bacteriology in a Nutshell: A Primer for Nurses,初版于一九○四年七月,是本关于细菌学和卫生学的作品。
作者李德女士,美国人,时任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德国医院女子分院一般护理助理讲师,后任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顿市查尔斯顿综合医院培训学校校长兼护士长。李德女士以一九○三年参与“研究生护士医院拓展课程”时所编写的细菌学作品为基础创作此书,旨在简明扼要地向初次接触疾病细菌学理论的年轻护士介绍细菌学的主要教义。译者盖仪贞女士(1883-1946),美国布鲁克林人,一九○五年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并加入该校的传教士委员会,一九○八年,成为一名注册护士。一九○九年,盖仪贞受雅礼会派遣来华,抵达长沙,担任雅礼医院(今湘雅医院)护士。一九一一年,盖仪贞开办雅礼护病学校,并任校长;同时担任“中华看护组织联合会”(Nurses Association of China,后改译“中华护士会”)首任理事长,一度还任护士会教育委员会主席。一九二六年,盖仪贞辞职回国。译者杨开晃,不详。
“学”即为微菌学,意在解释致病微生物作用原理。不分卷,凡八章,学源流、论之情形与症治关系、之形体、病如何入于人体、论普通传染病、论外科中有染无免三种术说、灭之药品、卫生简说。
复旦馆藏《学初编》为一九一七年铅印本,中国护士协会出版,雷斯赉(Jneodore leslie)发行,上海广学会印行。铅印本,一册,半页十二行二十七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框高15.9厘米,宽12.4厘米。
《医方汇编》(Dictionary of Treatmen),由伟伦忽塔(Whitla William,1851-1933)著,梅滕更(David Duncan Main,1856-1934)口译,刘廷桢笔述,是本关于诊断学和药理学的著作。
作者伟伦忽塔,爱尔兰人,爵士,英国医学协会主席,本书一八九一年第一次出版。译者梅滕更,苏格兰人,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医学博士。一八八一年,梅滕更来华,抵达杭州。梅滕更在杭建立广济医院、广济医学堂、广济药专。一八九五年夏,梅滕更译成此书,遂由广济医局镌印,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记述者刘廷桢,字铭之,浙江慈溪人,医家,曾就职于广济医院。刘廷桢虽为国人,但好西医,对人体骨骼颇有研究,中西贯通,鉴于《素问》《灵枢》等中医医书之讹谬,遂对中西医书广加博考,著《中西骨骼辨证》《中西五官经络辨证》《中西脏腑辨证》等。
《医方汇编》全四卷,首卷,医方依照病症类别进行分类,总目共计三十一类,心经病症、肝经病症、脾经病症、肺经病症、肾经病症、胆经病症、胃经病症、大小肠病症、膀胱病症附溺路病症、三焦病症、心包络病症、甜肉病症、发热病症、骨与骨节病症、内科杂症、血路病症、脑与脑筋病症、服毒病症、喉部病症、皮肤病症、外科救急、眼科病症、口部病症、耳部病症、鼻部病症、四肢病症、妇科病症、产科病症、儿科病症、伤科病症、外科杂症。总目下又细分各科病症,总计疾病四百五十五门。
本书最初付梓于一八九五年,随后,考虑到书中存在多处错误与遗漏,一八九九年,梅滕更二人便对是书进行了修改再版。复旦馆藏震旦原本,是再版基础上第六次重印发行的版本,一九一八年剞劂,上海广学会藏板,商务印书馆代印。铅印本,五册,半页十二行二十七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版框高15.5厘米,宽11.3厘米。卷端题“英国医士梅滕更口译;慈豁铭之刘廷桢笔述;天台陈子耕,受业铭三刘廷铨、铭新刘廷璋同校”。前有梅滕更英文前言一份,梅滕更作《凡例》十三条。
《万国药方》(Manual of Therapeutics and Pharmacy)由洪士提反(Stephen A. Hunter)译,是本关于药理学的著作。
作者洪士提反,美国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一八七九年来华,一八九二年回国,长期在山东烟台、济南、济宁地区行医传教。洪士提反在华期间,研究中医本草,认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书中所载药草,产于他邦者不可胜数。中西互市以来,药物交流甚繁,为防医者不知药性而累及无辜,洪士提反作此书,以指明各药之地道、性形、功用,制法、配法、服法与机器使用。
本书凡八卷,卷一分七部分,药名总论、药剂分品、配药公法、药器画图、医学器图、药器图论、医学器论;卷二病体目录、病类目录;卷三述权量分準、配药例言、万国药方A-C;卷四、五、六续述万国药方C-Z部分,共收录药物九百五十九种,制剂一千三百二十一种;卷七、八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中英对照索引,卷七为药名总录、药类总录、中名目录、奇异字考;卷八为药方目录、药方总录、水权图考、原质总目、错字改正,其中原质总目即为元素周期表。本书主要内容译自英国药物学家Peter Wyatt Squire所著Companion to the British Pharmacopeia,此外参考了部分美、印药典,Poter Smith之Materia Medica of China、Kerr之Materia Medica and Chemistry,与Fryer之Chemistry。药物与治疗文本术语上参考Kerr的Practice of Medicine。
本书最早于一八九○年,上海美华书局出版,中西五彩石印书局代印。复旦馆藏震旦医学院本为一九一九年第十四次重印版本,中西五彩石印书局代印,铅印本,八册,半页十二行二十七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框高17.2厘米,宽12.7厘米。前有洪士提反一八八六年英文长序、一八九○年英文短序,李鸿章序与洪士提反中文自序各一篇。
三
上述复旦馆藏中震旦医学院之旧藏诸书,当仅为原震旦医学旧藏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所藏主体外,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等公私馆藏,应该也有一定保留。相比而言,复旦与震旦之间的联系可能最为直接,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震旦旧藏图籍汇入复旦,也是这两所晚清时便建立的沪上名校间因缘的接续。甚至,今天能在复旦馆藏中见到的“震旦”,还远远不止百十部线装书。以震旦旧藏为基础的老西文书籍、期刊文献,今天仍是复旦大学馆藏历史文献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其中仍有大量的医学期刊与书籍,尚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
开埠以来,西方人士与科学知识大量涌入中国,其中便有大量的西医专业人才,加速了现代医学事业的在华传播。西医东渐在华发展的历史有不可避免的复杂与多样性,但不可忽略的是其救死扶伤之天性,及其所培养的一大批最初的新式医学人才,为整个社会挽救了大量生命,并引领了国人的早期现代化。其中,震旦大学及其医学院无疑是近代中国新医学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机构之一,对之投入再多研究亦不为过。其中,在复旦馆藏历史藏书中重新发现“震旦”,是前人研究中所缺失的。从震旦旧藏图籍中考察中西交流、西医东渐等话题,亦不失为涉及藏书史维度的新学思考。院系调整后,震旦医学院的教育使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但流动的藏书仍旧记录下时代复杂的环境。完全西化的医学院与西医医书的典藏,恰好可以作为梳理西医在华传播的一脉,来了解近代医学史的变迁,与当时国人吸收新学知识的文化意义。
定稿于二○二二年十二月马相伯《震旦章程》一百二十周年前夕
*本文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复旦馆藏教会大学书刊文献研究”(2021)阶段性成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