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之简史》? [美]斯蒂芬·J.派因著??
梅雪芹? 賈等译? 陈蓉霞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火焰有独特的印记。“很多神话表明,仅当我们获得了火,我们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派因《火之简史》,梅雪芹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页,以下仅标注页码)在更新世末期,人类学会了如何操纵火,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地球上火焰的保管者,使火像空气一样充沛。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巨大促进意义,但如果使用火的范围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就会对自然造成破坏,最终让人类有引火自焚的危险。
作为火焰的看护人与使用者,人类自认为了解火的“本质”与“局限”,但并未处理好人与火的矛盾。现实社会中,环境保护者从自然保护思想出发对火提出批判,认为焚烧是原始的非理性行为,对生物和环境生态造成巨大冲击。林业保护者更是将火视为威胁,林区禁火成为林业政治的正确导向标。但实际上,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破坏者的身份并不完全匹配。因此,我们应当从现象中回顾历史,反思人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思考环境恶化的原因,和下一步抉择。
斯蒂芬·J.派因(Stephen J. Pyne)所著《火之简史》(Fire: A Brief History),出版于二○○一年,二○○六年发行中文译本。派因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环境史、生态史、探险史等,是火生态学领域的权威专家,见解独到,学识非凡。《西雅图时报》曾评价:“斯蒂芬·J.派因撰写火时好像他也着火了,他为之焦灼,耗尽了光和热。他观察火的时候,所看到的并不是生物灾变,而是社会启迪和自然再生。”派因之所以对火抱有如此之高的热情,是因为火与人之间的双重影响深深吸引着他。
作者从自己多年对火相关研究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对事件与地点的编年整理,知识与案例的融会贯通,外加时代背景、科技手段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编织架构,透视习以为常的燃烧表象,洞察旁人未见的本质区别,对火的历史举例论证,以事实支撑全篇,内容科学严谨,叙事生动形象,逻辑条理清晰。
全书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在前言中对这本书评价道:“如果有人想了解人类过去的故事如何恰好也是完全是地球上火的故事,那么,除了这本小书外,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入门。”全书涉及可燃物、火情、天然火、人为火、易燃区、耐火区、暗燃之火、火生态学等火生态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并与农业、林业、工业、畜牧业、思想制度、科学技术等社会背景结合,通过各个阶段突出一个要素的方式,如突出原始社会天然火与人为火的区别与联系,农业社会农业“炉膛”、刀耕火种的燃烧制度,工业社会明火与暗火的燃烧规则等,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例融会贯通,化繁为简。
比起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火之简史》行文生动、妙笔生花。“地球上的这锅生物肉汤在被煮沸之前,可能已经煲了四十多亿年”(第1页),作者以喻为引,拉开燃烧的帷幕,将火产生前的地球比作万事俱备的一锅肉粥,但仅有当火焰和燃料相遇时,火才会燃烧。“火是在夹缝中寻找燃烧机会的”(第5页),原始火的燃烧受季节、时空、地缘等干扰,声势浩大,但不多见,如同蛰伏不动的猎豹,等待时机,将火的伺机而动拟人化,表达燃烧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如同暴雨和地震,扰乱局部区域,凸显火的随机性。
作者将人类比作火的“经纪人”,二者的相识与碰撞迸发出全新的火花,突出人火合作的必要性。火还帮助人类争夺农业用地,建立起的火之循环下的农业社会。农业时代人类像种植瓜果蔬菜一样“种植火”,通过改变火情来塑造当地景观,就像菌类和白蚁,充当自然界的清道夫,分解生物遗骸,凸显火对自然的影响。农业“炉膛”的火如同烹饪食物一般烧煮地球,蕴养着工业文明的摇篮。
工业时代的火,不仅是一种符号,还是一种象征。如同暗火取代明火那样,工业荒地的火如同一朵玫瑰“全面枯萎”,又像缺水的池塘一样“逐渐干涸”,将人为火的熄灭比作枯萎的玫瑰与干涸的池塘,衬托人与自然矛盾尖锐,最后书中又表明“火不能被收买或击败,未来是火”(第251页),将火人格化,任何困难都不会将它击倒,就像太阳、鸟与甲虫,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达出派因对未来之火的无限向往……凡此种种,全书将火与人的合作—矛盾—再合作的关系娓娓道来,生动明朗,通俗易懂,甚至不乏浪漫主义的色彩。
火情如何影响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该书给出了答案。书中包含多个案例与史料相结合的插叙,包括火情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当地景观的塑造、人类在驯服火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等,串联起火在不同时期所起的生态作用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形成一幅完整人类社会发展史。全书存在两条线,以时间为轴,一条是关于火的燃烧历史,另一条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派因将两条线合并在一起,叙述对象仍以火为主,但采取火与人类的双视角穿插叙述,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将火的燃烧引入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通过人类对火、自然的利用和火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回馈两个角度,使人类与火的交集清晰可见,将火对生物的影响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该书的主旨是地球上火的轮回。但在开篇,派因没有直接介绍火之轮回是什么,而是对火进行了科普,首先讲述了地球上火产生的条件,以及生命逐渐适应火的过程,随后抛砖引玉,通过大量案例分析,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什么是火生态学,立足历史,阐释了火生态学在自然中的作用和影响。在环境方面,火生态学主要研究火对土壤、阳光、温度、水、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生物方面,火生态学研究内容侧重于火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等影响。
以人为中心的单线叙述过于传统,派因不囿于众,他将火作为叙事的主角之一,以火的视角讲述被改造的世界。社会认知一般認同权威、遵循主流,包括在对有关火的话语权上,派因意识到多数人对火的恐惧正是来自对火的刻板印象—水火无情,将火的特性单纯定义为“破坏”,无疑火是危险的、负面的。但火同时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牵绊。自然界通过火来开辟生境,火是塑造生物区系、勾连物质世界与生物世界的重要羁绊。
从自然生态角度讲,火起到升华和净化的作用。火促使地表植被更新换代,陆地生物携火共同进化。“火颠覆、撕扯、重组、复活一切,并使之重现生机”(第19页),好望角的兰花在燃烧后的四十八小时内开花,森林通过烧除枯树进行更新换代,桉树的种子需要火烧才能发芽,生境的开辟离不开火的洗礼,生物在火中泯灭,也在火中新生,如同烈火燎原后的旷野,来年依旧万物生长、春意盎然。
派因辅之以人类视角描绘了人类社会中“人火共生”的历史羁绊,融火之历史于人类文明进程之中。在派因看来,燃烧一直充斥着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因火而更加醒目。人类的出现改变了火的形态,使火呈现“万花筒式”的燃烧。随着用火技术的日益精进,人类对火的掌控欲望上升,无限拓深火的疆域,让荒芜区有火、燃烧区禁火,火的兴旺和终止都由人类控制,统一受人的管理。“人为火”标志着人类抓住了用火主动权。小到个人烹煮食物、轮番耕作、畜牧养殖,大到一国扩充疆域、殖民垦殖、军事战争,一切社会活动都有火的影子,人类通过火攥紧改造世界的霸权。
从人类社会角度来讲,火的映照使得人类的历史变得更加璀璨。在火的帮助下,人类能在夜晚酣然入睡,能够驱逐野兽侵袭,能在旷野照破黑暗,能够挨过漫漫寒冬,在同大自然的博弈中逐渐取得上风。可以说,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的历史如同新火一样一直在替代旧火,火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映照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总体而言,《火之简史》一书作为火的宏观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派因以自身环境历史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以深厚的生态学知识为基础,广泛涉猎人类历史中关于火的习俗、仪式、象征、文化、科学、法律等内容,辅以文化研究、历史分析等,清晰地展示了地球上火与人类的宏大历史叙述,逻辑严谨,重点突出,以独特视角和观点,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下火、自然、人类文明间的联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我们提供诸多的借鉴和思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