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访谈记录、口述历史与传记写作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城 热度: 20435
周松芳

  

  《如是我闻》

  李怀宇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

  南方报业鼎盛时期,其中两个专栏,于我个人来说,获益良多。其一是胡文辉的“现代学林点将录”,对近现代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的代表学者及其学术进行精到的评介,大大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另一是李怀宇的“大家访谈”,对胡文辉的专栏颇资补充,也相得益彰: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入了“现代学林点将录”的著名学者的现状,也知道了更多海外名家的现状,因此在对现代学术的渊源所系有了更真切地体认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学术视野更加与国际接轨。更主要的是,这一系列访谈,大有“抢救性”的意味—此前我们对这些老先生的近况及其学术生活不甚了了,稍后这些老先生则陆续辞世,回过头来,更觉弥足珍贵。

  李怀宇的这一系列访谈,开始是因二○○五年六月三十日凌晨启功先生逝世,他作纪念报道。他此前曾写过一篇《“不合时宜”的启功先生》,对文化老人的晚年思想与生活现象思考颇久,便发愿采访还在世的启功先生的同龄人,抢救性地记录他们的历史记忆,为后世留一个独特的版本。所以,从二○○五年至二○一四年,李怀宇遍访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地两百多位前辈名家。当时八十岁以上的老先生大约有一百位,现在有很多已经辞世。

  李怀宇访问与研究知识人的文章,曾在十余种刊物上发表,似乎还有些海外版本未曾得见。访谈文章大受欢迎,备受学术文化界好评。唐吟方先生曾说:“当代知识人的访谈,还得看怀宇的。他赶上了世纪的末班车,访谈到两岸三地最重要的一批知识人,他访谈的总量后人无法企及,而他访谈涉及的关注点又显示一代人的人文关怀与独立立场。”但我更关注的是李怀宇先生的访谈结束后陆续推出的相关著述,因为他们不再是相对原生态的访谈记录(当然从访谈前的准备到访谈文章的形成,都有不少的研究基础及成果),而是有如唐德刚先生做口述史那样,有了更多的史实增补及研究结论,从新闻性的人物访谈向研究性的口述历史转变,同时由于李怀宇过人的文笔,又具有特别的传记文学的风采。最新出版的《如是我闻》(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即可一窥风采,开篇之作《陳之藩:思想散步》,尤堪代表。

  《陈之藩:思想散步》从二○○八年旅行途中,在无锡旅馆里接到余英时先生越洋相告陈先生中风入院的消息写起,一开始就与访谈文章区别开来。全文分成“一生总在写信”“悲观而又爱国”“永远有利息在人间”“剑桥聊天录”“文艺复兴人”五个部分,用五个小标题形象地勾勒出陈先生的性格特征与一生行迹。首先,爱写信的人,一般是勤于思考,又善于表达(文字);特别是“有时也写给自己”这句话,实在可以有更宽泛的理解—很多思想性的散文,不都是写给自己的吗?如此与文章名“思想散步”也十分契合。“悲观而又爱国”,则概括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人物情感。但此节又承上而来,从陈之藩与胡适的通信写起,还写到后来出版了《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一书。而“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稍稍对胡适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指胡适慷慨资助年轻人而不求回报,所谓的回报,正是“永远有利息在人间”;陈之藩的成长及其成就,正是胡适留人间的“文化利息”之一。“剑桥聊天录”则写陈之藩以美国的科学教授到英国访学,心仪的剑桥没有名额,索性改读博士研究生,并成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也是成就一名“思想散步”者的重要因缘和基础。有了前面这四项基础,“文艺复兴人”的形象便呼之欲出。所以,全文的结语“在‘专才成群而‘通才寥寥的时代,陈之藩是东方的‘文艺复兴人”,便自然而精警。从全篇来讲,各个部分,有机相连又层层递进,结体之美,也可见出访谈者纯熟高超的写作技巧。陈之藩(1925-2012)

  《陈之藩:思想散步》是访谈的深化,也是口述史的研究,文中也恰恰正面讨论到口述史的写作要义,正如文章所引陈之藩写给李怀宇的信说:“唐德刚用他自己所受的罪想胡适当年的情况;余英时是用他念书的经过,推想胡适的当年……”这是学术的告诫啊!所以,李怀宇在谈到他深入访谈并多有撰述的唐德刚先生时便说:“我一直敬重唐德刚先生是华人口述历史的第一把手……不过,重读唐德刚先生做的《胡适口述自传》与《李宗仁回忆录》,我敢肯定地说,两书皆相当有趣,但不可当作百分之百的信史。历史的真相不仅需要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还要靠其他的旁证,彼此相印证,方能得出相对客观的事实。”因着这种前辈的告诫和自觉的追求,李怀宇认为,无论何人口述,事实已然迷离,需要一层层地拨开雾霾,最终所见的也许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而历史更是复杂,单凭记忆往往是不可靠的。如何在变幻的时代中寻求真相?便想起胡适所写的条幅:“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访谈之业既辍之后,李怀宇仍常年孜孜以求地研究。所谓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访谈录进于口述史,也是给史家做材料,为事实找旁证,单是这篇文章,李怀宇参引的著述即达十种。这无非是为了留下更多元的历史初稿。唐德刚(1920-2009)

  再则,从行文看,李怀宇是非常节制的,这种节制避免了溢美,也是使访谈录进于口述史的要义之一。李怀宇也特别引了余光中对陈之藩散文的评价,以证陈氏的严于律己:“陈之藩先生的散文不是要追求散文的艺术,而是用散文来表达他的思想,他有思想的高度,要言不烦。”这种要言不烦,源于科学训练,源于思想追求,也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礼敬和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自我期许,故李怀宇特别揭出曰:“家国多难,斯文扫地。陈之藩不甘心地提起笔来:‘我们当然对不起锦绣的万里河山,也对不起祖宗的千年魂魄;但我总觉得更对不起的是经千锤,历百炼,有金石声的中国文字。”这是对陈之藩形象描绘的画龙点睛,也堪称深具中国传统文学神髓的佳作。无论访谈录还是口述史,在有才华的作者手里,通常就是上佳的人物传记。李怀宇也深具这种自觉。他曾夫子自道说:“胡适当年深感中国传记文学缺失,到处劝他的老辈朋友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我所做的工作,也许便是为中国传记文学出一份力。”5291D9BB-5F38-45B1-9A71-BC4D1563ACF7

  在这本书中,除陈之藩外,李怀宇还写了杨宪益、吴冠中、王元化、王世襄、王钟翰、周辅成、汤一介、赵俪生、黄永年、辛丰年、李育中、曾敏之、罗忼烈、柳存仁、范用、车辐、廖冰兄、黄苗子和郁风等,这里面有作家、翻译家、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画家、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思想家、哲学史家以及美食家等,因为涵盖人文社科和文艺创作与研究等各个领域,因而笔下人物,自然各具风采,各擅胜场;笔调也毫无雷同之处,也自然引人入胜,各呈其妙。因此。我们可以借用《陈之藩:思想散步》里的小标题“文艺复興人”,来形容李怀宇的写作,就是有一种“文艺复兴”式的风范,殊堪嘉勉。杨宪益(1915-2009)

  王钟翰(1913-2007)

  而我尤为感兴趣的是,文章中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因为近年来,我渐渐从传统的偏于宏观的文史研究中跳出来,特别关注生活史的研究与写作,认为这样能呈现一种活色生香的状态,于人于己,皆属有补。在《陈之藩:思想散步》中,李怀宇写到陈之藩说起香港一家上海菜馆极好,便带他从中文大学坐火车到尖沙咀大快朵颐。这使我想起谢正光教授在《记先师牟润孙先生与其及门》一文中,写牟先生从台北移居香港之初,到“丰泽园”京菜馆进餐,要了个“雪豆炒虾仁”,一尝即知是他们当年的家厨的手艺,一见果然就是。乱离之后,主仆相见,半晌始互相抱头痛哭。美食,是永远的乡愁,也常常是文化的寄托,有时也可成为学术陶冶。

  在《杨宪益:诗酒风流》里,写到在抗战时的重庆,有一天晚上杨先生请著名诗人、复旦大学教授梁宗岱喝酒,因为突然停电,煤油灯昏暗,竟然错把煤油坛当龙眼酒坛,给梁宗岱倒了一大碗煤油,他毫不犹豫地喝完了,还说酒有劲头。第二天,当杨先生发现错误,忐忑不安地担心梁宗岱中毒时,刚好他又来了,浑若无事。哪有比这样的生活细节更能呈现那段诗酒风流?在《王钟翰:烟酒熏陶》里,写王先生与日本宪兵队长华田斗酒,轻松把对方喝趴下,以至于太平洋战争后燕京大学因抗日游行,洪业先生和邓之诚先生都被带走,王先生却安然无恙,因为华田怕了他。这样精彩传神的故事书中还有不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访谈录基础上的口述史,是传神阿堵的人物传记,也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史记。5291D9BB-5F38-45B1-9A71-BC4D1563ACF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