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似曾相识的破空之声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城 热度: 19300
nolix

  爱德华·格拉奇(Eduard Grach)的名字,对于如今的小提琴爱好者而言,似曾相识,却也不算太熟悉。

  格拉奇出生于一九三○年,在敖德萨师从于莫得科维奇(V. Mordkovich)和斯托尔雅斯基(P. Stolyarsky)。二战期间,他住在新西伯利亚的疏散区,后来继续去了杨波夫斯基(M. Yampolsky,即产出过不少练习曲教材的那位)班上研习,也一度加入了奥伊斯特拉赫的研究生班,所以对于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一路的精髓,格拉奇驾轻就熟,并不逊色于柯冈等人。

  继一九四九年荣膺布达佩斯的巴托克比赛大奖后,一九五五年他在巴黎的隆-蒂博小提琴比赛与一九六二年的柴可夫斯基比赛上摘冠。事业高峰期时,格拉奇是苏联评选出的“人民艺术家”,有过几次贝多芬全套小提琴奏鸣曲的巡演经历。一九九○年后,他与妻子(钢琴家)瓦伦蒂娜·瓦西连科在各地联袂演奏室内乐;与他合作过的大师中,有钢琴家金斯伯格(G. Ginsburg)与聂高兹,也有格鲁吉亚小提琴家伊戈尔·贝兹罗蒂尼(I. Bezrodny)和苏联大提琴家克努谢维斯基和夏霍夫斯卡娅(N. Shakhovskaya)等,都是鼎足而立的大师。愛德华·格拉奇(Eduard Grach)

  与一众苏俄小提琴家对比之后,我们不免发觉格拉奇的录音数量相对稀少。原因之一在于他在苏联时期尤以诠释新作而非演奏传统曲目为己业。如亚美尼亚作曲家巴巴贾尼安(Amo Babajanyan),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技法相对领先又有着犹太背景的克林(Alexander Abramovitch Kre?n),再或者是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拉科夫(Nikolai Petrovich Rakov,1946年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了斯大林奖)等的“时代”新作品才是格拉奇所主攻的任务,而最通俗的大约也已经是哈恰图良与谢德林的新作。它们大多经由苏联广播直播,在苏联发行黑胶唱片,欧洲其他国家的听众覆盖面一般。此外,格拉奇将主要精力投诸教学和弦乐活动的组织工作。一九八九年开始,近六十岁的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培养的学生里有数十名都获得过国际奖项。

  暮年的格拉奇还担任着不少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如2001年和2006年前后两届波兰维尼亚夫斯基比赛)。一九九六年,他任评委会主席,在俄罗斯的奔萨州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杨波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也是对恩师的致敬;在其获得“俄罗斯最佳弦乐教师”称号期间,上海音乐学院曾聘他为荣誉教授。

  爱德华·格拉奇的提琴技巧如有神助,不仅高把位音准好,揉弦还格外浓烈,音色选择与变化迅猛,特别适合俄系作品的苍凉洒脱。他跳弓精准,高低弦切换流畅,在压迫性的节奏下亦无毫厘不爽,这么优秀的独奏家禀赋,还真不好理解为何会在中年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毕竟哪怕是做大乐队的首席,格拉奇在E弦上的突出音色与异常果断爽利的弓段调度,几秒内就可凸显。他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首尾两个乐章里,简直就有力压米尔斯坦与津巴利斯特的几分君临臣下的气概。

  贡献卓著的套装《俄罗斯小提琴学派》(Russian Violin School)所收录的都是火候到了宛如炼丹炉中的人物。该系列中除了重要的小提琴卷,钢琴、作曲家和大提琴卷同属上佳。此间专有三集留给了这位光彩熠熠的爱德华·格拉奇,先是一首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而后是室内乐重奏集锦,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之外也有普罗科菲耶夫、科达伊与奥涅格的作品。其中,他的德彪西似将个人的浓烈感情揉碎化入了悲戚音场里,星星沙哑的触弦听起来较法比学派的诠释更“过瘾”与刺激;奥涅格极有新意的双小提琴合奏绝非凡俗之作,在光芒消敛后,情意涟漪振荡不绝,可谓是当代弦乐对位的好例子,亦有饱满的民歌素质,回味无穷。这四首若说有些共同点,那么应该在于它们气质上的内敛与澄净,况且,被选演的机会都少,一般音乐爱好者未必会很熟悉它们。

  其中唯有柯达伊的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奏(Op. 7)曾因大提琴家斯塔克演奏版本的普及而变得耳熟能详。格拉奇与大提琴家尤金·阿尔特曼(Eugene Altman,他的录音罕见,质量却上乘)的合作中,他的优点在于音色冷峻如玉,对大提琴作了贴切的烘托,但录音均衡度好像过于倚重小提琴了三五分,如留大提琴多些,势必会更好;不得不说,德彪西的奏鸣曲之外,另三部近代重奏作品的安排极有匠心。普罗科菲耶夫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格拉奇明丽的发音和漂亮的高低音模仿对位,“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另外一部小品专辑中,他对普罗科菲耶夫炫技作品的诠释,同样有着精彩的开阖;柴可夫斯基的小品稍稍粗线条了,情感上却无可挑剔。

  格拉奇独奏、指挥家彭金(Vladimir Ponkin,1951年出生,曾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弟子)协奏的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开场奇声郁起,是笔者听过的最抓人的诠释之一。虽然乐队与独奏的音场浑浊在了一起, 而关于突如其来的强弱,格拉奇毫不保守,慢板里则又把悲到极致之浪漫化作了一缕青霭,教人凝噎。合作过的还有沃尔孔斯基(Andrei Volkonsky,这位传奇键盘演奏家是俄罗斯流亡王室后裔,创办过巴洛克音乐合奏团;录音方面也与沙弗朗合作过巴赫的《大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两人在Melodiya所合作的泰勒曼《六首写给小提琴和羽管键琴的小奏鸣曲》,也算是行进速度较急,而色泽调配相当明媚瑰丽的一版了。

  关于格拉奇的大师课录像,笔者暂时没有看到,不过他桃李满天下,应该有学生存着他的教学录像。Youtube(或是其他视频网站上)收有不少他的演奏视频,部分是与学生合奏的,如与学生伊戈妮娜(Julia Igonina)合奏的《探戈》,两人的卡农模仿犹如捉迷藏,几乎能在鸡尾酒里氤氲开去的色彩中踏出舞步来……奔放节奏之下,格拉奇的悬腕角度依然保持着标准的俄罗斯学院样式,全弓弓法舒展,将拉丁旋律处理得格外落落大方,趣味不逊南美民间的小提琴手;再如勃拉姆斯的第七号《匈牙利舞曲》录像,已是他晚年访问我国时的演绎,运弓凌厉,绽放出了猛烈的冲力和饱满的色调,持琴与握弓姿态上真与奥伊斯特拉赫有所神似。这首难度不低的改编曲里,他倾向于以高弓速让上下两弦以偏金属味的紧张度共振发声,少了些柔雅效果后,却呈现了一份小节重音朗朗上口、韵致别开生面的晚期浪漫。

  各厂牌下发行的格拉奇演奏录音均十分有限,这也是“爱德华·格拉奇”这个名字在今天不如海菲茨与米尔斯坦等人的原因。他虽说继承了传奇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精华,但执着甚至有点执拗地努力改变着俄罗斯弦乐作品的有限架构,而希望年轻的小伙与姑娘们去迎接更多有尝试和体验价值的新作。再者,我们也在憧憬,若少一些去诠释苏联的小提琴新作,而多去录制例如维尼亚夫斯基或齐曼诺夫斯基等东欧地区的作品,或者像选择泰勒曼那样选择普赛尔、亨德尔或让·马里耶·勒克莱尔 (Jean Marie Leclair)的奏鸣曲系列, 以格拉奇的特色定会别具一功,他也本应在海菲茨、奥伊斯特拉赫、米尔斯坦与柯冈的一侧获得更多的掌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