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书店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城 热度: 18046
王淼

  近期读到日本书店从业者田口久美子的新著《书店不屈宣言》,书中提到的有关书店的种种:书店的日常运营,书籍的选择与销售,数字化对纸质书造成的冲击,以及当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引发了我对实体书店的命运和纸质书的未来的思考:在数字化的时代,实体书店究竟应该往何处去?随着电子书的兴起,纸质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相关的问题还有:传统出版业的流通体制是否正在逐渐崩塌?网络阅读是否会有一天彻底取代纸质阅读?在书店站着或者坐着读书的顾客是否越来越少?乏人问津、思想厚重的小众书籍是否会遭到淘汰……

  因为互联网的登场,日本书店的历史以二○○○年末亚马逊线上书店登陆日本为节点,被划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时期:前一个时期是纸质书的天下,尽管会有一些书店经营不善,但实体书店的总体趋势仍是蒸蒸日上,从连锁书店到大型书店,书店商圈在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也从个人逐渐转变为企业主导,而且从未产生过生存危机;后一个时期开启了网上购书的新时代,电子阅读开始风行天下,而出版市场则逐渐萎缩,纸质书的销售额大幅度下滑,世界已经倾向于重视信息的“直接、高效、速度和倾销”,实体书店销售数量锐减,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身为业内的资深人士,田口久美子因为热爱读书而入行,她把书店视为“期许之地”—一个非常单纯的、能让人怀着自豪感工作的地方。这个地方让田口久美子的人生充满了活力,她喜欢这份能够亲手把书送到同样喜欢读书的顾客手中的工作,她真心希望那些想要继续出版人文类书籍的人们能够选择纸质版,甚至在电车上看到有人拿着一本纸质书阅读,她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乃至主动上前搭话……

  田口久美子一直思考着书店行业的“过去与未来”,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名孤军奋战的战士,有责任记录下“处于巨变之中的书店行业”的现状。她以自己的观察以及对书店同仁的采访写出《书店不屈宣言》,目的既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书店的日常”,同时更是为了让读者知道,他们每天所做的工作是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田口久美子的书店人生是从杂志区开始的。在杂志专区,除了脑力劳动之外,还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杂志就是求快”。在书店开门前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内,要把堆积如山的捆包杂志用小刀一个个解开、上架,然后依次撤下要退回的杂志,并一一核对上架和下架的数量。书籍的开封、上架、补货乃至追加订单也同样不轻松,不但要拿着账本核对卖出的数量,还有所谓的“定期改正”,即变更进货数量重新申请,还要找空档处理退货……然而,尽管每天工作到筋疲力尽,田口久美子的內心却十分快乐,她总是保持着信心满满的状态。

  像很多爱书人一样,田口久美子从小沉迷于家里放着的那些沉甸甸的文学全集,她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读读这些全集。她认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快乐读书的种子,才是当下出版业和书店存活下去的希望。“我很希望在街上能看到书店。如果一个人从来没读过纸质版书籍,他将如何保存记忆呢?”

  二○○○年末,亚马逊线上书店正式登陆日本,它不仅带来了网上购书的业态模式,还充分利用日本政府对外国企业的税金优惠以及引进会员积分制对实体书店施压。无论是大型书店还是小型书店,业内整体的销售额开始急速下滑。很多杂志停刊了,还有一些杂志转向了电子版,没有停刊的杂志也因为失去了广告赞助费而减少了发行量。纸质书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不仅销售量锐减,人均阅读量更是大幅度下降。

  尽管田口久美子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但她和她的同事们仍然想方设法地试图扭转实体书店的颓势。比如,在杂志方面,他们尽可能多地采购各类杂志和大批量地售卖过期杂志,将书店的一整面墙用一种杂志填满,以吸引顾客的目光,使之成为一个切入口,让顾客觉得“这里有好看的杂志”,在制作到售卖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帮助杂志存活下去。在纸质书方面,书店从业者首先具备收集书籍和设置书区的能力,他们除了在书店设置“精品书区”“畅销书专区”“诺贝尔文学奖专区”等各类专区之外,还积极筹办各种读书活动,诸如作者签售、新书预订、诺奖话题、“寻求新的知识体系”书展……总之,力求将他们的书店做成一家有个性、有温度、富于人情味的书店。

  田口久美子认为,对于一家书店来说,思想类的书籍乃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不管走进哪家书店,只要书架上摆着福柯、德里达、德勒兹……读者就会认为这里的现代思想书区没问题。当社会趋势正在远离人文和思想时,书店从业者的责任就是不能听之任之,而是将思想类的书籍当作书店的镇店之宝、重中之重予以推荐,让需要它们的读者找到它们,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它们。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文书区的顾客对书店店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为书店店员承担着读者引路人的角色。

  正像田口久美子所说的那样,亚马逊只是改变了“书的购买法”,进而扼住了出版业的喉咙而已。事实上,导致纸质书销售量下降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文化产业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要挽回纸质书销售的颓势,就应该重新唤起读者对纸质书的兴趣。毕竟,只有反复翻阅一本书,才能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思想的碰撞;而“逛书店”的过程,也会产生买书时的“故事”—只有读书时产生思想碰撞,买书时发生精彩的故事,才能吸引读书人重新走进书店,让纸质书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二○一二年八月,日本大地震过去一年多之后,在仙台LOFT书店工作的佐藤纯子出版了一部名为《复兴的书店》的新书,腰封上印着三浦紫苑说过的一句话:“到那时,书店会是照亮人们的一束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佐藤纯子表示,希望能借助书的力量和语言的力量,去抚慰那些受到地震伤害的人们。进而她又提议,最好在书店设立一个能够让顾客感受到“书店的日常”的书区,这种日常就是:“那个不变的我在这里,那些不变的书在等待着我的到来。”

  大地震对日本各地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同时也给书店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靠墙的书架大都倒下来,书籍基本上报废,书店已经完全无法营业了。直到一个月之后,佐藤纯子所在的书店才终于重新开业,令佐藤纯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没有提前做任何宣传,而且当时的状况似乎也不是买书的时机,原以为不会有顾客到来,但顾客不仅来了,还来了很多。这让他们倍感欣慰,觉得大家还是需要书籍、需要书店的。位于东京的淳久堂书店也是同样,书店重新开张之日,顾客甚至称得上蜂拥而至,他们一再对店员们说:“谢谢你们能重新开张。”很久以来,陪伴在日本人身边的“书籍”是由“书店”提供的,这个简单的道理似乎早已被人遗忘,恰恰是这次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再次提醒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那个时期卖得最好的两本书,一本是弗兰克的《夜与雾》,一本是神谷美惠子的《关于生存的意义》。美铃书房的前任社长持谷寿夫这样解释了这种现象:“当人遇到巨大的不幸时会读书,不仅是遭遇事故或灾难,还有罹患重病的时候也如此。我坚信这就是书籍能发挥的作用。就连平时只读娱乐性刊物的人,在这种时候也会想去好好读读‘书’,而且不会去看电子书,也不会在亚马逊等网络书店买书,而是前往‘能真实触碰到书籍的地方’。所以日本不能没有书店。我一直这么认为,所以才会坚持做出版业。”

  经历灾难,人们却依然对书籍抱有“信仰”,依然想去那个放满各种书籍的地方,而书店从业者则依然对自己选择在“卖书的地方”工作感到自豪。这或许正是书店与纸质书得以存在下去的原因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