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国将军辨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城 热度: 13077
李庆西

  黄巾起事,张角兄弟三人不称王,称天公、地公、人公将军。如此昭示天下,煞有气概,力拔山兮气盖世,混世界非“将军”不可。像张角这种“不第秀才”(按:两汉三国以察举选拔人才,“不第”是后来科举时代说法,如唐末黄巢作《不第后赋菊》),乱世中画符念咒碌碌无功,这时豁然明白枪杆子就是《太平经》。

  就像鼓词里唱道“汉末刀兵起四方”,《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个乱字,上至宫闱下至民间乱成一锅粥。黄巾之乱,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以致各路豪强趁势而起,那些方镇武装更是乱上添乱。军事活动无疑是推进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厮杀与兼并,逐渐形成以曹操、刘备、孙权为轴心的叙事格局。如此纳入先军路线,军事首脑和将军们就成了最耀眼的人物。三英战吕布,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许褚裸衣战马超,甘宁百骑劫曹营……小说里这些段子让人津津乐道,也给人带来调和着血腥味的娱乐性认知:一些将军胜出,一些将军挂了,以为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百余年来分分合合的汉季三国史。

  一般受众心目中的“将军”,首先指武将,就是小说戏曲乃至现在电玩里边捉对厮杀的角色。冷兵器时代,除了披挂上阵的将军,也有运筹帷幄的将军(当然还有作为典仪摆设的将军),彼此职能有所不同,但作用于大局的将领不一定能够上阵玩命。小说叙事有意模糊二者区别,往往将力战型角色混同统率师旅的将帅,且多以阵前厮杀为看点。民间历来流传所谓三国武将排行榜,如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也有说法将马超与赵云位置对换,七八位以后更是众说纷纭)老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追求量化排序的思想却根深蒂固。显然,一般接受层面上,关羽、张飞那种“万人敌”式的骁将更为人关注。



  “将军”作为古代高阶军事职官的一种通称,最初却并非专指武职。《词源》“将军”条目是这样说的—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卿统称将军。郑以詹伯为将军,见《国语·晋四》。晋魏舒为中军帅,也称将军,见《左传》昭二十八年。战国时始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如赵蔺相如为上卿,廉颇称之为将军,见《史记》本传。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位次上卿;征伐时所加名号不一,亦不常设……

  这里的解释稍嫌粗率,其实延至汉末三国时期,“将军”仍未是高阶武官之称。如灵帝末年,外戚何进为大将军,董重为骠骑将军,何苗为车骑将军,曾管理皇后宫所的曹嵩为左将军,出身台阁的袁隗为后将军……(参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这些人自非起于军旅。后来,魏、蜀、吴三方也都有文职官员出任将军。如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汉中王名义设霸府,即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黄初七年,曹丕临终前诏命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为辅政大臣,皆冠以“××大将军”之衔,掾佐出身的司马懿此际以左仆射加抚军大将军。像诸葛亮、司马懿这类持节统兵的谋臣,以“将军”领衔亦自理所当然,而曹掾出身的陈群亦为镇军大将军,可谓持清流雅望为节钺。当时文官为将军之例不胜枚举,另如魏之赵俨、刘放、孙资、王昶,蜀之李严、刘琰,吴之步骘,皆为骠骑、车骑将军。

  不過,文官“假节”执行军事任务,以将军名号行事,有时是临时署理,如《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太傅司马宣王奏免曹爽,皇太后诏召(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

  能不能率兵打仗不是重点,将军首先是一种典仪性的身份安排。建安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他身边几位宾友都成了将军,糜竺为安汉将军,孙乾为秉忠将军,而“常为谈客”的简雍则为昭德将军(见《蜀志》各传)。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前汉将军主要为大司马(执掌武事,东汉多称太尉)之加官,大司马有时冠将军之号,有时不冠。说到前后左右将军,则谓:“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将军“汉不常置”之说,可参详《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元朔五年(前124),卫青征匈奴归师途中,“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汉代大将军称号由此而来,这是打了胜仗的封赐。第二年出征,“合骑侯敖为中将军,太仆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李广为后将军……”前后左右中之“将军”,皆因出征而加赐。

  其时武官多称“尉”,如卫尉、都尉、校尉,等等。《百官公卿表》应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及至后汉,将军称号渐多,军中依然以尉典兵。《三国演义》写刘备初从邹靖讨伐黄巾,邹靖的军职就是校尉。平乱后刘备任安喜县尉,那是负责治盗的低阶武官。不过,“尉”之含涉亦极为宽泛,并非后世专指中下级武官,一些介绍古代职官的辞书和著作多持“尉”低于“将”的说法,并不妥切。不必说三公之位有太尉,九卿之列有卫尉、廷尉、司隶校尉,即如后汉灵帝时西园八校尉亦位陟显赫。二者区分,在于职事不同。“将”为征伐或典仪之设,悬于军旅之上;“尉”则日常掌管兵事与刑狱,乃本职之谓。



  《三国演义》开头几回以“将军”身份出现的不多。张角兄弟是自封的将军,讨伐黄巾时统率官兵的几位,卢植、皇甫嵩、朱儁、董卓数者,都是中郎将。那时曹操还是骑都尉。及至董卓柄国,吕布投靠过去,就封为中郎将(《三国志》本传:“卓以布为骑都尉……稍迁至中郎将”)。还有,董卓的女婿牛辅也是中郎将。董卓把持了朝廷,竟没有滥封将军,仅以自己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其部曲李傕、郭汜、张济等,均为校尉。倒是袁绍喜欢搞自封,渤海起兵讨卓时就自号车骑将军。第七回,攘夺冀州后为安抚韩馥,封其奋威将军(《后汉书》袁传称以开府承制之例)。这是小说首次出现杂号将军之称。《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清初大魁堂本

  罗贯中处理这一段(曹操迎銮之前),显然慎用将军名号。汉季灵献之际虽说朝廷衰微,拜将封侯仍由天子之命,像袁绍那样自号将军未免出格(小说称曹操自封大将军当是高级黑,《三国志》武纪则谓献帝拜封)。小说第十五回,孙策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平定江东,袁术说:“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折冲校尉为军职,殄寇将军系加赐)其事本《三国志》策传,可见正规途径仍须上表朝廷。

  一开始就自身难保的献帝,却始终是体制之象征,连李傕这等强人要跻身将军之俦也绕不开这具傀儡。第十回,李郭诸部犯长安,勒索献帝封赏,结果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此节与陈志、范书卓传略同)。献帝自是无奈,却由此开创滥封之先例。第十三回,杨奉、董承护驾东行,召白波军(黄巾残部)韩暹、李乐来救应,渡河后即诏封二人为征东、征北将军。岂料二人得寸进尺,“又连名奏保无徒、部曲、巫医、走卒二百余名,并为校尉、御史等官”。銮驾流途中仓促简陋,以致“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如此威逼勒索,也算是走了程序。这滥封口子一开,以后曹操挟天子亦自有奏事之便,不几日搞得将军多如牛毛。



  曹操大搞拜将封侯,首先是犒赏部下。小说第十四回,移驾许都后,荀彧、荀攸、郭嘉、刘晔、程昱、董昭、满宠等人,均有封赐。其中,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皆为将军,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为校尉,许褚、典韦为都尉。这是第一拨封赐,日后论功行赏自是新常态。

  更值得一说的是,曹操对于外人非常慷慨大方。刘备来挂靠,表为左将军;关羽擒至帐下,拜为偏将军。对付张绣、袁术时,为稳住吕布,先后表授平东将军、左将军。孙策死后,孙权坐领江东,即奏封讨虏将军。小说里提到的这些,皆有史可据(见《三国志》各传及吕传裴注引《英雄记》)。至第五十六回,赤壁大战后,孙权、曹操各以计谋离间刘备与对方,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曹操则表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此为小说家臆构,有合理处也有不合理处。其实,孙权岂能让荆州名正言顺落到刘备手里,而曹操却不同—给外人封官加爵,才是真正吃透权力之要诀,老曹对此很享受。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洪饴孙《三国官表》等,收入《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全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又,《三国志》武纪、袁传:建安元年献帝都许昌,以曹操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老袁“耻为之下”而不肯受(按:汉魏之际大将军与三公位次时有变易,这里不讨论),结果曹操将自己的大将军让给他。老曹既挟天子,何必在乎这类虚衔,其能屈能伸,也能看透体制的繁文缛节,这是混成老大的基本素质。小说处理此节,乃将曹之战略意图编织其中—因攻打吕布怕袁绍掣肘,便奏封老袁为大将军、太尉,这是安抚性的权宜之计。结果袁绍“得书大喜”,放心去打公孙瓒。小说将袁绍写得很傻。



  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列述魏、蜀、吴三方各类“将军”,约一百八十余种,其中位秩二三品的就有六十余种(按:蜀、吴未行九品秩禄,参以相应名号计入)。这些高阶将军,多半亦属公卿之列,且以文官居多。如所举骠骑将军,真能率军打仗的只是曹洪、司马懿、马超、孙韶数者。是表引鱼豢曰:“魏世骠骑(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宋书·百官志上》)可见在职官序列中,高阶将军归入“文官之例”。这里所谓“四征”者,还有“四镇”者(皆分东南西北),以及卫将军和冠以各种名号的“大将军”(中军、上军、镇军、抚军等),与骠骑、车骑同属第二品,只是位次有差。那些冲在第一线的将军,通常资历尚浅,居于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以上层级的不多。《宋書》(全八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武将们身先士卒的拼杀岁月,大多是四品以下的杂号将军或中下级校尉之类。如,魏之夏侯惇(伏波将军)、张郃(荡寇将军)、乐进(折冲将军)、李典(捕虏、破虏将军)、庞德(立义将军)、徐晃(横野将军)……更早的时候,许多人还是第五品的牙门将军、裨将军和偏将军。如魏之于禁,官渡之战督守阵地奋不顾身,破袁绍后迁偏将军;张辽降曹后,屡战有功,迁裨将军;徐晃归曹,破原武,拜裨将军,又从破刘备及颜良、文丑,迁偏将军;曹操得张郃,称之“微子去殷,韩信归汉”,只是给他一个偏将军。关羽在曹营时备受恩宠,职衔也是偏将军。沈约《百官志》说,曹魏置左右前后将军以下之杂号将军有四十种名号,实际不止此数。

  刘备为汉中王之前,关羽是荡寇将军(同魏制第五品),张飞乃征虏将军(同魏制第三品),皆为杂号。马超据陇上时自号征西将军,到刘备帐下降格为平西将军(同魏制第三品)。刘备麾下,战功赫赫的赵云、魏延入蜀前后才迁升杂号中垫底的牙门将军(魏制牙门与裨、偏同为第五品)。东吴战将品秩更低,赤壁之战后,程普为裨将军,黄盖拜武锋中郎将,韩当为偏将军,凌统为校尉。甘宁随吕蒙征皖,功劳甚巨,拜折冲将军(同魏制第五品)。其他,如蒋钦、周泰、徐盛、潘璋等人,都是靠着苦拼苦打混上杂号将军。



  中郎将品秩与杂号相埒(第四品或第五品),却原非杂号将军。这名号大抵起于宫禁宿卫,原为诸卿中光禄勋属官。但汉季三国中郎将往往遣为专项使命(所谓“持节”),又蕃衍各种杂号中郎将,往往与校尉同列。此中情形可作专题研究,未是三言两语所能交代。

  当然,最显赫的中郎将就是曹丕了。建安十六年,曹丕尚未立为魏太子,已领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擢居九卿之上。这是一个特例。曹操对这个儿子一边培养一边考察。为弥补其军旅资历不足,乃以总管宫廷侍卫之职一步到位跻身将位。

  曹魏中郎将之称五花八门: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匈奴中郎将、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从侍卫长到粮草、财务主管,皆以中郎将名之。蜀、吴则另置各种中郎将,也是名目繁多。

  不过,中郎将与将军不能说是一回事。“将”与“将军”,词义没有太大区别,但当时后者属诸公卿之列,前者则专指中郎将,层级要低一格。按《后汉书》桓纪注:“将谓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中郎将也。”

  但若纠于字面意义,也不能说中郎将不是将军,且或以“白马非马”视之。《戏出年画》中的关羽形象,山东平度年画《过五关》



  小说第七回写袁绍磐河追杀公孙瓒,半路上遭遇阻击—“只听得山背后喊声大起,闪出一彪人马。为首三员大将,乃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其时刘关张身份低微,出场称之为“大将”,自非“大将军”之衔,喻其战力而已。第五十三回,介绍黄忠曰:“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黄忠作为中郎将,亦称“大将”,可见这名号并非正式职衔。

  另如,曹操帐下典韦,袁绍帐下颜良、文丑,袁术帐下纪灵,甚至原为袁尚部属的吕旷、吕翔兄弟,小说中也都称“大将”。其实,所谓“大将”,未能一概以战力衡量。颜良、文丑、纪灵为关羽、张飞轻易斩杀;吕旷、吕翔降曹后在新野城外碰上赵云、张飞,即被刺落马下。可知“大将”之间战力不是一个档次。相反,太史慈武艺高强,在刘繇帐下却未作此用。听得孙策来攻,太史慈愿为前部先锋迎敌。刘繇说“你年尚轻,未可为大将”。此公固然有眼无珠,但这话的意思是大将要能独当一面。

  武将职衔与其重要性和战力高低是两码事,因而小说叙述两军对阵往往不提其将军名号,只说“当先一将”,或是“为首一员大将”云云,如此处理行文亦简洁。叙述中如何处理武将称谓,显然让小说家煞费脑筋。书里除“大将”之称,还有“上将”“健将”的名目。如第五回,汜水关诸镇与卓军对阵,韩馥麾下上将潘凤被华雄斩了,袁绍叹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第十五回,袁术召集部下商议对付孙策,有上将雷薄、陈兰,实为无名之辈。不过,颜良、文丑既称上将,又称大将,二者区别应该不大。至于“健将”,自是等而下之。第七回,在岘山狙杀孙坚的是刘表手下健将吕公,跟程普交手几个回合就栽了。第十五回,东吴蒋钦、周泰初次亮相,亦称“健将”,盖因东吴诸将中此二人未臻上乘。

  小说还有写作“牙将”“裨将”和“偏将”的,似是牙门将军、裨将军和偏将军改易的简称。可书中提及牙门偏裨之类,大抵近乎龙套角色,分明是矮化处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在洛阳多斩的一个就是牙将孟坦。诸葛亮殒命五丈原,蜀军撤退时,司马懿急着追杀,夏侯霸说:“都督不可轻追,当令偏将先往。”



  小说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即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刘备派遣前部司马费诗前往颁示诰命。不料关羽听说其中有黄忠,大为不满:“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为封拜之事跟人攀比,除了袁大傻就是他关二爷了。

  “五虎大将”是小说家杜撰。不过,关羽不肯受拜一事却有来由。《蜀志》费诗传谓:“先主为汉中王,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费诗苦口婆心晓以大义,而后“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又,钱大昭對此有进一步解释:“拜(黄)忠时,先主方为汉中王,尚未设车骑、骠骑等官,惟以前后左右为重也。时关为前将军,马为左将军,张为右将军。今以忠为后将军,故云同列。” (卢弼《三国志集解》黄忠传注引)

  可予注意,战功卓著的赵云不在汉中王时期“前后左右”之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亦以赵云为末,可知其位次稍逊。刘备这样安排自有道理,关羽、张飞是一同出道的哥们,马超乃名门之后,黄忠是荆州宿将(加之斩夏侯渊是一大功)。综合资历、背景,赵云比不上他们。关羽尽管瞧不上黄忠,倒也没有替赵云抱不平。

  但小说家对赵云故事特有钟爱,浓墨重彩予以彰显,是着眼其武功与战绩。小说特置“五虎大将”,将真正有战力和战功的武将摆到显赫位置,“大将”这俗称便在读者心目中成了将军的最高头衔。《三国演义》以这种僭述方式表达尚武情怀,推高关张赵马黄诸将身份,臆想对高阶将军文官化状态加以修正。



  三国叙事中,若干以智谋见长的将军,如周瑜、陆逊、姜维、邓艾、钟会等人,很难根据史传判断是否武将,抑或是否文武兼备。周瑜像,〔明〕王圻《三才图会》

  周瑜与鲁肃定计取荆州图中二人均作文官装束《三国演义》清初大魁堂本插图

  姜维洮阳大战《三国演义》清初大魁堂本插图

  按史家描述,周瑜更像是文职统帅。《吴志》本传,夷陵救甘宁后,周瑜在江北与曹洪对阵,有谓:“瑜亲跨马擽阵,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三国志》记事多取概略,不同于小说描述,武将出阵何须诉以“亲跨马擽阵”,恰恰说明他不是挥戈出列的角色。本传通篇丝毫未见行伍风范,却称其精于音乐,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这纯然文人雅好。苏轼抒写赤壁怀古的《念奴娇》词中,“羽扇纶巾”说的就是周瑜(后人往往误作诸葛亮),大概在宋人眼里他就是运筹帷幄的儒将。明人王圻《三才图会》中,周郎还是儒生扮相。但古人对于周瑜的想象并非完全只是一副模样。小说虽然并未出现阵前他与敌将交手情形,却亦或明或暗地敷以文武兼备的形象。譬如,多次提到周瑜在柴桑操练水师,蒋干盗书一节则描写他在帐中舞剑作歌,赤壁之战后依然戎马劳顿,最后还死于军旅之中。

  看小说刻本插图,周瑜的形象亦处文武两端,以清初大魁堂本(第四十四回至五十六回)为例,描绘周瑜形象的八幅插图,有身着铠甲的武将造型,有头戴纱帽的文官模样,还有文武参半的公子装束。其孰文孰武,想必從前的书贾和读者也拿捏不定。后来京剧中周瑜倒往往是武生造型,现在电视剧中干脆成了戎甲上阵的角色。

  不必说,“书生拜大将”的陆逊无疑是文职将军,虽说早年讨伐山越亦曾任武职。但毕竟是幕府出身,《吴志》本传尽写其韬略,却未抒骁勇之慨。小说刻画陆逊,重点亦在谋略与指挥,但同时从另一方面表现其身先士卒。如猇亭之战,刘备败退时,“陆逊引大军,从山谷中杀来”。这不是一句虚言,书里写他一直往西追到鱼腹浦,陷入诸葛亮堆石布下的八阵图,差点葬身其中(第八十四回)。如此冲冲杀杀,不惮风险,完全不像是文弱书生。小说家的意图很明显,陆逊须有别于诸葛亮那种坐四轮车摇羽毛扇的统帅。

  至于姜维、邓艾、钟会,《三国志》传述他们屡经征战,皆以庙筭或战术谋略见胜,实不像是弓马娴熟之辈。按各传:姜维自幼“好郑氏学”,且“乐学不倦”;邓艾由都尉学士出身,崇尚“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钟会“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世说·文学篇》称其著书论才性,《隋书·经籍志》著录其易学著作),可谓皆有文学。姜维洮阳大战《三国演义》清初大魁堂本插图

  然而,小说屡屡写到姜维挺枪纵马的场面,武功亦自不劣。邓艾、钟会二人是否具有阵前技击功夫不好说,小说对此采用模糊叙述(如邓艾与姜维有对阵机会,双方却放弃了,后来变成了斗阵法),倒是写他们一再引兵上阵,武将形象几至呼之欲出。对于他们几个,小说家以想象(亦假以读者想象)作渲染,多多少少实现了戎装化改造。



  自第九十一回诸葛亮出师祁山之后,以骁勇著称的一二流战将剩下不多了。三国后期,将军的变迁呈现为智者的精武趋势,姜维、邓艾、钟会就是这类将帅与军师合为一体的人物。姜维北伐不成,邓艾、钟会终结了汉室余脉。这些从自身开始武装的先知,惊心动魄的交互绝杀,决定了历史走向。此中曲折地表达了《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英雄史观。小说家亦如同宋明士大夫好作韬钤阔论,而内心自是痛感武道废弛。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拥有武装的先知都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这说的是智者谋事也要靠枪杆子,但罗贯中的历史情怀更在于精神武装,将榜样的力量寄予若干能攻善战的“万人敌”。《三国志》所谓“万人敌”,自是关张之俦,而早先在太史公那儿,这字眼反倒是另一番意思—“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本纪》)那是喻作兵法和谋略,强调头脑制胜。

  将军的故事如何书写,不同文本各有其旨,而如何平衡“文武”之道,后来成了小说家的一个心结。

  二○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

  二○一八年十一月十日改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