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2.暨南大学,广东广州 516032)
清代,铁观音随着安溪移民来到台湾,后扎根在文山木栅。木栅铁观音以出口东南亚为主,受到越南、泰国等南洋市场的欢迎,因不受殖民政府压制,遂得以夹缝发展。因铁观音品种的优异性,受到台北州农会的注意,鼓励木栅地区推广铁观音,木栅也因此成为了铁观音的第二故乡。至日据台湾中后期,铁观音的种植已经从文山郡向整个台北州扩展,成为台湾乌龙茶中独树一帜的地方名茶。
关于木栅铁观音,已有学者开展了前期的研究,如廖紫均在其《木栅铁观音的茶味传承与变迁》[1]一文中,指出虽然木栅铁观音已经成为木栅的特色茶和地方指标,但木栅铁观音如今面临着技艺传承和延续的困难,并通过总结当前种植、经营销售模式来探讨未来木栅铁观音的发展方向。此外,廖紫均在另外一文《地方特色茶与茶产业的延续与传承:以木栅铁观音茶区为例》[2]中,以木栅猫空茶区为例,指出在茶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存和延续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同时还必须整合木栅铁观音在历史文化、滋味、香气等各方面的特色,结合观光业,形成特色茶产业,才能发展长久。范增平在其《台湾茶业发展史》[3]一书中也对木栅铁观音的由来做了简要叙述。赵祐志在其《台北最早的茶乡——深坑初探》[4]一文中,从人口、宗教、经济几个方面来探讨了深坑地区的茶业发展史。以上研究及其相关记载,尽管都有记载木栅的茶业和铁观音的由来,但普遍缺乏考证,尤其缺少对日据时期木栅铁观音的变迁论述,正是本文研究探讨的内容。
一、清代木栅的铁观音
清代时,木栅隶属拳山堡,后拳山堡更名为文山堡。木栅一带多山地、丘陵,常年温度保持在茶树适宜生长的15~30度内,降雨量多,且大多时候是细雨弥漫,湿度大,为优质茶树生长所需漫射光提供了难得的自然条件,加之土壤肥沃,呈酸性,砾质土壤排水良好,均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异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造就了文山茶的优异品质。清代福建人多地少,自康熙以来,不少泉州、安溪、漳州等地百姓纷纷渡海来台开垦,且拖家带口,逐渐定居下来。台北文山木栅地区的移民,大多来自泉州、安溪一带的百姓,这些移民也将家乡的特产物种如地瓜、芋头和茶苗等带到台湾种植,也因此促进了当地茶业的发展。据学者对茶园契约的研究,已发现文山地区最早的茶园契约文书是乾隆四十九年(1874),地点为“拳山堡内湖庄南势阿泉坑中洲仔”[5],而当时木栅地区又名内湖庄,可知当时植茶成为移民经营的产业之一,且已用于交易买卖。至乾隆末年,木栅和深坑两地已经开垦完毕,植茶逐渐兴盛起来,据日人调查报告指出:“嘉庆24年(1819),(文山堡)十五份庄及深坑街等之农家,自福建省武夷山及北溪地方,持回茶苗栽培,种植后不久,本岛茶业渐次发展,且除近邻诸庄栽培外,又远传播新竹县等种植,又有名之摆接堡亦由本堡移植者。”[6]可知,木栅地区,乾隆年间已有植茶,成为台北地区最早植茶地区之一,并向周边的八里岔堡、海山堡、桃涧堡、新竹县等地传播,是台北地区最重要的茶业资源发源地。
安溪的铁观音具体什么时候移栽台湾,尚未有定论。据《新店县志》记载,泉州府安溪县人刘秉盛(1734~1816),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随兄长渡海来台湾淡水港,后进入新店溪,于文山堡十五份开垦种植茶树、水稻等,后到艋舺学习贸易,“因其故乡山坪以种茶为业,故转而经营茶业之买卖,加以依照家乡炒茶技术,制成之茶叶顺口甘甜,其中尤以铁观音茶博取洋人之喜爱,再者货真价实,取信于洋人,故指定购买“刘记”茶叶的订单不断进。”[7]然而,据1905 年《台湾日日新报》记载,有福建武夷的铁观音奇种在台湾新竹售卖[8],由此可断定,至少在光绪年间,大陆铁观音已售卖至对岸的台湾。
推论可知,铁观音发源于福建安溪县,且至少在清光绪年间,大陆铁观音已售卖至台湾,并随着移民渡海来台,并载植在台湾北部地区。
二、日据时期的木栅铁观音
日据期间,木栅分别隶属景尾办务署、深坑厅。光复后,成立木栅乡,后并入台北市,成为台北市的一个区——木栅区。1980年,木栅区与景美区合并成为台北市的文山区,直至今日。[9](一)安溪铁观音传入木栅
1918年,《台湾之茶业》连续刊载了铃木三彦五篇关于台北厅茶业的调查报告,对当时木栅栽培的茶树品种做了汇报,其中深坑支厅(包含当时木栅东部陂内坑地方)方面,当地青心种占到八成五,其他则还有软枝乌龙、硬枝乌龙、臭青仔、白毛猴、莳茶等品种;而新店支厅(包含当时木栅西部内湖地方)方面,则当地青心种占到六成,长叶红心种占到一成,其他则是短叶红心、竹叶、枝兰、埔心、大叶乌龙、柑仔(黄柑)乌油、莳茶等[10]。但是,至1937 年,深坑庄(当时木栅、深坑两地隶属文山郡深坑庄)已经不再推广种植莳茶品种,而改推广种植一些优异品种如青心大冇、青心早种、潘旺种、铁观音等。据调查报告指出,台北州共栽种了63个茶树品种,其中文山郡主要栽种了19 个品种,包括青心乌龙、白毛猴、大叶乌龙、青心大冇、猫耳、枝兰、柑仔、大湖尾种、红尾仔、青心早种、潘旺种、桃仁、桃仁乌、大叶乌、臭青子、黑面早种、竹叶红心、铁观音等[11]。由此可知,青心乌龙等品种已较早在文山地区推广,而铁观音品种的引进,更加丰富和提升了文山茶的种类与品质。铁观音传入台北文山木栅的时间,据《文山区志》介绍,提到木栅樟湖人张迺妙1895 年回福建安溪祭祖时,就首次带回了安溪的铁观音茶苗。张廼妙“在返乡祭祖第二年(1895),因回安溪探亲,嗜到铁观音芳香甘醇滋味,遂要了12 株,回台后种于屋后左上方石崖缝间。次年(1896)他再至安溪,正式引进千株铁观音茶苗。后来文山茶业公司负责人张德明,时任木栅区长,善于饮茶,知道铁观音的好处,便请张廼妙回安溪取铁观音茶苗,张廼妙偕同宗张廼乾,于1919年回安溪购回3000构铁观音茶苗。返台后,张德明将这些茶苗种于木栅公学校对面山上,繁殖以后再分配给木栅茶农种植。”[12]可知,《文山区志》认为铁观音引进木栅的时间为1895年,1919年又从安溪购进3000株茶苗,种植在木栅公学校对面山上。然而,据1917年《台湾日日新报》记载,制茶金奖获得者张廼妙,正在培育和繁殖来自中国的最优秀的茶树——铁观音[13]。可知,张廼妙早在1917年之前已从福建安溪引进了铁观音品种,且已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因此可确定的是,早在1917年以前,张廼妙已经在木栅培育和栽植铁观音,且获得一定的成效,受到当时木栅区长兼文山茶业公司负责人张德明的重视,并委托张氏从安溪购入铁观音茶苗,从而开启了木栅铁观音培育和种植的高潮。之后,茶苗被进一步繁育,并分种给木栅周边的茶农,成为台北地区第一个专门培育铁观音的地区。又,文山木栅、深坑就与福建安溪几乎处于同一纬度,气候条件尤适栽茶,为铁观音在文山地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安溪铁观音在木栅的发展
自木栅引进铁观音后,铁观音得到台北农会的注意,并主动从大陆引进茶苗和推广种植,其原因是铁观音以出口南洋地区为主,受到广泛的欢迎,且符合殖民政府“南进”输出资本的需要,也促使殖民政府在木栅及其周边地区推广铁观音,并聘请大陆茶师来台传授制茶技艺。1.铁观音栽植地域不断扩大
1917 年至1919 年间,文山木栅地区大量引进安溪的铁观音茶苗,并种植于木栅公学校对面山上。此后,作为引进铁观音茶苗的木栅茶业公司,一方面积极培育和种植铁观音,一方面向文山郡周边地区推广该品种,台北州各地已开始少量培育铁观音。据报道称:“文山郡深坑庄木栅茶业公司,自创立至今,历十余年间,为当地茶业改良中心机构,如率先施设阶级茶园,或由对岸原产地输入铁观音茶苗,增殖普及。于今该茶种,殆遍州下各地。”[14]另外,铁观音亦是南洋地区华侨最喜爱的乌龙茶之一,深受南洋市场的欢迎,其年产值约为五万美元,三井茶业公司曾将该品种的样品送到南洋各地,在暹罗受到好评,台湾农会亦希望在台湾大力推广铁观音的种植,并聘请邀请厦门的王贤老师来台讲习铁观音的栽培与制法[15]。可知,铁观音在台北州农会的积极推动下,一方面铁观音栽植的区域逐渐扩大,同时积极提升农民的制茶法,以便将来更好的占领南洋市场。
在此背景下,基隆郡瑞芳庄亦开始引进红心铁观音,据报道称:“瑞芳庄茶业振兴计划,本于郡州指导,企图积极的普及,成绩大向上,就中如四角亭茶业公司。特制铁观音,由来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自栽培以来,发育顺调,故者番特聘茶师焙制,既其制品,据一般批评,确不逊色于原地产。日前督府对此茶种,委托压条奖励,尔后欲以此茶苗,普奖于岛内,庄产业振兴上。得此,名产品更增一层光明云。”[16]由此可知,铁观音早期引进台湾,主要在文山的木栅地区,并逐渐向文山郡周边扩展,乃至整个台北州均有一定量的栽植,此外台北州农会还给予栽植“奖励”,鼓励改善焙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铁观音品种在台北地区的传播。尽管如此,铁观音的推广种植,依然较为缓慢,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铁观音天生贵气。张廼妙茶师纪念馆在培育铁观音的体会时指出:“它的树龄比任何茶树都短,又难照顾,土地过于肥沃不合宜,贫瘠靠施肥也不好等等。铁观音茶树枝条斜生,占地广,产量少;生产成本自然高。茶叶天生组织特异,制作技术过程稍减或偏差,其‘铁观音黌’不见了,抑黄金般的汁浆失去滑润度,或变成褐色色泽又不对了。故此,茶农若不是有高度喜爱它的独特性和稀罕性者,很快就会放弃它,而改种其他种类茶的。”[17]其二,青心乌龙品种在文山木栅、深坑的种植已经较为广泛和成熟,且直至1938 年,关于铁观音品种的调查及其科研试验成果发表依然不多见[18],这些均对铁观音品种的推广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总之,铁观音的栽培推广,整个日据时期依然较为缓慢,主要还是集中文山木栅、基隆瑞芳等地。
2.改良铁观音制法
由于花香包种茶主要出口爪哇,而铁观音则受到暹罗的好评,因此殖民政府积极推动铁观音的栽植,并鼓励茶农改善制茶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并借助当地望族张德明及其木栅茶业公司作为制茶技术培训中心,不时举办制茶讲习会、茶叶品评会等,推广铁观音制茶法。据1919年报道,“台北厅石渡技师,新店歧部支厅长,偕文山堡木栅区长张德明氏,以外茶业者十数人,同往桃园厅下安平镇,视察制茶会社工场制造、状况方法,又得当事之人,详为说明,大有心得。此后或能利用木栅新创设之茶业公司,认真试为改良制造,则此行利益不少矣。”[19]可知,木栅区区长张德明受殖民政府邀请,参观安平镇制茶会社工场制造情况,并创设木栅茶业公司,学习和推广平镇制茶技术,并将来作为对外宣传制茶技术的示范基地。其后的1921年,在文山深坑举办的茶叶品评会上,殖民政府对木栅茶业公司委以重任,据报道称:“当茶业公司,自初输入铁观音之佳种,配诸公司员栽种,是体督府之意。又栽培制造,从新改良,成绩著著向上。观此番所受赏之上茶,足证其实。愿诸公司员,及在席茶业关者,转相宣传督府之留意所在,力以改良茶业,则他日所出制品,何难与印度锡兰爪茶争胜哉。”[20]可知,殖民政府一方面对木栅茶业公司从大陆引进铁观音表示赞赏,同时要求积极改良栽培和制造方法,努力开拓南洋市场。
为此,台北州农会以木栅茶业公司为制茶示范基地,聘请大陆茶师来台讲授铁观音制茶法,据报道称:“台北州农会,宫永荣治氏,前顷出张中华民国,视察各地茶产地,并招聘茶制造技术者,于文山郡下茶业工场,焙制结果,成绩良好,爰订来二十日起三日间,假文山郡深坑庄木栅文山茶业株式会社制茶工场,开华茶制造讲习会……铁观音及武夷茶制造,台北州制茶教师王贤氏。讲习会员二十名。又来二十五日起二周间,于七星郡南港大坑制造讲习所,开秋茶制造讲习会,就铁观音及武夷茶讲习,会员三十名,概系郡街茶业关系技术员云。”[21]可知,台北州农会邀请大陆茶师王贤来台讲授铁观音、武夷茶等制茶法,讲习地点均是台北州地区包种茶的著名产地,其一是文山木栅,其二是南港大坑。由此可推知了解,当时铁观音品种亦已经在南港一带栽植,且茶农希望通过制茶讲习,能进一步提升铁观音的制茶技术。此外,除了文山、南港地区外,基隆郡的金山庄、瑞芳庄等亦有栽植铁观音,台北州农会亦在该地宣传示范铁观音制茶法,据报道称:“台北州农会,为州下茶业笃农家,制茶技术向上。订来八月九日起三日,假金山庄金山茶业组合,开笃农家讲习会……第二日午前七时至正午红茶制造实演及讲话,午后一时至三时,中华民国茶业视察谈(台北州技手宫永荣治氏)。三时至五时,就铁观音即武夷茶制造法(台北州制茶教师),同夜七时至九时,开农事恳谈会。”[22]可知,台北州农会邀请了制茶师就铁观音制焙制方法,与当地街庄技术员进行了交流和切磋。
另外,“中央研究所”平镇茶业试验支所于1930 年研制了茶叶的半球形制法,该制法发明人之一的谷村技师受木栅茶业公司的邀请,介绍茶叶球形制法的新发明,据报道称:“木栅茶业公司,即托州农会,欲往同支所讲习,谷村技师爰自四月二十六日三日,在公司讲习。州宫永技手,郡原口技手,张农会技手临场,讲习员十三名,多系制茶巡回教师,此为新研究,于制茶界,为之一大冲动,包种茶将来或成为球也。”[23]此后,大稻埕福记茶行王泰友与来自安溪的王德二人,将大陆铁观音的布球制法传入台湾,分别于1946年和1969年两次到访木栅,并传授安溪铁观音的布球制法[24],尽管文山地区包种茶仍然保持着条形,但铁观音则采用了布球制法,由原来的条状改制成颗粒状,且仍然保持着40-50%发酵度。
总之,木栅自引进铁观音后,由于品种的特异性和优异性,受到殖民政府、台北州农会的注意,并积极推广之,并以木栅茶业公司作为示范点,一方面积极邀请大陆茶师来台进行讲习和培训学员,一方面积极将平镇茶业试验支所的科研成果进行发表和讲习,推广半球形制茶法,还有来自大陆的王泰友和王德将布球制法用于制作铁观音,不仅有助于提升品质,而且有利于保存和运输。
3.成立茶业组合推广铁观音
据1939年的统计,文山郡共计有20家茶业组合,分别分布在新店庄(9家)、深坑庄(2家)、坪林庄(5 家)、石碇庄(4 家)。[25]其中,文山郡深坑庄共计2 家组合,分别是木栅茶业公司和深坑茶业组合。
深坑厅向来以茶产业闻名,茶业是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因此,日本殖民当局积极推动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鼓吹成立组合的利益所在。在这个大背景下,文山郡下纷纷成立各种茶业组合,其成立木栅茶业组合于1919年被提上日程。据短讯报道称:“文山堡内各种产业,以茶为大宗而无其特殊组合,以谋统一改良更张,此番木栅区长张德明氏,联络诸有力茶户茶商,认真鼓舞创设,附近一带茶户茶商,共以此举适合机宜,翕然向风,现正准备一切,近且成立矣。”[26]可知,提议人为当时的木栅区区长张德明,且木栅茶业组合亦于1919年3月时日正式成立,而同年张德明委托张廼妙从安溪购回3000株茶苗,并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1922年,张德明过世[27],其子张福堂于同年十一月接任木栅茶业公司负责人,接过其父亲在茶业方面的事业,并担任深坑庄协议会员和木栅信用组合长,1927年7月升任深坑庄庄长[28]。张福堂任木栅茶业公司负责人期间,多次举办各种制茶讲习会,茶叶品评会、恳谈会等,相关报道极多,此处不细说。
1934 年至1935 年,木栅茶业公司组织了多场关于铁观音茶树品种的制茶讲习会和恳谈会,对于推广铁观音的种植和制茶技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当时《台湾日日新报》亦对此有肯定的评价:“文山郡深坑庄木栅茶业公司,自创立至今,历十余年间,为当地茶业改良中心机构,如率先施设阶级茶园,或由对岸原产地输入铁观音茶苗,增殖普及。于今该茶种,殆遍州下各地,此后将图红茶增产改良。”[29]由此可知,当时木栅茶业公司已经成为台湾铁观音重要的发源地和制茶技术改良中心。
此外,除了木栅茶业组合外,张福堂于1937年出任满洲向茶出荷组合理事[30],协助殖民政府将台湾茶输往满洲市场,又于1939年在台北市开设株式会社木栅茶业公司台北出张所(简称“木栅茶行”),进一步推广文山地区茶叶,对铁观音在台湾的推广种植,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总之,在殖民政府的推动下,文山郡各庄积极成立各种产业的组合,其中木栅区的组合成效最为显著,《文山郡役所管内概况》对此评价到:“文山郡产业组合是以信用兼营,共有八所,组合的营运效果及业务情况,以木栅组合,对各种事业设施最为普及,实续最为优良。”[31]木栅各种组合中,木栅茶业组合因为引进铁观音,成为本岛铁观音的发源地,同时积极协助台北州农会举办各类制茶讲习会、品评会和恳谈会,使得木栅茶业公司成为茶业改良中心和示范基地,极大地提升了文山地区茶业的品质和声价。
三、结论
台北木栅地区与福建安溪处于同一纬度区域,气候条件相似,土壤肥沃,且砾质土壤易于排水,十分适宜植茶。自清代以来,来自大陆福建、广东等地百姓移民台湾开垦,而进入文山开垦的移民主要来自泉州地区,也带来了安溪地区优良的茶树品种与制茶技术。铁观音大约于光绪年间或更早传入台湾,最迟1917年传入文山木栅地区。由于铁观音品种的优异性,受到殖民政府与台北州农会的注意,并对张廼妙的贡献进行表彰,鼓励地方大力种植铁观音。1919年,张德明成立木栅茶业组合,委托张廼妙从安溪大量购入铁观音茶苗,栽植在木栅公学校对面山上,之后分送茶农广泛种植,文山木栅也成为了铁观音的第二故乡。日据中期,殖民政府积极聘请内地著名茶师王贤来台讲习铁观音的栽植和制茶法,极大推动了铁观音在台湾的传播。然而,由于青心乌龙茶较早引入台湾且表现优异,成为了台湾最主要的栽植品种,对铁观音的传播与栽植产生一定的限制。因此,铁观音主要栽植在文山木栅,以及基隆瑞芳等一带。日据末期,平镇茶业试验支所谷村爱之助发明了半球形及球形茶叶制法。台湾光复后,安溪人王泰友及王德在木栅地区传授安溪铁观音的布斤球形制法,木栅铁观音也因此改制成球形的颗粒状,直至现今。注释:
[1]廖紫均:《木栅铁观音的茶味传承与变迁》,载自《2013〈茶与艺——坪林街角故事〉学术论坛论文集》,台北:台湾艺术大学,2013年,第53~68页。
[2]廖紫均:《地方特色茶与茶产业的延续与传承:以木栅铁观音茶区为例》,《华人应用人类学学刊》2014 年第3 卷第2期。
[3]范增平:《台湾茶业发展史》,台北: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1992年,第240~245页。
[4]赵祐志:《台北最早的茶乡—深坑初探》,《史学会刊》1991年第35期。
[5]林家成:《清代台北地区产茶地的社会与经济——以THDL 所藏契约文书为中心》,彰化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5页。
[6][日]藤江胜太郎:《台北外二县下茶业(台北、新竹、台中县茶业调查报告书)》,1897年。载徐英祥译:《日治时期台湾茶业调查报告译集》,台北市: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2014年,第40页。
[7]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应用史学研究所总编纂:《新店县志》,台北县新店市:北县新店市公所,2006年,第811页。
[8]不著撰人:《贩卖武夷》,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06年12月30日,第四版。
[9]林兴仁主修,盛清沂总纂:《台湾省台北县志(二)》卷二《疆域志》,引自《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地区第6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0年,第470~479页。
[10][日]铃木三彦:《台北厅下之茶业(二)》,《台湾之茶业》1918年第2卷第2期。
[11]台湾“总督府殖产局”:《台湾に於ける茶树栽培法》,台北市:台湾“总督府殖产局”,1937年,第112~125页。
[12]台北市文山区公所:《文山区志·经济篇》,2015年,https://wsdo.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FBA554430D3C6B3B。
[13]不著撰人:《木棚区の茶业》,《台湾日日新报》1917年8月7日,第二版。
[14]不著撰人:《木栅茶业公司合併会社》,《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2月1日,第八版。
[15]不著撰人:《高级趣味茶:铁观音の栽培》,《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5月2日,第五版。
[16]不著撰人:《铁观音茶苗蕃殖奖励》,《台湾日日新报》1933年9月19日,第四版。
[17]张贵富,张位宜《廼妙茶话》,台北市:张廼妙茶师纪念馆,2005年,第28~29页。
[18]不著撰人:《台湾茶评品会》,《台湾之茶业》,1938年第21卷第3期,载自徐英祥编译:《台湾日据时期茶业文献译集》,桃园县:台湾省茶叶改良场,1995年,第483~485页。
[19]不著撰人:《视察制茶续闻》,《台湾日日新报》1919年4月22日,第五版。
[20]不著撰人:《深坑品评会续报授赏式毕入札卖茶》,《台湾日日新报》1921年5月16日,第三版。
[21]不著撰人:《铁观音武夷茶制造讲习招聘对岸茶师》,《台湾日日新报》1934年8月16日,第四版。
[22]不著撰人:《台北州农会主催茶笃农家讲习会》,台湾日日新报,1934年7月24日,第四版。
[23]不著撰人:《平镇支所新研究》,《台湾之茶》1930年第14卷第2期。
[24]许贤瑶:《台湾包种茶论集》,台北市:乐学书局,2005年,第73~74页。
[25]台北州劝业课:《台北州茶业要览》,台北市:台北州劝业课,1939年,第4~8页。
[26]不著撰人:《木棚茶业组合》,《台湾日日新报》1919年3月2日,第六版。
[27]不著撰人:《张德明氏谢世》,《台湾日日新报》1921年11月23日,第六版。
[28]《张福堂》,台湾绅士名鉴,引自《台湾人物志》,网站链接:http://192.192.58.94:8080/whos2app/servlet/ShowSer vice?&path=ftimg/&title=07/0705002.pdf。
[29]不著撰人:《木栅茶业公司合併会社》,《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2月1日,第八版。
[30]不著撰人:《满洲向茶出荷组合》,《台湾日日新报》1937年3月26日,第三版。
[31]林能士总编纂,毛知砺等撰稿:《深坑乡志》,台北县深坑乡:北县深坑乡公所,1997年,第583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