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省漳州市,363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闽南高校要充分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将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增强校园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双提升。
一、价值逻辑: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高校文化,本质上是育人文化,是高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所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因校园文化的熏陶而对自我的文化构成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为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应随之拓展,闽南特色文化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也得以显现。(一)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闽南文化发源于中土,形成于闽南地区,以闽南方言、民间风俗、宗族文化等为表现形式,以重乡崇祖的家国情怀、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孝亲感恩的人生观、义利并举的价值取向[1]等为精神特征。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充分挖掘闽南文化的育人资源,发挥闽南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协同育人功能,不仅能激活闽南文化的内生动力,而且能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这对于闽南文化持续彰显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价值有着极大推动作用,为闽南文化传承保护奠定良好社会舆论基础。(二)有利于高校形成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高校设计校园文化体系架构,不仅要体现办学特色,更要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最大限度实现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功能。这有利于闽南文化传承与保护,助推高校形成鲜明文化底蕴,亮出地域名片,有效避免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化和趋同性,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三)有利于强化两岸一家的观念
闽南文化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与海峡对岸的台湾人民同根同祖。将闽南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建构,能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闽南历史、深刻了解两岸问题,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凝聚力,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两岸一家的认识。高校也能依托两岸相同的文化根基,加强文化、专业、学术、科研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共同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二、现实逻辑: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虽然学界对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大都从思政教育、历史文化、专业建设等角度展开阐述。将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进行研究探析却较少,相关融合渠道也未给出明确建议。目前,闽南地方高校已逐步开始探索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融合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给二者的深度融合形成一定阻滞。(一)对闽南文化的时代认同有待提升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元社会思潮不断涌入高校。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深受多种文化影响,曾经的闽南历史沧桑及文化积淀离他们甚远。且其在新媒体的使用中也可能存在多重身份的体验,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闽南传统价值认知、传统文化行为和艺术审美了解不足,从而忽视闽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文化认同,转而过多关注昙花一现的非主流文化。部分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重点聚焦于专业特色和现代文化培育,忽视了大学生在闽南传统文化创新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导致闽南文化的时代认同感不够强烈,文化育人成效不够显著。(二)对闽南文化的系统梳理有待完善
闽南地区实际上包含了福建厦门、漳州、泉州、龙岩新罗区及漳平部分地区。[3]目前高校对于闽南文化的教育局限于个别区域,对于闽南地区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教育内容相对碎片化。同时,教育的载体局限于学生活动,参与的主体大多为学生,教师参与度不高,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致使宣传教育还不成体系。如海棠戏剧社、大鼓凉伞研习社、闽南生育文化研习社等学生社团,专业化的指导老师还较为欠缺。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习得的闽南文化相对较为贫乏,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学习需求得不到较好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与成立闽南文化社团的初衷相背离。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势必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离,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于闽南文化的感知与注意。(三)对闽南文化的实践体验有待拓展
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多停留在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和了解,缺乏主动地、深层次地亲身体验,也就难以将闽南文化价值内化为个人内心的文化认同。闽南文化虽一再被提及,也无法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教育形式单一,育人要素融入不够,部分实践活动缺乏广度与深度,设计不符合实际,校园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融合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的现象。文化育人缺乏合力,学生对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实践体验不够强烈,必然会导致活动质量不高、反响不好的局面。三、实践逻辑:闽南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育人的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师生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是高校特色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为高校保持较强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专业文化、课堂文化等方面有机统一,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在倡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闽南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应结合闽南文化内涵,注重以文育人,弘扬主旋律,凸显办学特色,打造具有自身亮点的校园文化品牌,涵养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内涵。(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硬件设置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基础设施的总体布局、呈现风格、色彩选择等都能直接表现出高校的育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文化最好的“代言人”。闽南高校在统筹校园环境建设中,应把闽南文化元素与校园环境的有机融合作为设计亮点,提升校园文化整体品位,努力营造格调高雅的浓厚闽南味,助推闽南文化的传承。可以将红砖砌墙、红瓦铺顶、燕尾飞檐、马背蜿蜒的闽南红砖厝注入教学建筑中;可以将校史博物馆与闽南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学校与闽南地区的历史光影窥见时代的发展;也可以设置闽南文化长廊、闽南历史名人事迹展、闽南各类文化研习社等,把闽南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时时处处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建有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基地,开展社会服务和美育实践教学,传播闽南文化、塑造海丝精神;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充分挖掘闽南医学名人榜样,培育林巧稚式医药卫生人才,融合闽南古厝传统和漳州道地药材创建杏林学堂,传播闽南中医文化。(二)加强理论教学设计,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
高校要有清晰的定位和思路,结合学校不同的发展历程、历史背景和学科特色,把闽南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融入日常教学中。如闽南师范大学立足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设置闽南文化研究院,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闽南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理念推进闽南文化教育,编写面向中小学生的闽南文化通俗读本,开设南音、木偶、芗剧、大鼓凉伞等学生社团,闽南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丰富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闽南地方高校也可以尝试搭建道德讲堂、文化讲堂、励志讲堂、健康讲堂、校友讲堂等平台,开展闽南文化学术讲座。道德讲堂主要由教师讲授闽南历史人物和典范故事,文化讲堂主要由非遗传承人讲授闽南民俗和非遗文化,励志讲堂主要由品学兼优的闽南生源讲述家风家训和成长故事,健康讲堂主要由医务工作者讲述疫情背景下闽南药膳和保健常识,校友讲堂主要由闽南优秀校友讲述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拉进闽南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角度开展闽南文化教育。(三)加强主题实践活动,开拓学习交流视野
开展校园文化思政教育,需要理论学习与主题实践双管齐下,既要把闽南文化“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实地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实践体验远比教科书上的理论更生动、有趣,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举办的“瑰丽闽南——文化体验系列活动”邀请漳州木偶剧团、泉州艺术学校、泉州鲤城上村民艺队等文艺团体入校开展闽南优秀地方文化节目展演,形成独具闽南气息的风景线。高校也可以拓展第二课堂形式,结合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组织开展闽南文化实地调研。从漳州南靖土楼、龙海埭美古村、南安眉山乡观山村等探访闽南民间传统建筑,从漳州开漳圣王祖庙、厦门南普陀、泉州开元寺、湄洲岛妈祖庙等领略闽南宗教信仰和庙宇建筑,从厦门漆线雕、漳州八宝印泥、片仔癀、德化瓷器、惠安石雕等感受闽南风物,从陈元光陵墓、郑成功遗迹、蔡新故居、陈嘉庚故居、林巧稚故居等感悟历史名人的信仰与追求,从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李林烈士纪念馆、中国女排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等学习闽南儿女不屈的英雄事迹。闽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闽南文化研究部还创办了《闽南田野》学生杂志,专门刊发学生的闽南文化田野调查研究成果。通过现场教学实践,编写闽南见闻读本,进一步充实闽南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吸取闽南文化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闽南文化育人实效。(四)加强闽南文化宣传,构建立体推广平台
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挖掘闽南文化育人资源,注重宣传媒介的选择和闽南方言的运用,将官方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使文化宣传更通俗易懂、亲切自然、新潮生动。要突出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宣传中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学生接受信息的碎片化、具象化等特点与规律,主动运用新媒介新形式、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高地,营造出贴近青年生活、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形态。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形式,在传统媒介宣传的基础上开拓新媒体与闽南文化深度融合的模式。如利用图片、表情包、动漫、歌曲、短视频等形式,依托两微一端等平台及时推送闽南文化专题。同时,鼓励并倡导学生设计、开发、创作一些闽南文化创意产品,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和闽南文化、艺术审美等多重现代化理解和个体表达。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拍摄《中医药名师话节气——健康养生小课堂》,推出二十四节气养生视频,助推健康中国、健康福建、健康漳州发展;华侨大学台籍学生创作闽南语抗疫题材说唱歌曲,用音乐传递正能量,展现两岸同胞携手共渡难关的手足情谊。闽南师范大学推出《舌尖上的闽南味·漳州篇》系列视频,将弥散在味蕾中、雕刻在时光里的闽南饮食文化以鲜活的方式追忆儿时的古早味。地方高校应与时俱进,健全闽南文化育人模式,深化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综上,高校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需结合专业特色与区域文化特点,着力构建融合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体系,擦亮文化品牌,提高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闽南地方高校应围绕地方育人资源全方位挖掘利用、校园文化育人模块开发融合,通过理论宣传阐释、实践载体拓展、文化产品供给、网络渠道融合、校外资源协作等途径构建闽南文化优质供给牵引机制,推动形成协同联动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构建育人力量聚合机制,[4]增强学生对兼容并蓄、爱拼敢赢、爱国爱乡、义利并举等闽南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立历史潮头,切实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
注释:
[1]杨君玉:《闽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初探》,《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2]《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21/0325/c436975-32060836.html?ivk_sa=1024320u.
[3]周静、李艺宝:《闽南文化融入漳州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 年工作要点》,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203/t20220303_604031.html.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