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闽南区域休闲农业景观布局优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台文化研究 热度: 18122
张 梅 罗小青

  (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性农业大国,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经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三至七部分阐述了我国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彰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系统性和跨域融合性。同年九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篇《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中七、八、九章分别从“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和“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等国家层面对我国乡村建设提出规划指导。在此背景下,针对不同背景和区域的农村,进行地域文化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一、闽南区域休闲农业背景

闽南区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语言相同、地理相近、文化相似、发展历史同源而自发形成的一个文化区域,行政区划上包括泉州、漳州、厦门三市。早在“梁天监中”(约公元510年),闽地南部始有传统“郡县制”的郡级建制——梁安郡,大致是最早有明确建制的厦、漳、泉地域一体的人居社会构成。闽南区域地处东经116°~118°,北纬24°~26°之间,周围山脉的阻隔,使得三地与其他区域独立开来,形成一个靠山面海,在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区块,闽南人大多从中原移民而来,一脉相承的文化背景与本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融合造就了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人文生产生活景观,也造就了区域特色性极强的农业景观。由于融中原主流文化、闽越土著文化和海洋多样性文化于一体的闽南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辨识度和世界认同感。自然、人文相对均质的区域特性是打造闽南特色休闲农业区域品牌,构建区域休闲农业大旅游圈的天然载体,并于2007年成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据作者前期研究,我国农业在区位上存在东南和西北、中心城市周边和外围、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在农业布局、现代化和产业融合上等极差效应。而处于东南沿海的闽南区域,自宋朝以来因为交通海外的历史渊源,在经济支撑和产业变革上具有一定的引领性。故本文以闽南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旅游板块”理论分析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闽南区域特色品牌休闲农业圈,为提升休闲农业区块特性和产业面貌多样化提供探讨样本。

  闽南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的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其中漳州平原作为福建省内最大的平原,在适宜气候条件的滋润下,自古有“花果之乡”的称号。从东晋葛洪《抱扑子》中“南海晋安,九熟之稻”可推知不迟于东晋闽南区域已有双季稻种植。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宋元时期泉州已经形成了全国茶叶生产基地,漳州水果如荔枝、龙眼、柑、芭蕉举世闻名。随着“刺桐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繁荣的海洋经济也推动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秉承历史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成立闽南三角经济区时福建省还提出了“农业创汇”的战略。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带动,闽南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产业配套完善,休闲需求上升明显。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城市问题呼唤农业的多功能转型,其中休闲农业(Leisure agriculture)自19世纪中期从欧洲开始逐步辐射全世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发产生农业休闲行为,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在概念上还存在着分歧,与农业旅游(tourism agriculture或rural tourism )、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在翻译上和内涵上都还无明显的区隔。但其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载体,以休闲为目的的三大要素没有异议。30年发展过程中,从自发的摸索到政府的引导,从部分试点到全面开花,虽说产业庞大但多是单打独斗,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和布局。朱武华等人敏锐的从大量休闲农业单体的研究逐渐转向区域休闲农业群体的研究,在宏观尺度上,吴必虎研究了中国大中城市周边处观光休闲农业,发现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以及休闲农业80%分布在100公里之内的规律。顾小光等人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并据此提出了东部沿海农业旅游区、环渤海农业旅游区、中部农业旅游区、西南农业旅游区四大分区构想。中微观尺度上,邵小慧(等从数量分布、类型分析、空间分布三方面对海南省休闲农业点进行了定量研究,认为整体形成了两个聚居点(琼北、琼南)和一条线(东线)的布局。庄志梅等人运用软件对福州市休闲农业的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福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地数量呈现城市为中心距离而变化的规律。在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的休闲农业空间关系研究上,往往以国家、省为单位,而国家、省份会因内部地域文化差异而影响休闲农业的空间结构优化,故我们试着以闽南传统文化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空间优化研究。

二、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现状分析

由于闽南区域休闲农业涉及的点包括新农村、美丽乡村、休闲乡村、各种产业园、观光园、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循环生态体、休闲山庄、农家乐等,这种体量不一,核心要素不明的营业主体缺乏统计分析的条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其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场所大部分会依托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由于其申请条件一致,考核标准统一,适合做统计分析。

  

  表1: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示范点

(一)样本选择

截止2019年初,以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准,获取的样本数据包括:1.农业农村部、国家旅游局评审认定并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中国科协认定并公布的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3.福建农业信息网公布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农业信息网公布的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由于部分示范点既属于国家级又得到福建省和地方政府的认定,存在重复,因此通过对所有示范点按照认定时间先后顺序和等级认定排序进行去重处理,最终确定190个休闲农业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布为泉州市79家,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9家、省级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9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1家;厦门市共有60家,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2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2家;漳州市共有51家,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9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6家(具体地域分布如表1)。相对充分的样本,能够用来分析闽南区域休闲农业景点的空间特征。同时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认定在示范带动作用、经营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素质方面有严格要求,代表了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符合点轴系统理论中增长极的要求,以此作为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发展节点,具有代表性。

(二)样本分析

从单一的示范点数量来看,泉州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总量最多,厦门国家级示范点最多,很显然厦门占有发展层次的优势,而传统农业优势明显,土地面积最多和自然条件最好的漳州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层次上都位于闽南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末位(表2)。显示出闽南休闲农业的当前配置虽以传统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载体,其关注要素明显异于传统农业所关注的土地面积、产业规模、农产品种和就业规模等。根据休闲农业近十年逐步规范化的过程来看,我们发现休闲农业关注的主要关注点为:休闲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现代化和配套化、休闲农业建设创意以及产业融合等问题,它的需求更多考量的是资源配套、创意水平、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等与现代化水平和执政能力息息相关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完全依赖现代化的区域休闲农业难以纵深性发展,这时现代化进程偏慢的区域由于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往往具有发展优势。基于此,我们认为打破闽南文化生态区域内行政格局形成区域內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二十字方针,达到乡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表2: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示范点分布密度

  

  图1:闽南区域内三市国家级、省级、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比较

  表2和图1表明,厦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在闽南区域处于领头地位,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密度达到0.00941,也就是差不多每百平方公里有一个全国示范点,如果打通级别差异,加上省、市示范点密度达0.04,也就是每25平方公里有1个农业示范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休闲农业的主要消费者以邻近城市居民为主,而厦门市的常住人口为401万,每15万人拥有一个农业示范点,显然布点相对密集,不拓展邻近漳、泉消费者,会出现供给过剩的局面。而末位漳州休闲农业的国家示范点和全部示范点密度分别为0.0047和0.0039,分别是厦门市的二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当我们打破空间距离和级别差异,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示范点密度为0.0073,也就是每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有0.7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剔除掉市区面积和其他产业配套区域,现有布局点已经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从空间距离来看,邻近点空间距离40公里范围以内,也就是任何一个县市中心城市范围40公里内就有一个示范点(图2)。

  

  图2:闽南区域休闲农业核密度图

  通过ArcGIS 10.2的核密度工具测定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密度,生成休闲农业核密度图2,由图2可知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以市场和景区为依托,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形成三大集聚区,厦门休闲农业空间密度最大,泉州次之,漳州最小;休闲农业等级质量厦门大于泉州大于漳州;闽南区域南部的平和、云霄、诏安等地的休闲农业数量少,质量低,总体空间分布与市场密切相关。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集聚在厦门市周边,示范点数量呈距离衰减特征,并且3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除惠安县2个外,均分布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交汇处,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依托特征。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呈环城带状集聚分布和环土楼景区带状集聚分布两大特征。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集聚在城市边缘区,集中在泉州西北部的安溪、永春、德化,漳州西南部的南靖、平和等地。由此可见,闽南区域休闲农业示范点在数量和质量的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厦门为核心,休闲农业等级质量和数量随距离递减的核心—边缘结构,构成厦门市区周边国家级休闲农业集聚区、泉州市及漳州市区周边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区,闽南区域边缘市级休闲农业集聚区的梯度空间发展格局。综上可知,闽南局域内的休闲农业布局点无论是数量还是空间上都已经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规模扩大的需求已经转化成内部资源整合和差异化纵深品牌化发展的需求,同时根据近年来厦门乡村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细分来看,周边区域已经辐射300公里外的三明,因此利用区域内资源进行产品整合,从而将原先单个休闲旅游示范点变为全国旅游目的区域品牌势在必行。

三、闽南区域休闲农业布局优化



  图3 弗里德曼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进图

  依据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图3),闽南区域休闲农业正处于极化凝聚式发展向放射扩展式发展的过渡阶段。实现闽南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应先过渡到放射扩展式发展阶段,最终形成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空间结构。我们尝试用板块旅游理论,根据阎友兵等人提出旅游圈发展、辐射、扩展的第二种模式,即以不同的核心、不同的优势资源地为中心,形成小型环圈,环环相扣,辐射发展模式,结合《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对闽南区域休闲农业划分为休闲农业环城游憩板块、环土楼景区板块、沿海休闲渔业板块、山区休闲森林板块,并优化各板块间的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资金网络等联系通道,适当抑制一级板块的极化效应,增强一级板块向二级板块、二级板块向三级板块的涓滴效应,带动二级、三级板块的发展,缩小一、二、三级板块的差距。最终打造成高水平均衡发展闽南休闲农业大旅游圈,形成区域特色品牌。“板块旅游”理论是将“旅游地系统”与“点—轴系统”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分析旅游空间的结构模型,汪德根等人于2005年首次提出。旅游地系统是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由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对外通道和区内连结通道四要素组成。点轴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轴旅游”的区域结构模式结合旅游地系统,进一步发展为“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其空间结构模式也先后运用到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江苏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中。“板块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定“节点”,即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地城镇,或由地区经济要素内聚而形成的“中心节点”,是区域内人口和各种职能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和增长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受节点吸引或辐射影响的腹地则形成“域面”,即板块内各级旅游地系统;三是由交通线状等基础设施形成了“路径”或“通道”,“通道”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区域内的交通将核心节点与周边节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地系统;二是通过交通线由区域内向外延伸,将各级旅游地系统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各级旅游地系统的横向联系,使原来相互独立的各级旅游地系统空间网络化,从而组合成旅游板块,形成多点辐射和多个城市为旅游中心的,“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一)一级板块:环城区板块

闽南区域由于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集聚在厦门、漳州、泉州的交汇区,主要布局在厦门市的5个区,因此以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为一级节点,以连接厦漳泉的联系通道:漳—厦—泉高速公路为一级发展轴,以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主要吸引物,形成优质的环城游憩休闲农业板块,辐射集美、同安、海沧、翔安、长泰、南安、晋江等区域,为厦门、泉州、漳州的市民提供优质的农业科普教育、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等优质服务。

(二)二级板块:环土楼景区板块

省级休闲农业主要延土楼景区集聚分布,因此以南靖土楼景区为二级节点,以漳州到龙岩的高速公路为二级发展轴,以沿线的“云水谣”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以及以土楼景区为核心的8个南靖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华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平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吸引物,辐射带动南靖、平和、华安3个县,依托3县的土楼资源,打造土楼区休闲农业特色品牌,让游客体验土楼民宿风情,山水田园风貌和农事活动。

(三)二级板块:沿海休闲渔业板块

闽南海岸线曲折,滨海休闲资源丰富,东山的海鲜、惠安的崇武古城、石狮的永宁古镇远近闻名。闽南沿海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众多,有厦门小嶝休闲渔村、晋江金井镇围头战地文化休闲渔村、惠安大岞村、惠安县下坑村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以沿海的晋江市为一级节点,东山县、惠安县为二级节点,以连接东山、晋江、惠安的海岸线为发展轴,以区内的滨海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吸引物,由晋江市向南、向北梯度开发,打造海上游钓园、观赏渔业基地、海洋文化体验园等休闲渔业项目,辐射东山县、龙海市、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等地区,提升漳州市南部休闲农业品质和数量。闽南沿海地区南北跨度较大,区域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存在细微差异,休闲渔业项目的要结合地域特色,形成极具闽南特色的沿海休闲渔业密集圈。

(四)三级板块—山区休闲森林板块

市级休闲农业集聚在闽南边缘区域,以安溪、永春、德化为主,这三地的森林覆盖率高,尤其是德化,森林覆盖率达77.3%,有众多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安溪以茶园著名,有安溪县中闽魏氏茶庄园、安溪县添寿福地茶庄园等省市级示范点,北溪生态旅游区(永春)、国宝云龙谷(德化)等生态休闲农业项目。因此,以安溪、永春、德化为三级发展节点,以沿线的泉州到德化的公路为三级级发展轴,依托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发展集观赏、休闲、科普、探险、康体、健身等为一体的休闲森林项目,构建山区休闲森林板块。

  注释:

  [1][4]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第2期。

  [2]陈凯峰:《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社会文化渊源》,《城乡建设》2011年第10期。

  [3]袁柏瑞:《试论闽南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工程学报》1987年第2期。

  [5]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第2期;张舒:《湖北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

  [6]朱华武、张好记、傅志强、袁正乔、张剑、陈明、黄璜:《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经济地理》2013年第6期。

  [7]吴必虎、黄琢玮、殷柏慧:《中国城郊型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研究》,《中国地理学会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台湾台中健康暨管理学院、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8]顾小光、汪德根:《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于全国35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7期。

  [9]邵小慧、辛建荣、熊庆蓉、刘红霞:《海南休闲农业点布局特征及发展策略》,《开放导报》2013年第5期。

  [10]庄智梅、张振海、黄跃东:《福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台湾农业探索》2010年第2期。

  [11]张梅:《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和实践范式的建构》,《农业经济和技术管理》2019年第10期。

  [12]Friedman J 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Venezuela.Cambridge:MIT Press,1966.

  [13]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4][17][21]汪德根、陆林:《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6期。

  [15]Gunn C A.Tourism Planning.New York:Taylor &Francis,1988.

  [16]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8]汪德根、刘昌雪:《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品”发展 战略》,《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第5期。

  [19]汪德根、牛玉、陈田、陆林、唐承财:《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资源科学》2015年第3期。

  [20]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