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龚景瀚仕宦甘陇的二元心态——以《澹静斋诗钞》为中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台文化研究 热度: 21152
马国云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龚景瀚(1747~1802),字惟广,号海峰,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龚氏一族诗书传家,崇文重教,明清以来家声不坠,代有闻人。如四世祖龚福为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官至翰林院检讨;七世祖龚用卿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尝出使朝鲜,撰有《使朝鲜录》。景瀚曾祖龚其裕,任江西瑞州府通判、吉安知府、河南怀庆知府,终于两淮盐运使;祖父龚嵘,先后任余杭知县、赵州知州、松江知府;父龚一发,官河南知县,历宜阳,密县、林县,虞城四县,后擢云南镇南知州。和祖辈们一样,景瀚亦走读书仕进之路,《清史稿》详细记录了景瀚的经历,乾隆三十三年(1768)乡试第三,中举人;三十六年中进士第,归班铨选;三十八年,丁父忧,教授乡里,任凤山书院主讲近十年。四十九年,选授甘肃靖远知县,未抵任,即委权中卫;五十二年,调平凉县知县,前后四年,多政绩;五十五年,调任固原;五十七年擢循化厅同知;五十九年,迁陕西邠州。嘉庆元年(1796),以功擢庆阳知府;三年任兰州知府;七年,以疾卒于京师。按《清史稿·地理志》,甘肃“东至陕西,及鄜州、邠州;南至四川保宁、龙安;西南至青海;北至阿拉善、额济纳二旗……领兰州、巩昌、平凉、庆阳、宁夏、甘州、凉州、西宁八府,泾、秦、阶、肃、安西五直隶州。”除却嘉庆二年至三年短暂入川平白莲教起义,景瀚所有的仕宦经历集中于甘陇地区。

  龚景瀚自幼聪慧,遍涉经史,“承家学,幼即知名。大学士朱珪督闽学,激赏之。”张世法《澹静斋诗钞》序道:“平凉明府龚海峰以能诗名……忠孝、礼乐、文章酝酿于胸怀,吞吐于喉舌。”秦金门跋云:“不事矫揉雕饰,性真激发,冲口成章,诸体毕备。”其逝后,其子龚式谷裒辑景瀚诗文,分别辑为《澹静斋诗钞》六卷、《澹静斋文钞》八卷。此外景瀚于儒学典制亦有研究,有《孔志》三卷、《邶风说》二卷、《离骚笺》二卷、《祭仪考》四卷、《说祼》二卷等行世。

  甘陇任上,景瀚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后收于《澹静斋诗钞》三至六卷。透过这些诗歌,世人不仅可以了解诗人仕宦的经历,亦可窥见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回归故土山林的诉求

儒家有“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之说,自古以来,士人或“现”或“隐”,处于其中一端,或处于汲汲于一端之途,几乎概莫能外。故“隐士的历史,应该和‘官僚’的历史一样久远,应该是自从有了‘官僚’,同时也就有了‘隐士’”。魏晋时期,陶潜归园田居,采菊东篱,后成为归隐的代名词。袁行霈先生曾有论断:“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诗)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对节操的坚守,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历朝历代无论治世还是乱世,无论公卿抑或布衣,归耕山林之士代不乏人,更遑论意欲山隐之人。三十七岁时,龚景瀚告别故乡福州,长途跋涉到达靖远,开始了基层官员的仕宦生涯。此后,景瀚四处奔波,作客他乡,但他依然对故土念念不忘,却再无机会踏上故土,直至卒于京师。他志在山林的诉求成为其诗歌的主要情感之一。

  甘陇任之前,景瀚曾出门远游,他自言:“行踪遍南北,海内几交游。”如他曾寓居河南,时龚一发任职河南,景瀚有诗注曰:“虞城距黄河十五里,余以丁丑至,癸未归,甲午复寓其地月余。”其他亦有《襄阳道中》《南昌集感》《过定远有怀明初诸功臣》《侍家大人至密云作》等诗,诗题即示其行踪。年少时,景瀚入京应试,醉酒之后吐露心声,《林育万、于宣、长实、梁斯志、斯明、斯仪招饮寓斋,醉后戏作》:“家在闽南身在北,今日欲归归不得。相逢尽道归去早,归早何如不来好。岁复岁兮今人老,可怜往来长安道。”可见景瀚对故乡的眷恋之意在其年少之时已露端倪。再看其仕宦前的数例,《重阳》:“征途将万里,节序已重阳。摇落秋为气,参差菊有芳。归心托鸿雁,乡思入潇湘(诗注:时家慈及眷属皆在楚)。强欲登高去,愁来不可忘。”《除夕(其一)》:“今宵有归梦,应在潇湘边。”《除夕(其二)》:“孤灯度遥夕,今节有乡心。”其在甘陇任上十几年,亦曾多次表达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送陶少府为文调任玉门,次周鲁瞻韵》:“轩冕非吾志,山林有夙缘。”《张同溪示所作都中见怀诗,次韵奉答》:“宦情薄似纱,归兴浓于酒。”《祀灶》:“不愿高官与厚禄,不愿腴田与华屋,公私逋累一时清,但愿归山啜薄粥。”再如《送林八长实之安徽》:“吾闻远行乐,不如归故乡。”“归去诚良计。”“吾意在林坰。”《和小岘山人见怀》:“只合抽身去,归耕百亩田。”此诗作于嘉庆三年,景瀚已在任上十四年,回归山林之意甚明。景瀚为何身在仕宦,却念念不忘故土,对山林田园充满向往,除了早年就有的志趣之外,甘陇任上又有着具体的原因。

  首先是陌生环境的不适。甘陇地区地形复杂,如高山、盆地、沙漠和戈壁等,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而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温暖湿润,两地气候环境迥异。景瀚到任后,在靖远、平凉、中卫等地游宦,“瘠土连荒碛,冲途控极边”的环境让他感受深刻。甘陇冬季严寒,《崇信归途遇大风雪》:“昨朝雨,今朝雪,拽兵原上行人绝。朔风打面劲如铁,冰骨棱棱割肤裂。马行十步九回头,金鞭敲断手指折。”崇信署中归来何等艰辛。《雨过六盘抵隆德》:“车轮轧轧度羊肠,泥滑天寒路苦长,漠漠白云千嶂雨,萧萧黄叶一林霜。眼看秋色催人老,笑问浮生为底忙。”《雪过车道岭》:“迢迢山径峻,处处雪光明。人在镜中立,车如天上行……方悔风尘里,劳劳过此身。”二诗皆是景瀚旅途所见所感,仕途奔波,山高路陡,不由感慨万千。《安国镇夜雨不寐》:“荒戍寒鸡噤不鸣,倚床数尽短长更。似将滴滴愁人泪,并作潇潇暮雨声。”天寒地冻,彻夜难眠,身处异乡的辛酸跃然纸上。相对比的是,诗人笔下故土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

  石磴千入百,鸟道入云盘。长枝蔽天日,松柏青丸丸。举步苍烟破,到面山风寒。萧条众壑响,旷然眼界宽。三江澄素练,疾走静无澜。

  青山蹀躞从西来,延平之城当其隈。危峦万仞飞雉堞,高楼杰阁横江开,大江日夜水东注,逆浪卷将仙影去。

  同样的峻峭山岭,故乡壮丽巍峨,秀美清丽,而甘陇却风雪苦寒、崎岖难行,奔波途中让诗人不断追问浮生忙碌的意义。

  其次是对亲人的牵挂。甘陇距福州千里之遥,景瀚常年和家人天各一方,故其对家人念念不忘。景瀚和妻子伉俪情深,在寄赠表弟黄廉标的诗中云:“团圆乐妻子,何必游天涯。”宦游甘陇之际,景瀚创作了多首“寄内诗”,如《三月十六夜舟中寄内》《甘草店病中寄内》《寄内》《内人卧病时,方以公事至固原,作此寄之》等,表达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后妻子去世,景瀚不能忘怀,《题张孺人画像》:“传摹经数手,毕竟非邪是。指点各纷纷,伫立空凝睇。相似已伤心,何况不相似。鸣呼百年人,换此一张纸。”可以想见妻子逝后诗人面对画像的痛彻心扉。景瀚写有《悼亡诗》二十八首,诗歌有对妻子辛苦持家的赞扬和愧疚:“高堂永日奉晨昏,小叔诸姑亦有恩。四壁萧然三十口,可怜健妇独当门。”亦有妻逝后的痛楚和思念:“即今刀尺空盈几,谁为儿郎补故衣。”“此后鳏鱼长不寐,有谁半夜慰相思。”妻子逝后,诗人心灰意冷,“禅榻茶烟了此生”,诗注曰:“乐君有为余买妾之意,故以此止之。”又有诗注:“孺人常谓余曰:‘侬本不思来,恐君宦兴浓。’欲劝吾早归尔,梦中未尝忘斯语也。”诗人对妻子的“声声梦里唤当归”的召唤从未忘记,故时时流露回归之意。除了对妻子的牵念,景瀚家中尚有慈母在堂,“昔我离家日,慈母晨先起。送我出门屏,涓涓泪如洗……所愧为人子。东邻服贾回,洗腼罗甘旨。西邻力田农,团圆乐菽水。”邻居生活的丰裕和团圆让诗人深深愧疚。《寄呈家慈》:“老去有怀惟子女,梦中无日不团圆。抚琴欲鼓归耕操,艺黍难谋负郭田。夜夜魂随明月去,月光常得到床前。”诗人远游他乡,寄望和月色一起回归故乡,侍奉母亲。景瀚有长兄景范,二人手足情深,景瀚亦牵挂在心。景瀚有《小范大兄行有日矣,追忆四十年盛衰聚散之感,不禁怃然,重作五言长句一百韵,志吾两人行踪,并示子侄,合其无忘艰难也》的长诗,诗歌回忆了和兄长一起嬉戏成长的点滴,表达兄长离别之后的牵挂之情。《泾州重别小范家兄》:“君随泾水去,我趁月光归。浩荡真无极,团圆或庶几。樽前愁自语,梦里暂相依。莫负双骖约,他年早拂衣。”双骖亭为诗人和兄长幼时读书之处,《澹静斋诗钞》中有“双骖亭草”“双骖亭后草”卷,记述了兄弟二人年少读书嬉游的情景,此亭承载了二人年少的回忆,对于兄弟二人有着重要的故土认同意义。《重阳和小范家兄韵》:

  远宦惊心佳节过,三逢重九古泾阳。已伴秋老人同老,渐觉宵长睡不长。白发来时休对镜,黄花多处且持觞。登高忽见南飞雁,万里云山是故乡。

  家乡的亲人让景瀚无法割舍对故土的眷恋,故其曰:“功名等浮云,识者犹一吷。人生唯五伦,不容我旷达。”

  再次是仕途的艰辛。相较于古时壮志难酬的士人,景瀚仕途坦荡,他从知县始,逐渐擢拔为知府要员,并且没有贬谪履历,可谓幸运。但景瀚浸淫官场多年,对仰人鼻息、“摧眉折腰”之境有清醒认识。兄长景范性格耿直,景瀚时常担忧,《夜雨有怀小范家兄,触绪纷纭,遂至满纸》:“世路方险巇,小官亦不易。君怀如朗月,那复习侧媚。低眉奉上官,踧踖心如醉……忍饥事奔走,唾面受骂詈,努力勿复言。”又如:“兄性愎坚刚,小官宁易屈。可怜董项强,竟作陶腰折。笑骂总由人,饥寒谁汝恤。”受尽屈辱,忍辱负重如此,仕宦何其不易。对于自己,《祀灶》云:“落落浮生四十载,昔日为儒今作宰……百优况复戕其精,手板朝朝效送迎。一事无成空作苦,匆匆方悔出山轻。”官场的迎来送往让诗人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内心悔疚。《无波舫》:“用拙存吾素,升沉任若何。已如舟不系,长愿水无波。”诗人托物言志,希冀仕途平坦,亦即意味仕途的凶险崎岖难以避免。《出兰州》:“经旬事走趋,劳劳历昏晓。跼蹐辕下驹,憔悴笼中鸟。”陶潜有“羁鸟恋旧林”句,诗人亦自喻为笼中鸟,冗务缠身,操劳不辍,困于笼中,无法解脱。嘉庆二年,龚景瀚献《坚壁清野议》,进言以凭险设守、集中居住、坚壁清野之法剿灭白莲教。景瀚忆此事:“去岁献坚壁清野之议,为蜀中当道所阻而止,观者谬谓其文可传,空言何补。”话语之中对当权之人的愤慨之意显而易见。董平章有《读澹静斋集题后》诗:“议独筹清野,功真抵济师。”“嗣是被兵各省举仿其法,民获自保,贼无所逞,成效大著。论者谓三省教匪之平,以此为要领。”可见景瀚此议确为卓见,但亦可想见当时明珠暗投的苦闷。《题秦侍读小岘横山丙舍图》:

  一官匏系长安邸,春秋怵惕露与霜。欲耕无田蚕无桑,何时归去浇杯浆。濡笔作此图,脉脉寄所将。泪痕墨气俱透纸,湖光山色皆悲凉。呜呼,我亦为人子,远宦乃在天一方。石仓湖上洪山阳,梦魂夜夜随风翔。闲关万里阻且长,穷年奔走为底忙。薄禄未能赡宗族,微名其可称显扬。惜哉何益存与亡,胡不早归庐墓旁。

  身处宦海,内心怵惕,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不由泛起故园之思。

二、仕宦甘陇的认同表现

景瀚仕途自乾隆四十九年仕中卫县始,甫上任,即展现了突出的吏治才能,“檄署中卫县,判牍如流,见者不知为初仕也。”其至靖远即调任中卫后写有《留别靖远士民》:“昔日来何迟,今日去何速。回首乌兰山,将行犹踟蹰。东西惟君命,岂敢择所欲。匆匆志未申,为日苦不足。春明初谒选,里巷名皆熟。三年望我来,我来仍碌碌。徒怀众母心,未赐群黎福。轩冕对吾民,膏脂惭尔禄。”景瀚对未能在靖远任职怀有愧疚之意,亦表现出造福百姓的愿望,事功之意甚明,此可证景瀚对其仕宦之路的选择有着明晰的心理认同,这样的心理贯穿于整个仕途,并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

  其一对异乡环境的心理接受。前文所言甘陇迥异的环境给景瀚带来不适,但其也有对甘陇环境的认同,并常流露出欣赏赞美之意,崎岖不平、峭拔险峻、风雪苦寒也有了另一番味道。《题王腾夫罗浮采药图》首叙罗浮山之雄奇幽胜,“罗浮之山高接天,风雨离合如云烟”,后以平凉崆峒山美景相对比:

  请与君游崆峒山,来远门外草芊芊。金鞍玉勒垂丝鞭,风吹飞翠落平田。天桥流水声潺潺,道宫宏敞昼掩关。群峰缥渺天际悬,姻梳雨栉堆云鬟。乘风轩举势欲骞,丹梯百尺穷跻攀。锦屏灿烂霜林殷,北台之胜幽更妍。双桥袅袅云相联,苍松万树枝局蜷。奇石笏立苔文斑,疏林徐吐月湾环。

  诗人笔下崆峒山何其秀美幽奇,诗人不吝赞美之言,称“崆峒奇秀甲天下”。春天到来之际,诗人赞美春光,《出北门至柳湖》:“陇麦青青映远沙,河干一带柳阴斜。平凉三月春光好,到处墙头见杏花。”颠簸的旅途诗人也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景致:“白云漠漠雨潇潇,勒马徐吟过小桥。衣履未妨都湿尽,爱看山溪似春潮。”诗注:“众水争流赴壑,浪花似雪,声响如雷,亦奇观也。”哪怕是恶劣的环境,诗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积雪半遮山,残冰犹在地。旭日射车窗,盎然有暖意。柳芽苞欲放,草色淡如睡,青葱未可言,各各含生气……寄语苦寒人,慎勿怨憔悴。”甚而写道:“吾来何太晚,不见锦屏花。”(《抵崇信县署》)诗人对赴任平凉县署内心充满了期待,甚而产生豪迈之意,“我向崆峒顶上去,会教群岫尽低头。”中卫任上,诗人于县署东凿池引泉,叠山植柳,觞咏其中,“东斋成小筑,日夕对溪山。未敢夸名胜,何如画里看。”后又有诗:“风土虽殊居不陋,传舍何必非吾家。”诗人认同之意清晰可辨,“闲看花影好,静觉鸟声幽。信美皆吾土,何须访十洲。”东汉王粲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诗人反其意,以他乡为“吾土”,可见其仕途的心理认同之意。

  其二为竭力吏治的行为表现。景瀚业师陈寿祺认为“龚海峰之才干器重,则诚足为世用”。《晚晴簃诗汇》亦有“吊古悯时,善达民隐。尤与元道州为近”的评论之词。元道州为中唐诗人元结,其“为官深受百姓爱戴,诗文反映出浓厚的民本倾向。以元结为代表的写社会人生,写生民疾苦的创作倾向,对继起的中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起到先导的作用”。甘陇任上,景瀚亦自云:“誓将活万民,义不顾一己。”“国家养士百余年,报国岂徒糜爵禄。”甘陇百姓生活困苦,试看《平凉新乐府》:

  平凉民,居何所?此身未死先入土,蚁穴憧憧目往来。蜂窝处处分门户,炕前列釜灶,炕后聚男女。牛羊在屋上,鸡犬在屋下。于时言言于时语,于斯歌哭于斯聚。自从子孙溯宗祖,数辈不识瓦与柱。昨闻张家庄,滂沱三日雨。崖倾墙壁崩,压死不知数。尔民岂诚愚,呜呼,平凉之民何太苦。

  此乐府共四首,另三首从“身何衣”“耕何田”“读何书”入笔,极力铺陈平凉百姓艰辛的生活,诗人的爱民怜悯之心展露无遗。故其殚精竭虑,施展经世之才,造福一方。

  景瀚到任后,开渠浚河,兴修水利,《中卫县七星渠春工善后事宜禀》详细记载了疏浚中卫河道的过程:“渠道淤塞,闸洞毁坏。三堡素称膏腴之田,岁岁苦旱,收成歉薄……户口逃亡,田亩荒废。某自去岁履任,力为清厘积弊之区,一时未能遽复。幸逢宪台借给渠夫,口粮一千三百余石,某亲身督率,加夫加工,改口浚渠,竭四十五日之力,渠身始能通畅。数堡之民无不感激宪恩,欢欣鼓舞。”渠成之后,“秋成,大获丰稔,逃户尽皆复业。”景瀚数年之后作《留别中卫士民》:“两载为劳吏,成功竟若何。不教民事缓,却畏使星多。德薄风犹梗,囊空鬓已斑。惟留数渠水,与汝活田禾。”尾联两句既是深情告白,亦有造福黎民的欣慰之意。次年复浚七星、常乐、镇静诸渠,重修红柳沟环洞,溉田十余万亩。

  

  榜头乍见姓名新,百有余年又一人。泾水峒山如有待,青灯黄卷岂无因。老夫不为科名喜,此地还期学术醇。寄语诸君须努力,柳湖今日已逢春。(注:顺治间梁太史领解,至此续起。)

  时隔百年后终有后学承续,消息传来,“儿童奔走惊相告,昔日等夷皆俯服”。景瀚不仅喜张绍学中举,更借诗歌鼓励其他后生努力学术,用“已逢春”示其殷切期望。后来果又有周宗泰、周宗濂兄弟以茂才选,后又入京赴廷试。景瀚有诗《鹤泉寓居东郭,闻隔壁书声,喜而作诗见示,推功于余,愧何敢当……》,据题意即知景瀚修葺书院,深得肯定,时人首推其功。景瀚以崇儒重道、广教兴文为己任,中卫任上,又修筑明伦堂学舍和书院,其谓:“夫修废举坠、劝学敷文,有司之责也,其何敢辞。”当地贫寒之士不能赴省试者,景瀚皆赠以车马之费。

  景瀚主政一方,体察民情,悯恤苍生。“平凉地硗瘠,缺米粟,景瀚请邻邑无遏粜。又当西域孔道,车马取给商贾。盐引敕派于民,官吏强买煤炭,皆为民病,一切罢之。由是商贾辐辏,食货流通。”景瀚全力为民、治有政声充分说明了其对仕宦身份的认可。

  其三为编撰《循化志》。志书共八卷,设有建置沿革、疆域、关津、学校、土司、祠庙、人物、水利、风俗、夷情、回变等例则,采用“首列论断,次征根据,复加接语考辨或评述……依据大量史传、地志、档卷、碑刻等原始史料编纂而成,言皆有征,具有较高的传信价值。”该志的编撰得益于清代的朴学兴盛,尤其康乾之际文网严苛,考据之风日炽。景瀚亦有多首稽考之作,或溯源,或纠讹。如《六盘山口号》:“陇山自南来,磅礴数百里。逶迤北入河,牵屯乃其尾。”诗注:“《寰宇记》引《水经注》谓,笄头山为大陇山之异名,《史记》《汉书》或谓鸡头,而《淮南子》又谓之薄落山,实一山也。其山如太行,绵亘千里,故《山海经》谓之高山……”又如《东冈坡望兰州城》:“汉县又来古,河东第一城。”诗注:“兰州为汉金城郡属之,金城县非金城郡治也。汉金城治允吾,在河之西,距今兰州城西一百三十余里,故称河西五郡,若兰州则河之东矣,省县志皆误。”其他如《九日登皋兰山》,不再枚举。良好的家学渊源及朴学功底为其编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个人的情感心理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陇右方志录》论明清两代陇右方志称:“中州之士游仕于陇者,则涂鸿仪志兰州,杨应琚志西宁,龚景瀚志循化,皆其良也。”今人评价该志:“作为一部上乘信史,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循化志》严甄史料,考据严谨,内容博洽,文风质朴,充分体现了龚景瀚编撰此志的旨趣。从人的心理角度考量,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完成一件纷繁复杂的工作具有促进作用。景瀚主政循化,关心民瘼,政务繁冗,而编撰史志头绪众多,而且“该志的修撰,无旧制可参,纯属白手起家,难度极大”。若没有情感的认同,完成这样的工作确实难以想象。故景瀚完成《循化志》的编撰工作即是他对仕宦心理认同的典型表现。

三、耽于宦海的诠释

人的内心世界多元而丰富,时常呈现为矛盾的状态,所以古人常有“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情感纠葛,或者“忠孝难两全”的道德困境,而这些纠葛、困境对反映人的心路历程有着重要的坐标意义。龚景瀚仕宦甘陇之时,内心的纠葛时常凸显于诗文中,一者是渴慕回归故土,退居山林;一者是竭力公务,造福黎元。“仕”或“退”的纠葛贯穿于景瀚的整个仕宦阶段,究竟是何原因使其选择了“仕”路?

  首先是家庭困顿,需要俸禄。景瀚父亲辞官归乡后,“尽室返蓬荜”,后来其父离世,家庭的困顿更可想见。“自先大夫殁,余始肩家事,家贫不能多蓄婢奴。”景瀚一族人丁繁盛,开销甚夥。景瀚与兄长景范四处奔走,维系偌大的家族,景瀚在寄给兄长的诗中吐露真情:“挂冠亦何难,卅口为君累。”“贫家聚常难,此行非得已。”“却愁箱箧空,何以供涤瀡,嗷嗷三十口,垂老忧薪米。”景瀚有诗《作诗未竟,室人来告薪米绝矣,戏拈二律戏之》,从题意即可知家庭生活的艰辛。景瀚曾做悼念亡妻组诗,回忆了家庭的艰辛,迻录二首如下:

  三年宦迹黄河外,回首乡园奈远何。债客狰狞儿女饿,至今枕席泪痕多。诗注:余仕中卫,地瘠途长,不能稍为家中润新逋旧,欠索者纷起。

  紫凤天吴倒玉机,针头线尾尚依稀。即今刀尺空盈几,谁为儿郎补故衣。诗注:寸丝尺布皆谨藏之,儿女虽长,未尝制一新帛为衣,补缀缝纫,署中二年无一日闲也。

  另又有诗注云:“所着布裙补丁凡二十四处。”诗人家中只能靠举债度日,节衣缩食,何其艰难。拮据的生活、残酷的现实迫使景瀚抛家弃子,放弃理想中的山林田园,为了“稻粱之谋”远仕他乡。《偶感》:“车尘碾旋风,素衣化为缁。不知为何事,汨汨日奔驰。行年过四十,我生亦有涯。富贵非所愿,功名不可期。徒谋五斗米,妻子犹啼饥。”诗人常年奔波在外,“五斗米”的需求战胜了富贵、功名。前文所言《寄呈家慈》诗亦表明诗人尽孝慈母的愿望败于残酷的现实。值得一提的是,锡山秦震钧曾在平凉任职,时任景瀚上司,震钧设义田,赈济乡里贫寒族人。“建秦氏义庄于第六箭河,增置田五百四十亩,庄之西偏又辟屋十数楹为塾,造就族中子弟。”景瀚赞誉震钧:“殚力经营廿载中,千亩腴田供举火……此田万载复千秋,惠水长流锡山峙。”诗末句“却忆遗言泪如雨”,诗注:“先大夫滇南弥留之际,犹以义田义塾为嘱。”景瀚对父亲临终之言念念不忘,在送给两位子侄的诗再次论起义田之事:“先大夫临殁,犹谆谆以义田义塾为嘱,景瀚不肖,至今未能成其志也。”可见景瀚的愧疚和不忘父嘱之意。因设立义田需要大量款银,景瀚实无此财力,景瀚最终并未能够实现父亲遗愿,但族中子弟困乏者,其皆施以援手,“出仕后,岁周宗族数十家,十九年如一日。”景瀚从不敢忘记父亲的叮嘱,“顾惟念先人,不敢隳所守”,只能以俸禄资助后进的方式告慰父亲。

  其次是祖上仕宦的传统。自朱明始,福州龚式一族以科举振家声,先世累叶为名宦。在祖上仕宦传统的影响下,景瀚选择仕进之路亦是情理之中,并且这样的传统继续延至景瀚后人,“式谷,廪贡生,仕至寿州知州;受谷,举人,左翼宗学教习;丰谷,举人,湖北天门县知县;瑞谷,钦加同知衔,任河南睢宁通判。”景瀚玄孙辈有龚易图,历官济南府知府、江苏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湖南布政使等。另一方面,从景瀚祖至其儿孙,主政一方时皆有令声,深孚众望。曾祖殁祀瑞州、吉安、怀庆名宦祠,祖父殁祀饶州名宦祠,父亲殁祀虞城名宦祠,景瀚亦祀兰州名宦祠。《清史稿》列四人入“循吏传”,称“四世皆祀名宦,海内称之”。景瀚曾随父亲游宦河南、云南诸地,亲历父亲“治狱明敏,能以德化。在虞城值水灾,勤于赈恤。朝使疏治积水,酾为惠民、永便诸渠,一发与灾民共劳苦”。景瀚甫上任,即得时任陕甘总督福康安的赏识:“(福康安)于属吏鲜许可,一见公独喜,谓监司曰:‘是一好鲜明县令也’。”景瀚任上深恤黎民,与黎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景瀚有《留别平凉士民》两首:

  去此已年余,匆匆又驻车。道旁诸父老,相对尚唏嘘。日落鸿声急,秋高木叶疏。关心问生计,临别更踟蹰。

  三年称卧理,上下淡相安。岁稔庭无事,民和吏不残。即看情缱绻,益觉别艰难。山色崆峒好,回头马上看。

  诗人主政平凉,民丰人和。临别之际,依然关心百姓生计,官民情深,情意缱绻。可再从百姓的角度试看一首,“屈吴山下日斜曛,父老犹迎旧使君。争向车中望颜色,那知白发已纷纷。”受民爱戴如此,加之朝廷的奖掖拔擢,从人的情感角度而言,唯有加倍奋发,抽身离开确为不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乾嘉时期“经世”大背景不可忽视。此时持续百年的盛世已近尾声,各种社会矛盾正在积聚,潜藏的危机逐渐暴露。“正是这些或隐或显的矛盾和危机,警醒了知识界和统治阶级上层的有识之士,促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或直面现实,或重视边疆,或试图从更古老的思想学术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而所有的探索,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均殊途同归,汇成了乾嘉时期经世思潮的潜流。”在如此背景之下,“在他身上,体现出了‘朴学’和‘经世’互相交织的双重气质。”《澹静斋文钞》中有相当数量的时论之文,除《坚壁清野议》外,如《陈时事疏》《平贼议》《请设立乡官乡铎议》《上福大学士论台湾事宜书》《上蒋布政使论盐法书》等,这些时论条理清晰、见解与政策极富现实意义。同时景瀚诗歌中有一定数量的咏史诗,如赞诸葛亮“管乐功名未足奇,先生学术亚皋夔。草庐已定三分鼎,蜀道犹勤六出师。”如赞文天祥“精忠大节同不朽”,赞孙承宗“西台何处哭忠魂”,其他如李膺、李纲、余阙等。以上人物皆有令名,后世尊为典范,身为朝廷基层官员的景瀚撰诗赞颂,亦可见景瀚“事功”之渊源。

四、结语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景瀚有着积极的事功追求,但又因家庭、个性等原因,而对山林念念不忘,几乎仕宦的整个阶段都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纠葛,但现实终究战胜了内心深处的企念。这样的结果既是客观现实所造就,亦和景瀚的“事功”之心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景瀚个案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从个体层面看,可以清晰还原一个普通基层官员在面临“忠孝难全”时的人生抉择和责任担当,具有历史重现的价值;一是从当代价值引领的角度看,景瀚所体现家国情怀和造福黎元的宗旨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倡导具有现实意义。

  注释:

  [1]赵尔巽:《清史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384页。

  [2][102][103]赵尔巽:《清史稿》,第10925页。

  [3](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5页。

  [4](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76页。

  [5]韩兆琦,《中国古代的隐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页。

  [6]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8](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06页。

  [9](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90页。

  [10](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93页。

  [11](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92页。

  [12][19][23][68](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4页。

  [13][39][41][99](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4页。

  [14][22][42](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0页。

  [15][25](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88页。

  [16](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1页。

  [17](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05页。

  [18][31][32][45][97](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46页。

  [20][26][74](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1页。

  [21][50][59][70][71][81][82](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18页。

  [24](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87页。

  [27][105](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8页。

  [28][29][30][91][92](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7页。

  [33][34](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8页。

  [35][40][88][89](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02页。

  [36](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04页。

  [37][67][75](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5页。

  [38][58](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2页。

  [43][61](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16页。

  [44](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0页。

  [46](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第六卷,清光绪二十七年容斋刻本。

  [47][49][77][101]赵尔巽:《清史稿》,第10926页。

  [48](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41页。

  [51][52][55][56](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9页。

  [53](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7页。

  [54][95][96](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43页。

  [57](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6页。

  [60](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14页。

  [62](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17页。

  [63](清)陈寿祺:《左海全集文集》第四卷,清道光咸丰间刻本。

  [64]徐世昌:《晚清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815页。

  [65]翟满桂,蔡自新:《元结湘南诗文论略》,《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66](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6页。

  [69](清)龚景瀚:《澹静斋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62页。

  [72](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5页。

  [73](清)龚景瀚:《澹静斋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580页。

  [76](清)龚景瀚:《澹静斋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18页。

  [78]宋挺生,韩官却加:《新版<循化志>书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79][80](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19页。

  [83]张维编:《陇右方志录补》,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页。

  [84][85]戴发旺:《龚景瀚与<循化志>》,《青海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86](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3页。

  [87](清)龚景瀚:《澹静斋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14页。

  [90](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03页。

  [93](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23页。

  [94]秦志豪主编:《锡山秦氏人物资料辑要》,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57页。

  [98](清)龚景瀚:《澹静斋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533页。

  [100](清)龚景瀚:《澹静斋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534页。

  [104](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39页。

  [106]黄爱平:《论清代乾嘉时期的经世思潮》,《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4期。

  [107]林晓玲:《福州通贤龚氏家族文学论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08](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95页。

  [109](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701页。

  [110](清)龚景瀚:《澹静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第689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