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宗教研究所,江苏 苏州215123)
星云大师生逢乱世,飘零海岛,从居无定所,到开创佛光山道场,从惨淡经营于高雄市大树乡一隅的荒山野岭,到分枝布叶于全球五大洲的通都大邑,其一生的弘法实践可谓波澜壮阔,风生水起。这不仅表明他是一位契理契机弘扬佛法的佛教大师,而且表明他还是一位善于统领大众的管理专家。在其卷帙浩繁的弘法著述中,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概而言之,星云大师将管好自家身心视为全部管理活动的重心所在,并且非常注意对管理方法的运用,追求一种没有管理的管理愿景。
一、管理重心
星云大师非常重视管理者对自己身心的管理,将管理好自己身心视为全部管理活动的重心所在,他对此有多方面的论述。星云大师认为,管理好自己身心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他说:“当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心’是万物之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当然不会圆满。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心善则一切皆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学。”从世间法的立场上讲,管理者管理好自家身心,既是具有管理能力和资质的证明,又是能够顺利运用好这种管理能力的保障;如果任凭情绪宣泄,自顾尚且不暇,就不用说去管理别的事情了。如果管理者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并将这种管理推及其他人,自然就可以收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效果。这也是儒家非常强调“正心”“格君心之非”的原因。从出世间法的角度上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工作中各种需要通过“管理”来解决的纷纭实际上正是管理者自心繁乱的体现,当管理者感到工作就像一团乱麻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其心乱如麻的真实写照;而管理者本人一旦消除了自心的这种繁乱,自然也就会从各种纷纭繁难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有思路就有出路”的真义所在。因此说,星云大师的这句话既从世间法的角度揭示了管理好身心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前提作用,又从佛法立场上诠释了管好身心在管理中所具有的根本意义。
星云大师不仅意识到管好自家身心对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而且还明确提出了管好自家身心的一些方法。在他看来,“佛陀说了四万八千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的八万四千个烦恼,例如:以喜舍对治贪心、以慈悲对治愤恨、以明理对治愚痴、以乐观对治沮丧、以知足对治嫉妒、以信心对治猜疑、以真心对治虚妄、以谦卑对治骄慢、以感动对治不满、以发心对治懒惰、以反省对治不平、以惭愧对治横蛮、以包容对治狭隘,这些都是很好的情绪对治妙方。”我们无法想象,当管理者的自心为贪婪、愤恨、愚痴、沮丧、嫉妒、猜疑、虚妄、谦卑、虚妄、骄慢、不满、懒惰、不平、横蛮、狭隘等不良情绪所占据的时候,他还能有效开展工作;而管理者如果按照佛陀的教导,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喜舍、慈悲、明理、乐观、知足、信心、真心、谦卑、感动、发心、反省、惭愧、包容的话,则为很好的履行管理职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职此之故,星云大师谆谆告诫他的追随者们:“我们平时要凭着正念、正勤、正道来做人处事。透过般若观照,培养自己的耐心、虚心、诚心、赤子心、清净心、慈悲心、宽恕心、欢喜心、平等心、忍辱心、惭愧心、感恩心……,就不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唯有把情绪管理好,我们才能找回心灵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换言之,只有让自己的内心为各种正能量所充满,才能有效地把握住自己;也只有把握住自己,才能不随波逐浪,流转生死,也才有可能展开有效的管理活动。
星云大师指出,管理好自家身心的关键,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对此,他颇有感触地说:“韶光易逝,岁月荏苒,人生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价值。因此,时间的管理,要有正当性、建设性和成就感。人生的岁月虽然老去,但时间却能带来成就、历史和功德,此即所谓的‘精神不死’。如:佛陀的说法、孔子的传道、玄奘的西行、马祖的丛林,以及许多伟大的寺院,伟大的雕刻、艺术、文学作品等,都是以其光辉照耀千古世间;这才是一流的管理时间。”说到管理好属于自己的时间,一般人所想到的是自己能够预见的有限时间,如此时、此日、此月、此年、此一阶段,最远也就是此生。但星云大师所说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却远不止此,在他看来,只要是自己的影响还在,就是自己的时间还在,因此应将管理好自己时间的范围无限延伸到遥远的未来。当然,这需要为世界、为人类尽可能提供一些可以垂诸永远的作品。为此就必须过好当下的每一刻,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懈怠和懒惰。星云大师就是一位非常擅长时间管理的高僧,他说:“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时间,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捱,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我常说:‘公路、天空是我的宝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国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局限的空间里,正是我思考、写作、用功的最好时光!”星云大师此言真是慈悲心切,将自己一生弘法成功的奥秘和盘托出。他真切地体会到:“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达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所谓管理好时间,就是会运用时间,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自己的心灵具有纵横古今中外的丰富内涵。
星云大师还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身心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在他看来,“人生不是一味地工作赚钱,也不是一味地追求享受,要让自己的身心经常与善法相应,心灵更提升才最重要。因此,一日之中可以安排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但利己又利他。”为此他建议每天要禅坐五分钟、运动五千步、善事做一些、三餐要节俭。星云大师此说不仅提示人们要合理安排时间,而且还警醒人们从繁重冗杂的事务中抽出身心,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所体验和思索。这可以说是管理好自家身心的入手处和着力点。
二、管理方法
星云大师在管理活动中非常强调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他对管理方式方法的诸多论述,既是他深入思考管理问题的思想结晶,也是他统理大众的经验总结。星云大师在管理活动中非常强调和重视对人的了解。星云大师指出:“‘管理学’是因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标的运作方式。管理是一种艺术,有其灵活巧妙之处。每个人资质不一,各有妙用,只要善于带领,败卒残兵也可以成为骁将勇士,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出他们的优点长处,给予适当的鼓励;看出他们犯错的症结,给予确切的辅导。尤其,不能伤害他们的尊严,要让他们的人生得到正面的成长。”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些都是对决策者或领导人重要性的通俗表达。如果领导者不能知人善任,部下无法扬长避短,团队无法组织成有机整体,系统性的活动无法展开,所谓的管理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如果领导者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对每一个人的任用都能尽可能地做到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一个人的作用都能得到相当程度的体现,而且充分考虑到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衔接,那么在管理活动中就会产生出得手应手、灵活自如的艺术性来,管理目标也就比较容易实现和达成,各项事业由此也就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兴旺发达的发展趋势。因此,知人就成为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他指出:“在统理大众上,‘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为领导者要具备的识能。知人首要了解各人长短,育人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懂得用人之道,优秀的人才就会甘于为其所用。”星云大师所说的知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他总结为要知这个人的“能”“才”“缘”“义”等几个方面。星云大师对了解人的重视和强调,实际上就是他所常说的给人希望、给人信心在管理活动中的体现。
星云大师在知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人要有充分的尊重。在星云大师看来,所谓管好自家身心,其实就包含着对他人的充分尊重,他对二者的关系有着十分经典的论述:“管理的妙诀,首先须将自己的一颗心管理好,除了让自己的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能合乎时代与道德。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日,以真心诚意来待人,以谦虚平等来待人,才算修满‘管理学’的学分。”换言之,真正管理好自家身心,就会对他人给予充分的尊重。一般来讲,要管理者去尊重那些有成就、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并不难,因此星云大师所特别强调的,是对后学的尊重。他说:“做事不难,难在领众。要能不轻后学、帮助后学、成就后学。真正的领导精神有时候不管就是管,‘爱语鼓励’是用人的基本方法。”后学,就是年龄、资历、功业等各方面都后于自己的人,如果对后学都能给予充分的重视、鼓励、爱护、帮助、培养,那么就意味着能够对一切人普遍给予真诚的尊重。与此相反的是,星云大师对那些不尊重别人的管理者非常反感,经常慈悲地指出这种管理方法的无效。如他曾经说:“要想在管理上得心应手,必须养成为人设想的习惯。不过,我们有个恶习,往往要别人听我的、依我的,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如何……这样是无法成功的。”行文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星云大师把能否尊重员工作为评价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星云大师心目中,“一等主管,关怀员工,尊重事业”,“上等领导,尽他之智”“高等领导,尽他之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尊重他人在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星云大师将信任和授权视为管理者尊重员工的最重要体现。有些企业的主管们到佛光山参访,看到在佛光山这样一千五百多人的大道场中,处处都显得井井有条,丝毫不紊。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就向星云大师请教搞好管理的诀窍。星云大师告诉他们说:“身为主管者要能授权,要有宽广的度量,让属下发挥所长,在‘提拔后学’的原则下给予机会,但也不能一直留在身边,不让其离开。另外,领导者本身不能太忙,太忙容易顾此失彼,而无法作长远性、全面性的规划。”领导者不信任部下,不肯授予事权,部下得不到锻炼,无法顺利成长,而领导者本人也会因此陷入事务和忙乱之中,无法对全局进行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督导,自己忙于应付,也就无从体会到艺术化的管理活动带来的愉悦和成就。因此我们说,信任和授权对于管理者来说绝对是自利利他的好事情。可惜有不少管理者对此不明就里,他们喜好的只是玩弄权术,叫人服从自己。星云大师对此极为反感,曾经批评他们说:“有些人从事管理,善以谋略在人我之间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为属下所尊重;有些人从事管理,喜用计策先试探别人的忠诚,但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能为对方所信服。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来测度他情,以授权来代替干涉。”对属下的算计、试探,最终必然导致团体的崩塌,而对属下的信任和授权则是团体的粘合剂,有利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星云大师对此深有体会,他开示徒众:“我觉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威权;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场互换,要让人心甘情愿,给人信心,让人欢喜跟随,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而且,管理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要常常深入群众,和大众建立‘生死与共’的观念及感情,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力量。”信任和授权其实就是管理活动中的分身法。佛光山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地建立三百多座别分院,实现“法水长流五大洲”的宏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得益于星云大师对徒众的信任和授权。
星云大师非常推崇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模式,对其精髓进行了精当的概括,并时常拈出与大众分享:“现在的管理,也可以学习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法。当他管理公司一百名员工的时候,他自己身先士卒,以身教来领导员工一起打拼;当员工达到千人的时候,他和员工分层负责,共同打拼;当员工有了一万人的时候,他在员工后面合掌,感谢大家,祝福大家。这实在是深得管理学的三昧。”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星云大师的夫子之道!他在宜兰弘法的时候,在佛光山开山的时候,无不是身先士卒;他在佛光山道场初具规模的时候,以开山宗长的身份毅然退居二线;如今佛光道场遍布全球,佛光会员动以数百万乃至千万计算,他不顾年高体衰,时时合掌为众生祝福。我们说,与松下幸之助一样,星云大师也是一位将管理艺术运用到化境的管理大师。
三、管理愿景
此处所谓的管理愿景,是指管理者通过管理活动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星云大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管理智慧无不来自于佛法,而《法华经》也将普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作为释迦牟尼佛说法教化的本怀。因此透过那些恺切的话语,我们可以体会到,星云大师的管理愿景就是要在人间实现佛国乐土,要将众生培养成具有自利利他品格的大菩萨。星云大师认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位最早的管理专家。在星云大师看来,佛陀所讲的各种义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法则。他举例说:“例如,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来形容每个人法身、自性,是永恒、无始无终、无穷无际;用之于管理,不也是要做到纵的上下联系,横的各方观照,才能圆满周全吗?其他如‘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八正道’等等,也都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管理法门。”作为佛光山的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每天都要承担许多繁难复杂的管理工作,他从佛教义理中汲取的管理智慧,实际上是他对佛陀的相关教导所作的创造性转化。我们得承认,佛教徒中有不少高级管理人员,常常以忙于工作为由而疏于佛法的闻熏。从某种程度上说,星云大师对佛教义理所作的管理学解读为这些高级管理人才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
星云大师认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就是一位最高级别的管理学专家。星云大师将佛教经典中描述的极乐世界景象视为阿弥陀佛善于管理证明,他对阿弥陀佛的成就大加称赞说:“他把西方极乐世界管理得那么好,连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都喜欢到他那里去。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的纠纷,没有经济的困扰,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恶人的逼迫,没有政治的压力。每一个人都是诸上善人,相互尊敬、友爱帮助;每一个人都念佛、念法、念僧,处处和谐、快乐欢喜。所以,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的管理,可以作为政治人物或企业主学习的范例。”古来高僧弘扬净土法门,无不引导众生厌离娑婆,欣生极乐,让众生切实感受到现世的痛苦和烦恼就成为其说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星云大师此处所说的西方所无的各种痛苦,恰恰正是今天娑婆众生最感痛楚的事情。我们由此可以体会出,星云大师是多么期望我们这个世界能够彻底消除这些痛苦和烦恼。这既是一位佛教大师悲心切愿的深情流露,也是对政治家、企业家等负有社会管理责任的人们提出的美好愿景。
星云大师认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就是非常高明的管理学。星云大师指出,《华严经》的“十大愿王”是菩萨们为了普度众生,发愿长久修持的十大法门,如果能够运用到今天的人事管理中的话,必然会产生微妙而高超的功效。星云大师以现代语言将其转化到今天的管理学范畴之中,他说:“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称赞如来,是语言的赞美;广修供养,是心意的布施;忏悔业障,是行为的改进;随喜功德,是善事的资助;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请佛住世,是圣贤的护持;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圆满。身为主管的在身、口、意上,若能依此十点待人处事,相信定能成为让部属真心爱戴的领导者。”星云大师此处所强调的,是管理者对部下和员工应怀有一种菩萨般的悲悯之心和服务态度,甘心为自己所追随的圣贤和追随自己的员工做出无私的奉献。
星云大师认为观音法门也是非常高明的管理方法。观世音菩萨在《法华经》中“普门示现”,是慈悲的代表;在《般若心经》中“行深般若”,是智慧的象征。将佛教中各种观音形象综合起来,观音法门就成为悲智双运的典范,星云大师以通俗浅近的语言将其转化到现代管理学的语境之中:“每个人要会管理自己的家庭事业,要具有观世音菩萨的悲智双运,才能做好管理。有些人本身是好人,但不懂得做好事,虽具慈悲但不如法,则成了滥慈悲;有些人有智慧理性,但太执著则不合情理。观世音菩萨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化身,慈悲中具有智慧,智慧里有慈悲,所以我们管理自己、管理家庭、管理事业,要学观世音菩萨不仅有慈悲,还要有智慧。”对于管理者来说,悲智双运意味着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消除员工的痛苦和烦恼,带给他们幸福和快乐,星云大师希望政治家、企业家等负有管理使命的人们通过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开展积极有效的管理活动,最终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吉祥和欢乐的气氛来。
星云大师对自己理想的管理者品格也有多方面的论述。在星云大师看来,理想的管理者应当顾全大局、明白分工、知道协调、用心策划、全力推动、向上报告、知道承担、追查成果。或者应该具有如下的条件:“1.笑在脸上,赞在口上,怪在心里,气在肚里。2.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功归大家,过自承担。3.不计得失,不可畏缩,不能颓丧,不会顽执。4.顾全大局,倡导人和,上下交流,意见一致。5.发心服务,遵守诺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6.注意调和,照顾大众,善用机会,把握人生。7.处事幽默,聆听报告,细心研究,双手合什。”理想的管理者会用“情”管理,只有用爱、用情才能赢得人心;会用“理”管理,只有管理时讲“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会用“法”管理,只有依法管理,才能真正保证公正、平等。星云大师所追求的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没有管理,“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权,使管理进入更高层次与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能做好事,你帮我,我帮你,则彼此相亲相爱;大家都说好话,则时时耳根清净;大家都存好心,则处处都有春风、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进入‘无为而治’的管理了。”很显然,星云大师理想中的管理者实际上也是他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者。
总之,星云大师的管理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对之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当代佛教实践的人间特性,而且还为现代管理如何借鉴和汲取佛教深厚的文化资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注释:
[1]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第195页。
[2]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3页。
[3]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4页。
[4]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6页。
[5]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7页。
[6]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7页。
[7]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16页。
[8]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197页。
[9]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198页。
[10]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17页。
[11]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199页。
[12]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8页。
[13]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14页。
[14]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2页。
[15]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12页。
[16]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8页。
[17]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197页。
[18]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198页。
[19]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18页。
[20]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196页。
[21]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15页。
[22]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9页。
[23]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9页。
[24]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196页。
[25]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0页。
[26]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5页。
[27]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册),第206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