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云水谣还叫作长教的时候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台文化研究 热度: 16675
何葆国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漳州市作协副主席)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适应 “云水谣”这个名字,更愿意把它叫作 “长教”。事实上,这个隐藏在闽西南峰峦叠嶂之间的古老村落叫 “长教”已经叫了数百年,而更早的时候,它叫作 “张窖”,表明这是张氏聚族而居的地方。在这片蛮荒而神奇的土地上,客家人与福佬 (闽南人)在不断的对峙、磨擦和交融中不断地壮大,客家话和闽南话成为通行的方言。人们辛苦劳作,繁衍生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流过。明洪武四年 (1371)的春天如期来临,这个地方注定要起一些变化。一个叫作简德润的私塾先生得到风水师的喻示,从西北十里的村子觅龙寻踪至此,入赘张姓人家,连生三子,又娶卢氏生了五子,据说家里的母鸭每天都生双蛋,添丁又发财,很快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子孙均以 “张简”为姓。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作张简逢泰的子孙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当年为表彰他进士及弟光宗耀祖的石旗杆至今还屹立在和贵楼前。话说当年那主考官觉得张简这个姓不见于 《百家姓》,要求张简逢泰择一而姓,逢泰便去张就简。新科进士简逢泰衣锦还乡之后,村里的宗亲便纷纷效仿,以简为姓。张窖失去了张姓,简氏索性把 “张”简化为 “长”,在当地通行的两种方言里, “张”与 “长”的读音还是非常接近的,而 “窖”字较为生僻,词意也俗气,他们就写成谐音的 “教”字,政教风化,儒家所倡,这多有底气呀,从此“张窖”便成为故纸堆里的字符,而 “长教”大行其道,沿用至今。

  今天的长教隶属于南靖县梅林镇,所辖三个行政村:坎下、官洋、璞山,排列在蜿蜒的长教溪两岸,早年人们用跳石、木桥沟通着两岸的联系,近代则出现了水泥桥。长教溪由南向北,像一只母亲的手臂挽着这三个村落,从时间的尘烟中走来,又向着无尽的时间深处流淌而去,岁月悠悠,流水如斯,土楼像蘑菇一样长出来,榕树展露出华盖般的树冠,地上用鹅卵石铺成的驿道被人们的脚板磨得越来越亮,夫人妈庙的香火越来越旺……

  我想起我第一次走进长教,应该是在1990年的某个周末的傍晚,那时我在附近的一所中学任教,周末不想回家,便踩着自行车随意地行走,然后就来到了长教,当然我早已知道长教,班上好多个学生就是这个村子的,但我不是来家访的,我是为排谴郁闷的心情随意而来的,自行车轮下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像是梦里的一支摇篮曲,渐渐把我带入恍惚的梦境……我的自行车停下来了,时间好像静止不动了,天地间霎时安静。这个古朴的小村子,这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谧而超脱。古宅、古桥、古道、古树,还有一缕古风悠悠地迎面而来。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哗与骚动,这里飘动的是洗尽铅华的纯朴和本真。我徐徐呼了一口气,如果我是一个诗人,亮出嗓子 “啊啊啊”地抒情一通,那就大煞风景了,我只是用一声长吁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惊艳与感动。第一次总是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后来又不知有多少次来到这里,或独自漫步,或呼朋唤友,随心所欲地走,在漫不经心之际,许多的景致跃入眼帘,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走进,也可以亲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苍邈的思绪栖息在面前的景物上面,让人释怀、安然。这个美仑美奂、天人合一的乡村,适宜发呆,适宜邂逅,最适宜的则是迷路,因为不管你在哪里迷路,哪里都有你相见恨晚的美景,或许还有心仪的美人……

  顺着溪岸绵延十余里的古驿道穿村而过,清一色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它不知起于何时,村里的简氏族谱也语焉不详,老人说,自古以来,从汀州府 (汀州即今长汀,历史上汀州府辖有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8县)到漳州府都要走这条古道。村里的老人都喜欢用 “自古以来”这个词,他们说,自古以来,长教人就从这条古道走出大山,走到北京赶考,走到台湾谋生……当然他们免不了要提起当年考中进士的简逢泰,还有迁台裔孙、台湾著名的抗日英雄简大狮。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长流,官家与商旅从这条古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长教人从这条古道出发。官人打马而过,清脆的马蹄声溅起全村人向往的目光,贩夫走卒肩挑手提,汗水洒落在脚下的石头上,而每一个长教人从这里出发,上北京也好,下南洋也好,头戴一顶大竹笠,身背行李包裹,回头望着站在屋檐下送别的父母妻儿,心头一紧,只能加大步子往前走,这条古道承载了多少悲欢与离合、光荣和梦想。根据简氏族谱记载,简氏族人从第四世 (明宣德年间)开始向外迁移,到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地谋生,如今祖籍长教的台湾人就有23万之多。古道穿过的旧圩街,一排两层高的老式砖木结构房屋,上层为住房,两层之间以木质屋檐挑向街心,作为下层店铺遮阳挡雨之用,一如闽南的骑楼,又如湘西的吊脚楼,别具风情,一间挨着一间的店铺,山货店、农具店、中药店、打锡店、理发店……时光把脚下的鹅卵石磨得清光泛亮,有些路段甚至经不过风吹雨打,塌陷成坑坑洼洼,石缝里长出苔藓和杂草……后来这里被更名为 “云水谣”之后,这条古道得到了彻底的修复,显得平整与光滑,一眼望去,逶迤于溪岸和山道间,间或有古榕浓荫蔽日,道旁矗立一座座土楼老厝,方形、圆形或椅子形,形态各异而气势如虹,岁月的磨砺让古道更加焕发出一种苍劲和大气,而古道上的旧圩街也变得热闹起来,游人与村人穿梭来往,店铺里的商品虽然还是以本地山货为主,像是虎尾轮、白奶根、金线莲、玫瑰茄、茶树菇等等,但也有了汉堡、水晶,交织出一片传统与现代的繁华。

  和古道同样古老的是古榕,它们像巨人一样伫立在溪岸道旁,远远看,铺天盖地的霸气外露,当你走进它们,你会觉得它们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枝干参天,郁郁葱葱的树叶低垂着,硕大的根系在地面上如虬龙般盘根错节。我记得曾经好几个夏日的正午,就坐在榕荫下,遮天蔽日的树叶围出几个足球场大小的浓荫,凉风习习,吹到身上像水漫过一样舒爽,有老人就坐在树根上打盹,更多的是小孩子,围着榕树捉迷藏,追逐着喊叫着,红扑扑的脸上是闪烁的笑容。我看到一个老人恍然从大梦中醒过来,他缓缓站起身,往树根上磕了磕手上的水烟斗,我忙上前询问他这些榕树有多大年纪了,他挥着手上的烟斗指着一棵榕树,不疾不缓地说,自古以来,它们就长在这里了。又一个 “自古以来”,老人的自豪溢于言表。在这里一共有13棵古榕树,据专家考察,树龄大都在700年左右,个别的可达千年,老街溪岸的那一棵古榕,后来测定它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为福建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榕树。一个村子里拥有如此密集如此壮观的榕树群,不能不说是长教人的一种福气,前人栽树,历代相传的呵护,终成这片荫泽后人的福地。酷暑难耐,村人与游人却在这个清凉世界里如鱼得水,多少孩提的稚嫩和欢笑,多少青春的沉思和奋发,多少壮年的轩昂和蹉跎,乃至老骥伏枥的抒怀和感伤,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绿荫下的时光,就像母亲最宽容的怀抱,抚慰了一代又一代的长教人,也让每个来到这里的游人得到一个沁心如意的回忆。

  如果说,古道、古榕是长教数百年宁静和惬意的见证,土楼则是长教人朝夕相处的亲人。土楼如今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下闻名,我第一次到长教时它却是名不见经传,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以为然,那不就是土房子吗?当地人则叫成圆寨或四角楼,我说出 “土楼”这两个音节,让他们感到陌生。我告诉一些人,我准备好好地写土楼,他们发笑了。谁能想得到呢,当年让某些人觉得保守、肮脏的土楼如今需要凭票参观?这种就地取材用粘土掺合竹片、瓦砾等等夯成的庞大建筑,聚族而居的传统习俗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扬光大。据统计,长教共有40多座土楼,此外还有几堵焚毁于太平军战火的残墙断壁,这些土楼多为四角楼,也有椅子形、长条形,当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和贵楼、怀远楼。

  位于璞山村的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 “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更惊奇的是它居然是从烂泥地里拔地而起,这正是和贵楼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神奇之处。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它建于清雍正十年 (1732),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在,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鹅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

  和贵楼还有一奇,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清晨时高于三米左右。右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甘甜,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左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和贵楼里流传着一些涉及到风水、神仙等等的传说轶闻,不足为信,可是专家学者至今也还没有从科学上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和贵楼大门正面有一座山叫笔架山,简姓族人别具匠心,到山上把一个小山包挖成笔尖的形状,他们认为这样就能使楼里多出人才,他们在楼门前建起一排平房护厝,在楼里天井中心建了一座三间式学堂,他们说:厝包楼子孙比较贤,楼包厝子孙比较富。这句顺口溜用方言来读,十分押韵。现在,学堂里还挂着一块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的匾牌 “兴学敬教”,还有一块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的 “兴学利侨”奖匾,可见和贵楼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顺着和贵楼门前的古道,沿着溪岸往上走,一路溪水相伴,走不到一公里就来到了怀远楼,这座圆楼的楼门上写一长联:“怀以德敦以人籍此修齐遵古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对仗工整而寓意深远。它座落在坎下村,建于清宣统元年(1907),楼高四层,楼内直径33米,每层34个房间,墙基用硕大河卵石和三合土垒筑而成,楼墙虽然只是普通夯土墙,但是夯筑技术炉火纯青,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一片光滑,几乎没有剥落,让你感觉到时间只是从墙上轻轻划过,而没有留下痕迹。怀远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天井中间的 “斯是室”,这既是祖堂又是私塾,正面对着大楼门,所以你一走进怀远楼就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迎面而来。斯是室是一座精巧的四架三间上下堂的五凤楼,正堂两端屋架斗拱上雕刻着书卷,有两对镏金对联:“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花木心”,两边柱子上挂着一幅对联:“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走进上厅,又有对联写道 “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踱出门楼,外门楼上也有一联:“诗书教子诏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整个斯是室雕梁画栋,连门窗也装饰得古香古色。在大型方楼和五凤楼里设立学堂,比较普遍,而在一座中型的圆楼里,也有学堂就很少见了,由此可见长教人文鼎盛。

  在和贵楼与怀远楼之间,还有一座建在溪岸的二层木楼,其建筑艺术也堪称一绝:洪水来时,主人可抽开底层墙板,让洪水通过,以免整座楼被冲毁,洪水过后下楼清洗,重新装上墙板,又是一座完整的木楼。后来电影 《云水谣》在这里取外景,这座楼便成了男女主人公陈秋水、王碧云相亲相爱私定终身的地方。此外还有翠美楼、广居楼、隆兴楼等等,各具特色,值得一游。土楼作为一种住宅,几百年来给长教人提供了遮风蔽雨、繁衍生息的居所,它和人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土楼里安居乐业的子民们,他们日常的生活里洋溢着丰富的人文气息,使坚硬的土墙也变得温情脉脉;对他们来说,土楼已不仅仅是一种民居,而是一片精神的家园。当年我在长教和其它村落的土楼流连忘返的时候,土楼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迪和力量。如今当我每次重返长教,走在古道上、榕荫里,走进和贵楼、怀远楼,心里总是充满感恩,这块土地所给予我的是我一生写不尽的题材。

  和长教的古道、古榕、土楼一样,长教人的民间信仰也显得与众不同。在翠美楼过小木桥的溪岸有一座夫人妈庙,这就是长教人所崇拜的城隍夫人。城隍庙几乎随处可见,而专门为城隍夫人建庙,虽然不能说绝无仅有,却是十分罕见的,我第一次在长教听说这座夫人妈庙的来历,不禁感到长教人原来是幽默的,富有创意。话说清代年间,有个长教人的妻子得了一种 “心气疼”的怪病,到处求医问药,无法医治,有一天,他到县城卖山货,偶遇一个客商,听说平和县九峰城隍庙药签异常灵验,次日便随那客商一同到九峰,求得灵药,回家治好了妻子的病。村里其他患病久治不愈的村民听说后,也先后去求药,都是一帖见效。九峰城隍庙的药签灵验一下在长教家喻户晓。因为长教距平和九峰有百余里之遥,村民想要求得灵药,来回一趟少者两三天,多者五六天,十分不便。于是,简氏族长与村民商量,决定到九峰 “挂”(将香灰袋挂在胸前)回城隍香火。消息传到南靖县衙,县令说:“我是人间的县官,城隍是阴间的县官,只有县城才能建城隍庙,你一个穷山村,怎么能建城隍庙?”简氏族长只好不作声张,带着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辈长者来到九峰城隍庙祈愿,没想到掷了三次 “圣杯”,都是“阴杯”:城隍老爷不同意 “外出”。人间的县令不同意,阴间的县令也不同意,按说就该打道回府,断此念头,偏偏简氏族长脾气倔强,心想,您城隍老爷不同意,我就求城隍夫人,不信枕头风吹不动您。于是,他们转而跪求城隍夫人,掷了三次“圣杯”,居然都是 “阳杯”,这就是说城隍夫人同意啦。简氏族长说,城隍老爷不肯来,还是你夫人心软,反正你们都是神灵,又是夫妻,怎么着你也得听你妻子一回吧。就这样,简氏族长硬是把城隍夫人的香火“挂”到了长教,请木雕师雕了一个城隍夫人神像,建了座小巧的城隍夫人庙,取名为 “必应宫”,俗称夫人妈庙。每年正月初七日,长教的村民都要抬着坐在轿子里的城隍夫人木雕像,徒步走到九峰,让她与城隍老爷夫妻相会,次日返回。正月初九日,是天公的生日,也是城隍夫人的生日,长教及附近的村民云集必应宫,在宫前供奉 “牲礼”,祈求合境平安。当晚还要延请戏班,演戏给城隍夫人看,神人共庆,热闹非凡。

  这个古老美丽的村子注定不会寂寞,电影 《云水谣》在这里拍摄之后,很多影视剧的外景地都对这里青睐有加,《沧海百年》、《野鸭子》、《海峡》等剧组纷至沓来,随着和贵楼、怀远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长教的宁静被打破了。政府出于旅游宣传的考虑,把长教更名为 “云水谣”。现在,“云水谣”闻名遐迩,外地来的人已几乎不知长教,对我来说,我更愿意叫它长教,因为这是它的本名,一个有着数百年人文蕴含的符号。当然,你愿意叫它 “云水谣”就叫吧,这或许可以算是它的一个新潮的网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