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泉州铺锦郊商黄清文、黄清和研究——以碑刻、谱牒、志书、题刻等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台文化研究 热度: 16860
胡晓伟

引 言

“郊”,又称 “郊行”、“行郊”,是清代闽台地区的商业贸易组织,由众多从事相类贸易的商号结盟组成。“郊”与其他商业团体之会馆、公所、公会、行会或帮类似。“郊”兼具有地缘性、宗教性、业缘性与血缘性,可谓为一商业公会、同乡会、神明会、宗亲会的综合体[1]。

  乾隆49年 (1784),台湾中部之鹿港获准与泉州蚶江通航,鹿港商业渐趋繁荣。嘉道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到鹿港经商定居的富商越来越多,贸迁发达,人口号称十万,其中很多人来自泉州,人称为 “小泉州”。在清嘉庆21年 (1816)前鹿港已设有泉郊金长顺等八郊[2]。泉郊因成员众多,财力最厚,为鹿港八郊之首,还建有泉郊商人在鹿港的会所——“泉郊会馆”。道咸年间,有谓 “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据张炳楠先生 《鹿港开港史》,时鹿港泉郊所属商号最盛达约200家[3]。

  道光12年周玺修 《彰化县志》卷九《风俗志》“商贾”条曰:“远贾以舟楫运载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内地殷户之人,出赀遣伙来鹿港,正对渡于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曰泉郊。”[4]换言之,“鹿港泉郊”是运载台地米、粟、糖、油等货品,到泉州之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进行对渡贸易的郊行的总称。鹿港行郊商人多为泉州、漳州等内地富商大户,是他们最早出资到鹿港设行铺。

  与此相应,在泉州的许多鹿港郊商,运载泉州石材、木材、丝布、白布、药材等货品到鹿港开展对渡贸易,这些郊行总称 “鹿港郊”。道光年间,鹿港郊商人依托泉州南门浯江铺塔堂宫,设立 “泉州鹿港郊公堂”,作为 “鹿郊”商人在泉会所。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泉州府晋江县龟湖铺锦黄姓从事泉台两地贸易和航运的人越来越多,且大都聚居于彰化县鹿港。他们在鹿港泉州街建立 “铺锦巷”,并把石狮祖家供奉的集英堂佛祖、清晖堂薛大巡迎到鹿港,以示木本水源之意。在铺锦黄氏家族,相继出现黄汝涛、黄树珍、黄宏度、黄景辰等著名郊商,在泉台商贸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关于泉州铺锦黄氏郊商的研究,学者们已有一些重要成果,主要有:李国宏 《寻根问祖·泉台铺锦黄姓一家亲》[5],陈支平 《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6]、《清代泉州黄氏郊商的乡绅关系》[7]、《从 〈约亭公自记年谱〉看清代泉州郊商的文化意识》[8]等。近年来,笔者在工作中,获见一批与泉州铺锦郊商黄清文、黄清和相关的碑刻、谱谍、题刻及文献材料。现加以整理分析,试作论述如下。

一、 《重建作述堂碑记》

2008年5月,笔者参加泉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黄氏宗祠,见到宗祠墙壁上嵌有 《重建作述堂碑记》碑 (如图1)。是碑分刻2方,黑页岩质地,碑高48㎝,总长69㎝,竖书,阴刻。笔者抄录碑记原文,试加标点如下(“/” 表示碑文行首):

  重建作述堂碑记

  本堂,我房祖遗安公旧宅也,原号遗安堂。明嘉/靖间毁于倭,我派祖新庭公重修,复遭回禄,因/是颓废将近三百年。顾其间子孙岂无能起而新/之者,意或阻于人众不一之故乎?今年春,文因祭/事与本房人聚议其间,思先人有志未逮,盍勉/力以成其美,爰审量旧址,相机度事,所需财,邀大/功兄清和两肩分之,兄踊跃欣应。文乃董其事,饬/材庀工,颇费劳瘁,幸数月而落成,并粉垩丹漆,修/设祭器,升主其中。计靡白金二千五百余两,于/是,房侄正昇亦遂感于义,而愿需所用三分之一/矣,念前业一殿毁瓦颓垣之地,今乃轮奂双美,以/奉祖先,以时祭祀。虽子孙之分岂曰有功先业/而倡率之,以相与有成,使废者修举,则不妨究其/原委,俟后人踵起,俾继继绳绳于永久焉!堂今立/额,作述云。

  嘉庆捌年嘉平望日裔孙清文勒石从碑记可知,作述堂乃遗安黄公宗祠。嘉庆8年 (1803),黄清文、黄清和与侄孙黄正昇共捐白银2500余两,在黄清文主持下重建作述堂 (原号遗安堂,外额曰 “遗安黄公宗祠”)。

  宗祠为宗族的象征,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黄清文、黄清和捐出巨资,为 “尊祖睦族”而重建本房宗祠作述堂,一方面说明黄清文、黄清和作为郊商财力雄厚,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着十分强烈的乡族观念,这与我们文化传统的血缘、地缘观念是一致的。

二、《锦黄新厝房支谱》

很巧的是,笔者此后在石狮市博物馆收藏的 《锦黄新厝房支谱》中发现了记载黄清和、黄清文的一些重要信息。 《锦黄新厝房支谱》(下文简称 《支谱》)是龟湖铺锦村黄氏新厝房的支谱。从 《支谱》序言知,嘉靖倭患前已经有宗谱,此后纂修有序,纂修时间、人员整理如表1:

  

  表1.《锦黄新厝房支谱》纂修沿革表

  据 《支谱》,嘉庆14年 (1809)纂修者黄清英是黄清文、黄清和族兄,他们与黄正昇之间的族亲关系见表2(遗安房世系简表)所示:

  

  表2.遗安房世系简表

  这一年 (1809),黄清英修成 《支谱》时57岁,清和47岁,清文43岁。既是同辈,年纪也相差不多。所以 《支谱》对有关清文、清和的记载应是真实的。再比如《支谱》所载黄清英 《新成遗安堂记》,原文如下 (标点为笔者试加):

  新成遗安堂记

  作述堂者故遗安堂,以祖号,故易今名。谱而记之,志喜也。夫本无而创有之,斯足喜耳。是堂固我八世祖遗安公旧宅,自前明已有,此已何喜?闻诸先人此堂一毁于倭,我十世祖新庭公重新之。复罹人火,后几二百余年无复力能新之者。乾隆之季年,(清)英诸父暨诸房亲颇为有力,议欲□理一厅事。……诸念祖者,尝汲汲致意我从弟清和,亦数以为言,极喜义举,顾过慎而胆拙,诸凡可与共成,而谦于倡首。壬戌、癸亥间 (1802—1803),清文弟以葬亲故羁会城,事白买木以归,告诸亲曰,孰能与 (清)文□出己财新此祖宅者?惟清和曰:“是,吾心也志此已久,奈乏董事耳”。(清)文曰,诸从昆弟及子侄辈,皆可督诸役。乃诹吉而经营之。堂深广如故,作为浪梁稍窄,其次孔浪梁下树木屏,作辟堵以隔绝后房居人之出入。有祭事,屏可撤起,展开为制,甚善。但其屋脊比 (黄)方绳叔立辟为辨稍低者,以东畔 (黄)植品侄居室屈就之耳。于时,裔孙 (黄)正昇乃使人道,意欲应其费三分之一。文颇任意,不从,后乃肯之。计堂之东偏房屋二间,则 (黄)清文在台湾告诸 (黄)清榔、(黄)植驳输己财配堂之制,而翻盖之,今为其诸侄等所处者是。西偏房二间,一为 (黄)清诗物业,彼故贫乏,则吾等功从相与劝其暂付(黄)植品侄起盖,而簿账其费,以俟后赎。其后一连七间,除中央印厅者为公业,余则有力者自新之,无力量者公费中微波助焉。二直头东则清和所置,清和新之。西为 (黄)钟泰所置,清文代理焉。其前昔惟垣墙一道,中间小小盖屋于大门上,兹制为椿门。门后有屏,左右有序,巨室象也。夫以废屋颓垣之地,惟各房间位子孙苟完以居,今焕然观美,下可以展祀事之孝思,上得以庇祖先之灵。……

  嘉庆己巳 (即嘉庆14年,1809)冬裔孙 (黄)清英志于谱后。[9]

  虽是记录同一件事,但显然黄清英《新成遗安堂记》较黄清文 《重建作述堂碑记》内容还要详细。如所载 “计堂之东偏房屋二间,则 (黄)清文在台湾告诸 (黄)清榔、(黄)植驳输己财配堂之制,而翻盖之”。说明董事黄清文,将重建作述堂的事情告知了在台族亲黄清榔、黄植驳,他们也捐银,翻盖了作述堂东偏房屋二间。又比如,“彼 (黄清和)极喜义举,顾过慎而胆拙,诸凡可与共成,而谦于倡首。”说明(至少清英认为)清和非常喜欢做善事,只是性情过于谨慎,胆量不足,虽参与做了好多善事,但都谦让不做主事者。再如,《新成遗安堂记》还透露出,作述堂外额曾有名 “遗安黄公宗祠”,之前称遗安堂,为尊祖号 “遗安”,改名作述堂。

  《支谱》中记载清和、清文如下:

  清咸,乳名涵,庠名清和,字浚虚,号荫堂,元称 (良骥)次子。生乾隆廿七年(1762)壬午十一月廿五日戌时。娶龙塘王氏,名珠娟,号洁惠,生乾隆廿七年 (1762)壬午四月十一日未时。

  男,植審,庠名梦麟

  清班,乳名班,职名清文,字浚均,号耕圃,由给公得布政经历职衔。嘉庆间蔡逆乱台,为义首保护彰化、鹿仔港各地方,平台大将军赛讳冲阿题奏,恩授五品职衔,例得封奉直大夫。元诜 (锺宜)次子,元玉 (锺森)嗣子也。生乾隆三十一年 (1766)丙戌九月廿一日寅时。娶十九都茂霞王氏,名垂娟,号,生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五月十九日子时,例封宜人。又娶桐城□氏。

  男:植寅,一名虎,学名植衷。植畏,出继清炳。植宾。植际,庶出[10]。

  这些信息不仅详细记录了黄清和、黄清文的谱名、字、号、生、娶、子等重要信息。还记载黄清文曾捐纳功名,获授布政经历职衔 (从六品)。海盗蔡牵乱台,从嘉庆5年直至 14年 (1800—1809),时间长达10年,为害惨重。清文作为义首平匪,为保护彰化鹿仔港各地方作出贡献,因平乱有功,经平台大将军赛冲阿奏请,被朝庭恩授五品职衔,例得封奉直大夫。《彰化县志》卷八 《人物志·军功》条也有记:“黄清文,捐州同,加赏五品顶戴。”

  黄清文捐资帮助官府平乱有功这件事,折射出郊商黄清文势力之庞大,隐然已有某种行政功能。(另,《支谱》中记黄清和的父亲黄良骥,字元称,也是著名郊商,此不赘述。)

三、道光 《晋江县志》

道光 《晋江县志》卷62《列女志·节孝之二》载:

  谢氏,卓汝器妻。年三十,夫殁,矢志守节,遗二孤,长抚三岁,次才数月,俱抚养成立。逮事舅姑,亲操井臼,家贫赖女红度日,不辞劳瘁。年八十四卒。恩学使给 “潜德幽光”匾额。子立,职员;孙应昌,职员,孙升,武庠。教职黄清和举报[11]。

  《晋江县志》卷64《列女志·节烈》载:

  郑氏,黄灿良妻。年二十一,夫殁,矢志守节,足不踰阈。姑性严急,氏事之能先意承志。无子,以夫弟长子为嗣。越二年,于夫大祥日,自经以殉。教职黄清和举报[12]。

  《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贡生》载:

  黄清和,署理延平府学训导[13]。这些材料透露出黄清和曾担任过教职,并以贡生身份署理延平府学训导。考虑到《支谱》(嘉庆14年修)中没有记载这一重要信息,笔者分析黄清和担任教职、以贡生身份署理延平府学训导的时间,应在清英修谱即嘉庆14年 (1809)之后。

  道光 《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王恕思记〕清源为泉郡镇山古迹,有三十六洞,而蜕岩踞清源之巅,又为三十六洞之冠。……今之游弥陀岩、赐恩岩多而游蜕岩者少,盖喜弥陀、赐恩之易于登蹑,而惮蜕岩之难以攀跻也。夫非俯仰而有所兴怀,触目而行其善愿,名山其谁与作缘乎?林君文时、王君日耀、黄君清和、蔡君泽曜同游于此,见古迹之颓废,共谋修葺,以复旧观。嘉庆十年乙丑,四月兴工,八月告竣,而蜕岩胜概奂然一新。余既嘉诸君之志,而又以知裴仙之灵,其兴起人好善之心者,必有在也。诸君捐赀,不及旁人,而共力均财,亦无等差,故不序捐赀之额数,第记其岁月而存其姓氏,以俟后之君子。其缮完补葺,庶几相沿于勿替焉者耳。二十一年,又公修之而补祀顾新山与韩、蔡为三公祠。……又南半里许为碧霄岩。《闽书》:岩怪石委萃,重复相依,中广不踰席,北来南去可百余武。仰视碧天如线,曰小有天,曰拍洪崖肩。当北入处为上碧霄,石罅刻字曰 “透碧霄”。左有亭曰 “寻真误入”,今废。南出左侧,宋三山林奭刻大 “寿”字,高二丈,以祝亲。又有石刻曰 “少留冷饮”。国朝道光癸未 (1823),黄清和即其地筑小憩亭,曰 “小云关”。中琢佛像者三,为下碧霄, 亦废[14]。

  由上引文可知:一、嘉庆十年 (1805),黄清和与林文时 (永宁林日茂族人)、王日曜 (石狮塘头人)、蔡泽曜等捐资修清源山蜕岩。二、嘉庆二十一年 (1816),黄清和等人再捐修蜕岩,补祀顾新山与韩、蔡为三公祠。三、道光癸未年 (1823),黄清和捐资在清源山碧霄岩,修筑休憩的 “小云关”亭。 这些都是黄清和热爱故乡山水、古迹和 “极喜义举”的明证。

四、《重修石笋桥记》碑与道光 《晋江县志·重修顺济桥记》

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石笋桥南端的观音宫外,保存有一方清嘉庆十四年(1809)立的 《重修石笋桥记》,碑花岗岩石质,高1.95米,宽0.80米,厚0.16米。圭首。楷书。笔者抄录碑记原文,试加标点如下 (“/”表示碑文行首):

  重修石笋桥记

  泉郡城南以长溪为襟带,笋江据溪之上游,溪遥当往来之冲。水道有深广之阻,宋皇佑初,郡守陆公广造舟为梁以济人,/舟浮于水而为桥,名曰:“浮桥”。其后砌石易舟,故郡志以石笋桥纪其实,而里人口说相沿,至今犹以浮桥名。未砌石时,修浮/桥者守卢草及僧本观,再修浮桥则转运判官谢重规也。绍兴三十年,提刑陈公与其弟贺州议更以石,僧文会为之募化,/而石桥始成。僧了性又造三小石桥,与大桥相联络,以达于临漳之门。今桥之长与广□□制也。明永乐洪熙间,桥石相继/断,里人张实暂架以木,别驾谢公琛殚力补缺,命张实之子钦领其事,以僧愍默者董□□。弘治间南梁断,知府李公哲修。/正德间,北梁断,知府葛公恒修。嘉靖三十八年,官断桥以御倭寇,而佥宪陈公复其旧。/国朝康熙十七年,贼断桥以拒追兵,而靖海侯施公复其旧。雍正四年桥崩,邑侯叶公祖烈修之。雍正距今八十载,桥之倾崎/塌陷者已甚,林君文时、余弟世迪与其同侪,既有心于利物,亦有志于慕古。于是并力捐赀,共襄其事,凡五阅月而工告竣。/一以便今人之行程,一以续前人之旧绩,而请余为之记,余惟石笋桥之记载,散见襟出,自宋迄今,创造续修其姓氏鲜有/知者,虽乐善好义,前人非以为名,而履坦蹈夷后人,当知所自因备采而录之。俾往来有所瞻仰,而今共修诸姓氏亦开列/于左,以俟后之踵起者,若夫谭山川之灵秀,叙景物之清美,此文人游览写怀,无关于桥之兴废,故不复赘云。/嘉庆十年重修姓氏:/敕授直隶州知州例封武略骑尉林文时,贡生林凤游,生员黄清和,监生蔡玉鉴、史承德、蔡泽曜,/诰封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乡饮宾王世迪。

  嘉庆拾肆年伍月 日龙塘王恕思记榜名遂

  道光 《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载:

  〔萧汉杰记〕顺济桥,自宋太守邹公创建后,历元、明、国初,旋坏旋修,载于旧碑者详矣。乾隆丁酉,吊桥朽敝,重造者林公振嵩。嘉庆癸亥,吊桥没于洪水,承造者林公文时。丁丑,石版折坠,暂架以木,即黄君清和。己卯狂飚折阑,伐石修整,即林君文献。乃工成,循桥检校,桥之第十坎、十一坎驾桥石墩已欹侧裂痕,行将欹倒,呼工估价修葺,非数人所能共功。于是,王君日曜、黄君清和、林君文献、陈君鸿谟、石君焕章倡议捐修。幸乐善者多,各宏愿力。遂兴工于己卯年十月十一日,蒇事于庚辰年十一月十八日。从兹易危为安,履险如夷。诸君子利济之功,岂不伟哉!爰勒捐赀名姓,使费数日,以誌善心,以劝来者。按是役共费白金近二千二百元[15]。

  王恕思撰的 《重修石笋桥记》碑和萧汉杰 《重修顺济桥记》,分别简述泉州石笋桥、顺济桥建桥历史及修桥事。从中可知:一、嘉庆十年 (1805),黄清和与林文时(永宁林日茂族人)、林凤游、蔡玉鉴、史承德、蔡泽曜、王世迪等捐修石笋桥。二、嘉庆丁丑年即22年 (1817),泉州顺济桥石版折坠,黄清和独自捐银架木修葺。三、嘉庆己卯年即24年 (1819),顺济桥毁坏,且工程浩大,黄清和复与林文献、王日曜、陈鸿谟、石焕章倡议捐修顺济桥,历时近一年,于庚辰年 (1820)十一月十八日工成,计费银2200元。

  上述黄清和三次捐银修桥造路,使得危桥易危为安,便利交通,其义行为地方社会发展可谓功莫大焉!这是郊商社会功能的体现。

五、道光 《晋江县志·重修督学试院记》与 《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

道光 《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载:

  嘉庆十年乙丑,各处坍塌朽蠹,绅士议修,以号棹搬移,易致损失,宜易石脚,棹枋宜厚乃不动摇。于是王敦仁、为章、会图、又曙、为诗、国治、佐才、会典等兄弟,领修东廊,縻白镪二千七百余鈒。黄清和、林文时、王日曜等,领修西廊,縻白镪二千八百余鈒。皆立碑于廊首[16]。

  在泉州府文庙,有方 《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嵌于金声门内东壁间。是碑分刻3方,黑页岩质地,碑高27㎝,总长63㎝,竖书,阴刻 (如图2)。碑记原文:

  重修泉州府郡学记

  泉郡学规模宏敞,甲于天下,创建难,修葺亦/难。溯乾隆二十六年重修,迄今五十余载,其/间飓风霪雨,以及河水涨溢,被淹者数矣。客/岁水后,益加就圮。学师陈公鸿猷集诸生修工重葺,不费国帑,不扰民厘。就学中有力者/先劝义捐,得四百余金,择十月中旬从/崇圣祠兴工。榱桷栋宇尽皆朽腐,费已不敷。因思/大殿两庑、戟门及明伦堂等处工程奚翅倍蓰,嗣/后好义之士踊跃趋赴,或勉力捐赀,或自行/修葺,以相与有成。越今年四月庙事告竣,爰/撮其要以记之,并将董事、议倡诸绅士暨捐/银、用银各实数开列于左。

  嘉庆拾伍年岁次庚午拾贰月 榖旦郡士/举人黄奠邦敬书

  计开捐银姓名:/生员曾世祥贰百大。生员黄清和壹百大。/生员赵应昌壹百大。生员吴哲修柒拾大。/生员李棻肆拾大。增生黄廷献叁拾大。/生员陈鸿章叁拾大。生员吕逢原贰拾大。/生员洪受壹拾陆大。生员何绳武壹拾贰大,/黄克悟壹拾贰大。举人薛龙光壹拾大。/增生粘启元壹拾大。生员林近思壹拾大。/生员林凤翥壹拾大。生员沈士猷肆大,/曹殿蛟肆大。/举人许邦光,拔贡生蔡鸿儒,廪生史嵩华,/廪生蔡鸿章,廪生王琼玖,增生萧汉才,/增生郭腾霄,生员林长青、李宗旋、赖林甥,以上各贰大。廪生苏任,/廪生苏大炯,增生何奕缨,生员林青云,/生员卢启元,生员将彩湖,生员王邦翰,/生员林邦彦,生员徐文衡,以上各壹大。/

  共捐佛银柒百零柒大员,另收斫树佛银贰拾陆大员。/[17](余略)

  《重修督学试院记》与 《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说明:一、嘉庆十年 (1805),黄清和与林文时、王日曜等捐资修理督学试院西廊,縻白银二千八百余两。原有碑,惜已湮没。二、嘉庆十五年 (1810),黄清和为重修泉州府郡学捐银100大员,数额较多,仅次于生员曾世祥的200大员。其生员身份,说明黄清和还是一位儒商。

  从嘉庆十年 (1805)捐资修理督学试院,到嘉庆十五年 (1810)捐修府学,是黄清和重视文化教育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是郊商文化功能的反映。

六、“鹿郊商捐资”石塔构件题刻

泉州开元寺内有块石构件,呈鼓形,高约67㎝,最大腹直径约88㎝。构件正面刻有浮雕佛像一尊 (如图3),左侧刻有“鹿郊商捐资,锦里黄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公立”等二十字题刻 (如图4)。

  题刻 “锦里”即 “晋江龟湖铺锦里”(今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一带)的雅称。曾有学者不了解黄清文身世,误将题刻 “锦里”当作 “蚶江”或 “蚶江锦里”(今石狮市蚶江镇锦里村)。

  还有学者根据这块石塔构件的题刻文字,推断鹿郊商黄清文曾经参与重修泉州开元寺。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 “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并不是泉州开元寺遗物。

  首先,陈泗东先生在其 《海水隔不断亲情——泉州和台湾关系史料摭辑》[18]一文中提到,该 “鹿郊商捐资”石塔构件是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的,而原泉州文管会办公地点设在开元寺内,间接说明这块 “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不是泉州开元寺遗物。

  其次,笔者曾在陈垂成先生撰写的 《塔堂宫鹿港郊》一文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载:塔堂宫,在泉州南门浯渡铺。左有挑水巷同富美码头,右通新桥头顺济桥,原为宋代的浯渡宏济院,明永乐间重修,后渐废。寺院前有鼓形石塔 (即窣堵婆式佛塔),刻有佛像一尊,旁刻 “鹿港商捐资,锦里 (蚶江)黄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 (1824)公立”。因早在乾隆四十九年 (1784),就把泉州指定为大陆与台湾通商通航的中心港口,清廷在蚶江设海防官署,特指定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因此泉州的商业贸易大为繁荣;鹿港商人在泉州设立了许多行郊。所以,道光年间,就把古代的宏济院重新修建为 “泉州鹿港郊公堂”,作为台湾商人在泉会所。因堂前有石塔,故俗称塔堂宫,地名称塔堂宫口[19]。

  所以这块 “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原本属于泉州南门浯渡铺 “泉州鹿港郊公堂”(俗称 “塔堂宫”)前的鼓形石塔,而且 “塔堂宫”的名称来源也与该石塔有密切关系。直至今日,泉州中山南路保存有 “宫塔巷”的地名。笔者实地调查,发现位于宫塔巷“泉州鹿港郊公堂”的遗址上立有纪念石碑,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 “清代,泉台贸易频繁,这里是经营台湾鹿港生意的商业行会馆所”。背面为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1984年6月。”

  说到 “泉州鹿港郊公堂”,就不能不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的反映泉台贸易的一级文物 “鹿港郊公置”铁钟 (如图5),铁钟铭文曰:“泉郡南关外 浯江铺塔堂 鹿港郊公置” “美记号、建源号、泉记号、振泰号、裕成号、胜裕号、万泰号、振利号、复吉号、复升号、彝林号、义发号、鳌胜号、泰源号、盛泰号、长春号、义美号、源瑞号、振兴号、金顺号、德利号、宝源号、颖丰号、锦丰号、广裕号、厚裕号、振芳号、源茂号、德顺号、洽源号、谦泰号、泰成号、合裕号、滋源号、合瑞号、瑞源号、瑞泉号、资生号、正利号、盛源号、日升号、成顺号、振益号、德丰号、丰裕号、盈丰号” “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日谷旦”。丰富的铭文说明铁钟是道光17年(1837)由所列的泉州46家 “鹿港郊” (经营台湾鹿港生意的)商号共同铸立的。他们在泉州南门外浯江铺 (也称浯渡铺),以一个“塔堂”的寺庙,作为鹿港郊行的公共聚会所。

  至此,我们就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一、 “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原本属于泉州南门浯渡铺 “泉州鹿港郊公堂”(俗称“塔堂宫”)前的鼓形石塔。现泉州中山南路“宫塔巷”地名很可能与曾经的鼓形石塔有密切关系。

  二、石塔构件上的题刻说明,道光四年(1824),由 “鹿港郊商”出资,铺锦黄清文主持重修了 “塔堂宫”前的石塔或者 “塔堂宫”。

  三、题刻反映出黄清文为 “鹿郊商”所信任,在 “鹿郊商”中有较高地位。如黎拔刚在 《台湾的郊商》中曾说:“各地各行业的‘郊’,分别公推同行中的巨贾富商为首,主持其事”。[20]

  四、“鹿郊商捐资”题刻石塔构件和 “鹿港郊公置”铁钟同是 “塔堂宫”遗物,是当年 “鹿郊商”在泉州活动情形的见证。

  五、若从时间上看,道光四年 “鹿郊商捐资”题刻石塔构件较道光十七年 (1837)“鹿港郊公置”铁钟还要早一些,所以 “鹿郊商捐资”题刻石塔构件也应该是反映泉台贸易的重要文物。以笔者见,若能将这两件反映泉台贸易的文物联袂展出,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七、总结

有关分散在泉州各地的铺锦郊商黄清文、黄清和材料,包括碑刻、谱谍、题刻、志书等文物、文献的梳理,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清代龟湖铺锦黄氏郊商,相信具有一些参考价值。但本文毕竟考知有限,欲求更深入研究郊商黄清文、黄清和,如他们的商号经营等信息,还有待今后新史料之发现!

  致谢:感谢石狮博物馆李国宏馆长借阅馆藏的 《锦黄新厝房支谱》,泉州府文庙管理处何振良副研究员提供的 《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拓片,以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杨彦杰研究员、泉州文史研究者杨清江先生对本文的指正!

  注释:

  [1]卓克华:《清代台湾行郊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59~62 页。

  [2]刘枝万编:《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丛刊第151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第22页。

  [3]张炳楠:《鹿港开港史》,《台湾文献》第 19 卷 1 期,1968年3月。

  [4]周玺等:《彰化县志》卷 9《风俗志·商贾》,文丛本第156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第290页。

  [5]李国宏:《寻根问祖·泉台铺锦黄姓一家亲》,连载于《泉州晚报》海外版2001年12月22日第4版、25日第3版、29日第3版。

  [6]陈支平:《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7][8]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族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9][10]《锦黄新厝房支谱》,石狮市博物馆藏。

  [11][12][13][14][15][16]〔清〕 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17]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编:《泉州府文庙碑文录》,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53~157页。

  [18]陈泗东:《海水隔不断亲情——泉州和台湾关系史料摭辑》,《幸园笔耕录》,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1:584~585。

  [19]陈垂成:《塔堂宫鹿港郊》,许在全、吴幼雄、蔡湘江主编,《泉州掌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20]黎拔刚:《台湾的郊商》,《台南文化》(新刊)(二),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第9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