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黄树珍《自记年谱》看蚶江与鹿港对渡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台文化研究 热度: 16882
李国宏

  (作者系石狮市博物馆文博馆员、馆长)

一、黄树珍 《自记年谱》发现始末

黄树珍 《自记年谱》全称《十三世约亭公自记年谱》,收录于民国版 《铺锦中镇江夏黄氏宗谱》中。

  发现这部年谱的起因是一次田野调查。那是1997年,我在石狮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修志之余,时常下乡搜罗地方文献作为参考资料,谱牒更是搜集的重点。当时,宝盖镇铺锦村发现明代黄鳌“进士坊”。为了弄清这段历史,便多次往铺锦村进行调查。在黄麒麟先生的指点下,从黄炯墙先生处借阅民国版 《铺锦中镇江夏黄氏宗谱》。

  据黄炯墙先生介绍,《黄氏宗谱》原稿毁于 “文革”期间,幸好一部民国年间抄录本保存在泉州。1990年,中镇黄氏宗亲集资聘请浙江苍南修谱者重录续编,木刻排印。

  2004年 1月 14日,《石狮日报》以《石狮商人推动 “蚶江鹿港对渡”史》为标题,图文并茂地对黄树珍 《自记年谱》进行报道。消息披露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支平院长与我取得联系,认为 《黄树珍自记年谱》以及保存在 《铺锦中镇江夏黄氏宗谱》中的资料非常有意义,便嘱咐我略加按语,并将原文复印作为 《台湾文献汇刊》的入选资料。至此,黄树珍 《自记年谱》全文得以公之于众。

  年谱作者黄树珍,字时芳,号约亭,晋江龟湖铺锦 (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人,生于雍正四年(1726)。乾隆十二年(1747),往台湾鹿港谋生。后开办 “锦镇行”(属泉郊),又与族戚合股在泉州新桥(顺济桥) 开办 “丰源号”、“协滢号”(属鹿港郊)。为人乐善好施,曾捐资重修鹿港龙山寺、石狮龟湖塘堤岸、蚶江莲埭七星桥、铺锦洋内至石狮道路等。《自记年谱》作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取名 《十三世约亭公自记年谱》。

  《自记年谱》上起雍正十年 (1732),截止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以黄树珍亲身经历,逐年记录,从中可以看到黄树珍因生活所迫,年仅二十岁即往台湾鹿港谋生,经过一番艰辛奋斗,从一名小伙计发展到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郊行老板。所涉及的经营项目包括农产品购销、典当、木材、丝绸布料等。它见证了蚶江与鹿港正式开放对渡前夕石狮海商的活动情况,具有代表性。

  其次,从黄树珍的经营情况来看,当年的郊商开始采用 “联财对号”的经营形式,即泉台两地的对口商号,按股集资,对口配运商品,年终结账时计算盈余,按股分红。这种早期的股份合作制跨地区联营方式,见证了石狮郊商灵活的经营理念和强烈的商品意识,成为当时闽台民间贸易繁荣的一大标志。

  正是在闽台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形成相当规模的态势下,乾隆四十九年(1784),朝廷正式开放石狮蚶江作为 “泉州总口”,与台湾鹿港对渡,成为闽台关系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以黄树珍为代表的郊商成为 “对渡”的推动者和中坚力量,这也是我们关注这部 《自记年谱》的原因所在。

二、从 《自记年谱》看黄树珍的奋斗历程

(一)家贫辍学

《自记年谱》记载:

  雍正十年壬子 (1732),余(黄树珍)方七岁,父笃斋公营活生计,致劳而血症,凡事不能如意,每多怒气。母亲朝夕奉侍,未曾懈色。又值叔父泮叔公愚顽,幸伯父潮伯公 (黄汝涛)友爱,有过犯者皆不与较。家中窘迫,生育又繁,诸事务必亲自操持。曾见日营之不足,继之以夜,无论寒暑皆然。余略晓人事,见之辄不安。

  九岁读书,至十岁时方起盖下书房,日为木师煮饭,只读半年,上下《孟》未曾及。十一岁在街口金楮店中擦金,或往田内耘草,少颇有力。

  知母亲受苦,家内无钱可用。于是,十三岁上海山店中,与家坤叔买猪,寄船来厝发卖,每年冬下皆上去。至十七岁,胞长兄捷哥 (黄树捷)回家 (指从台湾鹿港回家)完婚,余方在店。是年,生理比往年加长利息钱拾馀千。

(二)往台谋生

《自记年谱》记载:

  丁卯 (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二岁。正月尾即同吴望表下厦门,往台湾,代捷哥回家。

  戊辰 (1748), 二十三岁。 八月,南路阿猪粜米到府,骤然起价,发出一半,算长利息有三百余。十月,与漳人水仙宫后赎行细,共银四百员,自己一半,出银二百元。

  当时,蚶江尚未开放为渡台 “正口”,因此,黄树珍首次赴台湾走的是 “厦门至鹿耳门”航线。但是,黄树珍的目的地即是后来开放与蚶江对渡的鹿港。例证有二:

  其一,黄树珍此次赴台,是接替胞兄黄树捷的工作。而黄树捷正是在鹿港打理伯父黄汝涛负责经营的 “锦镇行”(又称“旧锦镇”)。

  据民国版 《铺锦中镇江夏黄氏宗谱》记载, 黄汝涛 (1694~1775), 字悌声, 号醇斋。弃儒从商,“自弱冠至壮强二十年间,上姑苏,游燕蓟。再鬻吕宋 (菲律宾),重贾东宁 (台湾),然后废著新桥 (黄家 “丰源号”设在泉州新桥)”。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黄汝涛年事已高,致信在鹿港经商的黄树珍返回铺锦,处理分家事宜。《自记年谱》记载:“癸未 (1763),年三十八岁。伯父醇斋公寄信令余回家。八月,与伯父分家资。自己之银无取起,落公正共分。”

  其二,《自记年谱》记载:“庚午年(1750),又进鹿港,代 (替)高瑞表回家任 ‘新锦镇’庄事。”

(三)合股经商

黄树珍二十二岁赴台谋生,三年后(1750)开始与铺锦黄氏族戚合股经商,拥有属于自己的股份。《自记年谱》记载:“庚午 (1750年)九月,家楼哥 (黄树楼)招‘旧锦镇’合伙生理。家楼哥出银三百二十两,余 (黄树珍)自己出银一百一十两,共落在 ‘旧锦镇’中长利,作三份开。楼哥、德哥 (黄树德)及余各一也。”

  乾隆二十一年 (1756),黄树珍又投股参与 “丰源”行的经营,该行设在泉州新桥(顺济桥)边,也是铺锦黄氏族戚集资创办的。《自记年谱》记载:“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旧锦镇’与楼哥合生理新桥行中,代粜货物,办布筒。尚在 ‘丰源’处银八十两,我欲少开一分利息,银有八十余员。而楼哥坚然欲还我,我坚不肯受。后我达他,可将此银修路,乃作一分再于 ‘锦镇’内生活。”

  此外,《自记年谱》还提到,黄树珍投股与表亲永宁高围开办 “协滢”行。《年谱》中没有交代具体入股时间,但提到乾隆三十三年 (1768),鹿港龙山寺圣诞,“协滢”行题捐银六员。又提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宁高围嫂来城 (泉州) 要算协滢生理”等事项。初步推测,黄树珍应是在投股 “丰源”行后,再与高围合股经营“协滢”行,时间下限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

  经过十余年的拼搏,黄树珍从一位小伙计成长为一位具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郊行老板。《年谱》记载的一件事见证了黄树珍身份的转变:“乾隆三十三年 (1768),时在鹿港本店。二月十九日,龙山寺观音佛祖华诞,同会七人,余亦在其中。因要与陈家买厝二落,银五百员。为寺原有三百四十员,额留缺一百六十员。而炉主秦商官议欲将观音妈宫一座三落写契卖与人,典借来完陈家厝银。各人俱盖印明白,余独不肯,如是不又多一事,不如我会中签题,并告诸水客随力量而捐,何等春光。于是,秦炉主先题二十员,丰源十五员、协滢六员,节次而题及各水客一行,而得一百六十三员,完此项事。另自己与秦商官修理宫门,明白方请佛祖入寺”。

  下面,再根据 《自记年谱》的记载,罗列黄树珍置建产业及捐赠公益的资料,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当年郊商在泉州与鹿港的活动过程。

  

  表1.黄树珍置建产业一览

  

  表2.黄树珍捐赠公益一览

  

  表2.黄树珍捐赠公益一览(续上表)

  乾隆十二年 (1747),黄树珍往鹿港经商,四年后,其家族合资经营的 “锦镇行”获利不菲,汇款回家购置厝地三块,黄树珍分得西边一块地。

  乾隆二十一年 (1756),黄树珍入股“丰源号”,二年后,也获得较好的利润。在鹿港牛墟埔购置菜园、竹园各一所。又捐银二百余园在铺锦修建郑厝至石狮的道路、修建蚶江莲埭七星桥等公益。可见,蚶江鹿港正式开放对渡之前,两岸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商家获利机会较多。也正式这种两岸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以及潜在的商业利益,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最终实现蚶江鹿港对渡的正式开放。

三、《自记年谱》提供之蚶江鹿港对渡开放前夕的信息

(一)黄树珍在蚶江的商务活动

蚶江特殊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深厚的商贸文化积淀,决定了蚶江在正式开放前夕已经在闽台民间贸易往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反之,闽台民间贸易的不断增长,原先开放的 “厦门至鹿耳门”航线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促使蚶江港的贸易地位随之得到提升。

  《自记年谱》 记载:“戊寅年 (1758) 五月,同楼哥买石板二,溪载修莲埭七星桥,用过钱八千余文。是月,在蚶江与澎 (湖)船结粟三万余担。越几日,无船到港。粟每担长五十余文,除修桥外,留长钱七千余,岂非有报之哉。”

  除了在蚶江直接从事商务活动外,驻在鹿港的黄树珍还通过蚶江的船户了解信息,及时处理商务。《自记年谱》记载:“乾隆三十一年 (1766)冬十月,日湖 (蚶江石湖村)出海 (船户)郭贵哥到鹿 (港),道泉中 (泉州)油起价,店中 (指开办在泉州新桥的丰源行)无银可买。适许瑶官兑银回泉排,到八百五十元。高合官 (丰源行伙记)即去买油八十余桶……至 (次年)二月昂价……每担利息有二大元,岂非天财有数乎?”

(二)鹿港郊会所———泉州浯渡铺塔堂宫

“郊行”是清代闽台贸易史上独特的现象,其起源、组织、功能诸要义,专家学者屡有论述。2006年卓克华先生专著 《清代台湾行郊研究》的出版,使得 “郊行”历史沿革更加清晰。

  本文关注的是蚶江鹿港对渡开放前,“鹿港郊”已在闽台贸易中崭露头角。“鹿港郊”的出现不仅是闽台民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闽台民间贸易持续繁荣的内在动力,更是促使开放蚶江鹿港对渡的直接因素。

  早在乾隆十二年 (1747)之前,黄树珍家族即在鹿港开办 “锦镇行”(泉郊),由黄汝涛 (黄树珍伯父)负责经营。乾隆二十一年 (1756),黄树珍又与族人合股在泉州新桥开办 “丰源号”(鹿港郊)。家族生意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 (1763)才拆分。

  现存民国三年 (1914)重修的蚶江《玉山林氏宗谱》收录一篇清代蚶江郊商林慎亭的 《自叙》,也提及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之前,“鹿港郊”郊商的活动已经相当活跃。

  据 《玉山林氏宗谱》记载,林慎亭(1740—1801),名式登,字燕山,蚶江人。幼年丧父,祖父在台湾谋生,但家计清贫,田无立锥,室如悬罄。祖父去世后,林慎亭 “充作水手,前往淡水。讵意命运不通,往辄见碍”。

  乾隆三十三年 (1768)林慎亭在南安水头镇与人合股创办典铺。“越年 (1769)就典铺之本,整淡水生理。作有三年,获息合余,复整鹿港郊数年,亦甚获利。谢天地之庇,祖宗之灵,前乾隆所典卖房屋,一尽代他赎回。蒙伙计信任,言听计从,再整兴裕、兴胜、万顺淡鹿三号生理,而我一人独当其任”。

  而泉州 “鹿港郊”繁荣的标志是郊商会所的出现。由于交通条件的便利和传统商业氛围的影响,泉州南门浯渡铺 “塔堂宫”(观音宫)成为泉州 “鹿港郊”商户的活动会所。

  黄树珍 《自记年谱》记叙乾隆四十七年 (1776)会所的一次活动经过,既反映黄树珍在 “鹿港郊”中的地位,也见证当年 “鹿港郊”郊商的活动情形。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 (1776)六月,丰源东坑堂宫龟头,应办理香事。将从前所积香银与 (泉州)大寺后张长舍买酒店一间,后面米店一间,三落,银五百余两,每月租钱二千文,为浯渡铺观音佛祖香烛、和尚斋粮之费。其现赁酒店系永春林暖官,与我相好,议将店折退,缩入一尺,充作官路,以便行人、驴驼、轿马来往。而中人

  礼有数金亦不受,尚义如此。

  3、鹿港成为铺锦黄姓主要聚居地

  据 《自记年谱》的记载,蚶江鹿港对渡正式开放前,鹿港已成为泉州郊商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泉州移民的主要聚居地。庄英章 《鹿港镇志·氏族篇》介绍,黄姓系鹿港大姓,主要移民来自泉州,分属于紫云、桃源、铺锦、仑峰、东石等派系。其中,聚居在鹿港泉州街的黄姓即属于石狮龟湖 “铺锦派”。

  民国 《铺锦中镇江夏黄氏宗谱》记载,较早移居鹿港的是黄增邹支派。

  增邹,生顺治甲午 (1654),卒康熙戊子 (1708),葬前埔山官路西。

  缙晋,增邹次子,生康熙丁卯(1687),子源绥,住鹿港。

  缙宣,增邹三子,生卒失考。子源梓,住鹿港。

  移居鹿港的铺锦黄姓尚有一个特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移民在鹿港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使得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以 《黄氏宗谱》记载的黄源腹支派为例:

  源腹,生康熙壬辰年 (1712),卒乾隆辛丑年 (1781),葬鹿港街后仑顶。妣姚氏,坪田女,生雍正庚戌(1730),卒鹿港,未详。

  树送,源腹子,侨居鹿港,生乾隆丁丑年 (1757),卒葬失考。妣陈氏,彰化县女,生乾隆丙戍年(1766)。

  灿爱,树送长子,生乾隆己酉年(1789),卒葬失考。妣吴氏,鹿港女,生乾隆己酉年。

  灿挨,树送四子,生嘉庆某年,卒葬失考。妣许氏,鹿港女。

  下面,通过列表的形式介绍另一个铺锦黄姓移居鹿港的代表性支派——黄源满支派,它将说明鹿港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泉州籍移民,而移民的到来,又直接推动鹿港的开发。正是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加强了泉州与鹿港的密切关系,也最终促成蚶江鹿港对渡的正式开放。

  

  表3.黄树珍捐赠公益一览

  总之,黄树珍 《自记年谱》作为当年郊商的自传体资料,详实地反映蚶江鹿港正式开放对渡前期闽台商贸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石狮郊商艰辛的奋斗历程。客观因素的需要和主观因素的努力,终于直接推动蚶江鹿港对渡航线的正式开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