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习作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情确定教学思路,去掉一些虚无化的理论,顺应学生,打造不一样的课堂节奏,采用自评、互评、老师点拨三种方式,并充分鼓励学生进行习作互评,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课堂 习作教学 学情 评价
习作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阶段,编排了课堂观察类习作。对于这类习作,通过让学生阅读习作例文,进一步感受观察的乐趣,培养其认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懂得并掌握从多角度对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为自主习作提供写作指导;对事物的观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能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事物的变化;运用流畅且具体的语言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同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积累,就课堂习作教学问题与同行一起进行探讨。
1.根据学生实情确定教学思路
面对和选择习作教材内容时,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前较好地完成“口语交际”呢?笔者认为学生自身的表达现状和当前的需要是核心指向。基于此,有了以下思考。
1.1初看教材有所得
以三年级(上册)的习作为例,借鉴《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这两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从《搭船的鸟》这一课,认识了漂亮可爱、捕鱼本领高强的翠鸟;每一个读者都仿佛能体会到如作者般的那种对大自然、对动物、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学生的习作内容应该更多地表现和表达他们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不是老师特别创设的学生未曾经历过的情景。
1.2再看学生引思考
针对本次习作进行多次调查,想了解学生在面对本次习作的两部分内容中要着重把握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说在《金色的草地》中,作者因为留心观察而发现草地的奇妙变化,那么同学们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是否能有所发现呢?如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了,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翠鸟的美存在于它的羽毛和身手上,羽毛之艳丽,身手之敏捷;而蒲公英张开它那时开时拢的花儿时,草地的色彩就会发生特别奇妙的变化。正是这深入细致地持续观察,才会发现世界的缤纷。
1.3深入研究奠基础
正如教材中的所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此次习作的需要,通过广泛搜集,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现有习作,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记流水账似的,很少有同学能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很难把真情实感融入字里行间。深入研究才明白为什么此次习作有两个话题两个侧重:一个要求写具体,一个要求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还发现这两个要求似乎又是相通的,当学生能够很具体地描述事情的时候,也就能够很好地表达真情实感了。
2.去掉虚无缥缈的理论化
摒弃“概念”的追求与约束,让教学走向简洁和本真,这是“教与学”坦诚相待的最好体现,也是构建“教与学共同体”的情感基础。
2.1抓细节描写
抓细节描写,这短短的五个字,其实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什么是细节?怎么抓住细节?什么是描写?到底怎么描写?作为老师只是说加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原因是学生往往在思维上对事情仅有纵向、线性的粗线条回忆而不是立体、全面的回味;在表达中,仅仅对事情进行着比较单一化的叙事,而并非能恰如其分的进行广泛而又细致的描述。
所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把事件中的人物活动写具体,文章会更加生动。而把人物活动写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把人物动作描写细化。以“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篇习作训练为例,让学生思考、探究方法,老师加以点拨,学生尝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进一步细化。
2.2思维可视化
习作的关键是思维。如何把习作的思维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教学需要研究的關键环节。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当概念化的技巧成为一种名词被学生记忆下来的时候,它只是一个词语而已,没有任何的意义存在,也就没有任何的作用体现。
那么,如何才能让概念背后的东西真正地支撑起概念本身呢?那就是带领学生到概念形成的源头,一起去经历概念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比如说,把事情写具体,不是像每个学生都会说的那样,写动作、写神态、写语言等等,而是把动作写具体究竟应该怎么写,要让学生走出习作封闭教学的圈子,让学生大胆的发现生活,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作为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生活感和原生态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动作描写的特点,从而有内容可写。
3.顺应学生,打造不一样的课堂节奏
3.1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采蜜者”
为什么有时候学生写出来的习作总会觉得缺乏生气,显得苍白无力。通过长时间对他们观察,觉得是学生太过于缺乏生活实践,他们的习作往往是通过使劲“挤”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采蜜者”。
在课堂上,老师要尝试放手让学生勇敢介绍自己最喜欢和感受最深的东西。例如:某一处风景,老师可以出示相关的美景图片,间接指导学生抓住这个风景点的特点说清楚。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对美景的观察、互相交流与介绍等,从而将整个过程梳理清楚。
而此时老师要做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宽他们的习作素材思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老师只是从旁点拨和引导,不需要太过的框架类的束缚。在课堂上,让“自由表达”为“充分写作”服务,让“充分写作”成为“自由表达”的升华。
3.2自主写作、指导、再写作
顺应学生的习作规律,先写作后指导,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关注学生的写作需求,特别是要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并且加以启发,主要在让学生自由表达上下功夫,认真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心里想的意思。
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并相机总结出“巧用修辞”、“细细品味”、“融入情感”等策略。学生从同龄伙伴的习作中获得启发,为下一步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好铺垫。同时,还要给学生习作讲评的时间、空间,布置的任务自由、有弹性。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课堂气氛非常宽松,身心也会很愉悦,他们在这种无拘无束和自由中,敢于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
4.习作评价
老师要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境界,因为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改习作,它是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4.1习作评价形式
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中,其评价应当包括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老师点拨三种形式。在“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中,通过对核心知识的自测,学生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完成习作任务,合格作文的标准也就蕴含其中。而“老师点拨”,则为同样完成了习作任务的学生提供老师的专业点拨,这个点拨基于学生在习作中呈现出的实际状况,因此更能做到因人而定、因文而评。通过师生互动,分享彼此之间的习作,让学生拥有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写作中发现乐趣的方法。
4.2习作评价策略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老师应正视这种差异,允许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稍缓慢一些,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分层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整体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批改时,老师可以快速浏览学生的习作初稿,了解整体完成情况,以及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在全班进行讲评;在学生根据讲评修改并完成第二稿后,老师再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习作进行细致批改,要求这部分学生在誊写完第三稿后大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从中选出几位“小老师”,分别负责帮助1—2名能力较弱的学生修改作文,待这类学生再誊写完后,作最后批改。同时,老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在个体评价中给予“小老师”和帮扶对象足够的帮助和鼓励。分层要求既能激发“小老师”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给予能力较弱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全班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小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
[3]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荣怀学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