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题组基于前期研究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基础上,结合目前高校女大学生教育现状,提取传统文化“淑女教育”的合理精神内核,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自我教育为母体、文化教育为依托、职业教育为重点,构建新时代“淑女教育”新模式。积极响应中国妇女六大提出“全面提高素质,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坚定女性理想信念,实现自我成长成才。
关键词:淑女教育 多维导向 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女性
一.女大学生教育的现状
女生生来多愁善感,情绪丰富且复杂多变,其情绪情感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
当代女大学生现今存在心理素质薄弱、人际关系和谐度不够、专业知识不扎实、价值观的困惑和迷失等问题是女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现多数高校针对女大学生学习教育体制模式的缺乏,更让当代女大学生教育相较于其他专业性学科教育大大落后。
将传统知识和现代思想相融合,从宽阔的视野和长远的角度来帮助高校女大学生走出困境,选择正确的价值追求,坚定女性理想信念,实现自我成长成才。
二.“淑女”考
《诗经·周南·关雎》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唐代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写“若能如执盈,如临深,则皆为端士淑女矣”;清代李渔《慎鸾交·却媒》有“如今有个内相人家,养着两位淑女,都有倾城之色”[2]。“淑女”意为贤淑美好的女子,最早见于《诗经-关雎》,其与“君子”相对应,为中国古代女性理想人格的代名词。
从先秦到汉魏六朝,再从唐代到宋元明清,“淑女”一直都是人们心中认为的女性标杆。从古自今,女子在仪容配搭、言行谈吐、行为习惯、家庭教养以及文化领悟能力等方面都要符合中华伦理,着意突出女人纯真与善良的修为,从年少到年老,都要遵循“三从四德”,为了让自己贤淑的涵养气质突显个人的魅力和交际品位,从而体现她们的社会地位。
三.淑女教育的重要性
1.“淑女教育”的内在价值
《关雎》所描述的是“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可见“淑女教育”在风化、伦常、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贤良淑德的“淑女”对于女性个人而言可以陶养心性、修炼气质,对于家庭来说可以更好的促进家庭和谐、教子育人,于社会而言可以积极推动社会发展、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时代思想。
2.淑女教育的时代意义
传统淑女教育当中的一些训育良方是经过历史选择代代承传的,也是适合继续继承并发扬的传统女性精神的合理内核。对于女大学生教育须以更博大的胸怀和前瞻性的眼光,审慎思考最适合当下时代环境的发展路径。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淑女教育,扩展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促使其内化为个体思想,然后通外化为实践,最终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展现当代女大学生该有的品质,实现其全面发展,促进文明社会的构成,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淑女教育”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因其带有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基因,结合新时代思想可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淑女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是稳定中寻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合理路径,更是怀抱慎终追远之情怀对女性教育改革与发展归零审思,校准航向的战略性举措。
四.多维思路下的“淑女教育”
以“德、雅、强”为主题的新时代淑女精神教育应运而生,通过链条式教育,递进式发展,终身式培养,铺设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同时结合目前高校女大学生教育现状,提取传统文化“淑女教育”的合理精神内核,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自我教育为母体、文化教育为依托、职业教育为重点,构建新时代“淑女教育”新模式,做好人才培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经研究证明[1-18],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文科专业特色,通过开设女生选修课程、成长辅导、励志讲座、专业比赛活动、网络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女大学生教育,建设一个和谐的女生教育环境。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女大学生对女性价值的评价模式,加强研究女大学生之间的共性,推进女大学生的淑女教育,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1.基于自我认知的人格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在学生自我学习过程中老师加以指导引领﹐以提高女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同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区别善恶美丑﹐追求真﹑善﹑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能够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形成独立的人格。
2.基于文化熏陶的人文教育
①、传统文化为内核
基于女性教育的独特性,以美育助德育,以文化潤品格,以才能立身行,结合现有文献大多数学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促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徐进利和杨万柱等从儒学、国学等角度调研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关景媛和于敏等就女大学生特点,探讨女性教育的当代价值;张艳军等从工科高校角度,认为女性教育应结合女性关注热点,进行调整[7-11]。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在高校盛行,女大学生作为“汉服秀”、“汉风舞”、“国学诵”、“成年礼”等文化践行活动的主力,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自觉增强自身修养与德行,实现了自我教育。然而社会多元、开放的价值追求、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以及紧迫的就业压力和职业规范对女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专业素养为根基
除了人文方面的文化知识外,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也是个人发展的的必备条件。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上要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宗旨,让自己在专业能力方面不断提高,结合时代发展路线,制定出属于自己的“专研”方向。
3.基于素养培养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由于现在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等出现很大程度上的分歧,我们可针对90后女大学生进行专项职业教育,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职业,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让他们认识到职业除了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外,还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的重要部分。以此来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多维导向下的女性教育需从“淑女教育”的价值诉求、文化根基、审美取向以及时代使命几个维度入手,进一步阐释“淑女教育”在当代应予以扬弃地继承之合理性。从现实的、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多个维度对“淑女教育”的合理性进行印证。
在“淑女教育”这条道路上,走既不激进冒进,也不盲目复古,而是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上,走出时代特色的文化教育之路,倡行传统女性美德,响应时代号召。基于现代社会需求和两性互动关系对传统进行适度超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杨金娥.构建多维度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机制[J].湖南科技大学2017.5.
[2]李东阳.淑女考[K].浙江大学.2015.6.
[3]《朱淑真集》.宋.朱淑真撰.張璋、黃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马丽.构建新时期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5]王丹.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6]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徐进利.“国学”教育中的不良倾向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5(4):63-63.
[8]杨万柱.淑女精神与淑女教育[J ].文教资料,2015(18):75-76.
[9]关景媛.以“淑”为表征的传统女性教育合理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于敏.从高校女大学生汉服复兴浅析“淑女教育”[J].潍坊学院学报,2016( 5).
[11]张艳军,姜惠,田明秀.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建立工科女大学生“淑女教育”成才模式[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17):115-118
[12]谢军.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培养模式[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13]赵绪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5.
[14]季羡林.提高高校文化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理论视野,1997,(Z1).
[15]柯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论[J].领导之友,2012(4).
[16]李树勤,蔡文鹏.清华大学关于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983-1993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5(4).
[17]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
[18]藤学芹.女大学生特征分析与思想教育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3):44.
项目基金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WH2019Y008。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