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
生命之于人类则是根,没有生命则无所谓人类,那教育之于生命,可以说教育是对生命的引导。如此细细探讨下去,便会发现引导生命教育的途径有许多,语文教学便是生命教育的良好引导形式。生命需要教育的呵护与完善,那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了。生命教育的开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必须迎合生命教育的引导要求。可以说,大学语文的教育具有生命教育素材的丰富资源,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应积极汲取大学语文教育的营养,利用职业技术学校丰厚的教学资源,发挥生命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重點阐述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紧密结合以及语文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开展,并通过案例介绍与分析突出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渗透生命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地位。
一.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素材与语文教学的紧密联系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会思考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教育也一样,教育的动机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在传承中华文化、解析汉字的同时更肩负着对生命意义诠释的重任。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十分生动有趣探索生命意义的课程,大学语文老师则担负着传播生命教育的任务,让学生从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转变为成熟、懂事、有责任心的青年。从语文这一学科上来看,语文则因自身学科的特殊性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都蕴藏在语文这一学科里,语言文字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发展历程,语言文字组成的历史便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这一生命自古至今永不停歇,语文是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生命体。
除去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来看,语文细小的分科也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做出贡献。例如,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相对于生硬的生命教育的说教则更为直接的感染到读者,触动读者细腻的内心,产生对生命尊重与呵护的共鸣。同时,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变为作者,作者拿起笔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又使得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这便是语文学科的感染力独具的表现力。师生日常的教学课堂中对生命内涵的体验也成为生命教育的展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不仅仅是把目光放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更加应该把目光投向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存在,学会发现生命的美好。
(二)通过生命教育强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生命体验具有的对生命情趣的理解与人文的关怀更应引起重视。我们所认知的生命不应当被单一的审美所干扰,学生应具备正确的生命认知,建立对生命的基本信念和准则,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殿堂,赋予自己思维中生命以崇高主义和理想主义。单一审美下的生命具备美丽、可爱、善良等正向的特点,但单一审美下的生命却忽视了生命存在所满足的第一要素,则是尊重生命。生命所具备的独一无二性则否决了大众审美下的单一生命存在形式。所以强化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让学生珍惜自己、他人的生命,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尊重生命。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一个人对于生命的领悟改变着他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决定着他生存的意义。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正确的生命认知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勇敢,面对社会的打击不会轻易放弃,只有尊重生命,才会迎来精彩的人生。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方式
(一)通过朗读来领悟生命的内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形式,通过语文朗读我们可以领悟生命的内涵。通过朗读活动的开展,老师可以代领孩子们更好的感受亲情、友情、爱情,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现代大多数孩子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享受着几辈人的关爱,这种关爱已被他们所默认为理所应当,很少会去思考命运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不同生活,也就难以思考生命背后所赋予的生命意义。作为教师,更加有义务让他们在教学课堂上找回迷失的亲情,学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生活,这种对生命的不理解延伸到友情和爱情中也是如此,朋友间不尊重对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争得面红耳赤。那么语文教学就有义务带领同学们感悟友情和爱情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应当让孩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是生命共同体,更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生命可以是渺小的,但生命的意义却是十分宏大且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片段,让学生们在特定的音乐背景下有感情的朗读这些精彩的片段,从而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意识。
(二)通过实践感悟生命的真谛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更好的体会生命的价值。语文教学可以组织主题班会的召开,大家一起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后再一起总结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达到对生命教育的教学动机[1]。组织辩论会,辩论生命的存在是否具有意义,组成正反两方辩手一起辩论。还可以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探访敬老院,调查周边情况,人民的生存情况,以及普通民众对生命的看法等等。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分享。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分析,灵活处理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形式,创造性的让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每位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案例及分析
(一)经典案例
大学语文教材中一篇史铁生先生的文章《我与地坛》(节选),是涉及到珍爱生命专题中的一篇极具生命意义的一篇佳文。这篇文章蕴涵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内容,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绝佳教学素材。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作者在文中开头便写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2]。作者在二十一岁时经历了双腿瘫痪的一大变故,精神近于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给他一个僻静的地方,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3]。在作者的眼中,地坛虽然看似“荒芜但并不衰败”,看似沉寂的地坛却处处涌动着生命的喧嚣。
(二)案例分析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所注重的生命价值与实现形式,在作者的矛盾情绪中隐约可见。地坛是什么地方,对于史先生来说它就是一个心灵避风的港湾,一个残疾青年怎样在这个港湾中体察人间冷暖,感悟人生的。当时他也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其中母亲给了他无比重要的力量,还有在地坛中所见到的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也都是经历不幸但仍顽强活着的人,这些人也给了史铁生鼓励和感动,让他顽强的走了过来[4]。在展开这次的语文教学活动后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生活中人也要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朗读教学,让同学们体会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再讨论作者在当时环境下丰富的内心活动以及母亲对儿子生命的关怀。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教学意义的教学素材,生命教育的意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落实。
四.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学生对“共同体”的理解还需要日益加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也应当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应凭借自身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发声。对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在平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巩固中,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提倡“崇尚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并且,当代大学生以位于我国素质教育的上游,是我国智囊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心智已较为成熟。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会更为顺利,大学生也会为生命教育的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凭借此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育更应抓住学科教育的优势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出谋划策,让全人类尊崇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张瑞.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研究[J].成才之路,2018(5):16-17.
[2]宛威.大專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148-149.
[3]熊湘南.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2018.
[4]柴敏.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学语文,2017(27):137-138.
(作者介绍:姜国乔,大学本科学历,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