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五四青年节的设立也饱含了国家对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重视和殷切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共青团以及各高校等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关键词:“五四”纪念活动 大学生国家认同 影响
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国家认同就是指这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是否属于这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相关要素的看法和感情。而国家认同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集体性活动或代表性仪式去构建,以仪式的形式来自我界定,有助于加强社会和政治认同,让公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的共同体的存在。
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后都会组织很多记念活动。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总是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五四”纪念活动在本质上属于国家仪式,有利于唤醒历史记忆、宣传主流价值、凝聚中国力量。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五四”纪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作用。
一.十八大以来“五四”纪念活动的开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中央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下至各高校都举办过各种各样的“五四”纪念活动,可以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教育部和共青团举办的活动以及各高校举办的活动来进行梳理。
(一)国家领导人的纪念“五四”讲话
从国家层面来看,最有指导性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年的五四讲话,这是最具有标志性的。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出席了主题为“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团日活动,与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畅谈中国梦,激励青年们要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1]。2014年恰逢五四运动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学生进行了交流,着重强调了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2015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当时的国民党主席在北京见面,双方讨论了海峡两岸青年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在此次会面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民族、国家和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时刻关注青年成长,为青年成长发展助力。2016年五四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参加了座谈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该座谈会的参会人员主要是安徽的知识分子、青年代表和劳动模范。他深切地勉励青年们要有抱负和激情,要树立理想、要有良好的品格、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一起书写美妙的青春乐章。2017年五四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参加了主题团日活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要勇于承担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2]。2018年五四前夕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北京大学,并且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与师生的交流中向青年学生们提出了四点希望,即“爱国、励志、求真、力行”。2019年4月1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对五四精神和五四运动的研究,激励青年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讲话,带领我们追忆了五四先驱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对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向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关于发扬五四精神的几点要求,表示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五四”不仅仅是代表青年人的符号,它更是青年人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的重要日子。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七年,习近平总书记五四的时间总是留给青年人的,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关心关怀和重視。
(二)中央各有关部门的“五四”纪念活动
除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外,中央各有关部门在“五四”时也举办相应的纪念活动,其中,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尤为突出。2013年5月4日,教育部举办了表彰活动,以此来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2015年5月,教育部的直属机关举办了名为“青春之歌”的主题活动,纪念五四运动。2017年5月,在共青团中央发起的评选活动中,教育部直属机关团委获得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荣誉称号。2019年4月,教育部主办了《传承的力量》展示活动,该活动意在通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还通过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和五四青年节等现代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感。每年的五四期间,共青团中央会发布关于表彰某某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决定,以此来纪念五四运动,激励广大共青团员。今年,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下发了关于授予王中美等30名同志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月宫一号”团队等13个青年集体“中国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的决定。此外,2019年恰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全国总工会、中国核工业集团青年及工匠人物、院士专家,这些老中青几代人集中在核工业科技馆,通过“快闪”的方式一起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瞬间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为了激励当代青年发扬爱国进步的五四精神,号召当代青年践行“奋斗的青春最幸福”这一“强国一代”价值理念,中国青年报社发起“新青年、耀青春”五四百年系列活动。教育部及共青团的这些活动也体现了对五四运动的重视和对当代青年的殷切希望。
(三)各高校的“五四”纪念活动
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也举办过形式多样的五四纪念活动。2013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各地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2016年五四青年节前后,全国各地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和青年成才重要论述,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师生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奉献青春。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五四”主题活动,开展了学习党史、了解党情、坚定跟党走的系列活动,还举办了“快闪”活动、“难忘1919”手抄报活动、“五四”接力跑步比赛,推出了《北师青年报五四专刊》、纪念“五四”特别广播节目等主题活动。2019年4月,北大举办了很多五四纪念活动,比如,北大新闻网纪念五四百年专题网站上线、北京大学首届五四青春长跑、“歌唱祖国,传承接力”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爱国教育活动等。从这些典型活动可以看出,高校的“五四”纪念活动相对而言更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自此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四”纪念活动有利于我们传承历史记忆。我们缅怀历史,同时历史也是我们前行道路的灯塔。对五四运动历史的回顾,能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艰苦岁月曾带给我们的磨难与考验,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传承历史记忆,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一起努力,一起开拓新的发展局面。“五四”纪念活动有利于我们发扬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就像明亮的火把一样指引我们一路前行。十八大以来,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中,其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就是五四精神。纪念五四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五四精神,同时我们需要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对五四精神进行新的解读。在2019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了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学习研究。通过这些纪念活动,我们要牢记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传承五四精神,而且要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实践之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理想,坚守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
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国家认同是指这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是否属于这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构成要素的看法和感情。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这本著作中,第一次出现“国家认同”这个词语。在此之后,很多学者都对国家认同这一概念做出过各种解释。学者们对国家认同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对国家认同的内容更是有不同的看法。政治、文化、民族、歷史等认同也与国家认同相互交织。
在当今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有尊严的存在,那就必须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所以学者们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层面,即国际方面的国家认同和国内方面的国家认同。在这里我们谈到的主要是国内方面的国家认同。国内方面的国家认同研究强调国家是一种由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等各种因素复合的共同体,而这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国家认同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国家认同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层面。其一,国家认同是本国国民对自己身份的认知,通过这种身份的认定从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制定宪法和法律来确认公民的身份,让公民获得国籍,这是国家认同的客观标志。其二,国家认同是本国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制度、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人们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祖国意识、民族自豪感等情感[3]。其三,国家认同是国家关系建构中的一个标志。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合法性,是否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这与国家认同存在很大的关系。
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得出,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强烈归属感。国家认同主要指的是本国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等方面的认可,是对本民族的归属感。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概述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对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因此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就显得尤其重要。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国民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历史文化、道路、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主要包括对祖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等方面的认同。笔者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进行分析。
大学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既是感性的需要,也是理性的需要,是二者的结合体。祖国认同主要包括对祖国领土、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三个方面。大学生的祖国认同度是较高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保护祖国安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内民族团结以及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这种认同度还是来源于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比如,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取得成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等等。国家的强大使大学生们对自己的祖国高度认同。大学生对道路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包涵了我国的基本路线、奋斗目标、发展的方针政策、“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认同等等[4]。我国的学生基本从中学开始就经常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政治字眼,中学政治课开始较为系统地讲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大学的思政课更会深入系统的讲解,大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也较高。但是,由于大多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让学生们到实践中去亲身感受,所以还是存在缺陷。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武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等方面。大学生们多数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仅仅是通过政治课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远远是不够的。其中他们了解较多的可能是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另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相对是不了解的。因此,大学生理论认同度是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制度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主要包括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具体制度的认同。其中大学生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了解相对较多,认同度较高。对法律体系和具体制度了解较少,法律体系比较权威,而具体制度内容比较丰富,大学生们很少接触这两方面,因此认同度较低。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总体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调整。
(三)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大致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全球化对认同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发生碰撞,这很容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导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不强。在全球化环境下,大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接触外界的事物与联系也轻而易举。另外,在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思维比较活跃,这就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的弱化、爱国情感的淡化,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念出现偏差。同时也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动摇我国大学生的政治、文化、历史认同,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二是,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对认同的影响。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削弱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三是,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没有得到高校重视。当前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体系不太完善,高校的国家认同教育形式单一。很多高校都是以思政课的形式来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大多以讲授课本内容为主,单纯的灌输教育。很少开展交流讲座、演讲、辩论等具有创新性的教授方式。此外,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可能比较陈旧,内容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四是,学生自身因素。学生从知识讲授的角度可能获得有关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但却缺乏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从知识的理解上向情感认同转化。以上四个方面就是目前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制定策略迎接挑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