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即身体语言,主要是指通过人类各肢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实现对思想情感等的更具体表达[1]。综合实际,肢体语言一般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属于一种更为形象和直观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易受文化差异、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若仅依靠语言开展教学则教学效率并不高,但教师肢体语言的融入则能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其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不断降低教学难度。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本文就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拙见仅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肢体语言的相关概述
1.1肢体语言的含义
肢体语言又称“体态语”,属于一种非口头语言表达性的沟通交流方式,通常需要通过运用人体的各个部位来进行表达。与此同时,肢体语言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方面,狭义的肢体语言即所有能够表达传意的象征符号;另一方面,广义的肢体语言即在某种场景或情境中人体姿态、面部表情等的表情达意。此外,肢体语言因具备了直观性、广泛性以及差异性等一系列特点而成就了特有的肢体语言文化。尤其在不同种族文化产生碰撞时,深入了解和掌握肢体语言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亦至关重要。
1.2肢体语言的特点
第一,直观性。直观形象是肢体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与有声语言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说话者口头上的语言表述,听者便能够直接从其肢体动作中快速明白和领会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广泛性。除了少数国家和民族之外,大多数国家的肢体语言表达含义大同小异。例如,微笑则表示友好和善;握手鞠躬则表示恭敬和欢迎;皱眉则表示反感和不解;哭泣则表示伤心难过等。受口头语言种类差异的影响,异族与异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较为费力,而肢体语言的运用则能够在无形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使彼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双方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积极应用肢体语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三,差异性。众所周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在风俗习惯和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故而肢体语言文化亦有一定的出入。例如,虽然在大多数国家点头与摇头均分别表示“同意”和“不同意”,但在印度、阿拉伯以及保加利亚等国家点头和摇头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恰好相反。又如,在中國用手攥拳可表示数字“10”,但在蒙古国,该手势动作则表示“杀”。因此,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时务必要事先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肢体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并同时尊重其差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肢体语言运用得当,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2.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1语音教学方面
2.1.1声调
众所周知,汉语有四个声调,同时亦是学习汉语的开端,但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生而言,汉语声调是阻挡其学习汉语文化的第一只“拦路虎”。例如,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便很难掌握汉语的第三声发音。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很难适应汉语中声调的“先降后升”,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运用“五度表音法”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声调的调值[2],再引导学生跟读,并且在引读的同时依据不同的声调作出相应的手势变化,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引读运用肢体语言时要注意自身的站位方向,若面对学生做手势其看到的是相反的方向,则容易使其误解,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注意调整占位方向。
2.1.2元音发音
在练习元音发音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元音“ü”的发音相对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手来模仿该元音发音时的口型,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发音练习。例如,可通过手势开合的大小来表示嘴巴张开的大小[3],从而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发音时嘴型的变化,快速掌握发音技巧。
2.1.3辅音发音
除了口型各有不同之外,辅音发音最主要的区别和最主要的难度就是发音时送气与不送气之分。也正因辅音发音时送气与不送气很难通过视觉察觉,故而更需要教师运用相应的肢体语言予以辅助。例如“b”和“p”两个辅音,前者发音不送气音,后者则是送气音。因此在实际教学发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手放在嘴前,让其直观感受辅音发音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
2.2词汇教学方面
2.2.1名词
在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中,名词属于一种开放性的词类。据了解,名词在大多数汉语教材的生词表中所占比率高达50.00%左右[4]。名词数量不计其数,许多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根据所教学的名词使用实物来进行辅助教学,但不少名词实物易受空间、体积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方便进行课堂展示,此时教师便可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的实物。例如,教师可在教“黑板”一词时用手指着黑板,边指便解说,这样便能令学生快速领会“黑板”的意思。
2.2.2动词
与名词相比,动词用语言解释起来难度更大,但其却能够通过相应的动作进行有效示范。例如,在讲解“跑”、“走”、“笑”、“哭”等动词时,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作出相应的动作,通过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词汇。以“跑”为例,教师可一边发音一边作出跑的动作,同时亦可引导学生共同做此动作,由此既使其更容易理解这个单词,同时还可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活跃课堂氛围,有利于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与积极性。
2.2.3形容词
与上述两种词性不同,形容词旨在表示事物的性质、形状、状态等,通常较为抽象,也更难理解,这就更需要教师恰当肢体语言的配合。以“高”、“矮”两个词为例,教师在讲解“高”时可将手臂太高,讲解“矮”时则可将手臂降低,以此表述出两个词汇的不同之处,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
在对外汉语词汇方面的教学过程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省去很大的翻译和讲解步骤,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汉语词汇索要表达的意思,有利于帮助其更好地培养汉语思维,促使其能够逐渐将肢体融入到汉语言学习当中。除此之外,肢体语言在汉语词汇中的可操作性较高,有利于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进一步弥补了有声语言教学单一性的缺陷。
2.3课堂游戏教学方面
就传统教学观念而言,语言教学十分枯燥乏味。以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练习语音与语法教师是较常用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便会令学生觉得乏味无趣,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肢体语言结合游戏教学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课堂。当然,在正式开展游戏教学前,教师首先应宣读相应的游戏规则或进行亲身示范,务必要让学生明确整个游戏的流程与目的。而在讲解较为复杂的游戏规则时,教师便可依据实际情况借助肢体语言来共同表达,以更有效地解除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让学生能够更简单明了地接收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在进行分组游戏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用手指分别比划出“1”、“2”、“3”等手势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游戏小组,在宣布游戏开始时作出“OK”的手势,让学生接收到游戏开始的指令,还可在游戏过程中用摇头表示犯规或伸出大拇指来表示获胜等。由此不仅能够令学生快速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营造妙趣横生且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结语:总而言之,营造良好的汉语文化教学氛围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而教师教学时能否对语言与肢体语言进行巧妙运用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氛围的好坏。尤其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除了口头上声音文字的输入,教师适当的肢体动作亦能够进一步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帮助弥补语言教学的不足。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汉语知识底蕴,同时还应注重强化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由此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正红.体态语在汉语零起点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115-117.
[2]齐会杰.教师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20,(02):68-69.
[3]胡洪瑜.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8,(11):38-39.
[4]马梦露.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2):192-193.
(作者單位:吉林省师范大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