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和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4466
敏强

  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是与生活处处相关,语文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尤其关注学生的品德操行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名家名篇和传统经典著作熏陶人,挖掘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古人倡导“文以载道”,要做到言之有物,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积极渗透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第一要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语文学科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可行性

  (一)语文教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共同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又自成体系,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学生观、历史观、方法原则和实验途径等方面存在区别。两者相对独立,既不能相互隶属,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并列存在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并列关系的存在,使得两者的整合成为可能。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和基础性与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对人的塑造上是不可或缺的组合。

  (二)语文教育和德育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

  1.终极目标一致。语文教育和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为培养什么样得人服务。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2.语文教育和德育内容互有交叉。语文教育和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性、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行为习惯和今后的成长。有些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学习行为习惯。因此,在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文育德”。突破语文学科教育、德育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3.方法相互补充。语文教育和德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可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入语文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语文学科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三)语文教育和德育整合在实践上完全可行

  1.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在课程中的整合可行且有效

  中小学德育,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一系列增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内容贯穿到相关章节,如: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迎接挑战的信心等,使思想品德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德育,也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问题的解决。

  2.在语文学科教育工作中渗透德育的实践卓有成效

  针对学生德育素养和发展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教育,特别是通过语文课相关德育素材的拓展延伸,使学生适时进行自我调整,我們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帮助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成长成才的观念和倾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语文学科教育和德育的整合策略

  (一)语文教师应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从德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注重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德育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基础性功能,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要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心理素质,吸纳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丰富拓展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内容体系,在语文学科中体现德育的价值取向。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语文和德育模式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社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问题。因而,语文教师应更新观念,借鉴德育教育中的活动性课程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抉择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顺从性道德教育”向“选择性道德教育”转化。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师可借助德育的测量工具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发展趋势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容纳并重视个体差异性,以提高德育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中不顾教育对象的接受特点的“大统一”的做法。

  (二)实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双向结合

  培养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我国教育现状,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在内容、途径、手段上实现互补,将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方面以性格为切入点。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是形成优秀品德的基础;反之,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易导致严重的思想品德问题,甚至会使人产生逆反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以学会做人为基点。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自觉自律的人。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与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因而,以培养良好性格为切入点,将语文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无论对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工作,将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实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双向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或相互替代,而是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相互渗透。因此,在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德育教育形式化”或“语文教育说教化”的倾向。既不能将学生的道德问题错当学业学科问题,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也不能将语文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而忽视甚至淡化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将使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走入误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羊永九年制学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