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需要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吸收到本土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华。在教育中,善于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与世界知名文化艺术相结合,这样就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所拥有的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朽的长轴画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将文化自信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可以保证艺术教育实现改革,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其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 艺术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提高文化自信的内涵,就要不断培养优秀的文艺人员和创作人员,使其能够真正做到德艺双馨。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文化与艺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也伴随其发展的脚步而更加熠熠生辉。孔子《论语·雍也》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充分说明文采的华丽与质朴本就是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衡量标准,在教育的过程中,这一说法同样适用,若要培养出君子,就要遵循这一标准。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思想中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传统,并且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知识通常是理性的,艺术通常是感性的,这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影响,因此,也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将文化自信与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相结合,其实就是充分挖掘我国教育思想的精髓,通过文化促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文化自信与艺术教育的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广泛性、深厚性的特点。我国国民对于本国文化的价值充分认同,对文化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充满敬畏,这就可以称之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因此,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文化资源基础。
当代艺术教育与我国艺术中的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并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自西周开始,就通过礼、乐、书、数、射、御实现育人,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中国人“富于美感”,这也可以说明我国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具有比较成熟的美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所提倡的“诗教”和“乐教”就可作为美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人们可以从中发现,在开展教育时,既要负责传授知识,又要传递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
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强大、绵长,对我国国民产生尤为深远的影响。为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就要坚持文化自信,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寻找到属于我国艺术教育的改进与创新方式。
二.文化自信与高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需要坚持文化自信,积极从本土文化中寻找适合艺术教育创新的办法。要了解文化自信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创新。
在开展教育时,通常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构成相对完善的育人机制,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贯穿始终,就可以保证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与文化互为相通。在感性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典型的代表,而其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通常,我们会将知识的传授视作理性教育,其与艺术教育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于人才的评判更多是建立在人文艺术素养之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建立了现代教育体制。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提出美育需要融入到国家教育之中,他认为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教育,继而可以培养人们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并且,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德育、智育彼此互为影响,应将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美育可以提高国民的道德品质,使国民具有更加完善的人格,更可以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可将蔡元培的言论视作对美育的一种肯定,时至今日,这一言论则是保证国人找回文化自信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国学者拉夫尔·史密斯认为,艺术品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世界如同家园般美好。“艺术品”在这里具有抽象意义,可以将其视作一种文化象征,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拉夫尔的观点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比如,庄子认为,“庖丁解牛”可作为天人之学的最高标准。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其实就是力求提高人的创新意识,使人能够走出传统、被动的状态,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事物,从而变得更加自由。将艺术教育与文化自信相结合,本身就是对文化自信地位的高度肯定,也可以说明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同时,艺术教育还肩负着丰富当代文化、赋予当代文化以更多生命力的重任。
三.文化自信贯穿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开展,艺术教育促文化自信
1.将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相结合
我国的文化自信主要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丰富的底蕴和深厚的思想之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中璀璨的珍宝。从古至今,勤劳的中国人就在不断创造文化,使得许多优秀的文化被人们所知,甚至走向世界。当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社会发展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需要重视文化繁荣,复兴文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同样如此,在经历改革开放的浪潮后,我国就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战,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使社会更加繁荣昌盛。
文化与艺术相辅相成,艺术可以直接展示出不同形式的文化,文化为艺术提供丰富的营养。不仅如此,艺术同样源于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人民的智慧,才会有伟大的艺术。艺术创作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更是艺术教育所达到的一种结果。纵观各类艺术教育,无一不将美育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大教育家孔子也早就將美育纳入到教育范畴之中。在开展艺术教育时,要充分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文化,明确立场,坚持文化自信。高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创新既来源于不懈的努力,更需要认同我国优秀文化基因,充满文化自信,确保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2.通过文化自信带动高职艺术教育发展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已经逐渐迈向大众化和通识化方向。高职院校通常是以培养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在高职艺术教育中,需要凸显出教育的实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了实现高职艺术教育的创新,就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对文化的传承。我国高职艺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找出有效的改进途径,坚持文化自信,就可以不断提高高职艺术教育水平,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为我国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拥有其与众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民族文化可谓百家齐放,争相斗艳,充分展示出我国优秀文化的魅力。因此在高职艺术教育中,需要将其与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相结合。在我国有许多经典的文化艺术,同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庞大,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对这些内容也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时,需要结合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加大研究力度,保证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使其能够被更多学生所知晓。
要积极融入红色文化,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革命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并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高职艺术教育需要传承优秀的文化精华,还要对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文化自信。要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相结合,发挥出文化艺术海纳百川的优势,使我国文化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体现出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特征,二者也是打造文化自信的根基。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已经走向世界,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充分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博采众长,中西贯通,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文化艺术水平和艺术教育质量。
3.发展理念坚持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先进理念的支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理念需不断更新,不要将眼光局限在某些位置,而是要真正做到协调、开放发展。要不断转变高职艺术教育体制,赋予教育以更多的创新动力,使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加广泛的教育。要不断完善协调机制,使高职艺术教育成功实现转型,凸显出教育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实践技能,使学生得到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结合地方文化的特点,确保相关人才能够真正为地方文化事业服务。要缔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生态环境,坚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对待社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通过艺术传播更多的美,并实现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艺术教育中不仅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为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使学生能够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中,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结束语: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可以保证学生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向学生传达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对文化充满自豪感。在高职艺术教育中要融入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并具有强大的信仰。
参考文献
[1]刘华,杨寅红.以文化自信视角研究艺术教育的时代性[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2(02):34-37
[2]常晓君.新时代艺术学理论对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建构[J].艺海,2020(02):8-10
[3]张甜甜,常诚.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探析[J].艺海,2020(01):150-152
[4]郭声健,刘珊.新时代学校艺术教育必须把握的几个基本点[J].美育学刊,2019,10(04):19-25
[5]张晶.以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发展[J].艺术教育,2019(04):221-222
[6]杨冬梅,张海燕.浅谈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19(09):66-67
本文系2019年潍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9RKX059
(作者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