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实用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取的实用类文本体裁丰富,实用性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对必修教材中实用类文本选编情况进行探究,便于高中语文教师更加有效、高效地实施实用类文本的教学。
关键词:实用文体 教学改革 高中语文
实用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类文本观点明确,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有助于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了解教材中实用类文本的编写特点有助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实用类文本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取的实用类文本不仅体裁多样化,且有较为突出的育人价值,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既内涵丰厚又贴近学生生活,将时代性、思想性、实用性和实践性有机結合。分析必修教材实用类文本的选编特点并根据特点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实用类文本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一.选文体裁丰富,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实用类文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并将其学习内容划分为三个类别: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和知识性读物类,三个类别涉及的实用文体丰富,如新闻传媒类的包含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等多种文体。部编教材的编排遵循课标要求,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其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及第五单元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单元,包含12篇实用类文本。
其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新闻传媒类学习内容,人文主题为“劳动光荣”,选取了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和一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知识性读物类,人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共包含两篇自然科学科普论文和两篇人文社科科普论文,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属于自然科学科普论文,教材将其编排为一课;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林庚的《说“木叶”》属于人文社科科普论文,但两篇课文单独成课。第五单元是社会交往类,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选取了两篇经典的演讲词——《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还选取了属于古代奏疏一类的《谏逐客书》以及一篇经典的书信作品——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往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实用类文本文体类型主要为新闻、报告文学、科普文、演讲词四类,文体类型较狭窄。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仅必修教材中选取的实用类文本文体类型就有人物通讯、新闻评论、演讲词、科普文、奏疏以及书信等,选文体裁更加丰富多样。多样的实用文文体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实用文的认识更加全面,扩充学生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视野,还可帮助学生提升实用文写作能力,不同的实用文体,各有优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择适合的体裁进行写作。
选文体裁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不同选文的文体特性,明确每一类文体的社会功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新闻评论”这一文体针对现实生活中新发生的一些热点新闻事件发表言论,“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1]5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针对时下提倡的“工匠精神”发表言论,深入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应当从“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评论的角度,领会“新闻评论”因评论角度不同而使文章面貌也迥然不同的特点。选文体裁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需要掌握每一篇选文的文体特点,以课文为范本,实现实用类文本教学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
二.选文兼具时代性与思想性,蕴含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2]1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取的实用类文本,既有歌颂新时代劳动楷模袁隆平、张秉贵等人劳动精神的人物通讯,也有结合时代特点对“工匠精神”进行阐释的新闻评论,还有展现科学家屠呦呦、加来道雄等人科学探索精神的科普文和体现责任与担当精神的演讲词。这些作品紧跟时代发展,体现新时代新风貌,符合现代社会的核心主义价值观。教材选取像袁隆平、屠呦呦、钟扬这些学生所熟知的科学家和像张秉贵这样在自己工作岗位尽职尽责的平凡人物,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同时这些课文内容还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这些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是引领我们走向新时代的灯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科学、崇尚科学,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此外,平凡人物的选取也启示学生“术业有专攻”“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就能使平凡变得不凡,一切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选文所体现的时代性和思想性,蕴含着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去深入挖掘每一篇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使学生在这些实用类文本的学习中增强爱国意识、劳动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弘扬时代精神。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教材选取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一篇人物通讯选取农学家袁隆平在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以及选育超级稻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突出了人物形象,展现了袁隆平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创造的劳动者品质。在教学时,教师可紧紧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劳动光荣”,注重文中的细节刻画,去挖掘袁隆平身上展现的劳动者品质。如“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1]32这一系列动词仿佛写出了一个久经农田的平凡农民形象,殊不知这是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描写,由此可见袁隆平在工作上的认真细心以及对待科学的严谨。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这一系列动词的表达效果,体会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亲自下试验田、深入实践的不平凡的劳动精神,感知袁隆平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语文课程借助教材实现师生的教与学,这其中不仅反映了语文学科要培养什么人,还与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息息相关。”[3]42我们的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健康思想的和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必修教材选取的实用类文本时代性与思想性并存,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不能忽视这些选文中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及时代精神,不应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走向功利化。应以课文中先进人物的种种事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以及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三.选文实用性强,有助于教师开展阅读与交流活动
实用类文本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所包含的文体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功用,实用性强。部编版必修教材所选取的实用类文本的实用价值突出: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取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眾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篇新闻评论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能够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理解新闻事实与作者立场之间的关系,在面对纷繁复杂信息的狂轰滥炸时能进行有效辨别,以免陷入信息的泥沼中。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取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这几篇科普论文逻辑清晰,语言严谨准确,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作者以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阐明事理,表达观点。必修下册第五单元选取课文的实用性更是不言而喻,两篇经典的演讲词有助于学生学会在公共场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谏逐客书》是奏疏,属于古代的公文一类,《与妻书》是书信体,学习公文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在阐发自己的主张时有理有据,表达清晰,书信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文体。
教学必修教材中的实用类文本,每一篇选文的实用性都不容忽视。教师需要明确每一种文体的实用价值,再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如在教学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演讲词时,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征,明确其实用价值,再根据具体的文本来选择教学内容。“演讲类文章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特点,要求主体突出、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深刻、逻辑严密、语言生动。”[4]19演讲词的教学就是需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演讲,既能写演讲稿,也能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真正提升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交流能力。教学演讲词,可引导学生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对象等方面去把握其针对性。以《马克思在墓前的讲话》为例,这一篇演讲词的演讲目的是为了悼念马克思,赞颂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恩格斯在演讲词中用了大量马克思的真实事迹来为自己的演讲目的作支撑。演讲的对象是来参加葬礼的马克思的亲友和景仰者,他们对马克思是敬佩且不舍的,所以作者在演讲中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成就和贡献,简明扼要,又充满敬意。演讲场合是属于葬礼,应该是庄严且夹杂着悲伤的,演讲时应庄重严肃,语言采取直白型,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把演讲目的和演讲主题告知给听众。教师教学时就可围绕这几点来理清文章内容,通过具体文本的阅读对演讲几大要素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演讲词这一文体特征。还可让学生揣摩恩格斯在进行演讲时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模拟演讲,通过模拟演讲,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再进一步深入讲解演讲稿的基本写作方法以及演讲的技巧,加深学生对演讲词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演讲稿写作并在班级内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真正使学生学会演讲,学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从而将演讲词的教学落在实用上。
“实用类文本‘重实贵用,意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参与度,最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5]20因此在教学部编教材中的实用类文本时,要明确每一类文体的特征,抓住其实用性,通过阅读与交流活动,让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真正走向“用”。
四.单元学习任务突出实践性,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部编版必修教材每一单元都设立了“单元学习任务”这一板块,实用类文本教学单元除了选文具备时代性、思想性和实用性外,在单元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还具有实践性。三个学习单元都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来设置学习任务,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学习任务群目标而服务,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的设置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注重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实践性。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既有让学生通过再次细读课文,如“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1]32以此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知识的内化,也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自己生活来评选优秀新闻作品、合作撰写新闻推荐书和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劳动者等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既加深学生对新闻作品的认识,又将已学的文本知识进行迁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获取最真实的想法,得到最真切的表达。
以往教师在教学实用类文本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或用教文学类文本的方法教实用类文本,忽视实用文文体特征;或一味给学生灌输实用文文体知识;或总是让学生通过表格来梳理文章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为学习的机器,自然会让学生觉得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过于枯燥无味。而将学生放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参与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教材中的实用类文本时,切不可忽略教材设置的“单元学习任务”这一板块,教师既可以借鉴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活动,也可以自己创设学习活动,依据具体的学情,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实用类文本不仅具有实用性强、时代鲜明的特点,还具备丰厚的思想内涵,学习这些选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感,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必修教材中的实用类文本时,既要注重其实用价值,也要关照其思想价值,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学习任务群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真正体会实用类文本的价值,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工会博览,2020,(36).
[3]张艳玲,王玉伟,陈松.“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J].前线,2017(10).
[4]徐桦君,洪方煜.加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Z2).
[5]杨明杰.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2021年度凯里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课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编号:LHYJS2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