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熟田津之歌”中文学隐喻的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5295
内容摘要:“熟田津之歌”是《万叶集》卷一中的第八首,也是因研究资料较少而极富争议的一首。学界目前对这首诗歌中熟田津具体位置、诗歌的实际作者以及歌的真正含义等问题存在很多争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众说纷纭下的争议不仅让人们对这首歌充满了更多的幻想,也为后人不断从其他角度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在前人的各项研究基础上,运用地理学与空间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首诗歌中蕴含的文学隐喻表现,希望能为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提供新的途径与参考。

  关键词:熟田津 额田王 文学隐喻

  熟田津(にきたつ)に 船乗(ふなの)りせむと月待てば潮(しほ)もかなひぬ 今は漕(こ)ぎ出(い)でな――額田王(巻一·8)

  汉语翻译:熟田津上待月明,潮满江头扬帆起。(笔者自译)

  在日本爱媛县史文学资料的记载中,“熟田津”有“ニギタヅ”·“ニギタツ”·“ニキタヅ”等不同读音(中略)在其他记述方式中也被写作“柔田津”(三二〇二)和“飽田津”(三二三)。“柔”有富余肥沃之意,“飽”有“满”的意思。[1]

  这里提到的“柔田津”和“飽田津”,在《万叶集》中的出处分别如下:

  ①ももしきの大宮人(おほみやびと)の飽田津に船乗りしけむ年の知らなく百式紀乃 大宮人之 飽田津尓 船乗将為 年之不知久(山部赤人 巻3·323)

  ②柔田津に舟乗りせむと聞きしなへ何をも君が見え来ざるらむ 柔田津尓 舟乗将為跡 聞之苗 如何毛君之 所見不来将有(作者不明 巻12·3202)

  此外,仙覺《万叶集注释》中对这首“熟田津之歌”有如下批注:“伊予国風土記ニハ後岡本天皇御歌曰美枳多頭尓波弖丁美礼婆云々”[2][3]。其大意为,后冈本天皇作歌道:停靠在美枳多頭这个地方来看(后略)。这里的后冈本天皇是斉明天皇的别称。据国史大辞典记载,皇极天皇复辟后改斉明天皇,居舒明天皇的飞鸟冈本宫(舒明天皇称为“冈本宫天皇”),为与之区分,称齐明天皇为后岡本宮天皇[4]。所以不难推断,这里的“美枳多頭”应该与“熟田津”是一个意思,而熟田津的日语读法“にきたつ”转变为美枳多頭的“みきたつ”,只不过是产生了音变而已。

  这么一来,提到“熟田津”的就有四首之多。那么“熟田津”为何会受到如此多歌人的喜爱而被多次提及呢?“熟田津”这一地点的背后是否存在某些文学、政治、文化内涵?下面将从地理学与空间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熟田津”的政治地理学隐喻与历史文化隐喻

  关于这首诗歌中“熟田津”的大体位置,目前公认其位于现今四国愛媛県松山市道后温泉附近的港湾,日本四国濑户内松山市旅游官方网站也明确表明此方位,但具体还有待考察。《日本书纪》第二十六卷斉明天皇卷一卷中记载了这首诗歌十分重要的创作背景——即斉明天皇西征前后经过,“七年春正月丁酉朔壬寅、御船西征始就于海路。甲辰、御船到于大伯海(中略)庚戌、御船泊于伊豫熟田津石湯行宮。(熟田津、此云儞枳拕豆)”[5]。

  此处明确记载“伊予熟田津”,查阅爱媛县的历史就能发现,古代的“伊予”就在现今爱媛县的方位上[6]。如果将“伊予”这个地方作为考察“熟田津”具体方位的重要标尺的话,那么按理说了解了“伊予”(爱媛县),也就了解了“熟田津”。

  从地图上看,无论是伊予还是爱媛县,都位于现今日本四国的西北部,北靠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的濑户内海。濑户内海在地理位置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连接畿内与九州之间的航路,此外也是与古代朝鲜和中国交流的重要枢纽。在古代日本,抵达伊予国的濑户内海航线大致分为两条,其中一条就是这首“熟田津之歌”背景中提到的斉明天皇西征援助百济的航线,可以推断当时大军是从鞆浦出发,经过因岛、弓削岛、岩城岛、大三岛,沿高绳半岛南下,进入熟田津。接着从熟田津出发前往九州筑紫[1]。但是自白江口之战(日方称“白村江之战”)战败之后,日本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关心,与其的关系也不如从前,对中国唐王朝开始回避外交,逐渐转变为重视内政上。随着濑户内海航线逐渐暂时失去其重要性,伊予的重要性也开始减弱[7][8]。

  从以上资料来看,伊予、爱媛县及濑户内海在日本古代文化交流史和物资运输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古代地名如今消失了的“熟田津”,至少能够肯定它位于伊予国内。“伊予熟田津”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记号,一方面见证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促进发展,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日本在“白江口之战”战败后的消极外交和内政化倾向的转变。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重新审视外国文化与自身关系的重要开始。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熟田津”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与研究价值。作为一个特殊地理位置,它所包含的众多文学与文化要素,也许正是这首“熟田津”之歌所蕴涵的地理学隐喻与历史文化隐喻的集中体现。在更加充实其文学隐喻的内涵的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从文学的角度来鉴赏这首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

  二.从“御言持”表现看“空间错位”及其隐喻

  对这首诗歌的争议还体现在对其实际创作作者的众说纷纭上。有学者认为它实际上是由斉明天皇所作,或者是额田王站在斉明天皇的立场上代替天皇所作。这种被称为“御言持”,是日本古代宫廷常见的一种创作诗歌、和歌的方式[9]。但本文并非是要探明其真正作者是谁这个古今难题,只是借用这种假设,探讨实际歌人与形式歌人之间的“空间错位”及其隐喻表现方式。

  在《万叶集》卷一第八首额田王的“熟田津之歌”的注中是这么说的,“(前略)后冈本宫天皇在位第七年时御船西征,经过伊予熟田津宿于石汤行宫,眼见浮现旧时之物,悲从中来。所以这首歌是天皇所作。”[10][11]。

  这里虽然提到“悲从中来”,但从原诗歌字面来看并看不出任何伤感之情。假设这首歌是额田王代替天皇、以天皇立场所作,那么为何出发之前又会产生伤感之情呢?且如果按照诸多学者所认为的这首歌是祈祷出航安全以及即将到来战争的祝祷歌[9][12]的说法来看的话,那两者的感情又相悖了。因此,笔者更赞同注中所提到的“悲伤”情绪应该指的是另一首、即前面提到的“美枳多頭”这首歌的说法。那么,“美枳多頭”之歌中第三句开始“云々”省略的部分,应该可以猜测就是表达这种“悲伤”情绪的。

  将“熟田津之歌”与“美枳多頭之歌”相比较,会发现虽然两者是在同一背景下所作的,但两者的情感表现却完全不同。如果按照“熟田津之歌”是斉明天皇所作的说法,那么斉明天皇所作的这两首诗歌基于同一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又该如何解释呢?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笔者更赞同“熟田津之歌”是额田王所作的说法。通过这种反证的方法,也就能够说明为什么同一背景下两首诗歌会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了。如果“御言持”的说法是正确的,额田王融合了天皇的情感,在理解之上加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自然也就会产生与斉明天皇不同的情感了。虽然是以“御言持”的方法所作,但这种形式下存在的实际作者与形式作者之间存在的固有的“空间错位”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也就是说,额田王虽说是从天皇立场上出发,但当她实际被眼前之景所触动、从而感到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时的紧张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期待时,这一系列复杂情绪很难不在她心理扎根从而表现在诗歌上。而且在对额田王本人的介绍中也提到她其中一个身份是巫女,也就更加印证了之前论述的祝祷歌以及此处论述的情感表现之事实。此外,从这首歌内容上来讲,我们很容易会随着额田王的朗咏将目光随之一起从“月”转向“潮水”,这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上而下”“从远至近”的转换,将这首歌的宏大视野骤然铺展在我们眼前。这种空间的移动与前面论述的“空间错位”一起,将额田王这个女将军目力所及、心之所及的宏大视野与豪迈气概展现的一览无余。在文学表现及意义上,这种手法的运用更加充实了额田王这位女歌者的文学形象,也更加丰富了这首诗歌的空间隐喻效果与文学内涵。

  综上所述,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另从地理学和空间视域两个视角对这首诗歌的文学隐喻表现进行了探讨。“伊予熟田津”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记号,包含了众多文学与文化要素,具备地理学隐喻与历史文化隐喻的显著特征,而这首诗歌中存在的“空间错位”与空间移动表现手法的运用,更加充实了额田王这位女歌者的文学形象,也更加丰富了这首诗歌的文学内涵。因研究资料较少且众说纷纭难有统一意见,本文也许会有一些论述不足之处,尚有继续考察、补充完善的空间,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日)愛媛県史編さん委員会編.愛媛県史[M].資料編 文学&通史 古代Ⅱ·中世.愛媛県,1982-1989年

  [2](日)景浦稚桃(著).伊予史精義[M].伊予史籍刊行会出版部,1924年

  [3](日)景浦稚桃(著).伊予文化史の研究[M].松山:関洋紙店印刷所,1954年

  [4](日)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著). 国史大辞典(全十五巻·全十七冊)[M].吉川弘文館,1999年1月

  [5](日)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貞·大野晋(著).日本書紀〈上·下〉(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新装版〕)[M].岩波書店,1993年9月

  [6](日)大石慎三郎編.日本歴史地名大系第39巻 愛媛県の地名[M].平凡社,1980年1月

  [7](日)森公章(著).「白村江」以後―国家危機と東アジア外交[M].講談社,1998年6月

  [8](中)步平(日)北冈伸一主编.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

  [9]肖霞.“熟田津”歌的研究与欣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29.

  [10](日)中西進(編集).万葉集事典[M].講談社,1985年12月

  [11](日)伊藤博(翻訳).新版 萬葉集一 現代語訳付き[M].角川学芸出版,2009年11月

  [12]大森亮尚.熟田津歌考:その表現と神事をめぐって[J].上智大学国文学論集,1993(26):57-74

  (作者介绍:董悦,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