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马士革剃刀》:传统道德的悖论及其反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9180
房子兮

   内容摘要:小说《大马士革剃刀》围绕着左门鼻与陈玉伋两个老实街居民,通过剃刀的三赠三还,体现了传统道德在当代的异化,以及人们内心“表里不一”的悖论。本文从“传统道德的异化”、“剃刀式的性格”、“对于传统道德异化的反思”三个层面,探索小说如何展现当代人继承优良传统,又如何找到现代思维与传统观念平衡点的问题。

   关键词:老实街 大马士革剃刀 王方晨 传统文化

   老实街的老实人真“老实”吗?

   作家王方晨曾提出“写小说就是写神气”的观点。小说《大马士革剃刀》尤其能体现出他的这种审美倾向。该短篇小说多次获奖,并入围鲁迅文学奖,小说语言风格舒缓,节奏缓慢,具有古典意象:泉水、老街、古建筑……这多种意象组合,衬出了老济南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老济南的文化性格:“老实”。这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在传统道德规约中产生的心理。整个《老实街》系列都是在传统道德伦理基础之上展开的。《凤栖梧》是对优良传统的赞扬,但《大马士革剃刀》却是反映的另一种意象。《大马士革剃刀》以陈玉伋与左门鼻这两个居住在老实街的普通人为主体,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在传统文化外壳包裹下异化的精神内核,让人不禁反思:在传统与现实的交互中,如何找到一个现代思维与传统观念的平衡点。大马士革剃刀,剃掉了表面的“道德”,露出了人性之复杂。

   一.传统在当代的异化

   以王方晨为代表的山东作家受到儒家文化滋养,其作品大多特别重视道德伦理。他们共同关注传统道德伦理与当代产生的关联与冲突。王方晨的独特之处在于,尝试表现传统在当代社会的异化。左门鼻与陈玉伋之间的“三赠三还”,我们可看出王方晨对于传统的“礼”的反思。第一次“赠”,是陈玉伋初到老实街,“济南第一老实”左门鼻要表现出对于外来人的欢迎,来充实自己道德上的优越感。当陈玉伋发现这把剃刀的价值时,他十分惶恐:初到老实街就接受如此珍贵礼物,就会显得自己“不老实”,违背“礼”,就产生了第一次“还”;第二次“赠与还”,左门鼻觉得送出去的东西不该再回来,他对于自己在道德上的处境产生危机感,这里与第一次“赠”时的情绪有微妙变化;第三次“赠与还”,德高望重的左门鼻道德上的优越感受到了严重冲击,第三次归还后,这里有一个细节描写:“次日,住东厢房的老王发现石榴树下落了一片石榴叶,树上一根半秃枝子向空挑着,揪的痕迹宛在”。前两次的拒绝可能出于礼貌,但是第三次就会把前两次的积怨全部释放出来,本来送出去的剃刀现在又回到自己手里,这让其他人怎么想?他为自己树立的道德标签岌岌可危。第三次“赠还”,体现出人性隐藏着的“恶”。他做出极端举动:用剃刀剃光宠物猫的毛,左门鼻想让大家知道:我作为一个老实人,将剃刀赠与陈玉伋,但是他让我的猫蒙羞,他不老实。这个情节是情感爆发阶段,左门鼻想通过极端方式挽回“老实”的品格,也让陈蒙羞,以至于后来陈离开老实街,死在老家[1]。文字上读者闻不出一点“火药味”,但细细品来却不禁后脊发凉,此时的大马士革剃刀,是“罪恶”的象征。

   妥东认为,左陈二人的矛盾来源于偶发的“例外状态”,这种例外状态来自“礼”,当繁文缛节的“礼”施加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时,交流就会失去其内在的意义。[2]左之所以与陈玉伋产生矛盾,正因为陈玉伋的“多礼”,陈三番五次推阻左的好意,让左产生不适,并且在左门鼻看来,这也是对他“高尚”道德的挑战。儒家传统文化以“克己复礼”为核心,是“仁”与“礼”,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同样提到“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靠外在权利来实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3]。“礼”是乡土社会乃至中国传统社会遵从的无形道德规约。现代社会仍生活在这无形道德之下,王方晨塑造的老实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他们严格的“克己复礼”,遵从一系列道德规范,在外人看来,这就是“老实”。王方晨的深刻之处在于:这么一个遵守道德的老实街,却為维护“老实”去做“不老实”的事,这表现了传统道德在当下社会的异化,“三赠三还”就是例子。他们真的恪守传统吗?他们真老实吗?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也是王方晨在篇文章里发出的反思。故事结尾,老实街的“老祖宗们”主动签订拆除老实街的协议,这种“老实”已经异化为“犬儒主义”,这是一种与传统道德积极层面的背离。

   二.一种“剃刀”式性格

   什么是“剃刀”式性格?既是“善恶悖论共存”的表征,也象征着外在与内心不一致。剃刀本是清洁面部,让人保持面子,却也可以化身凶器,伤人伤己。剃刀既可以维护表面的光洁,也可以剃除不真实,让人看到其中的本质。王方晨敏锐的洞察力,让他看到了礼文化的善与恶,也从“面子”看到“里子”,看到了光鲜外表下腐朽不堪的内核。他着力描写主人公表面近乎极致的“好”,实际反衬人性隐藏的“恶”,这构成了矛盾与悖论,这也就是“剃刀”式的性格。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小说中的人物应该具有“多重性”以及“二重组合性”,性格运动则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不可能是单一化的[4]。显然,王方晨老师笔下的左门鼻就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将左门鼻塑造成了具有“剃刀”式性格的人。他是传统的“卫士”,也是传统的“掘墓人”,他将“老实”体现到了极致,将“老实”作为自己的标签。当他的名誉不保,标签松动之时,他将矛头指向了那只无辜的老猫,将把自己的罪恶嫁祸给别人,这就是“剃刀”式性格中最阴暗与险恶的一面。甚至后来左门鼻又收养了一只流浪猫,跟死去的老猫取相同名字,看似对逝世的老猫的寄托,其实不过是演的一出戏。

   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写道中国人有着强烈的爱演戏的本能,在一切复杂的生活关系中,完全依据规定的戏剧化的样式而行动,那就会有“面子”。[5]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最明显的就是要“面子”,左陈二人都有明显的特征。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面子”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当代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出,在中国,面子就相当于自己的尊严,并且这是一种“自我的破碎”,需要别人认可我们,来达到自己与他人的认同。这是“剃刀”式性格产生的原因之一。如果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左陈二人的做法,似乎很合理了。为了所谓的“面子”,老实街的人们束缚在“礼”之中,不惜勾心斗角,暗中争斗,何其可悲!

   另一个原因就是“群体心理”作祟。小说后半部分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叙述:当左门鼻新养的小猫爬上纸扎店屋檐上,在场的所有人都跟着左门鼻叫小猫的名字,“我们就那样真心实意地‘瓜’、‘瓜’叫,叫了足有小半个时辰”。看似戏谑诙谐,如果从康德的伦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这就延伸到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群体心理”:进入群体的个人会在“集体潜意识”作用下失去自我意识,产生“群体道德”,我们可理解为“从众心理”[6]。小说中“我们”的行为可以说是“无意识”举动。在“我们”心中,这符合老实街“群体道德”。不看结果,只为动机。王方晨也暗示了这一点:“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从来没有像这天一样,好像池塘里的蛤蟆”。文章中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既生活在老实街,若不遵循这一不成文的礼法,断然在老实街呆不下去,必将成为老实街的公敌,而这并非没有先例。” 这句话实际是对上述分析的最好体现。

   三.对于傳统道德异化的反思

   我更愿意相信,作者从反面探索“人性”、“人的价值”、“生命力量”,这一点是该小说的成功之处。对小说中体现的道德异化,我们应去反思现代社会的“道德暴力”,以及如何传承和解释我们的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传承下来的品格,我们推崇的礼仪文化不应产生负面效果。我们更应反思的是,如何让传统去适应新时代。当今社会“利益至上”观念面前,我们该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能正确看待金钱和欲望的影响。同时,拆除了象征着传统的老实街,是不是也拆除了传统文化的弊病?老实街既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积极层面,同时存在着腐朽,夹杂着人性之恶。老实街的拆除,代表着好与恶的全部消失,这象征现代对于传统的无选择的吞噬。所以我们要寻找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如何寻找?这就是王方晨这部小说中所做的努力。此外,人不应该成为“面子”的束缚,我们要勇于祛除传统道德的糟粕。我们不仅要将人生的触角扎在厚重的传统,更应该积极探索人生价值,人的价值不应只体现着道德上。这一点在山东籍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莫言的《蛙》通过反思计划生育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张炜的《古船》、《九月预言》表现出对与生命与时代的反思。

   回首全文,尽管王方晨写的是济南一角,但“一条街”反映了“一座城”,“两个人”映射了人类社会。“恰恰由于王方晨逃脱了简单哀婉的肤浅感伤主义,其深入肌理的洞见让他的叙述始终具有一种反讽的张力。”[7]也正是因为作者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内部问题,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异化”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契合。老实街的老实人真的老实吗?这个问题,消失的老实街可能会告诉我们答案。

  

   参考文献

   [1]参见李掖平:《老实街》:连环兜转的城与人悼亡曲,《小说评论》,2018年第5期。

   [2]妥东:《王方晨:老街日常的“变动”与“异响”》,《百家评论》,2020年第6期。

   [3]费孝通:《乡土中国》,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版,第46页。

   [4]参见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雅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6]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7]从治辰:《老街的拆毁与叙事的艺术拼接——读王方晨<老实街>》,《文艺争鸣》,2018年第4期。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