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隐喻义 空间维度词 汉日语对比 大 小
1.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词语的事。相反,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我们所说的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同时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这一重要的观点。而空间隐喻是作为最常见,最重要的隐喻方式,它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向其它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映射,而获得引申和抽象的意义。并且,Lakoff 和 Johnson指出:“空间化隐喻扎根于物理和文化经验中,它们并不是随意安排的”。中日两个民族在民族文化和生活体验上不同,从而也导致了从空间域向其他目标域映射时产生了差异, 具体体现在隐喻义以及表达方式的差异上。因此,本文借助空间隐喻理论来分析汉日语在数量、时间、强度、天气、评价、情感这些方面的隐喻义的不同,并且探讨中日两国人民在认知上的不同。
2.汉日语“大”、“小”隐喻义的异同
2.1喻指数量
汉日语中存在用“大”,“小”表达事物数量多少的语言现象。数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就一定的物体来说,数量越多,占据的空间的量就越大;数量越少,占据的空间的量就越小。但在一些具体的词的搭配上还是有些不同。在汉语里通常说的需求量大,通行量大,用“大”和“小”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上述例子可见,在日语中强调的是需求量,通行量的数量的多少,重视的是个体的多少。而汉语中强调的是从整体上占据空间的大小,占据的空间大数量就多。
2.2喻指时间
2.2.1表示强调
宋玉柱[2]、沈阳[1]都提出了汉语的“大”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即“大+时间词”。宋玉柱[2]认为,这里的“大”是区别词,放在时间词前作定语,认为这时间名词表示的都是有其特殊性的日子。沈阳[1]认为,“大”所修饰的时间不一定强调的是时间的重要性或特殊性,即人们在说“大+时间词(的)”时,总是与在这个时间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联系在一起。我认同这个观点。
看下面这些例子:(1)大过年的 ,别老忙工作了!(2)大夏天的,这儿的空调没有水开不了,热死了。(3)大星期天的,你怎么不出去玩儿玩儿。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大+时间词(的)”结构,例子中“大过年的”、“大夏天的”、“大星期天的”、“大冷天”所表达的都是在时间段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而日语中“大夏天”相似的表达是“真夏”。因此,日语当中不用空间维度词来表示在这个时间段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这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2.2.2表示年龄
汉语中可以用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年龄。这也是空间维度词投射到时间域的一种,早出生的体型大,那么年龄就“大”,晚出生的体型小,那么年龄就“小”。就同一个体而言,体型大小与年龄“大小”往往是正相关的。汉语中经常会问小孩子“你多大了呀”,这不是在问你身体的体型有多大,而是在问年龄有多大。日语中也用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年龄。说明汉日语在年龄的认知上是相似的,都是以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年龄。
2.3喻指强度
2.3.1表示视觉的强度
汉语中在表达颜色的深浅的时候,也可以用“大”,“小”来表示,这是由空间域投射到了视觉域。例如:“大红”,“大红大紫”,“大红大绿”。这个“大红”指的是很红的颜色,正红色。而“大红大紫”指的是一个人发达了,显赫了。“大红大绿”一般指的是某样东西的颜色,也有贬义指颜色俗气。
看下面这些例子:(4)这个姑娘的性格比较沉静,衣饰不喜欢大红大绿。(5)这只大红灯笼依然在屋梁上挂着。(6)虽然他现在大红大紫,但他做平凡的工作不自今日始。
这几个例子都是汉语中空间域投射到了视觉域,这是中国人在认知当中将抽象的程度实体化的体现,即借物体大小的概念来理解程度深浅的概念。就颜色来说,颜色越鲜艳,则这一概念实体的体积也就越大,从而就由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引申到了空间的“大”,运用到了颜色的表达上。
而日语中对颜色的说明不用“大”这样的空间维度词来表示,类似的表达有“深紅”,“深緑”,“真紫”。日语中是用深浅来表达颜色的。这也说明中日两种语言在认知色彩的程度上存在着实体化与否的差异。
2.3.2表示听觉的强度
汉日语中都有“声音大(声が大きい)”这样的表达。声音大是因为声波震动强烈,从而通过介质传播的范围远,从而体积就大,因此就可以用“大”,“小”來表述。这说明汉日语中都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听觉域,传播的范围大,从而声音就大,传播的范围小从而声音就小。
例如汉语中有:(7)你们大声一点唱这首歌。(8)两人小声嘀咕了很久,才各自分手。
日语中有:(9)小さい声で話しました。(10)大きい声で言った。
从上面两组汉日语的例子中看出,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可以用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声音,这里指的是声音散播的范围大。
2.3.3表示嗅觉的强度
汉语中有“气味大”,“臭味大”这样的词。汉语中可以用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示嗅觉刺激的强度,而且一般指的是不太好的气味。这说明汉语中的空间词可以映射到嗅觉域。而日语中对嗅觉的表述是用强烈来表达。
看下面的例句:(11)家を出ると「プーン」と何やら強い匂いが漂う。(12)強い匂いが流れ、吸っている木山自身が、軽い咳をした。
从上面两个例句中看出,日语中不用空间维度词来表达嗅觉。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的认知是气味在空气中传播的范围越大,气味就越强烈,因此就和空间维度词结合,有了“气味大”这样的词。而日语中对气味的表达注重强烈程度。
2.4喻指天气
汉语中对天气的描述有“大风”,“大雨”,“大雪”,“大雾”。日语中同样有“大風”,“大雨”,“大雪”这样的表达。说明两个国家在天气的认知上有相似性。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表达上有不同之处。可能是在雾的认知上,中国人强调的是雾覆盖面的范围大,与天气词结合,就有了“大雾”这样的表达。而日本人强调的是颗粒聚集的密度大,从而就有了“濃い霧”这样的表达。
当用形容词来描述天气的时候,汉日语也有不同的地方。汉语中会说“风大”,“雨大”,“霧大”,但日语中会说“激しい風”,“激しい雨”,“濃い霧”。这说明汉语在描述天气的时候是用空间维度词来表达,而日语中是用程度词来表达。
2.5喻指评价
2.5.1对事物的评价
事情重要为“大”,事情不重要或非主要为“小”。汉语当中有 “大错误”,“大事”,“小事”,“小问题”,“小毛病”这样的对事物评价的词。日语当中也有“大きな誤り”,“大きい問題”,“大事なこと”这样的表达。这说明在汉日语中都可以用空间维度词来表达事情的重要性,这可能是因为在事情的认知上相似,事情涉及到的范围广或者窄,与空间维度词结合,从而就有了这样的表达。
2.5.2对人的评价
“大+职衔名词”有很强的指称性和称谓性,在言谈话语中有时是一个定指性成分,实际指称某一人物对象;还有称谓功能,可以面称所指对象,它的语义特征是表示对人物对象地位价值的积极肯定,在修辞上有戏谑的色彩。例如汉语当中的“大好人”,“大博士”,“大记者”,“大人物”这样的词。“小”后面一般是指人名词,表示处于某一等级系列中较低级别或社会地位低,影响力小的人物,整个格式表示对人物对象地位、价值的否定,带有轻蔑色彩。例如汉语中“小会计”,“小工人”,“小护士”,“小人物”。整个格式与“大+名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说明汉语中用“大,小”加上称谓名词,来隐喻对人的社会性评价,这可能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等级阶级认知有关系。
而日语中也有“大人物”,“小人物”这样的表达,在广辞苑中对“大人物”的解释是“偉大な性格をそなえた人、大器量の人、偉人”,也就是,伟大的人,气量大的人。“小人物”是“大人物”的反义词,广辞苑中的解释是“度量の狭い人物。品性の下劣な人。小人。”,度量小的人,品行恶劣的人。那么说明日语当中也是可以用空间维度词来对人进行评价的,但是“大+职衔名词”,例如“大记者”这样的表达是没有的,日语中会用“偉い”这样的词来修饰,这与日语中的词语结构有关,也可能与日本人对职业没有好坏之分的社会认知有关。
2.6喻指情感
日语中有“大好き”,“大嫌い”,这样的用空间维度词“大”,“小”来表达情感的程度,汉语中也有此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大喜”,“大悲”,“小小的喜悦”这样的表达。日语中也有“大喜び”,但对悲伤的描述就不用“大”,“小”,而是用程度词来修饰。这说明汉日语中都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情感域,认为是情感占据内心的空间范围的多少,从而就与空间维度词结合,有了这样的表达。只是在具体的表达,汉日语还是有不同的地方,这大概与两种语言的组词结构有关系。
3.结语
本文以空间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汉日语空间维度词“大/小”隐喻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国人民对“大/小”的空间认知上有相似性,这是由于汉日两个民族在社会文化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汉日“大/小”从空间域向其他概念域映射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在数量、时间、颜色、嗅觉、天气、评价、情感等方面的不同,这说明中日两个国家在许多具体的认知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有许多差异,是由于中日两个民族各自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社会认知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映射出产生的隐喻义也不同。
参考文献
[1]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J].中国语文,1994(4).
[2]宋玉柱.“大”的区别词用法[J].中国语文,1994(6).
(作者介绍:何悦,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育学)


最新评论